略谈古诗词色彩教学
2019-03-05
诗歌语言简洁,但却能创造出丰富、美妙的意境来,让人身临其境,陶醉其中。究其原因,因为诗歌语言或清新,或绚丽,或含蓄,或奔放……还有重要一点,那就是诗歌语言具有迷人的色彩美!
诗歌中的色彩并非作者客观地还原自然界的真实色彩,是融入了作者的情感与意识,是客观与主观的结合。因而从色彩入手教学,在色彩上细琢磨、精探究,引领学生进入诗歌色彩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精彩、美好的一面,对把握诗歌的深刻主旨与丰富情感极有帮助。
一、象征性色彩的诗歌教学
色彩具有一定的象征性,比如,通常情况下黄色象征着皇权至上,绿色象征着生命的美好,黑色象征着死亡的悲惨,蓝色象征着大海的浪漫,红色象征着生活的幸福……当然,相同的颜色在不同的意境中所象征的也有所不同。
如教学课外诗歌李白的《菩萨蛮》,其中一联“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教师可从学生美术课上学到的色彩学入手,“碧”是冷色调,与“红”互为补色。前面说到红色象征着生活的幸福,那绿色呢?课堂上教师安排学生稍加猜测,学生即会在无形中想到“幸福”的对立面,它可象征着悲伤、痛苦。绿是诗人眼中寒山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作者此时心情的再现,结合本诗的主旨,并与前面的“伤心”两字搭配,即可引导学生深刻体会到诗人的忧伤情绪。
而柳宗元的《江雪》则通篇以雪之白为基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通读全诗,眼前仿佛尽是皑皑白雪,凛冽寒风刺骨逼人,一望无际的白色与小似黑点的孤翁形成巨大反差,这茫茫白色似乎象征着作者心中的那份孤独与冷傲,又似乎象征着作者灵魂的洁白与倔强。教学时,教师要反复渲染茫茫白色,让学生在白色中感悟作者的孤傲人格和政治生活感喟。
二、对比性色彩的诗歌教学
所谓对比色彩是指色相、明度、纯度、冷暖等方面互补的色彩,用它们描画形象和意境,会产生彼此对照、相得益彰、视觉感强等美学效果。
如在教学杜甫的《绝句》时,“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一句不可简单翻译而过,一定要慢下来,细细品味色彩的精妙。“碧”字展现的是江水的碧绿,它与鸥鸟羽毛的洁白形成鲜明对比,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能力,这一暗一明,不正如中国水墨画般协调美好吗?而“青”字表现出了江边满山的青翠怡人,它与仿佛要燃烧的花的红色互为补色,两色对比强烈,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感知此句的视觉美感,可以找相似的配图,相似的诗句,或者让学生口头表述看到过的类似的情景来增强全体学生的画面感,以此来提高诗歌教学效果。一联之中两组对比色,两幅印象画,难得。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布置学生依据诗句内容进行扩写,让学生在自己的想象和写作中体会色彩对比产生的意境美,进而体会作者在此美景之上的一番送别之情。
三、组合型色彩的诗歌教学
有些诗歌中的色彩不是单一的、独有的,而是丰富的、多彩的,多种色彩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色彩斑斓、眼花缭乱的画面,给人赏心悦目之感,此种诗歌教学时会另有一番滋味。
比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一联中出现四种颜色,黄、翠、白、青,并以“翠”衬“黄”,以“青”衬“白”,黄鹂和白鹭的生机活力跃然纸上,作者不管是远望还是近看,心中都充满着对春天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且画面有动有静、错落有致,很好地展现了诗人当时舒展开阔的心境,更为下两句表达对战后平定的喜悦之情作铺垫。
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另举几个带有鲜明色彩的动植物来丰富诗句,以激发学生对诗歌中丰富色彩的感知能力。秦观的《如梦令》中也有类似的色彩组合,“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一联中也出现了四种颜色,黄嘴啄红花,黑尾点绿波。黄、红均为暖色调,黑、绿均为冷色调,两相协宜,搭配和谐。四种颜色均让读者产生美好的联想,似乎看到了美妙春光,也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愉悦。
四、间接性色彩的诗歌教学
有些诗歌中不直接出现表示色彩的字词,但只要读者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脑海里同样能展现出丰富的色彩效果来。
如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句中没有一字表示色彩,但“明月”“松间”“清泉”“石上”四事物的色彩感是很固定的。教学时教师引领学生稍加联想就能在脑海里产生鲜活的画面,如亮白的明月、绿涛般的松林、明澈而粼粼的泉水、灰褐色的石头,四种色彩组成了一副淡雅朦胧的山水画,令人向往。
同样,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其中山川、苍天、草原、牛羊,这些事物虽不着一色,但每一事物色彩鲜明,组合在一起画面感极强,一副广阔无垠的草原画顿时展现在眼前。
色彩饱含着作者情感,丰富了古诗词的内涵,提升了诗歌的意境。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设置情境,激发学生揣摩色彩的兴趣,就一定能提高学生诗歌审美和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