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散文情感教学探究

2019-03-05许春生

语文天地 2019年34期

许春生

散文形散而神聚,语言优美,情感丰富。结合苏教版高中语文所选篇目来看,皆为古今中外优秀名篇,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这些散文,对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结合高中散文教学实践来看,大多数教师重视散文内容的梳理、主题的探究,忽视了引导学生对作者的情感进行揣摩,学生在散文阅读中的情感体验不丰富,散文阅读难以到达预期效果。

一、了解背景,初步感知情感

在散文阅读中,大多数教师并不太注意让学生去了解散文的创作背景,只是在讲解内容前简单提一提。其实,要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作者抒发的情感,对作品背景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如《想北平》,由题目即可推知,作者当时并不在北京,那么,是何种原因让作者对家乡生出了思念之情呢?了解背景后就可知,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随着《何梅协定》的签订,北京陷入了危机,此时,作为一个爱国志士,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写下了此文。

在高中散文教学实践中,要让学生对作品的背景有更好的了解,一是教师应提前搜集和作品相关的背景资料,通过导学案让学生了解。二是借助网络,让学生查找相关的背景资料。如上述的案例中,可引导学生搜集1936年中国所处的社会背景,这对理解作品有帮助。三是要借助背景引导学生初读作品,在读中对作者的情感进行揣摩,获得初步的感知和体会。否则,学生脱离了课文,单纯了解背景,也不利于其体会作者的情感,只有将课文和背景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更深的体会。

二、弄清线索,理顺情感变化

线索是贯穿全文的,是将材料串联起来的一条主线,也是贯穿于整个作品中的情节脉络,从中可看出作者情感的变化。线索就如链条一般,将文中的人、物、景等各个部分串联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一般而言,线索可分为明线和暗线,明线一般是具体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等,在文中一般会有较为明显的表示地点变化、事件发展的关键词语,教师可引导学生勾画相关的关键词来找。暗线则是作者情感的变化,要根据明线去梳理。

以《荷塘月色》为例,文中开篇写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可见,作者的心情并不是很好,那么,心情不好作者是如何做的?结合文本来看,第一段末写到“我悄悄地披上大衫,带上门出去”,可见,作者是由家里走了出来,出门后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然后才到了“荷塘”,最后回到家中,文中写到,“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由此可见,作者的游踪是非常清晰的,即从家里出发,走小路到荷塘,最后回家。结合游踪来看,由“不宁静”而欲求排遣,观赏荷塘而获得淡淡的喜悦,最后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感慨。抓住这两条线,深入阅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抓关键词,深刻感悟情感

在理清线索并对作者的情感变化进行梳理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文中的关键词对作者的情感进行深入揣摩。以《听听那冷雨》为例,在第一段中写道:“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久违”、“牵连”、“儒慕”等词语来弄清作者胸臆。第五段以美国和祖国的对比来表达“月是故乡明”的情感。在这冷冷的雨中,寄托的是作者内心的凄凉而缠绵的思乡之情、爱国之情。

再以《荷塘月色》中的第三、四段为例,第三段写到:“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在这幽静的环境中,作者成了一个自由人,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结合前文看,内心的不宁静此时获得了平复,对自由宁静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表现了出来,也正是因为内心暂时获得了宁静,才有心思去欣赏那月下的荷塘、荷叶、荷花,在淡淡的荷香中看荷波,品荷韵,内心的喜悦之情才得以表达出来。

四、联系生活,促使感情升华

优秀的文学作品必然是扎根于生活之中的,要让学生能真正体会作者透过语言文字所要抒发的情感,还得结合生活,引导学生展开实践,使得情感得到升华。

以《听听那冷雨》为例,学生读后势必引起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那何不引导学生述诸笔端,读后写,在揣摩作者情感时抒发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又如阅读《我的四季》引发了学生对生命的思考,那么,如何才会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有价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主题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领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生成对生命的理解,这也是难能可贵的。同样,在阅读《亡人逸事》后,引导学生模仿作者的写作手法,表达对朋友、家人的怀念之情,通过写作,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寄予文中的细腻情感。

在散文阅读中,引导学生了解散文的创作背景,对作者的经历有所了解,这是揣摩散文作品中作者情感的基础。同时,教师要根据散文文本,引导学生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弄清线索,理顺作者的情感变化,结合文本中的关键词,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感悟作者的情感。最后,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从生活中去品味、感悟,这样才能更深刻地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情感,真正走进作品,获得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