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写作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019-03-05
初中生写作的过程是学生写作素养生成的过程,是他们用文字对外界进行交流的过程。但这个过程要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前提,以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为基础,以拓展他们的能力为己任,这样才能让写作教学更有效。有效是一个双向的评价,它不仅指有效地“教”,更指学生有效地“学”,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写作。
一、在教学中渗透写作
“有效性”具体到写作上,不是要求学生一蹴而就写成文章,而是要求他们拥有有效的写作技能。这需要教师在教学时逐渐渗透,养成写的习惯,让他们把写作一种需要。通常教师在教学时更多的注重文本内容的分析,而对文本如何与写作相联,则关注得很少。
如《记承天寺夜游》有这样一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这句话其实是不符合常理的,月色不是每晚都有,竹柏也不是随处可见。教师问学生,这样写矛盾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学生开始议论,他们认为这不矛盾,这是作者的一种感情寄托,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生能感悟出作者用环境衬托人物性情的写法,这是一种移情。如果教师将文本分析到这儿就结束,很显然,学生没有掌握这种写法。写作,不仅仅要给学生分析思路,更要紧的是给他们练习的机会。这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相关的仿写,让他们感悟“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由此可见,学生已经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原本就有的体验,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同时这种亲身的体验被唤醒,也让他们能真切地感受文本里裹挟的情感。渗透,虽然是有意为之,但也要水到渠成。教师一定要对文本做适当的铺垫,让学生能在不知不觉中感知行文的美妙,让写作真正地发生。
二、在活动展示中写作
写作的有效性,强调写作必须要有一定的情境依托,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对比较单调,教师必须在恰当的时候设置有趣的活动,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
如《窗》这篇文章,远窗病人因为对同伴的见死不救,被贴上了“人格猥琐”的标签。教师组织一次班级辩论赛,请同学讨论远窗病人是不是天生的奸恶之人。正方认为“是”,反方认为“不是”。辩论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然后教师要求学生将辩论的过程以作文的形式写出来,学生的亲身经历,总能表达得细致入微。比如正方说,刚开始远窗病人和同伴一起思念家人,一起追忆过往经历。他们因彼此的不幸和孤寂而相互吸引和慰藉,在倾诉和倾听中相互成全,那时的远窗病人应该没有恶念的,甚至是充满真诚和温情的。所以说不是天生邪恶。而反方说,他见死不救以及心安理得地占据靠窗的床位则充分表现出他天生的冷酷无情和心计之重。
学生在辩论时,总会从书中去寻找合适的语言,这其实是最基本的写作能力,学会去寻找素材。接着学生会将言语进行甄别与建构,以最合理的方式进行阐述,这很能体现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最后学生协同本组的团队将观点进行细化,将语言进行斟酌,这其实就是一个精雕细琢的过程,一个好作文的产生过程。整个辩论,就像是一场作文现场指导,所有的步骤,他们都能以主动积极的状态去完成。也可以看出来,整个活动就像一盘棋,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其中,都展示能力,都在写作上得到一定的发展。
三、在微课中呈现技巧
首先,“有效性”,更多地强调学生吸收了多少,在原有的认知上他们提升了多少。有时候教师会觉得讲了多少遍的东西,学生记不住;强调许多次的内容,还是不能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是一下子就能脱胎换骨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以更好地对接他们的情感与发展区。尤其对后进生而言,教师需要更多的耐心,因为在写作学习上他们本来就落下一大截,如果再过多地批评与指责,他们会停滞不前。
其次,教师要将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错误类型列出来,做成微课的形式,让他们去感悟。在写作教学中,修改病句也是一个教学难点,教师会对病句类型、修改方法等知识不止一次地为学生讲解。但过了一段时间,一些学生又会在作文中出现相关的问题。他们领会不深,过一段时间就会遗忘了大半部分。如果做成微课,学生可以反复看,尤其是在作文之后,他们重新看一回的话,会重新审视作文中的词语与句式,这样会让他们及时修改。微课以视频的形式,具体的讲解,给学生时时刻刻的教诲。但用微课进行写作指导,一定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给学生美的画面,给学生贴近生活的例子,以接近他们认知的方式去讲解。每一次讲解的时间不能过长,每次只要学生能掌握一个微小的点就可以了。
写作是初中生重要的语文能力,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写作教学才是有效的,才是真正地以人为本。教师要将学生的写作热情激发出来,将学生的写作潜能挖掘出来,以让他们感知写作带来的美好与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