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宗教问题治理研究——以江西西北部交界农村地区为例
2019-03-05伍自强徐燕婷
伍自强,徐燕婷
(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江西 赣州341000)
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保障”,而农村宗教问题与乡风文明建设息息相关,建设文明乡村必须要治理好农村宗教问题,加强和改进乡村宗教治理,夯实乡村振兴基层思想基础,从而实现乡村善治。 为了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探查江西西北部交界地区农村信教情况,探究出现宗教问题的原因,探索实现有效治理农村宗教问题的路径。
一、江西西北部交界农村地区的信教情况
江西西北部交界农村地区地理位置复杂,多山地形导致交通不便、政民联系不密切;地处赣鄂湘三省交界,外来人口流动性大,人员组成复杂,政府管理的难度系数高。 在交界的农村地区,尤其是宗教信仰这种主观性强、 隐蔽性高的思想传播活动,教徒主观思想、外来宗教渗透等方面面临严峻的形势,其治理难度大。与其他农村地区相比,该交界农村地区的信教情况具有以下特点。
(一)信仰多元、历史较为悠久
在江西西北部交界农村地区,主要有佛教、道教和基督教三大宗教,黄龙寺、圣峰山上的东觉院、渣津兜率寺等宗教场所声名远扬,宗教文化底蕴深厚,XS 县仅经登记和批准设立的各类宗教活动场所就有73 所,宗教教职人员113 人,全县性宗教团体3 个,还有许多未登记在档的小型宗教场所和宗教教职人员(数据来自XS 县政府网站)。 该地区本就有着较为浓厚的信教传统,随着该地区柯龙公路等通往省外公路的开通,农村地区的车辆流动加快,外来人口大量涌入,村民的信教活动也越来越频繁,加上三省交界行政区划的复杂性,因此是江西省宗教管理的重要区域。
(二)教徒群体的扩大化、高龄化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家人或村民自身久病没钱医治、治不好的现象仍然存在,加上村民想要寻求“万能的精神依托”,农村地区的“信教热”有着日渐扩大的趋势[1]。那些基督教组织有策略地派遣年龄相仿的年老信徒趁暮色“拜访”农村空巢老人的家,利用淳朴老百姓的善良借宿,以自身为例夸大信教的好处,从而获取老农的信任,诱劝老农加入他们的“温暖大家庭”;或是乔装成小贩入户贩卖一些滋补药,找借口寄存物品甚至是送些小礼品给老人,以争取下一次交流的机会,达到进一步“洗脑”的效果。 诸如此类宗教传播法,防不胜防,部分年长村民难以抵挡,政府也很难管理到位。
(三)非法宗教活动猖獗
《宗教事务条例》明文规定集体宗教活动应当在正规的宗教活动场所内进行,且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不得擅自举行大型的宗教活动。江西西北部交界XS 县是江西面积最大的县,在有36 个乡镇的广大农村地区,仅有73 所合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且主要分布在较大的城镇,大部分偏僻村落都没有合法教堂,于是临近几个村的教徒就自发组成宗教小团体,私聚小寺庙、教徒家中,滥塑宗教造像,聚众“做礼拜”。有非法教徒团体头目、假僧假道就借用“收取活动经费”的噱头骗取农村教徒的钱财,导致本就家徒四壁的教徒家破人亡。此外,由于非法宗教活动与合法宗教场所争抢教徒,使得教徒对宗教的合法性界定不清,增加教徒间的摩擦和纠纷,不利于正常的宗教活动的开展[2]。
(四)外来宗教渗透严重,蛊惑人心
近几年在农村地区,地下传教人员的传教活动无孔不入,一些反动宣传材料和海外宗教宣传品竟公然出现在了农村家庭的餐桌上,部分教徒的心理被蒙蔽甚至被扭曲,使党和政府的领导被忽视,对农村正常的社会秩序产生了严重影响[3]。诸如“蒙头教”“拜上帝教”等外来宗教借描绘美好天堂蓝图的幌子,蛊惑家有重症患者的教徒自杀“升天”,地方极端宗教主义的蔓延,严重危害了村民的身心健康。 更有甚者,竟然在学校附近等公众场合公开冒充“上帝”发表反党反国家言论,妄图危害下一代人的思想,严重败坏农村的社会风气。 而外来势力企图借用宗教名义干预地方公共事务[4],影响我国基层的稳定,也对我们的执政造成破坏。 部分家庭还因为老人的宗教信仰问题引发家庭内部矛盾。 “信教万能论”与“神教无用论”两种观念的冲突,甚至严重影响到农村的养老问题。
(五)部分信教群众认知模糊,混淆宗教与封建迷信
在农村地区,有一半以上的教徒都是老年人,他们接触外界的机会不多,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无法识破一些邪教骗局,甚至理不清国法和教规的关系,法治观念薄弱[5],出现宗教纠纷和家庭矛盾时无法治意识,不走法律途径,而是依赖宗教组织解决。其中的多半人又是因为内心孤独而加入这些宗教组织,他们的心理需求单一,极易被一些不法言论和迷信思想所迷惑。 尤其是在家人身患重病之时,他们走投无路便陷入了封建迷信的囹圄,学起老封建那一套,请道士做驱除病魔鬼怪的法事,乞求家人身体恢复健康,误把封建迷信当作宗教去信仰和膜拜。
二、出现农村宗教问题的原因分析
非法宗教活动猖獗、外来宗教渗透严重、部分信教群众认知模糊等宗教问题在农村思想建设中尤为突显,思想意识的能动作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滞后性和信教群体的特殊性,使得治理农村宗教问题已经成为农村工作的一大重点。
(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思想道德文化教育、宣传的缺失
改革开放以来,该片农村地区缺乏具有实效性的思想道德建设,等靠要思想、懒汉现象仍然严重,封建迷信有蔓延的趋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没有真正深入到群众中去,讲法治、讲科学的意识还没有蔚然成风,农村留守农民精神生活枯燥、科学知识匮乏,给外来宗教势力和非法传教组织以可乘之机[6]。如当地绝大部分老人都不会使用互联网,连一些常见的邪教骗局都无法识破;封建残余仍然存在,有病请道士做法事的迷信传统还未根除,村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亟待提高。农村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文化教育除了在校学生,在大部分村民群体当中还是较为缺乏的,尤其是对于信教群众,爱国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必不可少但还是很少。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农村硬件面貌焕然一新,但在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同时,部分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古迹没能得到较好地传承和保护,譬如该地区的宁河戏、采茶戏等传统戏曲日渐式微,导致村民乡土归属感和凝聚力的削弱。
(二)农村经济水平制约,因贫信教
目前这片农村地区仍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农产品的产量低、获利少,仅有少数几家小微加工厂和迁入的小型还有一定污染的企业,工业发展微乎其微,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村生态环境也遭到一定的破坏。 特别是在江西西北部交界处,集镇产业园几乎是空有其名,园内仅有几家服装加工小厂吸纳了一两百劳动力,农村留守的劳动力仍大量闲置。而农户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其微薄的收入难以支撑一大家人的生活支出和孩子的教育费用,一场大病就能瞬间压垮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地下传教人员抓住村民治病与摆脱贫穷的心理,极力鼓吹“信教包治百病”“当教徒就能一家摆脱贫困”等邪教谬论,忽悠认知模糊的村民加入非法宗教组织,荼毒村民的思想,降低村民参与生产建设的积极性。
(三)部分基层组织对宗教的管理和监督不到位
在江西西北部交界处,三省以山岭为分界线,该县所属辖区农村面积广,偏远山地人员组成复杂,县级宗教管理局的管理无法触及各个村落,各村委会又对管理宗教事务的重视度不够,缺乏管理村内宗教事务的具体部门和因地制宜的宗教管理法规体系,县、镇、村三级基层宗教工作网络难建立。 很多宗教管理职务都是村干部兼任,少数基层政府官员秉持做好分内事的自保原则,选择对非法宗教传播行为能管则管,管不了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导致部分农村地区存在政府宗教监管的空当。 而一些非法宗教团体借机隐匿于三省交界处,肆意传播外来宗教思想和非法宗教言论,甚至企图利用宗教势力干预农村的社会公共事务,严重影响农村的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和基层治理效果。
(四)留守老人、失孤老人情感关怀的缺失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在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以后,就会渴望获得爱和归属感。 留守老人特别是失孤的留守老人,家人不在身边,他们感受不到小家庭的温暖,社会人情冷漠的存在,使得他们内心的孤寂无处诉说,其社会归属感薄弱,亲情的需求无从满足。 而怀有不法目的的传教分子充当倾听者的角色,假意认同这些留守老人的想法,附和他们的观点,满足了他们对情感沟通、人文关怀的需求,从言语到内心,逐步获取老人的信赖,诱导他们加入非法宗教组织;甚至是利用这些无辜的老人向他人传播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要求的言论,以达到收敛钱财、动摇基层治理的目的。
三、治理农村宗教问题与乡村振兴关系的阐述
宗教本身具有正向价值,宗教信仰满足了部分人的精神需求,在因果警醒、促进社会和谐、参与养老社会服务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总有不法之人利用村民的各种心理布下邪教骗局,扰乱基层的社会秩序,阻缓乡村的振兴,甚至动摇我们的政权。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强调:新形势下,我们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分析我国宗教工作形势,研究我国宗教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全面提高宗教工作水平,更好组织和凝聚广大信教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7]!因此,治理农村宗教问题是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
(一)村民劳动思想消极阻碍美丽乡村建设进程
外来宗教势力有意利用西方极端基督教教义误导村民,腐化教徒的劳动意识,削弱村民的凝聚力。 部分农村教徒被灌输了“上天会恩赐你的”和“上帝创造论”等的消极言论,滋长了教徒的等、靠、要思想,导致部分村民不思劳作,耕地农田荒芜,农业生产减产。 建设美丽乡村需要村民的共同参与,农村经济建设、生态环境改善、文明乡风营造等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村民的齐心协力,而农村教徒们对生产生活建设漠不关心,一心扑在“宗教组织任务”上,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下降,不利于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二)治理农村宗教问题是稳定基层治理根基的需要
做好农村宗教工作是新时期农村治理的迫切要求。 尤其是在交界农村地区,宗教问题兼具敏感性和复杂性,基层宗教部门应当严肃对待、依法治理。农村非法宗教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教徒的心理需求,诱使教徒认同和皈依非法宗教团体,对基层组织的作用和权威产生了冲击[8]。 基层政府要结合当地的经济现状、政治生态和地理特征进行综合治理,使农村的宗教信仰与乡村振兴的发展方向保持一致,符合国家治理的需要。 新时期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农村宗教工作,只有维持好正常的合法的宗教信仰活动,才能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在农村的传播,基层治理的根基才能得到更好的稳固。
(三)治理好农村宗教问题是营造文明乡风的保障
有效治理农村宗教问题,合理引导村民科学信仰宗教,有利于文明乡风的建设;反之,疏于管理,宗教活动混乱,非法宗教敛财行为肆无忌惮,将扰乱正常的农村社会秩序,阻碍文明乡风的营造。 治理好农村宗教问题,利于营造世风文明、邻里友好、生活和谐的农村生活生产环境。要充分发挥宗教信仰追求和谐、与人为善、参与公益慈善等积极方面的作用,坚决抵制宗教极端主义对村民身心的侵害,使农村宗教活动符合促进乡风文明的基本要求,坚持社会主义社会对农村宗教的引领作用,使广大农村教徒成为营造文明乡风、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9]。
(四)治理农村宗教问题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
农村宗教问题也是农村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的问题。 在江西西北部交界农村地区,本土宗教道教也很盛行,它以道家思想为理论依据,继承了道法自然、清静无为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含有健康文明的部分内容,在某种程度上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内涵,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时代进步。在农村地区,发扬仁慈待人、道法自然的宗教文化传统,坚持宗教教义与中华文化相融合,才能够充分发挥宗教在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农村的传承和发扬[7]。
四、立足乡村振兴战略,治理农村宗教问题
农村宗教问题的治理要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强化村民科学思想教育,加强基层组织治理,弘扬好乡村主流文化,营造好文明乡风,发展好农村新产业,维护好农村原生态,建设好美丽乡村,农村宗教问题将迎刃而解。
(一) 强化农村宗教工作思想建设
新思想指导正确行动,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引领我国农村宗教事务的管理工作。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该农村地区出现的宗教问题[7],重点关注农村宗教领域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法管理当地农村的宗教事务,积极引导村民科学信仰宗教。基层党组织要牢牢把握宗教工作的主动权,针对农村宗教问题出现的原因并结合当地实际,对症下药,党员干部起到带头示范、宣传动员父老乡亲信仰马克思主义、抵制非法传教的作用。 同时要提高各级党委处理宗教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正规宗教团体作为桥梁纽带加强农村教徒和党组织的联系[10],妥善处理各种宗教工作关系,坚决抵制宗教政治化、商业化和极端化等不良倾向;加强宗教工作法治化,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积极引导宗教适应社会主义社会,巩固党同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11]。
(二)加强农村思想道德文化宣传教育工作
基层政府要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组织村民尤其是农村教徒定期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思想理论成果,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自觉抵制和坚决阻止违反四项基本原则、违反改革开放政策等错误思想观点在农村的传播,用先进的思想文化武装农村、巩固农村的改革发展稳定大局[12]。 村民委员会必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定期举行升挂国旗、组织学习“两学一做”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育村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激励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积极上进[13]。 将禁止参加非法宗教活动纳入村规民约,并将此条款作为评定“优秀星级家庭”的考核标准之一,以提高村民对非法传教活动的抵制意识。 要坚持党的领导,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致性,提倡民间文化艺术的多样化发展,“以多促一”,提高农民群众鉴别和抵抗落后腐朽思想文化的能力,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文化在农村的主导地位[14]。
村委会应在村内宣传栏张贴科学信仰宗教的温馨提示,普及辨别和抵制邪教谬论的知识,提高村民的自我防范意识,鼓励广大村民参与基层宗教工作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 定期组织村民尤其是信教群众学习 《宗教事务条例》 等宗教政策法规,加强爱国教育,引导村民科学信仰宗教;同时宣传和鼓励农村宗教组织自觉接受国家的依法管理,要求宗教组织和教徒严格遵守国法村规和《宗教事务条例》。
(三)加强基层宗教工作网络建设,全面落实宗教工作责任制
农村宗教工作复杂、量大,需要落实县、镇、村三级宗教工作网络,在法律上明确各级组织宗教管理的职权和责任。促进基层组织的自我建设和自我管理,加强村委会成员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提高村委会干部对农村宗教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打破基层干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自保原则,将农村宗教工作纳入村委会成员的绩效考核标准,明确村委会干部的宗教管理职责,提高基层干部从事宗教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5]。 同时在信教人员较多的地方要成立村级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开展村内宗教工作会议,部署村级宗教管理任务,划分宗教管理区域实行基层干部负责到底的原则,提高村内宗教管理的效率。村委会干部要不定期走村入户,体察民众生活,了解村民的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针对村民宗教信仰现状制定合理的宗教活动村规,加大村内法治宣传教育,带领群众学习党的政策方针和法律知识,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
(四)以法治方式规范治理农村宗教问题
严格按照各项政策法规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16]的工作方针,既要治理宗教问题又要切实维护信教群众的合法权益。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要按照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完善农村宗教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使农村宗教工作有法可依;村级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应充分发挥统筹宗教管理工作的作用,有序组织和管理村内宗教工作,动员基层干部积极排查村内非法宗教活动,依法取缔私设的宗教聚会点,规范农村宗教活动场所,监督宗教活动的开展,加大对披着“合法外衣”干非法勾当、扰乱社会秩序的宗教团体及个人的惩治力度,彰显法律的权威[16]。 同时对已有的正规宗教组织和集会点开展定期排查和突击检查,进一步建立健全抵御渗透的领导协调和工作机制,有效防范外来宗教势力的入侵和遏制非法传教活动。
(五)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经济,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治理农村宗教问题,需要立足当地实际,依托当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和小型劳动力密集型轻工业;利用当地有效的宗教文化资源,发展相应的宗教文化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 在江西西北部交界处农村地区,依托地形和土壤优势,乡级政府应提供良种幼苗和技术支持,鼓励村民种植油茶树和宁红茶等特色经济作物,发展村内茶油加工、茶叶加工和农产品电商外销等。同时,菊花茶是当地的一大特色饮品,基层政府可以结合当地的红色旅游文化加以大力推广,鼓励村民参与特色菊花茶原料的生产与制作,当地政府与对口帮扶的发达城市相关部门对接,保证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畅通。农村在家留守的妇女较多,基层政府可以适当引进服装、工艺品加工厂,促进剩余劳动力就业,同时也吸引在外打工的青壮年人员回流,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村民幸福感。
重振乡村民俗文化,注重民俗文化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创新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播方式,运用互联网工具进行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乡级政府应在政策和资金上鼓励村内民间正规艺术团体的发展,在村委会活动中心定期排演宁河戏等特色文化演出,动员广大村民观赏和学习,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塑造良好的农村文化氛围。相邻村的村委会可以联手在农闲时期举办民间传统艺术表演大比拼、广场舞比赛、红色歌唱比赛、棋艺大赛等村级文化活动,并设置相应的奖励,吸引村民主动参与,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
(六)老年人关怀服务进村入户
随着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的普遍化、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农村留守老人问题、养老问题日益凸显出来。 在日常大部分是老人和儿童及部分妇女(民间戏称:386199 部队) 等弱势群体留守的村庄,人文关怀显得尤为重要。现在城市政府已在各社区普及老年人服务中心,江西西北部交界农村地区也可以借鉴这一做法,进行农村社区养老试点工作,健全农村的养老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及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等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推进老年人服务进农村,完善农村敬老院、养老院等设施建设。村委干部要多关心村内的留守老人、孤寡老人的身心健康,与他们多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同时基层政府积极主动与县城单位部门和学校对接,鼓励在职员工和在校学生节假日入村参加老年人志愿服务活动,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心理需求,让社会关爱农村老年人成为常态,让村民切实体会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引导误入歧途的教徒回归社会。
五、结 论
总而言之,治理好农村宗教问题是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农民的思想问题从来就是不容被忽视的,也不是能够轻易被解决的,农村出现宗教问题有宣传教育、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重方面的原因,它需要思想文化教育联合法律治理、发展经济等多种治理方法共同作用,需要政民的协同治理来解决。 引导村民科学信仰宗教,巩固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文化在农村的主导地位已是刻不容缓。 依法打击农村非法传教活动,依规管理村民宗教信仰问题,充分发挥部分宗教教义中有利于社会和谐和共同进步的积极作用;发展农村经济促进村民就业,打好农村思想建设攻坚战,以巩固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筑牢基层治理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