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的策略探寻
2019-03-05李滔
李滔
(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江西 赣州341000)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青年大学生生发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并由此产生的收获感和认同感。 当前,各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学界围绕提升亲和力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也产生了大量的理论成果,但在具体的方法、措施等方面存在不甚详见。为此,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素着眼,着力在实践层面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的策略显得十分必要。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亲和力的表现及成因
亲和力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整体判断和总体评价,反映和体现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应[1]。
环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各高校党委和教育从业者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能够始终把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向和确立学生的思想政治立场作为主要工作方向和目标,但审视各教育环节,还难免存在过程流于形式、内容泛而不精、语言华丽空洞、形式单一枯燥、学生满意度不高、教师忙而效低、师生关系不密、协同育人步调不一、考核紧盯数量而疏于质量的现象。其原因在于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的具体实践中,存在教育目标缺乏针对性、教育内容不鲜活、教育方法手段单一陈旧、教师自身缺乏人格魅力、教育情境设计缺乏氛围等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落地”缺乏亲和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在目标“落地”时,常出现目标的错位和缺位。一方面表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育人目标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等同,即:将“德智体美劳”与“德育”等同,人为地放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属性,导致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一味追求面面俱到,具体工作举措中缺乏针对性、长效性和前睹性,出现目标错位;另一方面,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本质存在认识误区,盲目地追求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同步发展,或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偏重于关注除政治教育外的其中几项功能的教育实效,而忽视了政治教育才是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导致教育目标实现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主导性,在“政治教育”上造成了一定的缺位[2]。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设计缺乏亲和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决定了其内容的确定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历史变迁中,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由生产力水平所决定。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陈”“泛”“散”“空”的现象,主要表现为:首先,教育者知识更新不及时,导致教授内容陈旧,无法满足学生求知求新的需要;其次,误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无所不包,从三观、理想信念、道德法治、心理健康、内政外交、社会教育,到婚恋、就业、成才和生命观等私人生活领域,貌似沾边就全往里塞,导致教育内容泛化,丧失了边界和张力;再者,内容设计层次不清,不能呈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差异,导致教育过程中着力点分散;最后,内容灌输过程中重简单说教、轻析事明理,缺乏理论支撑,较少严密逻辑,轻视实践佐证,导致内容灌输空洞乏力。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用缺乏亲和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教育方法的应用必须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以实现内容与方法的匹配和协同。 基于数十年的砥砺奋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特征与国情、校情、教情、学情呈现出的新特征是相统一的。在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科技迅猛化背景下,改革开放深入、社会体制转型、信息技术革命、科技手段翻新,这些都不断丰富和满足着人民群众的精神和物质需要,大学生思想行为出现了新特点和新变化,围绕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也更具隐藏性和复杂性。面对这些变化,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教育主体思维定式和观念更新不及时,在教育方法应用上仍存在理念更新迟缓、教育对象分层分类不清、局部交叉协同、总结归纳滞后、体系建构乏力等问题,导致亲和力缺失。
(四)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自身缺乏亲和力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过程来看,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者和施教者,是灌输教育内容、 应用教育方法的主体。 教师的个人人格魅力、仁爱之心与关爱学生、丰富的学识与扎实的理论素养、 积极的精神面貌与全面的综合素质是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亲和力的四个关键要素。 目前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兼职教育者偏多,主要由党政领导、辅导员、班主任等组成,他们普遍未接受过较为系统的、 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理论功底参差不齐。 其次,在这支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群体中,青年教师占比较高,他们自身承担着职业生涯规划、学历提升、职称晋升,以及其他方面来自生活和工作的压力,难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投入全部精力,在事业心、 师德师风、专业化发展建设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从另一方面来看,他们自身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3]。
(五)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缺乏亲和力
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目标,为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由教育者结合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而精心设计开发的具有特定情感的氛围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要素之一。 受教育者置身情境之中,通过亲身体验,将自身和现实中的问题带入情境中进行思考、追问与解决,进而实现认同。 近年来,情境创设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越来越受重视,应用越广泛、灵活,但也存在一些缺乏亲和力的突出问题。 首先,情境创设目的设计不明确,例如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一些基层党团组织对三农问题缺乏了解,情境创设理想化,导致党团员深入农村生活后社会实践盲无目的,最终将志愿服务变成了游山玩水。 其次,情境创设过分关注形式,轻视了内容设计,导致教育活动虎头蛇尾,例如一些以学生活动为载体的教育情境,开幕式搞得轰轰烈烈,后续环节组织衰减,缺乏教师有力指导,学生自娱自乐,有为了搞活动而搞活动走过场之嫌。 再次,情境创设求大求全,忽视了受教育者特征差异,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例如一些基层党支部在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教育中,对建党对象接受党组织培养教育的经历及其自身知识结构不加区分,不论是群众还是入党积极分子抑或是预备党员、正式党员,统统拢在一起开展同一主题教育,导致学生教育获得感不强。 最后,情境创设与教育过程的其他要素关联性不强,例如以文化沙龙、艺术节、科技节、球赛等形式设计的情景,未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教育目标、 内容、 方法有机整合,致使这些活动可能变成了单纯的聚会,丢弃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的策略
提升亲和力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重要途径,也是在青少年“拔节孕穗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之举。 于高校而言,应该立足自身实际,结合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查摆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以鲜活教育内容、增强针对性、提升教师素质、改革教学模式、营造环境氛围为抓手,全方位寻求亲和力提升的策略[4]。
(一)增强教育目标的针对性是亲和力提升的落脚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统领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总方向,决定了内容的选择和方法的应用。 “目标不确定,这些直接受到目标制约和为目标服务的教育因素,就无从着手。 ”[5]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针对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的落脚点。
首先,要认真研判国情、社情、校情和学情的实际特征,增强教育目标的张力和针对性,让教育目标由笼统、含糊、空洞转向精准、清晰、务实,提升教育实践的可操作性,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落地”注入执行力。
其次,要充分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的内在规律,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属性,深刻领会“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厘清目标导向的内容层次,严格遵循思想政治的阶级性、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特征,把培育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标。 在实践中,应把握好哪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分内之事,哪些是可以有效果的,哪些是必须有效果的,避免用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替代或挤占政治教育。
最后,要结合大学生的现状,区别归纳不同群体在年龄性别、成长经历、认识水平、知识结构、思想境界、情绪控制、人格觉悟、接受能力上的差异性,高校不是远离尘世的象牙塔,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复杂性条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6]。 在实践中,要结合群体特征,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化整为零,分层次确立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长期目标和阶段性目标。
(二)鲜活教育内容是亲和力提升的聚焦点
教育内容承载了教育者有意识地向受教育者灌输的意识形态信息,科学设置教育内容对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预期效果会产生积极影响。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应从架构政治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聚焦,强化教育内容对现实的关切,答学生之所疑、解学生之所惑,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让教育内容变得鲜活。 架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需要从横向和纵向两条路径发力。
在横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现有的教材体系进行改革,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上以教育部组织出版的“马工程”教材为蓝本,针对时事、教学进度和学生兴趣,选订、 自编一些富有特色的读本、刊物、活页和软文,对教材知识结构进行完善和丰富,实现知识量的提升。 比如,在业余党校、“青马班”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红色家书》为载体组织诵读活动;关于“纲要”课中土地革命知识点,教师可以辅导学生摘阅 《井冈山斗争史话》《中央苏区史》等书籍,对教学内容进行延伸。
在纵向上,教育内容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借鉴社会学、传播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做出立体的、新颖的、系统的解答,实现教育效果质的飞跃。比如,教师可借助人类进化史解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用“小冰期” 导致的农业歉收增补明末农民起义的历史原因,用习近平视察赣州稀土企业分析中美贸易战的前景等。
这些理论观点学科交叉性强、 素材新颖鲜活、即时性强,既满足了学生气质的兴趣点,契合教育目标导向,又填补了现有知识体系上的内容空白,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的聚焦点。
(三)丰富教育方法是亲和力提升的切入点
国情、校情、教情、学情的快速深刻发展,以及大学生精神需求呈现出的多元性,决定了单一的、 陈旧的教育方法难以满足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应对的挑战,不断丰富教育方法则是破解困局,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关键之举[7]。
教育方法可以在丰富传统显性教育的基础上,积极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 隐性教育常借助榜样、故事、言行、文物古迹、红色革命文化等载体,其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具体目标更为隐蔽、含蓄,更容易契合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认知特点、精神需求,能够规避传统显性教育的强制性,让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感染、被灌输。 比如在教学模式上利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瑞金中央苏区、兴国将军县等组织现场教学,弥补课堂主渠道中还原现场感不强的缺陷[8]。
教育方法可以在丰富教育对象整体性覆盖的基础上,对不同群体的特征加以区分,采用分类指导法、定向制导法,突出不同群体的针对性。比如针对毕业年级和新生年级的群体特征,在认识方法选择上,应区分使用关注跟踪法、辨别分析法、取舍应对法等方法;针对学生党员和普通学生的教学模式选择,专题式、体验式和互动讨论式教学模式的占比,应在总体教学设计中进行区分[9]。
此外,丰富教育方法还应注重德育与智育美育体育相结合、 传统灌输与主客体互动交流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采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等方式,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进行科学构建,实现从静态、平面化向动态、立体化的转变,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10]。
(四)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亲和力提升的关键点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经过积淀,形成了具有特色鲜明的性格气质,对学生释放出吸引力并产生感召力。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的强大人格魅力,有助于受教育者快速对教育目标产生情感认同,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排斥,从而为实现教育目的奠定情感基础。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因此,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关键点。
习近平同志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教师提出了“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六点要求,对教师提升人格魅力指明了方向。第一,在思想层面,教师要强化政治站位和使命感,把“为谁培养人”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加强理论学习,善于在工作中用理论指导实践,善于用通俗化的语言和文风阐释观点,言行一致,增强理论和话语的亲和力。 第二,在情感层面,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的身心变化特征,把满足受教育者成长成才的需要作为教师个人发展的评判依据,尊重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帮助学生在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中实现对理论的价值认同和实践认同。 第三,在能力层面,教师要坚持学习,不断提升学识水平和知识转化能力,注意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的训练,有意识地改造自身形象,用高雅气质感染学生。第四,在素质层面,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各方面综合素质,面对各种不同爱好的学生最好都能产生一定的共鸣。
(五)合理创设教育情境是亲和力提升的着力点
教育情境创设体现了教师作为教育主体主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角色担当。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需要合理创设教育情境,并将教育情境创设精准应用于校园文化、 红色文化、“三全育人”和网络文化的建设过程[11]。
一是加强活动认识情境创设。 校园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以 “红五月”“感恩周”“女生节”、报告会、主题教育、校史校训教育、文体比赛为主要形式的教育活动形式繁多,特色纷呈,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在千方百计提高活动形式、内容感染力和吸引力的同时,还应把握理论性与实践性、思想性与生活性、专业性与趣味性、艺术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让活动贴进大学生的生活,满足大学生的娱乐需要,也要化于无形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的同时使其隐形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二是加强榜样典型情境创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苍白的语言和枯燥的文字往往抵不上榜样典型情境烘托出的“百闻不如一见”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在红色文化运用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典型人物、典型事例的示范作用,将大学生置身于典型榜样的氛围之中,通过对典型人物的认知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触发思想感情的共鸣,引导大学生仿效榜样的精神和言行。
三是加强语言对话情境的创设。在“三全育人”和网络文化建设中,教师需要改变过去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灌输为中心”的居高临下、生硬灌输姿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间的平等关系,要充分挖掘大众传媒的即时性、多载体、形象性、渗透性、新颖性,引导大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话、互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12]。
(六)打造网络化教育平台是亲和力提升的新要求
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有效性,并提高实时性,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体系完善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和学生特性,发挥手机终端的作用,学校和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网络学习环境[13]。大学生在学习中容易接受新知识、新思想。 在网络信息平台利用中,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网络资源的利用,引导学生通过在线讨论、民意调查及网络作品展示等,提高学生的活动参与兴趣,使学生在多样化的网络背景下提高自身的能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典型。 学校和教师也可以利用已有的载体及信息资源,进行网络平台的构建,例如,教师同微信平台的利用,为学生创设思想政治交流平台,学生通过对自己所遇到问题的阐述,在教师的帮助下解决问题,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14]。
三、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根本遵循和重点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要素,在其关联性上从来都不是孤立的。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者、情境创设等要素协同发力。 习近平同志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八个相统一”,即: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是我们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根本遵循。
“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就是要求思政课不能简单“照本宣科”,而要在坚持正确政治立场和思政课的政治性的前提下,结合时代、 社会、事例,对思政课中的理论、原理做出透彻的学理分析,做到以理服人,给学生以思想启迪,让学生既能汲取思想养分,又能增长理性智慧,让学生真切感受和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本性。
“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就是要求思政课教学中,要坚持该课程的价值属性,不能光传播知识,更要注重价值引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传授之中,让大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在思想认识上也有所收获,切实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
“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就是要求思政课教师要自动自觉地发挥好思政课主渠道的作用,旗帜鲜明地坚持真理,毫不动摇地弘扬主旋律,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积极传递正能量,也要敢于斩钉截铁、毫不留情地批判错误思潮,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各种社会现象,帮助大学生解决各种认识上的困惑。
“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就是要求思政课教学中不能搞“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不能“光说不做”“耍嘴皮子”,要“知行合一”,把思政课这个小课堂同社会这个大课堂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了解社会,组织大学生深入企业、农村等实地进行参观实践,让学生参加一些接地气的实践活动,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
“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就是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折不扣地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要在教学方法、教学风格等方面,不拘一格,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使思政课的教学活动更加鲜活起来。
“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就是要求一方面要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要按照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标准,配备和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全面深刻分析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学习特点和规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达到教学相长的预期效果。
“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就要求思政课教学不能只靠灌输,不能只传播知识,讲授理论,更要注重启发引导,既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引导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去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逐渐领悟书本的知识理论,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就是要求既要采取切实措施,不断改进思政课教学效果,不断推进“课程思政”,使思想政治教育在课程教学中充分体现,也要挖掘高校其他一切手段和资源,使其与教学相辅相成,形成合力,同向而行,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我们要重点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 世界观和价值观; 培养正确的政治观念,有理想,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为切入点,努力顺应时代、顺应主导、顺应需要,不断贴近实际、贴近对象、贴近具体[15]。
总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为提升教育的亲和力,教师应该将学生作为主体,通过对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知识结构及心理状况的分析,增强教育目标的针对性、鲜活我们的教育内容、丰富我们的教育方法、 提升我们自身的人格魅力、合理创设有效的教育情境、打造网络化教育平台,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实时性地提升提供有力支持。高校教育管理者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应该认识到以往工作中存在不足和问题,结合现代化的教育理念,进行内容、方法、手段等各方面的创新,充分展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提升思想政治教学的亲和力,推动高校培养更多更好的又红又专、德才兼备、 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