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表被动的“遭”字句研究*

2019-03-05李昕升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1期

李昕升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被动句是现代汉语语法学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常见的有“被”字句、“见”字句、“为”字句等,随着学界对被动句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也在探寻其他带有被动标记词的被动句式,例如:田春来从历时的角度考察了“遭”表被动的用法[1]68-72;熊仲儒分析了“由”字所表现的被动句[2];刁晏斌也通过对两岸四地“遭”字句与“被”字句的分析比较考察了“遭”的被动用法[3];近年来,随着语义表达多样化等需要、媒体信息传播发展的需求,“遭”表被动已经成为现代汉语中一类典型被动句的表现形式,使用频率逐渐增高,如经常可见的“遭怼”“遭曝光”“遭雪藏”“遭质疑”等,这些“遭”字都有表示被动的意义,可以用“被”将其替换,看作是被动句的标记词。那么,表被动的“遭”字句有哪些结构类型,表被动的“遭”字句有何语义特点都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研究。本文将就此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遭”在现代汉语中被大量运用,本文将以百度搜索引擎、北京大学语料库(CCL)以及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BCL)的语料为例展开讨论。

一、“遭”字句的结构类型

通过对语料库的检索,将表被动含义的“遭”字句进行分析归类,发现“遭”字句主要有几种类型。

“遭V”式

“遭V”式是表被动的遭字句中最常见的一种,呈现率较高,其中“V”既可以是单音节动词,也可以是双音节的动词,且双音节动词所占比例稍高,部分单音节动词可以转化为双音节动词。例如:

(1)陆生在台因口音遭辱。

(2)罕见!南京银行140亿元定增意外遭否。

(3)合发全球经销商借“上市”宣扬高回报遭质疑。

(4)“国产”浏览器红芯融资2.5亿元,谷歌内核遭曝光。

(5)双11管家帮商城全场买一送一,新鲜果蔬、健康用品和机器人遭抢购。

在例(1)(2)中,单音节动词“辱”“否”分别可以被同义的双音节动词“侮辱”“否决”来替换,且句义不会发生任何改变,由此可见,“遭V”式中的单音节动词在特定情况下可以被同义的双音节动词所替换,故“遭V”式中的V一般情况下都为双音节动词,如“遭枪杀”“遭殴打”“遭取缔”“遭批评”等。

此外,“V”还有可能是由两个动词搭配成的并列短语。例如:

(6) 租女友遭暴打抢劫。

(7) 打网约车体验差,乘客给差评遭骚扰恐吓。

在(6)(7)中,“V”都是由两个具有并列关系的动词构成的并列短语,其表结构上与单音节动词或双音节动词充当的“V”并无差别,语义表达上更为丰富。

(一) “遭NV”式

“遭NV”式是“遭V”式的变式,“NV”既可以理解为定中结构,即动词受前面的名词的修饰;也可以理解为主谓结构;其中“N”一般表示的是动作的施事者。例如:

(8) 欧洲铁路系统遭黑客攻击,大量旅客数据泄露。

(9) 东江环保问题遭媒体曝光,深交所下发关注函。

(10) 资产出售遭股东质疑,ST凯迪股价或破“1”。

根据(8)—(10)可以看出,无论是“攻击”“曝光”还是“质疑”都是前面的“N”发出的指令或行为。由此可见,在“遭NV”式中,“N”可以看作是“V”的施事者。

(二) “遭了V”式

“遭”加体标记“了”,后接谓词性宾语。例如:

(11) 男子欺负女子是新来的,转身就遭了报应。

(12) 日乒掌门人坦言曾邀约丁宁,却遭了拒绝。

在这组例句中,“遭”后面加了体标记“了”,后面直接接入谓词性的宾语“报应”“拒绝”,使得“遭”在这里面做了谓宾动词。相应的情况还有很多,例如:“遭了暗算”“遭了报复”“遭了欺负”等。

(三) “遭(N)AV”式

“遭”字句的谓语动词前也可以直接加状语,构成“遭AV式”,“A”作状语,直接修饰“V”,“A”在这里虽然作状语,但一般不出现状语标记“地”。例如:

(13) 哥伦比亚女记者直播世界杯遭强吻。

(14) 几十年的房子遭强拆,业主开车撞上了拆迁队。

有时“A”前还可以加“N”,即表明动作的发出者和发出该动作时情态与程度。例如:

(15) 叶璇遭黄浩然狂掴。

(16) 梁咏琪遭洋汉强吻。

(四) “遭(N)VN”式

“V”不仅可以受前面定语、状语的修饰,也可以直接带宾语“N”,其中,“N”既可以是简单地宾语成分,也可以由较为复杂的成分充任宾语。例如:

(17) 一家四口遭泼硫酸,女童熟睡时花容尽毁。

(18) 《反贪风暴3》曝粤语终极预告:古天乐追查百亿黑金,却遭人举报贪污受贿而被停职调查。

(五) “遭(N)VC”式

“V”后也可以带补语性成分,补充表示程度、时间、频率、结果等。如:

(19) 英国保镖遭人袭击头部重伤,曾保护阿汤哥。

(20) 新疆一女子遭家暴20多年。

(21) 镇江1岁半幼童在外洗浴时遭热水烫伤!

(22) 钧甯在采访中,因说出不该说的话,遭台下的人当众警告2次。

“重伤”表示伤的程度;“20多年”表示遭受家暴的时间期限;“伤”表示被烫的结果;“2次”表示被警告的频率。

通过对CCL、BCL以及百度所搜到的语料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媒体信息的发展,表被动的“遭”字句使用频率逐渐增高,根据其意义和结构类型,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六类,其中第一类“遭NV”式中,“V”又可以根据结构类型划分成一组动词和两组并列关系的动词充当“V”的两类。并且,上述的六种情况中,除第六类以外,都可以由“被”直接替代表示被动关系。

二、“遭”的词性及语义特征

(一)“遭”的词性

关于“遭”的词性,有很多的语法学者进行了研究,他们大多数认为,“遭”作为动词,具有一定的介词性质,但始终没有发展成为真正的动词。《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对“遭”分为动词和量词两种情况加以解释。用作动词时,可以理解为遇到的事情不幸或不利,用作量词时表示“次”或“周”如:“跑了一遭”。[4]本文暂不对“遭”作为量词这种情况进行分析。

通过上述对“遭”字句六种结构类型的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确认,“遭”仍然是一个动词,但是具有介词性质。首先,在(一)(二)(三)类中,都是由“V”来作宾语,“遭”是谓宾动词;第四类中,动词前带有状语;第五类第六类中,动词后分别接宾语、补语,在这三种情况下,句式中的动词的中心谓语的地位得以突出体现,“遭”的词汇意义降低,虚化程度增高,也就使得“遭”在种情况下具有介词的性质。

(二)“遭”字句的语义关系

从语义色彩的角度来看,被动句大多表示不幸、不愉快、不如意的色彩,“遭”字句作为带有被动标记词的一类被动句亦是传达出一种消极的意义。而这种不如意、消极的色彩主要与动词有关,当“V”为贬义的或为中性色彩时,“遭”字句的表意要求才能得以实现,当“V”为褒义色彩时,“遭”字句则无法成立。下面我们根据“V”的感情色彩进行分析:

1.“V”为贬义色彩

(23) 中国足球再遭讽刺!国脚峰霸大声说:4年后咱们卡塔尔见!

(24) 男子坐高铁拒对号入座,自称“站不起来”,遭批评。

例句(23)中的“讽刺”以及(24)中“批评”都是消极、不如意的结果,即“V”使得主语“不愉快”;其中“讽刺”是对中国足球并没有进入世界杯,使得其他国家的记者、球员拿此问题对中国足球进行嘲讽;“批评”表示最男子不对号入座且给自己找理由的不文明行为进行谴责,以上传达出的消极、不如意的意义是“遭”字句得以成立的基础。

2.“V”为中性色彩

(25)46万买来的普拉多疑似遭改装,无法上牌,车主当众挥铁锤怒砸!

例句(25)中的“改装”作为一个中性词语,进入“遭”字句后,使得整个句子传达出不如意的色彩,花费重金,却无法上牌照使用。

3.“V”为褒义色彩

根据CCL、BCL以及百度为语料库进行的检索,并没有查阅到“V”为褒义色彩的用例,我们将“V”设为“表扬”“认可”,将其带入“遭”字句中,例如:

(26) a.*中国足球遭表扬。

b.中国足球被表扬。

c.中国足球受表扬。

(27)a.*中国足球遭认可。

b.中国足球被认可。

c.中国足球受认可。

在例句(23)中,是对中国足球进行讽刺,“遭”字句成立,但将“讽刺”换为“表扬”或“认可”时,传达的是如意的结果,“遭”字句则不能成立,如果将“遭”换为同样作为被动标记的“被”“受”,如(26)b、c、(27)b、c,则该句依然成立。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虽然“遭”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被“受”“被”替换,但是用法上仍存在一定差别。

(三) “遭”字句的语义对象

上世纪八十年代,王力先生指出:“被动句式基本上是用来表示‘不幸’或者‘不愉快’的事情。”[5]这种观点在学术界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但针对这种“不幸”“不愉快”的对象的指向在当时引起了一定的争议,不愉快的对象是叙述对象还是“遭”字句的叙述者。通过上述的例句我们可以发现,这种不愉快的指向其实是多向的。如例句(8)(24):在例句(8)中“欧洲铁路系统遭黑客攻击,大量旅客数据泄露”,首先,叙述对象是“欧洲铁路系统”,在这里他作为受害的一方对这样的结果而言是不幸的,但是,与之相对的被泄露信息的是大量旅客,即旅客的权益也遭到了损害,也是不幸的,而对于报道这则新闻的媒体人而言,是描述事实的基础上,对这一事件感到惋惜、遗憾之情,亦是不愉快的;例句(24)中“男子坐高铁拒对号入座,自称‘站不起来’,遭批评”,这个句子中,“男子”作为叙述对象,是被批评的一方,而作为这个事件的叙述者来说,对该男子这种不文明行为的谴责亦是认可的。综上,“遭”字句传达出的“不幸的”“不愉快”的消极结果不仅是叙述对象,也是多方的,还包括叙述者和叙述对象行为的承受者。

三、 正确、规范使用“遭”字句

被动句的发展和媒体信息传播的需求共同催生了“遭”字句的发展。首先,被动句间的竞争关系促进了“遭”字句的发展。“根据语言的经济原则,在一种语言中,并存的两种或两种以上同功能的表达方式之间必然要产生竞争关系,从而最终导致分化。”[1]68-72“被”字句作为被动句主要的表现形式,承载了被动句的主要功能,因此,“遭”作为被动句又一类形式,若要发展,则应有其独特的用法。例如:“‘遭了V’式”,在“遭”后加入体标记“了”是目前表被动关系的“遭”字句所独有的。其次,媒体信息传播的需要推动了“遭”字句的发展。现代媒体信息内容广泛,若想提升媒体信息的竞争力,必然要以新奇、独特的标题赢得受众的关注,“被”作为被动句最常见的表现方式,其新奇性和吸引力都大大降低了,因此媒体信息传播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也推进了“遭”字句的发展。

虽然“遭”字句近年来呈现了迅速发展的势头,但我们仍要规范使用,从历时发展的角度来看,进入到现代汉语以后,“遭”字句并无表示“积极”意义的用法,故不能因为一味求新而违背了“遭”字句的语义原则,而且“遭”在“遭”字句中仅介词的性质,并无介词功能。语言虽然是“活”的,但应该遵循语言运用的规范,为我国营造正确、规范的语言环境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