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农村建设的发展前景分析*
——基于十九大报告的学习思考

2019-03-05杨婉玲芮飞军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1期

杨婉玲,芮飞军,2

(1.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安徽 芜湖 241003;2.陕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后,全国各地人民倍感欣慰和鼓舞,特别是广大农民兄弟姐妹,深切地感受党的亲切细致的政策关怀。乡村振兴战略,一个令人瞩目的方略,指引着新时代农村建设的新征程,必将有力地促进“三农”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为美丽中国建设铺垫好广袤而又深厚的基础。

一、乡村振兴战略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改革进入深化发展的阶段,国家已经进入工业化社会的时候,我们政策需要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发达地区反馈支持不发达地区。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基于反哺农业思想的继续深化,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社会主义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制度方面,成果在于造福人民。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内涵和邓小平在改革初提出的社会主义原则相一致,一方面我们要发展生产,另一方面我们要共同富裕。也和“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的“五大发展”理念相一致,做到共享发展、协调发展。

在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事业中,突出重点,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加大农村的财政支出和货币政策扶持,把改善农村生活质量、促进农业增长农民增收作为农村工作的根本任务。以建设和完善农村基础实施为重点,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以点带面,带动农村各项事业发展。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以人民为根本,凸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发挥政府主导、财政扶持的优势,发挥整体规划、协调各方等优势,把福利和财运实实在在地覆盖于广大农民。例如,2017年12月,习总书记对“四好农村路”建设所作出的指示,为广大农村特别是落后农村地区带来人财物的有效运转和繁荣,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人气”和“财气”,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布局

(一)新农村的政治建设

当前农村基层政权和组织的建设和发展,重点是围绕深化和巩固家庭承包权为基础的各种土地权属法制化、稳定化,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发挥好先锋模范和带头人的作用,协调好乡镇党委政府和村级政权组织之间的联系,协调好党组织、村委会以及农村各种社会组织之间的联系。提升乡镇党委政府和村级党群组织工作人员的管理能力,提升他们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大局意识等,制定科学完备的整体规划,落实好各项政策,提供高质量的公共领域服务等。把公开透明作为恒定的工作程序和工作作风,接受群众监督,让农村群众通过相关组织形式和有效程序参政议政。

(二)新农村的经济建设

促进农业现代化,实现美好乡村图景,扶持农村,增加财政支出和引导货币政策倾向,是必不可少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和承包期继续延长三十年,为农业生产奠定了政策基础。各地农村需要把握新形势,适合新的结构性调整,发现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改造传统落后的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发挥整体思维,领会中央宏观政策,以农村基础设施改造和提升为重要经济发展的抓手,兴修水利,提升乡村公路,整治乡村环境,以点带面,带动各项农村经济事业的发展。各地区农村需要发挥自身的地区特色和优势,加强科技创新,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特别要插上信息化的翅膀,使农村电商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

信息化时代的农村文化建设,有着新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文化教育是根本,普及全体公民的文化教育,一个也不能少,努力消解城乡教育差距。发挥政府政策导向,实现城乡教育文化资源的交流和共享,借用信息化手段,打破不尽人意的不平衡和固化。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使广大农村从业人员具备终身学习的条件和理念。继续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移陋风易陈俗,发展适合农村自己的文化娱乐活动,同时也要引导农民适应时代精神的变化。以政府为主导,发挥各种社会组织的作用,通过学校教育、文化艺术、网络媒体、群众自我娱乐活动等形式,使新时代的文化气息和精神逐渐渗入广大农村。

(四)新农村的社会建设

十九大报告中对社会治理、社会建设领域提出了更加丰富而鲜明的内容,提出要与改善民生相结合,加强和创新社区治理体系,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针对新农村建设中社区治理,我们需要整理和学习相关社会发展、社会管理、社会结构和人的主体性等理论,分析城乡人员互动交流的规律和趋势。构建新型农村社会治理的新面貌,促进新农村建设中社区各阶层、各群体的和谐关系。在开放性的城乡交融互动的背景下,需要总结过去的农村社区治理政策和制度建设的经验,加强人的主体性视角和主观能动性,把握新时代新农村建设中社区组织发展的现代化趋势,创新社区治理所需要的新思维新方法。

(五)新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

在人与自然紧密联系的农村社会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尤为突出。2015年中央实施《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之后,生态文明建设达到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1]十九大报告把美丽中国作为我们未来国家建设的方略和目标,是继“十七大”、“十八大”倡导的生态文明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和升华。生态文明建设给广大农村和农民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树立新的理念,以生态文明理念统筹带动五大发展理念,努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发挥美丽乡村治理在农村各项工作的龙头带动作用,结合各地区地方特色和优势,使“生态”理念融入农村经济和农村文化建设,使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实实在在的惠农富农工程,做到农村环境宜居,农民生活幸福。

三、美好的乡村振兴对建设美丽中国的意义

(一)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的基础

新农村建设需要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把绿色发展放在首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把生态文明贯穿于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农村地区密切联系自然环境和气候,是绿水青山的主要承载地区,美丽中国建设离不开新农村建设,在地大物博的中国,农村地区占国土面积的很大比例,美丽中国建设必然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基础,由此得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美丽中国的重要部分,也是我国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点和难点。[2]只有中国农村变“美丽”,整个中国才能变“美丽”。

(二)美丽乡村建设能够优化国家经济结构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与工业产品有密切的关系,是市场供应链的出发点,也是价格机制形成的出发点,是关系国民经济结构健康发展。在五大发展的理念指导下,特别遵循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不是必然降低经济增长,而是在“绿色GDP”的新概念下,优化经济结构,深化供给侧改革。农村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向现代农业和高新技术的农业转变,结合旅游、特色农产品、生态农产品到涉农产品的深加工等,美丽乡村建设能够积极优化国民经济结构。

(三)美丽乡村建设能够部分承接和消化城市发展的弊端

美丽乡村建设突出的关键词是美丽,美丽乡村的内涵必然指向生态的、和谐的、宜居的乡村环境,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在城乡互动融合中,美丽乡村建设对城市居民呈现强大的吸引力,良好的动植物保护和发展,美好的乡土风景,能确慰藉城市居民久居水泥丛林中所受折磨的心灵。农产品的健康有序发展有利于城市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农产品能够提供刚需的生活品以及其他产品的原材料,是产品生产的基础。在某种意义,能够部分消解城市虚拟经济的风险性。

(四)美丽乡村建设能够提升和改善城乡人民的生活品质

农业是基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必然带来国民经济的全面健康发展。转变以往的狭隘发展视野,通过新型的循环的乡村新等,能够自然提升和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在城乡互动和一体化过程中,城乡间的资源信息交流交换,给全体人民带来生态的农产品和服务,改善城市承载力。同时,把新时代生态文化融入科技发展和文化变迁之中,实现科技文明和创新的跳跃发展,从而摆脱过去急功近利的经济增长方式。

(五)美丽乡村建设能够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

建设美丽乡村,因地制宜引入现代文明的科技力量、信息传播力量、人才力量,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不断改善农村居民的软环境和精神文化面貌,使农村居民的文明素质和程度不断得到提升。同时,需要认识到农村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辩证关系,挖掘优秀民俗和文化遗产,把优秀文化内核引导贯彻于农村各项规划建设中,把新时代优秀的农村文化品味和精神吸引力渗入各项农村工作之中。相信通过长期努力,乡村振兴战略能够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使亿万农民达到全面小康,享受生态环境、养成良好美德。

四、十九大之后新农村振兴发展的图景展望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顶层设计

政府和各界人士对农业的研究认识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能够对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以系统思维进行顶层设计,摆脱过去农村工作的盲目性和不协调性,以便推动新时代的中国农村发展。“三农”工作探索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中国农村的国情和农业的内在规律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整体和部分、宏观和微观形成了清晰的统一关系,新时代农村发展的顶层设计条件成熟。中央层面已经做出一系统整体性规划和措施,例如:乡村振兴战略的“四梁八柱”,制定2018-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配套其他的乡村政治经济制度建设,并与先前的全国主体功能区建设规划相衔接。

(二)乡村共同体的新聚合

“两栖”式的农民工只是“暂时”离开了土地,有很大部分没有从事农业生产,只是生活在农村,有学者称此类农民工为农民“半无产化”。[3]随着农村制度改革的深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农村社会阶层结构必然发生新一轮的变迁。共同体,经典解释是一种共同的生活秩序,与社会概念相联系,基于特定的共同的习俗和信仰。[4]中国农村现代化不断提升过程中,通过政策引导和产业结构升级,农村社区的社会阶层结构必然逐渐发生变迁,传统农民逐渐融入城市生活,成为现代意义的市民。同时,城乡人口结构比例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变化,农业从业人员向“少而精”转变。更显著的特征是,有知识和资本的“能人”逐渐流向乡村,给乡村社会注入新的活力,多样化农村社会阶层结构显得更具有生命力。

(三)信息化、专业化的农村生产

乡村振兴需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重点通过信息化、专业化等手段提高土地集中利用率。发挥农村规模经济和联作种养模式等优势,借助“互联网+”平台,充分利用网络大数据,适应农产品市场供给规律,做到农业生产高效生产、绿色生产。[5]农村生产的信息化、专业化需要在农村管理制度、经济政策和思想意识上加以协调支持,以适应新时代农村信息化的浪潮和专业化的发展。

(四)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新农村

乡村建设中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在城乡比较和城乡互相融入的互动过程中,先进的政治文明和生态经济深入农村每个角落,使生态的和谐的思想意识和乡村文化蔚然成风。环境治理和绿色发展依然是农村治理的主旋律,避免农村成为城市污染的转移地,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农村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制度和社区治理等在协调发展中不断得到提升,打造出美丽宁静、文化内涵丰富的生态宜居的新农村。

(五)农村地区的不平衡性逐渐消解

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差别和不平衡作为新时代中国社会的特征之一,通过乡村振兴战略能够得到很大程度的消解。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共享发展。中央政府重点关注东、中、西部的农村地区之间差别,地方政府重点关注本地农村的内涵式差别。各级政府通过各种政策和方法,把消解农村不平衡性作为农村工作的第一要务,加大农村经济扶持力度,使农村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成为新常态。当然,农村不平衡性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消解农村不平衡性是未来相当长时期的改进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