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解析*

2019-03-05朱宗友范守勋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1期

朱宗友,范守勋

(1.阜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阜阳 236000;2.华东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620)

近年来,学界掀起了一股研究“中国梦”的热潮,诸多专家学者对于“中国梦”的内涵、价值、实现途径、依靠力量的等方面各抒己见,作出了许多创新性的论述。针对“中国梦”的内涵,论者所站的角度不同、侧重点有差异,那么各自的理解自然也不尽相同。

无论站在何种角度、强调哪方面的侧重点去解读和研究“中国梦”,都需要将“中国梦”的核心内涵凸显出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由此可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便是“中国梦”这一概念的核心内涵。同时,我们也应关注由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三方面组成的基本内涵,以及“中国梦”的重要内涵: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这样有助于我们能够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中国梦”的内涵,促进我们对于“中国梦”整体性的思考和研究。

一、“中国梦”的核心内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背景

所谓复兴,通常是指衰落之后再重回兴盛。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泱泱大国,从“贞观之治”到“康乾盛世”,中国曾一度是世界上最为繁荣富强的国家,这也使得中华民族得以一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笔者看来,中国当时的强盛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国土面积辽阔。元朝时,元世祖忽必烈东征西讨,国家版图已扩展到了西伯利亚和东欧,达到一千五百多万平方公里;即便是到了中国封建社会晚期,清朝康熙年间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和设立台湾府之后,其疆域面积也达到了一千三百多万平方公里。由此可见,从古至今,中国的国土面积始终位居世界前列;而直到工业化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土地仍被视为财富的重要象征之一,古代中国的强盛景况由此也可见一斑。

第二,对世界文明发展历程的推动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据学者考证,在十六世纪之前,对于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起到巨大作用、深刻影响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发明共计大约三百多项,其中约有一半以上的发明都出自中国人民之手。正是因为这些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使得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的农耕、纺织、印刷、手工制造等方面的技术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即便是到了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中国的经济规模在世界经济体系中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连号称“日不落帝国”“世界工厂”的英国在与中国的贸易中都一直处于入超地位,“贸易赤字”现象严重,他们销往中国的各类产品带来的收入尚远远不足以抵消丝绸支出的这一项。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内涵

第一,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不具有威胁性的、和平和谐崛起的复兴。近年来随着中国进步和发展有目共睹,国际地位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很多国际事务的讨论和处理中也逐渐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这使得许多西方国家再次将目光转向了19世纪时德皇威廉二世提出的“黄祸论”,并将其进一步发展演变成了如今的“中国威胁论”。对于“中国梦”,许多西方的媒体、专家对其态度并不友好,认为“放任中国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崛起”在未来的某一天会让中国“重新找回几个世纪前在世界上的霸权地位”,中国会“不断扩张领土,使中国的国土面积恢复到过去的鼎盛时期”等等。在笔者看来这些言辞和论调都是毫无根据的无稽之谈,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直到现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坚持“和平崛起,共赢发展”的战略思想。“讲清历史问题对解决遗留问题有好处”,但是,“历史账讲了,这些问题一风吹”,“结束过去,开辟未来”。[2]我国历来支持并遵守国际法律法规和现行的国际秩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多的在于谋求自身发展,也欢迎其他国家与中国开展多方面合作,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但是中国始终坚持的是和平发展,绝不会走国强必霸的老路。

第二,中国希望能够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扮演”应有的角色,能够在国际社会的发展和国际事务的处理中承担大国责任。古代中国曾经在人类文明历史的宝库中占据了重要席位。到了近代,由于历代反动政府反动统治的阻碍,也由于一百多年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压迫,这些原因使得中国一度被世界甩在了后面,经济、科技水平等均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即便如此,近代中国有识之士仍在面对民族危亡的时刻表现出了应对民族危机积极心态:振兴中华、变法自强、反帝爱国的疾呼,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的声浪,既延缓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也在近代中国走向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重大影响,[3]同时在这些争取民族独立、谋求民族复兴的行动中,先人们的思想、观点、著作等也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为其他殖民地国家的解放运动提供了经验和遵循,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的发展。如今,经过改革开放40年来的蓬勃发展,我们愈发稳定地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在这样一个改革发展的新时期,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数四分之一的大国,希望能够在自身发展前进的同时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更多的力量和成果。对此我们可以认为:“中国梦延续和提升了近代以降中华民族追寻‘强国富民’的现代化之梦。”[4]所谓“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希望中华民族能够像曾经那样,促进和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为世界历史的前进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这个国家要建设起来,完全改变过去一百多年落后的那种状况,赶上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只是一种责任”。[5]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进程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既深刻把握了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形势形势,看到了和平与发展在国际社会中是大势所趋,中国可以充分利用这一重大机遇期谋求自身发展壮大;同时也充分考虑了经历过“十年浩劫”之后广大人民群众迫切希望国家走上正轨、向往未来幸福生活的愿望,并以此为依据提出“我们要争取富强、实现现代化,需要分“三步走”。到了21世纪初,“三步走”战略中前两个的战略目标提前超额实现,因此党在十五大上将“第三步”的战略步骤转化为了三个更具阶段性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6]332可见,在中华民族未来前进的道路上,这将是一个相当漫长也相当关键的时期,需要动员起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大家一起为了国家的、民族的梦想而奋斗。

二、“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一)国家富强是“中国梦”的题中之义

国家富强,顾名思义,即国家富裕且强大。“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但是这其中“既有世界先进甚至世界领先的生产力,也有大量传统的、相对落后甚至原始的生产力,而且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生产力水平和布局很不均衡。”[7]68-69因此,想要通过生产力的发展以实现“国家富强”这一目标,在任何历史时期任何历史阶段都需要我们高度重视,是“中国梦”必须不断追求的主题之一。

同时,“国家富强”从其语义上来理解或许不难把握,但是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寓意,则需要我们细细思量和揣摩。“富”与“强”二者并非是相互独立的存在,它们之间可以说是相互联系的,不能简单地割裂地看待它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纵观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没有哪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被冠以“强国”的称号。但是,仅仅实现了富裕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带来国家的强大。例如中东的沙特阿拉伯,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直位居世界前列,但是沙特在国际事务中一直较少拥有话语权。可见经济实力在一个国家中的重要性固然毋庸置疑,但却绝非是决定国力强大与否的唯一因素。例如在我们一般认知中的“富国强兵”:军事实力、国防能力也是影响国家强大与否的关键一环;其他方面譬如在意识形态、思想文化观念领域的非物质性因素也应当关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文化软实力、价值认同感等。

(二)民族振兴是“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振兴的含义包含有很多,通常情况下人们将其理解为:当前阶段因为种种原因可能稍显衰弱但是又具有兴盛、腾飞的趋势和潜能的事物,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促使其快速前进、发展;对于事物陈腐落后的内容去粗存精、批判继承,同时大力推陈出新,赋予其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对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致偏离了正确的前进方向,通过强调和确立科学的指导思想,帮助其回到正确的发展道路。因此,笔者认为民族振兴就是在各个层次、各个领域都采取和落实相对应的方法,让中华民族再次屹立于世界舞台中央,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一,民族振兴需要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方面社会主义本质中就包含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内容,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领导力量,其执政地位的巩固自然至关重要;而这种执政地位的合法性来源不仅包括民主革命时期党领导人民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历史文化基础,同样也需要在新时代以提升人民幸福感为旨归,实现经济更平衡、更充分、更可持续地发展,只有如此才能为我们的民族振兴提供稳定、持久的物质动力。

第二,民族振兴需要意识形态领域的创新。经济体制的建立、政治制度的完善以及社会结构的调整等一系列国家发展在不同领域的具体表现,都离不开主流意识形态的大众动员功能;而近年来许多支持“中国崩溃论”的西方学者也在不遗余力地寻找着中国从内部特别是意识形态领域出现危机的迹象,[8]37因此只有将民族振兴建立在意识形态创新发展的基础上,使之与更广泛的社会现实相适应,[9]93才能让这种振兴真正地在解决社会问题的基础上变得更加健康、可持续。

第三,民族振兴也需要军事实力和国防实力的振兴。“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时代要求。”[10]412面对当下国情、世情、党情的不断变化,面对以中美贸易战为集中体现的各个领域尖锐复杂的斗争,军事力量和国防力量的发展壮大对民族振兴至关重要,没有足够的国防力量和军事力量组成坚实的后盾,民族振兴的发展将始终缺少一道可靠的保障。

(三)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最高价值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必须同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成功”[10]30“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1]习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充分说明了人民幸福就是“中国梦”的最高价值追求。

实现人民幸福这个长远而又至关重要的目标,关系能否树立党的威信,能否让人民过上富足安康的生活,能否让人民因为自己居住环境、工作状态等方面条件不断改善而产生幸福感,这些都尤为关键。首先,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这样多的人口,这样复杂的国情,要解决诸如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维持社会稳定的日常运行、真正实现人民幸福等重大问题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把全国各族人的力量凝聚起来团结起来;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梦的倡导者、推进者和领导者,在新时期全面从严治党,锻造坚强的领导核心,就是实现人民幸福首先需要关注的问题。[11]其次,党和政府要将民生问题放在各项工作的“前排”,不仅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腰包“鼓起来”,还要关注人民群众生活是否具有幸福感。再次,人民幸福的实现实际上是一个动态性、综合性的过程,不能仅把国民财富的增加等同于人民幸福水平的提高,也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精神财富,不断扩大义务教育覆盖范围的广度和深度、加强成人继续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等,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综合素养。“‘中国梦’有其物质的一面,但不限于物质,而给人以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它展现的是13亿中国人和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12]最后,实现人民幸福需要我们在国家的发展和建设中继续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关怀理念,马克思也曾提到:“未来社会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13]108由此可见,“中国梦”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许许多多的“个人梦”汇聚而成,它的实现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

三、“中国梦”的重要内涵: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1]。“冷战”结束之后,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已经土崩瓦解,第三世界国家的实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多极化的趋势逐渐显现,世界各国更多地把各自竞争的重心放在了综合国力的提升上,这种形式带来的更多是对话与合作,意识形态等领域的对抗冲突已经逐渐成为了人们普遍抵制的现象。在世界历史中,曾经出现过“修昔底德陷阱”的说法,关于这个观点的相关论述最早来自于古希腊的一位研究历史学的学者修昔底德,如果赋予“修昔底德陷阱”这个词以现代气息的话,可以表述为:一个新崛起的大国与现有的大国,二者之间的矛盾和对立是必然的,这样战争也就变得不可避免。[14]于是这种经验思维就使得一些国家开始带着怀疑的态度审视“中国梦”,审视中国历来坚持的和平崛起的说法;更有甚者,一些敌对国家和反华势力的学者在国际间的各类期刊文献上多次提及“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并大肆宣扬其所谓的“历史必然性”,宣称中国的发展不可能跳出“修昔底德陷阱”。如何让中国历来坚持的和平崛起、共赢发展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让国际社会了解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中所蕴含的和平意图,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人自古就主张和而不同。我们希望,国与国之间、不同文明之间能够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同进步,各国人民都能够共享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成果,各国人民的意愿都能够得到尊重,各国能够齐心协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15]68习近平总书记用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深切表达了中国人民历来爱好和平也愿意积极维护自身与世界和平的愿望,有力地回击了国际间所谓的“中国威胁论”。

如今我们迈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纵观世界大势,全球化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社会结构多元化、文化信息化持续推进,这样一种趋势愈发呼吁我们携手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此同时,经济危机次贷危机频发,周期越来越短危害性却不断增强;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能源使用安全性问题等一系列问题都日益突出,促进国际间交流与合作、推进各国之间共赢互利等任务都不得不面临这些严峻的挑战。不过如果从另一方面考虑,虽然目前世界发展的形势从整体上看仍不平衡,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力量对比差距较大;虽然世界的稳定和和平仍需要化解来国崛起自多方的风险和挑战;虽然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在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等方面争议冲突不断,但从总体上看,“对立”“冲突”之类的思维已经逐渐落后于时代的潮流,为人们所摒弃,求同存异的观点已经深入人心,合作与共赢无疑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理性选择,这也是“中国梦”的重要内涵中所倡导和坚持的。新形势下,无论哪一个国家或地区国家都不可能再进行“闭门造车”式的发展,而只能携手合作、同舟共济,共赢发展。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发展取得了无数令人世人瞩目的成就,这不仅依靠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也得益于相对来说比较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实践证明,中国走的是一条能够跳出“修昔底德陷阱”的道路,是一条能够发展与他国和谐关系的道路,我们在参与全球化进程的同时,坚持贯彻和平合作共赢式发展的理念;既要实现中国梦,也要实现世界各国人民的梦,始终以一个大国的姿态和气度参与处理国际事务,主动承担责任。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和2008年的经济危机中,世界货币的“领头羊”美元都曾数次贬值,但人民币却始终“一枝独秀”,坚挺地撑起了亚洲乃至世界的金融市场,为世界经济的复苏贡献了力量。根据世界银行最新公布的数据估算,2017年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4%左右,居全球第一位。[16]事实已经证明了,“中国梦”是复兴的梦,但这种复兴并不带有侵略性质,相反是对整个世界历史发展都具有推动作用的复兴;“中国梦”寓意着发展和共赢,这样的梦想的实现对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一定能做出重要的贡献。

总而言之,“中国梦”的内涵博大精深,其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层次性和厚重的历史感,一方面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也体现着与时俱进的气息,代表着如今的中国特色。它是寓意着复兴伟业的梦想;是蕴涵着从国家到人民不同层次的梦,是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勾勒出未来美好蓝图的梦;是始终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是与“世界梦”相通的。它是中华民族亿万炎黄子孙从始至终的执著与追求,是当今十四亿中国人民的殷切盼望。当下,我们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面临着太多的任务需要去完成、太多的挑战需要去应对、太多的责任需要去承担。

如今的中国既走到了发展转型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也同样走到了改革发展深入推进的瓶颈期。我们要坚定理想和信念,对我们多年来建立的社会制度、走过的发展道路树立起高度的自信,始终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既不因为保守自持而封闭僵化,也不因为贪功冒进而改旗易帜。相信通过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中华儿女的努力奋斗,社会主义的“鲜花”必将结出“硕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