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理念的历史与现实*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2019-03-05陈杨锴赵文涛
陈杨锴,赵文涛
(1.中共北京市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部,北京 100044;2.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哲学与文化研究所,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开放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理性研判世界大势和深刻把握国内发展新要求做出的战略部署,不仅能够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还给世界各国的发展贡献了中国元素、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四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成就和新时代开放发展的战略举措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历史担当和执政能力。
一、“开放”理念的演进历程
马克思、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开放思想的开创者。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列宁首次在俄国实践马克思主义开放思想,为中国的对外开放提供了思想先导和实践经验。在中国,毛泽东是开放发展的奠基者,邓小平正式拉开了开放发展的序幕,经过几十年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新时代的开放发展已经进入加速提升的快车道。
(一)“开放”的概念考辨
根据《中国改革开放辞典》的定义,“开放”是指:打破封闭、隔离状态,加强相互联系与交流的社会行为。[1]31984年6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委员会代表团时,“要求对内经济搞活,对外实行开放政策”[2]65,并且为了调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选择首先从农村开始实行搞活经济政策和开放政策。1984年11月1日,邓小平在中央军委座谈会的谈话中阐释改革开放政策时指出,“一个对外经济开放,一个对内经济搞活。改革就是搞活,对内搞活也就是对内开放,实际上都叫开放政策”,在此处是从广义层面理解“开放”概念,这里的“开放”包含“改革”和“搞活”内涵。[3]起初,在中国政治话语体系中,“开放”和“改革”两个名词涵义不同。直到1984年2月9日,邓小平在参观集美学村和陈嘉庚故居时使用了“改革开放”[4]959这一提法,从此“改革开放”便成为一个专有名词。
(二)“开放”理念的思想渊源
1.马克思恩格斯对开放的认识
马克思以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为理论基石,从生产力的发展、资本的扩张性和增殖性角度出发来阐述世界经济学说、世界历史观及国家学说。“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就是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资本主义的即将到来的崩溃和未来共产主义的未来发展。”[5]86马克思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是按照以下次序进行的: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6]1,因而从资本主义中走出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也避不开国家、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
世界历史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商人阶级、工厂手工业的形成和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传统的生产关系和封建土地所有制,世界市场开始逐渐形成。大工业的货币流通性和资本集中性,导致从国家到个体的需要满足都要依赖于大工业生产,并且消除了意识形态、宗教、道德等方面的差异。最终,各国间的贸易壁垒被打破,加快了世界各国间的资本流通、贸易往来和经济联系。
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各国间联系的世界性趋势,民族历史正在加快向世界历史转变。“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的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7]168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为中国的开放发展提供了唯物史观的思想引领和行动指南。概言之,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方法揭示了开放发展必然性和必要性。
2.列宁对开放发展的认识
时代是思想之母,列宁的开放发展学说首次集中阐释是在1920年底处于内外交困局势之下的苏维埃俄国。当时,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已经使得国内经济濒临崩溃,连最基本的燃料和粮食资源都十分匮乏,人民群众的生活难以得到最基本的保障。面对困境,列宁从打破“资本主义是祸害,社会主义是幸福”[8]4的思想羁绊入手,提出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是提高生产力的手段。
列宁坚持开放主要有政治和经济两方面原因。在政治上,立足于人民立场,通过利用资本主义追逐资本的增殖性和资本的集聚性来为社会主义政权的生存和发展争取空间。“社会主义共和国不与世界发生联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在目前情况下应当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9]387同时,在与资本主义联系的过程中,继续坚持阶级斗争,对工人阶级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此来保持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尤其是无产阶级政权领导者更要要学会经营管理的本领,只有正确地反映和满足人民的利益要求,无产阶级政权才能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和领导力。
在经济上,放眼于国际经济,俄国复兴离不开世界,世界经济需要俄国的商品,俄国的复兴与世界经济的发展是密切联系的。“经济问题,如果不是从国际的角度,而是从个别国家或一些国家的角度来考察,那是不可能解决的。”[10]166“而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把一扇又一扇窗户打开”[11]173,俄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在于市场和商业,通过租让制、合作制、代购代销制、租赁制来发展国家资本主义,恢复国家经济和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
(三) “开放”理念的发展历程
“开放”理念在中国革命时期处于萌芽状态,主要体现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对内生产和对外贸易上。“开放”理念在中国的发展完善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建设,中国历任重要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开放的认识和思考是认识中国“开放”理念发展历程的一扇窗户。
1.毛泽东关于开放的思想
早在1936年关于外交问题同斯诺的谈话中,毛泽东就提出除了日本,我们愿意与其他一切友好国家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商订互助、互利和互相同意的条约。同时,欢迎外国的投资和承认合法的外债,苏维埃政府将充分利用外资来发展生产事业和偿还外国投资的本金和利息。1945年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论述党的外交政策时提出:在保持世界和平、互相尊重国家的独立和平等地位、互相增进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友谊基础上,同各国进行邦交、解决通商、投资等问题。
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虽然通过了对外贸易的统制政策,但是“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与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12]167无论是对外贸易的统制还是同外国人做生意,目标都是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快速地恢复新中国的经济。1956年毛泽东在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要点报告的批语中写道:“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认真学习外国的好经验……也一定研究外国的坏经验——引以为戒,这就是我们的路线。”[13]380同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一切民族和国家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社会主义也有自身的缺点,因此我们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习一切民族和国家的长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特别是在自然科学的技术方面,针对我们不懂的部分都可以先照搬,反映出当时发展经济的急切性和对外开放的可行性。
毛泽东的对外开放坚持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态度,力求做到“有的放矢”,“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批判”,对于外国真正好的东西“一万年”也要学。[14]43
2.邓小平关于开放的思想
邓小平关于开放的思想在抗日战争期间有所体现,但主要体现在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中。早在1943年,为了改善生产生活和便于对敌斗争,邓小平在太行区税收贸易上实行对外管理和对内自由,以此达到太行区的出入口平衡。建国后,邓小平在1957年4月8日的《今后的主要任务是搞建设》中,提出我国搞建设,需要继续学习包括美国在内世界上的一切先进经验,但要首先学习苏联。
经过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经验的总结和思考,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共同富裕,建设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建设四个现代化,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摆脱贫困。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澄清世界上一切先进技术、先进成果作为我国发展的起点是没有社会属性的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解决了中国“姓资”还是“姓社”的困惑。
邓小平在总结过去经济体制过于集中的弊端的基础上,还提出经济民主的论断,要有计划地下放权力。开放的主体由国家进一步扩展至劳动者个人,调动了国家、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的积极性。对外的开放的关键是保持稳定,“我们搞四化,搞改革开放,关键是稳定”。[15]286只有思想统一,行动才会一致,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进行改革开放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
邓小平对外开放的主要原则是:首先,必须从自己的实际条件出发,做到趋利避害,既不能脱离世界发展,也不能给自身的发展设置障碍。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展开经济合作。其次,步伐要快但不搞强迫。“我们的政策就是允许看。允许看,比强制好得多。”[15]374开放政策的科学性和事业发展的成就会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从而主动参与对外开放。还有,闯“冒”精神和谦逊态度相结合。畏首畏尾、裹足不前,对外开放就无法开始,事业就不会有新进展。同时,特区建设和开放政策还具有试验性质,虽然不怕吃亏、允许吃亏,“但在具体事情上要小心,要及时总结经验”。[15]219最后,好的传统和新的政策相结合。
对外开放的具体方法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即进口与出口相结合、改革开放与惩治经济犯罪相结合、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重点在于不能搞封闭建设,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
开放方面的主要工作由国务院去做,在具体的选人用人上以“人民相信是坚持改革路线的人”[15]299为标准。邓小平的开放主要有两个内容:一个是对内开放,一个是对外开放。[15]223对内开放是指,在国内各地区(包括城乡之间)、各行业、各企业按照扬长避短、形式多样、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进行横向的经济互动,共同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对内开放也是国内改革的一部分内容,但主要是搞活国内经济,为生产力的发展消除障碍。对外开放是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基础上,面向西方发达国家、苏联和东欧的国家、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进行纵向的经济联系,开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尤其是要利用好外资。
从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到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从批判外国腐朽的制度和思想作风到加强自身思想作风建设……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以及对于执政党建设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愈加正确和全面。
3.江泽民关于开放的思想
江泽民认为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但“社会主义要赢得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和商品经济规律的先进经营方法”[16]225。江泽民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17]551,同世界各国在平等基础上进行经济、贸易、科学、技术、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尤其要更多更好地利用国外资金、资源、技术,从而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江泽民将对外开放分为“引进来”与“走出去”两个方面,“关键是有领导有步骤地组织和支持一批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走出去,形成开拓国外投资市场的初步规模”。[18]92针对对外开放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毒害,江泽民强调同志们要及时总结经验和加强学习,通过提高自身能力来增强工作的科学性和预见性,为利用外资和对外开放的事业提供坚实保障。
4.胡锦涛关于开放的思想
进入新世纪,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胡锦涛提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要建立平等、互利、共赢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19]508经济全球化不是“你死我亡”的零和博弈,而是每个国家都能从中获益的合作共赢。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形势是做出决策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必须“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20]1719中共十七大明确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结合在一起,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强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交流合作,继续以自己的和平发展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21]39
5.习近平的开放理念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成为时代潮流,国与国之间的依存更加紧密。中国经济发展也进入新常态,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面对大家对中国经济能否实现持续稳定增长,中国能否把改革开放推进下去,中国能否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等疑惑,习近平坚定地提出,中国坚持走开放融通、互利共赢之路,以扩大开放带动创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同时,中国秉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致力于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努力塑造各国发展创新、增长联动、利益融合的世界经济;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提出“开放发展理念”,开放发展的核心是解决内外联动问题,目标是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习近平的开放发展是主动开放、双向开放、全面开放、公平开放、共赢开放和共赢开放的有机融合,从而实现全面开放的新格局。开放发展理念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地实践,中国将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创造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对外开放。中国将积极推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打造区域融合发展新格局。同时,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22]9
在全球经济的发展布局和中国对外开放的主体上,习近平呼吁让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和中小企业参与进全球价值链。尤其要发挥中国“一国两制”的制度优越性,坚持内地与港澳、大陆与台湾地区合作发展,尤其要加强与香港的科技合作和台湾地区的经济合作,让更多台湾普通民众、青少年和中小企业受益。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赞扬我国高校学生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广阔、开放自信,代表“开放”不仅是国家层面的战略方针,而且已经成为青年一代的气质禀赋。在对外开放的形态上,加快实施对外贸易区战略,支持海南建设成为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自由贸易港。
二、“开放”理念的演进逻辑
“开放”理念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既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品质,也见证了中国由“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发展的历史转变。
(一)历史逻辑
中国的对外开放,始于秦朝的统一六国和对外交往,是一次大一统国家主导的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的开放发展。汉朝时期以张骞出塞和班超出使为标志的对外交往,开辟和畅通了“丝绸之路”,此后的宋、元朝都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活动。“丝绸之路”掀起了古代中国对外开放的高潮,直到明朝实施的海禁政策才隔绝了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导致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相脱离。清朝的“广州十三行”并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海禁政策,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的闭关自守。直到19世纪40年代,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但封建专制皇权的腐朽和小农经济的落后导致中国在这次被动的开放中受苦受难。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中国的民族经济有过“昙花一现”的发展,但大多数时候只是西方资本主义体系中的原料来源地和产品倾销地,没有得到平等、自由和充分的发展。历史证明,开放发展是中国与世界发展的契合点,但必须建立在中国国家主权完整的基础上,避免“鸦片战争”式开放,只有平等、全面、高效、安全的对外开放,才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理论逻辑
毛泽东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奠基者,将阶级分析思想和统一战线战略结合起来,提出“三个世界”的理论体现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选择性开放。邓小平理论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优越性体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改革开放能够提高我国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是真正地高举社会主义旗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改革开放是以发展生产力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为最终目标,实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理论的统一与创新。
进入21世纪,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其中特别强调了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习近平提出我们的事业是合作共赢的事业,对外开放是中国发展的关键一招,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三)实践逻辑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际和国内的特殊环境,我国只对苏联和部分东欧国家进行对外交往活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极“左”思想的冲击,我国的对外开放基本关闭;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才开始由封闭半封闭、对外开放到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历史性转变。
对外开放政策的制定和发展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践,服务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我国经济建设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社会中存在的主要矛盾。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处理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共十五大进一步提出,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继续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开放型经济。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面对新的世情、国情、民情,我国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对外开放战略。2017年中共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出现了市场、资源能源、投资“三头”对外深度融合的新局面,进一步提高了满足人民物质需求的能力。实践证明,开放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也有力地推动了世界和平发展,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比较优势和本质特征。
三、“开放”理念的时代启示
认识开放“是什么”“为什么”是解决好“怎么办”的前提和基础。开放发展兼具工具性和价值性,开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价值指向,而开放发展的方略、方法又充分显示出工具性的特点。
(一)开放的定位
在中共十九大提出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方略中,“开放”在“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方略中多次出现,表明开放能够带动创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对外开放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全面开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出路。
(二)开放的方略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方略是理念的具化。中国的开放发展,根本上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将党的意志和人民的需求有效结合起来。改革开放以来接连取得成就,是因为从一开始就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当中,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开放必须立足于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个基本国情,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结合。中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的过程中,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既要展现大国担当也要争取在国际事务中的制度性话语权。
在开放战略的整体规划和实际落实中,坚持整体推进与关键突破相结合、顶层设计与体制机制相结合,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和资源,但首先要在国内前沿地区和关键领域争取突破,以点带面、串点成线、步步为营、久久为功。中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主要内容和相对优势只有通过畅通高效的体制机制才能发挥出来。对外开放和国内改革要同步进行,对外开放促进国内改革,国内改革助推对外开放落地生根。
(三)开放的方法
开放发展是市场经济的应然要求,在处理好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的基础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运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在开放主体上,要把政府、企业和劳动者个人结合起来;在开放内容上,推进金融、教育、旅游、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开放;在开放的范围上,面向世界各国,推动形成沿海内陆沿边分工协作、互动发展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在形式上,“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深入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和区域经济合作。
开放发展必须与国内的改革、稳定相协调。治大国如烹小鲜,党和国家的团结稳定是治国理政的前提,开放的程度和速度要与社会的可接受程度相结合,防止出现“命令主义”和“尾巴主义”的错误倾向。“开放”理念在中国的提出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寻找出其中的“变”与“不变”的规律,对于创新开放理论和推进开放战略具有重大意义。中国还应坚持从共时性和历时性的角度去审视开放战略,既要从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中总结经验,坚定开放的决心、加快开放的步伐,还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为中国的“强起来”争取发展空间和战略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