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混交林的树种选择与营造方法

2019-03-05赵兴秋

江西农业 2019年1期
关键词:种间块状混交林

赵兴秋

(辽宁省义县国有义县林场,辽宁义县 121100)

营造混交林能有效利用林地和营养空间,能够使地尽其利,使每个树种获得自己所需的水肥、光照、养分等,逐渐形成有层次的混交林分,可以提高林木数量和质量。

1 混交树种的分类

1.1 主要树种 主要树种,即是造林目的树种,也就是未来可形成林分的树种。在林分中一般数量最多,是所谓优势树种。因此,其必须是符合造林目的的树种。

1.2 伴生树种 伴生树种,即是在一定的时期内,与主要树种伴生,并促进其生长的乔木树种。伴生树种,是次要树种,不是培育的目的树种,其是通过发挥对主要树种良好的生长、护土及改良土填等方面的辅佐作用,来促进主要树种生长的。

1.3 灌木树种 灌木树种,即是在一定的时期内,与主要树种生长在一起,会发挥出有利作用的特性灌木。灌木树种一般树冠大,分枝多,可以很好地遮蔽地表,抑制杂草生长。

2 树种的混交类型

2.1 主要树种与主要树种的混交

2.1.1 阳性和阳性树种混交 由于2个混交树种都喜光,且生长速度大致相同,所以种间矛盾出现得早而且激烈,竞争进程发展迅速。因此,人们应采取合适的混交方法及时调节种间关系。

2.1.2 阴性与阴性树种混交 种间矛盾出现得晚,而且比较缓和,树种间的有利作用,会较长久,通常到人工林生长发育后期,矛盾会有所激化。

2.1.3 阳性与阴性树种混交 树种关系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由于树种种间关系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所以树种间的关系不仅表现在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上,而且反映在生物化学作用等方面。

2.2 主要树种与伴生树种混交 此种混交林林分生产率较高,而且有较好的防护效能,种间矛盾也比较缓和,而且有较强的稳定性,多构成复层混交林。

2.3 主要树种与灌木混交 由于灌木成丛生长,数量大,落叶多,须根更新快,主要树种与灌木混交,会较缓和种间矛盾,且林分较稳定,通常也称乔灌木树种混交类型[1]。

2.4 主要树种、伴生树种和灌木的混交 该种混交种间关系,是比较复杂的,通常也被称为综合性混交类型。这种类型兼有上述3种混交类型的特点。常形成多林层的复层混交林,较适用于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等的营造。

3 混交树种的选择

在营造混交林时,对已确定的主要树种而选择混交树种。混交树种,通常来讲,是指能够起到辅佐、护土以及能够改良土壤作用的次要树种,其包括伴生树种与灌木树种[2]。对混交树种的选择原则是尽可能选择与主要树种在生长特性以及生态要求等方面能相互协调统一的混交树种,以避害就利,合理混交。

4 混交方法

混交林的营造方法可以根据混交时间的长短、林冠层次的不同和混交方法不同等来分类。

4.1 株间混交 株间混交,也称为行内株间混交。就是每一行内,用不同树种彼此隔株或隔几株进行混交的方法。此方法的优点是树种选择适当,能充分发挥树种混交的辅佐、护土和改良土壤等作用。

4.2 行间混交 行间混交,也称隔行混交,是指不同树种隔行交替混交的方法。此方法的优点是种间矛盾要比株间混交调节容易,而且施工比较简便。通常来讲,对于乔灌木混交或阴阳性树种混交较为适合,防护林的造林比较常用。

4.3 带状混交 即不同树种用3行以上组成带彼此交替混交的方法。一般不同树种带的行数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带状混交若混交带在10行以上时,称为宽带状混交。

4.4 块状混交 块状混交,也叫团状混交。是把一个树种栽植成规则的或不规则的块状,与另一个树种的块状地依次配置混交的方法。规则的块状混交,就是把平坦或整齐坡面的造林地,划为正方形,或是长方形的块状地,而后在每一块状地上,按一定的株行距栽植同一树种,相邻块状地栽植另一树种。这样既可以达到使不同树种混交的目的,又能因地制宜地安排造林树种,满足适地适树的要求。

5 混交比例

混交比例,是指混交造林时各树种所占的百分比。混交比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人们在营造混交林时,应该遵循有利于主干生长的原则,进行比例的把握与确定。同时,在立地条件较优越的地方,混交树种的比例也要控制在小范围内,而件生树种的比例要大于灌木。

6 结语

人工混交林的营造和培育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好种间关系,使主要树种尽可能多地受益,最小限度地受到混交树种的危害。人们要想营造混交林,必须根据立地条件和当地气候条件选好主要树种,并合理搭配好混交树种,确定好混交方法和混交比例,只有才能营造出高质量的复层混交林。

猜你喜欢

种间块状混交林
三峡库区支流花溪河浮游植物种间关联及影响因子分析
一类4×4无界算子矩阵的本征向量组的块状基性质及其在弹性力学中的应用
“China tendrá nuestro apoyo para ingresar al CPTPP”
沿坝地区3种混交林枯落物层与土壤层水源涵养能力
印度南瓜与中国南瓜种间杂交试验
营造混交林的必要性和技术分析
浅谈半干旱地区丘陵混交林造林模式
探索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块状”教学
Ghosts in the shell: identif i cation of microglia in the huma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by P2Y12 receptor
江苏省宜兴市茶园秋季杂草种间生态关系及群落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