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湿地公园植物景观建设研究

2019-03-05王永志

江西农业 2019年1期
关键词:园林建筑水面水体

王永志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三门峡 472000)

湿地是指陆地与水域生态的交错地带,其不仅能够调节气候,而且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的作用,并能有效控制土壤被侵蚀、保护河岸、保障生物多样性以及为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提供诸多自然资源。湿地公园是指经人工方式进行恢复或重建的湿地生态系统,其在起到保护生态系统作用的同时还具备一定的游览价值,可供人们进行生态科普教育,是现代化社会的一种多功能型公园。

1 湿地公园植物景观建设原则

1.1 生态优先 湿地本身是一个微小型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功能。湿地公园属现代社会下的新型生态公园,其建设首先必然要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湿地公园中的植物群落可吸收有害气体,调节大气组成。而要想充分发挥植物群落的这种作用,在建设植物景观时需遵循生态科学规律,利用生态学原理,综合考虑其与周边环境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确保湿地发展的稳定性。

1.2 以人为本 湿地公园的建设不仅是要保护生态环境,而且要供人游览休憩,同时发挥科普教育功能。为此,湿地公园的建设要同时兼顾自身管理与为游客服务,满足游客的需求,为游客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休闲环境。植物景观是湿地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其建设也必然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植物的选择与配置要能体现出意境美,满足游客的观赏需求,让游客能获取一种良好的场所体验,能真切地感受到湿地的作用。

1.3 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是指在对湿地公园植物进行选择时,应依地域、气候等的不同,结合湿地实际情况与资源条件,充分考虑植物的生长规律与生态特征,选择恰当的植物进行种植,保证植物能正常生长[1],在发挥个体作用的同时还能与种群和群落之间相互融合,以形成一个具有一定层次、色彩与厚度的生态系统。这就意味着植物的选择应适地适树,尽量选择本地植物,搭配一些已经适应本地环境的外来植物。

1.4 保持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确保群落平衡发展的基础。生态系统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对于湿地公园中的植物来说,只有保证其多样性,才能维持其动态化的平衡性。就植物配置而言,应注意选择多样化的物种,一方面丰富植物群落的种类,另一方面体现植物景观的多样性。同时,多样化的植物还能形成互补,更好地处理污染物,从而提高湿地自身的循环能力。

1.5 美学原则 美学原则是指在对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进行建设时,应充分考虑到植物群落所能展现出来的美感,不同特种之间的搭配应和谐,体现出科学性和艺术性,这样才能吸引更多人来参观和游览,体验湿地公园的特色。因此,在配置植物时,应选择一些具有强观赏性的植物,并利用美学原理,综合游客的观赏情趣,做好植物的整体配置,以营造出一种动态化的植物景观。

2 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的建设方式

2.1 水体植物景观的建设 水体植物有利扩大水景空间,为水面增添情趣。就水面空间而言,水体植物主要为水生植物,包括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漂浮植物等。实际上,水体植物景观的建设需结合水质、水深与水域面积来进行合理搭配,同时考虑水生植物的净化能力[2]。水体植物的种植可近岸,也可远岸;种植量有疏有密,避免均匀种植显得呆板。部分具有高观赏价值的水生植物应布置于游客视线相对集中的区域,以充分体现其形体。若要在同一水面配置多类型的水生植物,则应注意植物种类的选择与搭配,以免相互抑制。另外,还要对水体的自然特征进行考虑,具体方式如下。

(1)依水体面积大小,水面开阔处应重视远观效果,可以量取胜,大面积种植,以营造一种壮观的场面。若要种植多类型水生植物,则要注意主次分明、突出特色,每种植物形、量、色彩都应相似,以体现其统一性。若水域面积较小,则应重视近视效果,增强植物的个体美感,注意植物的姿态、高度与色彩。尽量避免多种植物混合种植,量应少,高度应偏矮,手法应自然,并考虑水面与镜面效果。

(2)依水体深浅,水体较浅处应主要栽种挺水植物、浮水植物与漂浮植物,以增强其观赏性。水体较深处或是离水岸较水处可选择沉水植物或漂浮植物,发挥其净水功能。但要注意其种植数量,并定期打捞,严格控制其迅速生长。

(3)依水体流动状态,静水可种植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与漂浮植物,流水应种植挺水植物。

2.2 堤岸植物景观的建设 堤岸是连接水面与陆地的重要地带,具有过渡作用。通常地,堤岸处的植物枝条多垂向水面,部分会平伸至水面,或是高耸挺拔,与水景相互融合,与静水形成对比,营造出一种意趣。堤岸处的植物种类非常丰富,可以是挺水植物,也可以是具有良好耐湿性能的乔木或灌木,还可以是湿生草本植物。植物配置方面多采取片植或群植的方式,可选择同种植物,也可选择多种植物。需要注意的是,应保持有疏有密,留有一定透景线,还应保证林缘线与林冠线柔美。堤岸上的植物与水面在横向上应保持有远有近,而纵向上应保持高低错落,以实现整体景观的完整性和和谐性。片植或群植同种植物,可显得有气势;若要种植多种植物,则要注意所选择植物的种类与相互之间的搭配,保证主次分明。另外,因游客游览时对于堤岸植物的季节变化印象较为深刻,因此,堤岸植物的配置还应注意季节变化,确保四季有景。

2.3 园林建筑周边植物景观的建设 园林建筑是湿地公园景观的重要构成要素,其类型多样,有亭、台、楼、榭、廊、桥和码头等,其因功能需求与文化内涵不同而独具风格与色彩,为避免园林建筑显得生硬,就需利用植物材料进行柔化[3]。园林建筑周边的植物景观建设应结合建筑物的自身特色,严格控制植物的种类、数量与体量比,使其能与园林建筑相互融合,形成丰富的构图,让游客在游览园林建筑时也能体会到植物景观的意境美。需要注意的是,若园林建筑处水域范围内,植物景观的建设应适当留白,以发挥水面作用,倒映出主景。

2.4 陆生植物景观的建设 陆生植物包括公园陆地及岛屿上的所有植物。鉴于湿地公园的特征,公园内的陆生植物应均具有一定耐湿能力,根系可适应较高地下水,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在配置方面,应综合利用各类陆生植物,以确保植物景观的自然、优美、和谐[4]。陆生植物的选择应因地制宜,保证植物可正常生长,并具一定观赏性能。植物可片植或群植,多种植物的混合种植应注意分明主次,各区域可营造出各具特色的风貌。另外,在纵向方面,应确保层次丰富,可将乔木、灌木与地被植物进行混合种植,以形成复层林。

2.5 园路植物景观的建设 湿地公园园路的功能主要为组织交通、划分空间和引导游览。不同层级的园路依其地形变化建设出不同的植物景观,同时考虑其与水面间的距离,综合园林小品进行布置。湿地公园的园路主要被划分为主路、支路、游步道、滨水路和道路节点,主路可采取规则行列方式种植植物,以体现其气势;支路与游步道可采取自然方式种植植物,以体现其灵活性;滨水路的植物应有聚有散,注意留白;道路节点处的植物应具自身特色,在体量、姿态与色彩方面均有一定的观赏性,给人一种视觉冲击。

3 湿地公园植物景观建设的其他注意事项

3.1 乔木种植问题 当前多数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多地被植物与灌木,而缺少高大的乔木。部分人认为,湿地公园的乔木种植数量过少,应适当增加一些。但也有人认为,自然湿地本身就少乔木而多草本植物,湿地公园是人为修建的生态型公园,其植物景观的建设也应与自然湿地的特征相符,没有必要增加乔木。为此,湿地公园植物景观建设中面临是否要采取自然湿地的乔灌草复层结构以及哪些区域适合采取此结构的问题。

3.2 生态保护与人工改造之间的关系 湿地公园是通过人为恢复或修建的生态型公园,有人认为,既然是经人工修建的,那么其就一定为非生态型的公园,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湿地公园虽然是经人为修复的,但其却是在保持自然湿地原有状态或是模拟自然湿地的基础上而进行的,其当然也属生态型公园,对于生态环境具有保护作用。而且保持自然原有的状态也不一定就是对生态的保护,有时候进行人工干预反而可加快自然生态环境的优化速度。如西溪湿地公园,其采取人工方式对河堤进行修复,使其崩塌处变成缓坡,这不但不会对河堤造成破坏,而且还会加快河堤本身的生态修复速度。为此,在对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进行建设时,人们还面临着生态保护与人工改造之间的关系协调问题。

3.3 野趣与荒芜之间的处理 湿地公园的建设意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让人们通过游览湿地景观而了解到湿地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部分人认为,湿地公园的特征就在于自然、生态并富野趣,因此,在对其植物景观进行建设时,应尽量保持其原有的状态,而少引入园林植物,即使种植园林植物,也应保持粗犷的配置风格。然而,纵观多个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建设现状,因过分追求野趣而未进行景观设计与规划的地带,往往会体现出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甚至还会让人产生荒芜感,这明显违背了湿地公园建设的最初目的,也是游客最不想看到的景象之一。野并不意味着荒芜,在对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进行建设时,如何把握野趣与荒芜感之间的平衡是值得深究的问题。

4 结语

伴随社会生态环境的深入建设,湿地公园作为我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但丰富了我国城市公园的类型,而且在改善城市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凭借其独具特色的植物景观,现湿地公园已被人们誉为“城市之肾”。植物景观建设是湿地公园规划与建设的重要内容,其综合了多学科知识与技术,需人们不断深入探索和研究。

猜你喜欢

园林建筑水面水体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和污水处理浅探
多源污染水体水环境质量提升技术应用
生态修复理念在河道水体治理中的应用
唯美的中式园林建筑
水黾是怎样浮在水面的
现代园林中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应用解析
园林建筑小品在园林中的应用分析
广元:治理黑臭水体 再还水清岸美
争夺水面光伏
园林建筑装饰的具体运用及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