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差距及对策
2019-03-05陆光洲
陆光洲
(百色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
在我国的教育发展中,最能体现教育公平的是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的定义是我国适龄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要接受的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存在的一个现状是:城市的人们为孩子“上好学校”着急的时候,农村人们却因为“有学上”而担心。近年来,由于国家和政府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我国教育在逐步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及推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公平发展上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纵观现状,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在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等方面还是存在很大差距。
城乡义务教育的一体化及均衡化发展是一项较为系统的工程,涉及到省份与省份之间、城乡之间、同个区域内的学校和学校之间等多方面的差距,就我国的国情来看,要想缩小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关键点还在于改善在农村的义务教育,才能实现一体化发展。
一、城乡义务教育实现一体化的意义
目前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存在,是影响我国教育发展的“瓶颈”,不仅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发展进程,更是直接影响了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让农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一样,也能享受到公平的同等质量的教育,是当下教育事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十九大报告重新强调了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方向,教育公平是社会主义公平本质要求的体现,实现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也成为了国家的基本政策。城乡教育就分别像是一辆自行车的两个轮子,只有两个轮子一起转,自行车才能前进,如果其中的任何一个轮子出了问题,自行车都会停止前进。因此,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也是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条件。
二、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差距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差距,既表现在硬件配备上,也表现在软件使用上,要想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化发展,合理配备资源是关键,需要改善诸如办学经费、教师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等资源的分配不均的现状。综合来说,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育投资存在差距
城乡义务教育投入差距,近年来已经随着经济发展和相关国家政策的施行而逐渐缩小,但是差距缩小不代表差距消失,长期存在的不均衡也无法在短时间内消失。在我国,义务教育的投入主要是依靠国家财政拨款,而在地理位置上占优势的城市的学校就容易比地理位置偏远的农村学校获得更多的投资,例如社会团体的捐赠、投资等,无形中拉大了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
2、办学条件存在差距
由于国家政策的倾斜,农村学校校舍建筑面积逐渐递增,且已超过城市学校面积,而且固定资产总值及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总体上呈现增长的趋势,这些措施都有助于缩小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但调查显示,城乡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的人均固定资产总值差距却逐渐扩大,这说明城乡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还存在明显差距。
3、师资力量存在差距
优质的教师师资力量往往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和城市教育相比,农村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教师整体素质不高,一部分农村教师学历不达标,教学观念落后,知识更新慢,教学方法陈旧,缺少创新意识,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而且农村条件差,导致教师队伍不稳定,代课教师较多,工作积极性不高,人员流失严重。此外,经费投入不足,教师培训跟不上,这都会影响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4、城乡不同家庭对义务教育的支出存在差距
据调查显示,整体来看,农村对于义务教育的教育支出水平均低于城镇义务教育的支出,且呈不断扩大的趋势。相比较来看,城市家庭对孩子的教育要求高,投入也高,让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特长班,但是农村家庭很多秉承“读书无用论”的观点,很多农村应该接受义务教育的孩子辍学,这也导致城乡教育的差距逐渐拉大。
三、出现这些差距的原因
1、经费投入不均造成差距的存在
相对充足的教育经费的投入是任何一个学校办学的保证,而城乡学校各自所分配到的经费差距是造成城乡义务教育差距最直观的体现。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不少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的政策,但是城乡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不均衡现象是无法否认的。
经费投入的不均直接导致资源硬件设施的差距,城市学生的教育经费远高于农村学生的教育事业经费。当前城市教学资源比较丰富,但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还处于相对匮乏的阶段。很多农村只是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就存在难度,不少地方政府督促农村中小学进行建设新校舍、改造危房及配备其他相关条件等,使得很多农村学校负债累累,这直接影响正常教学秩序。
2、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导致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出现差距的直接原因,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牺牲农业来发展重工业,这直接导致城乡经济的差距,也导致了对教育的方式、精力投入等的差距,经济的不平衡制约了教育的不平衡,一直到现在,这种不平衡也没有得到完全改善,甚至在某些地域,已经形成恶性循环。
3、国家对于教育的管理体制、政策的影响
国家对于教育的管理体制、政策是造成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差距的重要外部原因,不少县级财政无法满足农村义务教育的实际需要,体制不稳定也不健全,目前出台的很多政策只是暂时性的过渡性缓解经费紧张的应急措施,自然导致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加大。
4、师资影响
城乡义务教育阶段的师资力量存在明显的差距,如农村教师学历不达标,代课教师多,培训及科研少,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资源分布不均,也是造成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出现差距和一体化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
四、减少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差距的对策
社会学理论曾经指出,假如农村教育不能享受和城市教育一样的公平待遇,将来就会在农村出现一支新文盲队伍,会成为社会和谐和稳定的隐患,因此,政府及教育部门应该将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放在综合发展的重要地位,尽量使教育资源均衡,以此减少城乡义务教育差距,力求给孩子提供公平的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力求城乡经济的平等和均衡性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一直以来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而且城乡经济差距也是一直存在的严酷现实,要想实现义务教育的公平,就要力求城乡经济的平等和均衡性发展。
2、完善政策,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是关键
国家制定的教育政策与措施,直接关系到城乡教育投入的多少。鉴于目前我国城乡教育资源的现状,政府必须完善政策,适当制定有益于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政策与措施,减少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有助于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可以通过适当增加对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完善经费使用保障机制,还可以实施“两免一补”政策,有效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投入。
此外,我国近年来实行的取消户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促进了均衡化发展。
3、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教师是决定义务教育发展水平高低的根本因素,城乡教师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势必会影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所以,实现城乡义务教育的一体化和均衡发展,就必须做到优化城乡教师资源分配。
(1)和城市学校相比,农村教学条件艰苦,且福利待遇差距大,因此,要想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的整体素质,首先要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的工资待遇,如:加强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建立健全各种津贴,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福利待遇,缩小城乡教师差距。其次,要改革教师收入分配制度,落实农村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公务员的工资水平,鼓励教师去农村任教,发放一定的补助。
(2)完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在确保教师数量充足的前提下,必须提供教师的质量,教育部门应不断加强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考取和注册制度,从源头上把控控制义务教育师资力量,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此外,继续坚定地实施“特岗计划”。这对于提升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的素质能起到一些促进作用。
(3)进一步完善教师流动措施。实行城乡教师之间定期交流、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等措施。
4、消除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各种障碍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存在的一些诸如餐费问题、校服问题、取暖问题、贫困生资助等问题,都是制约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因素,政府应从这些实际问题着手,努力采取措施消除这些障碍,缩小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差距。
5、其他
对于农村学校,政府应采取措施引进一些社会资金,可以采用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对义务教育的投资或捐赠,,帮助政府和学校分担义务教育投入,增加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资金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