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跨界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以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9-04-16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跨界互联网+院校

凌 玲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000)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产业发生巨大变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的信息技术逐渐和人类的生活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以跨界融合为重要标志的“互联网+”时代应运而生。不仅对生产、工作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对岗位结构、人才能力素质结构、专业构成产生巨大冲击。高职院校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主要场所,应该顺应“互联网+”时代的潮流,积极创新“互联网+”跨界融合背景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大量涌现新职业和新岗位输入大量高水平的具有创新精神和敬业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一、“互联网+”跨界融合背景对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影响

高职院校应该突破传统的学科、专业的界限,以“复合型”的视角培养与时俱进的人才。“互联网+”跨界融合背景下,学生不仅要学习从事某个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储备从事某个行业所需要的综合性的宽广知识,可以灵活的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来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具有创新创业的意识,眼界更开阔,个性更加鲜明。

1、树立跨界融合的开放思维

高职院校应该在把握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把“互联网+”跨界融合的思维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去,用开放心态,把握市场发展的动向和需求,精准的为地方产业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把握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互联网+”特征,打破创特教育固定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对现有的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开发灵活的学习方式、移动的学习空间、自由的实习时间,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

2、建立科学化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模式产生极大的挑战,基于“互联网+”平台,微课、慕课、云端课等已经变成教育领域的新方式。高职院校以教师为主导、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过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喜好来选择相应的课程进行网络学习,网络学习方式和传统的学习方式相结合成为教育主流。引在“互联网+”跨界融合的背景下,学生还可以跨学院、跨专业、跨学校的进行学习。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环境都得到了优化,学习已经成为个性化的体验。

3、提高教师队伍的信息化教学水平

以各种信息技术为主体的“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逐渐的拓宽了学生获得学习的形式。个性化、开放化的学习形式,逐步的削弱了教师的权威性,学生逐渐的成为学习的中心、学习的主导者,而教师成为服务者、引导者。同时,“互联网+”的跨界融合,对教师的信息化的素养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必须要掌握丰富多样的信息化教学方法和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互动式、情景式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运用“互联网+”平台发展虚拟仿真的技术,创造工作的场景,增强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运用大数据进行数字、网络化的管理。

二、“互联网+”跨界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苏信)地处无锡,是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紧密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围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对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把握无锡市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和无锡市产业强市主导战略,利用无锡市全力支持以物联网为龙头的新一代信息产业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机遇,初步形成以物联网技术融合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长三角地区信息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苏信从建立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双主体协同”运行机制、构建“互联网+”复合型课程体系、融合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建设“复合型”混编教师团队五个方面入手,创新“互联网+”跨界融合背景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1、建立以企业需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方案

“互联网+”跨界融合下,企业不仅仅需要技术工人,而且需要掌握专业技能和信息技术,灵活处理工作岗位上遇到复杂问题的复合型人才。苏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定期组织调研企业的需求,前瞻性制定面向“互联网+”跨界融合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方案,以产教融合协同推进为实施手段,变革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把复合型人才培养贯穿于课堂教学、生产实践、创新研发和应用服务的全过程,适应经济发展的新需要。构建专业共建、人才共育、师资共培、资源共享、文化共融、四方共创的育人机制。

2、校企共建“双主体协同”运行机制

培养企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必须要构建校企深度合作办学机制体制。苏信深入剖析校企融合发展的“平台、机制”要素,和联想、新大陆公司合作共建资源整合平台、专业共建平台、技术服务平台、创新创业平台五个平台。基于这五个平台,建立“专业共建、管理同担、人才共育、师资混编、资源互助、文化交融、协同创新、利益共享”双主体协同运行机制。

企业最新技术、行业创新应用、优秀文化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相结合,校企联合开发人才培养方案,融入企业人才理念及典型工程项目、创新创业特色项目、专业实践项目,实行校企全程联合培养。专业和行业具体的岗位相对接,学校教学和企业生产实践紧密集合,形成校企深度合作办学机制。见图1。

3、构建“互联网+”复合型课程体系

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培养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的根本。苏信探索“项目化、模块化”课程体系。在物联网学院,引入新大陆公司“物联网智慧城市”典型项目,精细化拆解成3个子项目、5个微项目,建立以典型项目贯通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形成核心专业模块;将联想、新大陆公司等企业在智能制造、智慧物流等10个典型行业应用案例转换成项目化的拓展专业模块。

图1:“双主体协同”运行机制

在物联网类的专业,实行“核心+拓展”复合专业模式。学生除主修核心专业模块以外,根据职业规划选择性辅修一个跨院系、跨专业的拓展专业模块,主修模块培养物联网的核心能力,拓展模块培养行业应用能力。“核心+拓展”的复合专业模式,复合专业方向、课程设置、能力结构、资格证书,形成跨界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见图2。

图2:“核心+拓展”复合专业模式

将苏信物联网学院的“核心+拓展”复合专业模式拓展到其他学院的非物联网技术类专业,可以实行“核心+拓展‘互联网+信息技术’”复合类专业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除了主修核心课程模块,选择性辅修一个跨院系、跨专业的拓展专业模块,再到物联网学院选修一门信息技术类的专业。核心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竞争力,拓展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互联网+”信息技术类可以提高学生在跨界融合背景下的基础竞争力。“核心+拓展‘互联网+信息技术’”可以为“互联网+”跨界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见图3。

图3:“核心+拓展‘互联网+信息技术’”复合类专业模式

4、融合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

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高职院校培养的方向。利用“互联网+”信息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开辟新路径。苏信探索专业教育和创新产业教育相融合的发展道路。一是专业教育“融”:开展“项目导向、任务驱动”O2O教学,创设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探索创新的教学新模式;二是特色文化“悟”:弘扬“养正修能”的苏信校园文化,敢为天下先的联想“5P”文化,推广“礼敬中华优秀文化”读书节、“无线电测向运动”等特色项目;三是精彩课堂“养”:引入联想职业素养特色课,从职场新人、工匠精神要求出发进行职业素养养成教育三年不间断。由杰出校友、优秀企业家呈现精彩的创新创业教育课;四是多项实践“练”:将物联网创新实验班创新实践、创新工作室项目研发与孵化、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及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等纳入创新创业实践的重要内容;五是管理制度“保”:实行学分制改革与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研究与实践可折算为学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增加了学生对资源跨界融合能力,提升了复合型人才对经济的贡献度。

5、建设“复合型”混编教师团队

跨界融合对原有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都产生极大的冲击,高职院校必须要迅速做出反应。在苏信,打破原有的院系的界限,通过“外引内培”,建设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混编教师团队,团队内的老师专业互补和跨界,相互学习,提高跨学科的教学能力,优势互补,成长为复合型老师。改变原有组织结构中,教师缺乏横向交流沟通的缺点,拓展了教师团队的知识宽度,加快了学校对“互联网+”跨界融合背景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反应速度,把高职院校的职能管理体系和横向的项目任务灵活的融合在一起。

猜你喜欢

跨界互联网+院校
跨界
跨界
B&O继续跨界 B&O BeoVision Eclipse TV
跨界之道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