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教育合作背景下非英语专业跨文化沟通人才培养策略分析
2019-03-05黄园园
黄园园
(百色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
经济全球化给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张力,促使多元文化背景的跨国交往日益频繁,跨文化沟通能力也变得越发重要了。跨文化沟通能力是指与不同背景的人们进行有效交流和互动的能力,包括沟通能力和跨文化知识两个方面,“前者包括对文化差异的包容性、适应性和语言能力以及交际策略等,后者包括对他国的文化知识、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跨文化交际意识”。“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需要提升社会成员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一、跨文化沟通能力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一带一路”倡议人才建设的新诉求
“‘一带一路’沿线包括65个国家和地区,涉及到英语、俄语、阿拉伯语等53种官方语言”,都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并与我国的文化风俗习惯存在较大差异,有些甚至截然相反。因此,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才无可避免地将会与沿线国家民众进行沟通和交流。只有了解了沿线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宗教信仰等,才能正确规避对方文化禁忌,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树立跨文化意识和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也是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人才的必备素质和技能。由于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交际风格等方面的差异,跨文化交际双方很容易受到各自民族文化定势的影响,夸大文化间的差异,从而造成不同程度地误解以及影响到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开展。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有助于交际者理性看待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不适感,并积极调整心态和交际策略,促进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
2、《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新要求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是由教育部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在总结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以及满足学生学习深造、工作就业、国际交流等方面的需求而研制的,对大学英语教学具有指导性作用。《指南》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进行跨文化教育,要求在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提升其跨文化沟通能力。基于跨文化交际教学目标,《教学指南》从基础、提高和发展三个级别对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内容设置都做了明确要求。基础级别的跨文化交际课程以隐性教学为主要形式,在通用英语课程内容中导入中西文化相关的基础知识;提高级别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应包括文化雷和跨文化交际类先关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发展级别的跨文化交际课程要求通过系统的教学,在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的基础上,扩展学生国际视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调查结果分析
本研究采取了问卷调查法,主要调查“一带一路”背景下大学生的人才素质核心课程设置需求,共有120名大二非英语专业学生参加本次调查,涉及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汉语言文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四个专业,含盖了“文科”、“理科”两大类型,且两类人数相当。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18份,有效回收率为98.33%。调查对象所在年级和专业背景的分布状况以及有效问卷回收率保证了本次调查结果的有效性。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跨文化沟通类、国际贸易类和非通用语言类是“‘一带一路’背景下大学生人才素质核心课程”设置中需求程度最高的。在跨文化沟通类中,最希望开设的课程是《跨文化沟通技巧》,占50%,然后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概况》、《中国传统文化》和《跨文化沟通心理学》分别占25%、16.7%和8.3%。在国际贸易类,调查对象最需要的课程为《国际贸易事物》和《国际贸易商法》,均占28.5%。其次为国际商务文化与利益为24%,最低为客户关系管理为8.5%。在非通用语言类课程中,47%的调查对象选择了泰语课程,选择越南语的为41%,日语为8.9%,阿拉伯语为3.1%。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跨文化沟通能力是大学生最需要培养的。
三、非英语专业跨文化沟通人才培养策略
1、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教学目标的具体表现,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基础。调查结果显示“跨文化沟通类”、“国际贸易类”和“非通用语言类”是需求最高的三类课程。因此,开设这三类相关课程对针对“一带一路”背景下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涉及到50多种官方语言,要真正了解对方国家的历史文化,还需用当地语言来沟通,从而大大拉近与当地民众的感情。目前,“精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族语言的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一带一路’建设的瓶颈”。结合本次调查结果,高校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泰语、越南语等语种课程。其次,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知识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调查中,25%的学生选择开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家概况》。因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知识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基础,也是成为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迫在眉睫的任务。最后,除了语言和文化知识外,在教学中需要融入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知识和技巧,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技能,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冒犯对方国家的文化禁忌。
2、课外拓展活动
课外拓展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对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具有进一步的巩固作用。“一带一路”沿线共涉及到65个国家和地区,且语言和文化特征独特,课堂教学因受课时限制,无法对所涉及国家的语言文化做到面面俱到。课外拓展活动可通过开展系列主题文化活动、辩论大赛、主题讲座等形式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提升其语言能力、文化能力和交际能力。举办知识竞赛有助于加强学生对这些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民族信仰等方面的了解,各种主题文化节可以让学生对各国历史文化的亲身体验,消除心理隔阂。同时,相关主题的辩论大赛,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更主要的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思维方式,让自己更加沉稳、冷静地开展跨文化交际活动。学校还可以定期开展相关主题讲座,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从专业知识、案例分析、实践经验等方面向学生深入讲解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有关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案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也可以加深学生对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深入了解。
3、实践实习
“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行为能力是否能够得到提高还要取决于他们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的具体表现,也就是要取决于他们的交际实践能力。”实践实习正式让学生在真实的跨文化交际场景中应用所掌握的跨文化交际理论知识,积累跨文化交际活动的相关经验。一般来说,学生在大一、大二阶段主要集中完成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不宜安排周期较长的实践实习活动。因此,参加国际活动的志愿者服务是本阶段学生开展跨文化交际实践实习的重要途径。这类实践活动虽周期较短,但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亲身体验跨文化交际活动,缓解其与外国人交流的恐惧感和焦虑感。在大三、大四阶段,由于学生基础理论学习压力相对减轻,可安排周期较长的实习活动。交换生项目对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效果是最明显的。在目标语国家,零距离体验异国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开拓自己的国际视野,语言能力得到大大提升,可以完全融入当地的生活和文化,在与本地人交流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跨文化交流策略,可以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学校也可以鼓励学生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邻的省份,如广西、云南等省份进行实践实习,特别是边境贸易地区,跨境人口流量大,生活习惯、交际风格等都非常具有异国特征。因此,学生通过参加此类事件活动,也可将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到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从而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结语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加速了我国与沿线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交流,对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大,也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高校应加强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意识,从课程设置方面加大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训练,为其参加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储备好相关的理论知识。其次,高校应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机遇,加强与沿线国家交流合作,组织开展各种课外拓展活动和搭建各类实践实习平台,加强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和人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