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化解高中诗歌教学中的消极情感

2019-03-05

语文天地 2019年22期
关键词:消极首诗杜甫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大仲马说:“痛苦,在人的一生中是多么崇高啊,没有痛苦就没有诗歌。每一首诗几乎都是由一份希望,一份喜悦,两份痛苦构成的。”因此,诗歌的感情色彩多是忧郁、悲愤而无望的,是对悲伤际遇的文学表现。虽然诗歌的美由此“昭然若揭”,但是其所表现出的情感色彩也容易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不利于学生的性格培养。因此,在高中诗歌教学时,教师要将化解诗歌流淌出的消极情感作为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来看待,不仅要完成对以失意为主题的诗歌的审美,还要举出一些积极向上的诗词,转换学生看待人生的视角。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为诗歌作者想出排解悲伤情感的办法。或者围绕作者的诗歌写作背景另辟蹊径,尝试积极写作。总之,教师不能让教学止于诗歌作者对消极情感的表现上,而应乘风御马,将学生带离,回到积极面对人生上。

一、例举积极向上的诗词

多数诗人无法逃离古语中“悲愤出诗人”这一咒语,所谓“悲愤”即“悲痛、愤怒”,诗人在诗中展现自己不幸遭遇后的内心世界,让人读来感到怅惘。如果这种压抑的情感色彩恣意地流淌在课堂上,学生势必会受到熏染,流露出悲伤的情绪,这不利于对其性格的培养,人生智慧的打磨,所以,教师应以“他山之石攻之”,举出一些积极向上的诗词,来转换学生看待人生的视角,让学生在消极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上做出选择,这与只给学生展示诗歌作者的人生观相比,不仅能扩展学生的视野,更能排解诗歌流淌出的消极情感,使学生调节自己在诗歌体悟中所获得的情感。

以郑愁予的《错误》为例,作者将无数古典意象交织在诗中,为我们展现了战争年月思妇盼归人的情怀。当然,作者不是凭空建起诗歌大厦的,他将早年战争年月与母亲逃难的经历艺术化,并以母亲为主角,通过写女子对心上人的苦苦等待,以及江南小城“达达”而过的马蹄声,来表现战争对每个家庭的摧残,并将诗意落到“错误”上,而这错误来自两个人,但真的就是这两个人的错误吗?关于这一点,教师可让学生深思,学生联系写作背景,觉得更大的错误应属于战争,是战争使人流离失所,是战争令人与人分离。经过学生的分析,课堂上随之弥漫一种忧伤的情绪,每个学生都无比惆怅。虽然在教学中教师要蕴藉学生情感,但是还应将文本情感进一步升华,将学生带离悲伤的情绪。教师可以举一些同是“错误”主题却积极乐观、引人看淡人生的诗词。如阿多尼斯的诗句:

我搜集我的错误

不是为了将它置于枕下

而是为了把它洒落在路上

错误,也会发光

这首诗和郑愁予的《错误》有何关联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

有学生回答:“阿多尼斯说:‘错误,也会发光’,对于战争是错误的,对于郑愁予这首诗中的‘达达的马蹄’也是错误的,对于‘你’所产生的错觉也是错误的。正由于这种种错误,才形成这首美妙的诗歌,‘错误’会发光,错误为文学带来灵感。”有学生回答:“如同曾经看到过的小说《麦琪的礼物》,送礼物的双方都存在错误,麦琪剪去长发换来表链,丈夫卖了表盘换来发卡,他们的礼物成了无用的东西。但正是这种错误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光芒。郑愁予的‘错误’也是这样,为我们勾勒了士兵的舍小家顾大家的英勇,描绘了妇人盼归的情怀。”

学生经过思考,不仅能升华文本主题,还能从肤浅的惆怅和愁绪中解脱出来,站在艺术的高地审视这首诗歌。因此,教师化解产生于课堂的消极情绪,可借助其他诗歌产生的推力为之。

二、引导学生做诗人的心理师

诗人有时候会被自己的天地囚禁,所写的诗歌也皆是围绕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身边景物进行。因此,常常受个人化的情感牵制。虽然如此,这些诗句也是美的,屹立于诗歌之林永不倾倒。因何如此,这源于古人对“诗近人情”的遵从。就如清代诗人张问陶在《论诗十二绝句》中所描绘的那样:“写出此身真阅历,强于饤饾古人书。”诗人亲历的生活经验比那些陈列堆砌典故的诗歌更容易打动人心,而具有真情实感的才是好诗。

语文教育也伴随对学生人格的教育,因此,教师不能任由诗人出于真情实感而表现出的忧愁恣意地在课堂游走,而应对其进行化解,将消极情感的毒瘤消融成美学的色彩,对学生积淀文学底蕴起到启发作用,对学生的人生产生促进作用。在这里,教师可引导学生做诗人的心理师,联系生活,想出帮助诗人消解悲伤情绪的办法。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也会对自己的生命过往进行重新认识,去除自己内心的消极情绪。

以杜甫的《登高》为例,这首诗是诗人借重阳时登高望远所见秋江景色,抒发自己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心情。明代的胡应麟在《诗薮》中评价这首诗为“古今七律第一”,原因在于,其诗对仗工整,韵律和谐。但是这首诗透露着一种“悲秋”之情,“秋”是指真正的秋景,也是指诗人的“暮年”,让学生读完也不免惆怅,认为时间逝去带来的只有老病孤独,使学生产生对时间溜走的恐惧感。所以,教师要排解诗歌流露出的消极情感,让学生在对诗歌进行审美的同时,也能对时间形成正确的认识。在这里,教师可引导学生做诗人的心理师,联系生活,帮助诗人消解悲伤的情绪。如教师可以这样引导:

杜甫50岁之时移居夔州,有一日正是重阳时节,他登高远望,满目秋景,使他想到自己坎坷的一生,于是他写下这首诗。同学们,如果杜甫是你们的爷爷,你打算怎样劝慰悲伤难抑的他?

学生将其看做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也真地想到自己的爷爷,所以纷纷提出建议。如有学生说会建议杜甫爷爷参加社团活动,登山、摄影、跳广场舞,走进其他人的世界,和同龄人互动。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会让杜甫爷爷忘记坎坷的从前。

三、引导学生尝试积极写作

读与写之间存在某种紧密的联系,读可以激发学生写的欲望,而写又能加强读的能力;是对读的主题的内化;是对读的内容的思考。所以,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读与写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尝试积极写作,实现对诗歌流露的消极情感的排解。在写作中,学生既能加强诗歌阅读的能力,又能实现对读的内容的思考、升华、内化。

以杜甫的《登高》为例,这首诗遍布疮痍之感,“哀”、“回”、“萧萧”、“滚滚”、“悲”、“病”、“独”、“艰难苦恨”、“霜”、“潦倒”、“浊”,无不透露着悲伤的氛围,但秋天真的只有肃杀之气吗?人生的暮年果真会多病孤独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换个思路围绕这首诗写篇读后感。如有学生将读后感写成议论文,并涉及到刘禹锡的“我言秋日胜春朝”等句。

诗歌皆是缘情而作,又有“悲愤出诗人”一说,因此,诗歌作品的内容不可避免地会流露出消极情绪。所以,在进行审美的同时,教师还要对这种情绪进行消解,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猜你喜欢

消极首诗杜甫
《上课没人抢》
我想写首诗给你
杜甫改诗
杜甫与五柳鱼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
让自己发光
杜甫的维稳观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消极保护”不如“积极改变”
论消极治理与农民上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