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行为疗法在服刑人员心理矫治中的应用探析

2019-03-05朱小艳

云南警官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服刑人员不合理信念

李 杰 康 杰 朱小艳

(1.中国刑事警察学院,辽宁·沈阳 110035;2.郑州市公安局,河南·郑州 450000)

犯罪行为是对法律和社会规范的违反与破坏。以往有关对犯罪行为发生原因的研究,多从社会环境、家庭因素、人际交往等外部因素进行研究和探讨,而有关服刑人员自身原因的相关研究却很少。犯罪行为与个体的认知、态度、情感等内部因素密切相关。认知是人、个体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语言等心理过程[注]①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犯罪行为的发生与个体认知密切相关,服刑人员做出犯罪行为的直接驱动来自于自身认知模式,即服刑人员的错误认知导致其做出犯罪行为。犯罪人员在认知模式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他们对犯罪行为、社会规范和法律权威具有与社会主流不一样的态度、信念和价值观;具体而言,犯罪是对社会规范和法律权威的对抗、蔑视、不信任。相关研究表明,服刑人员这一特殊群体具有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并且该群体往往具有反社会人格、社交技巧不足和解决问题技巧不足等特征。因此,对具有这些心理障碍的服刑人员进行心理矫治,可以改善服刑人员人格、改变服刑人员的错误认知、降低重新犯罪率、提高服刑人员矫治质量。

服刑人员心理矫治是指民警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技术和方法,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心理测评、心理咨询与治疗等一系列活动,以此准确掌握服刑人员的心理特征,了解服刑人员心理状态,对服刑人员可能存在的不良认知进行纠正,帮助服刑人员解决心理问题、消除情绪障碍、维护及恢复其心理平衡、促进服刑人员心理健康,进而改善服刑人员人格、调节不良情绪,改变服刑人员的不合理认知,预防、改善和消除心理问题,矫正不良行为习惯,提高服刑人员社会适应能力,使服刑人员刑满释放后能够较好地融入社会,以期能够达到改造目标[注]② 吉春华,朱娟,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指南[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

认知行为疗法在欧美国家被广泛应用于犯罪人员的心理矫治。相关研究表明认知行为疗法能够有效减少服刑人员的重新犯罪率,特别是针对患有人格障碍、认知障碍及情绪障碍的服刑人员,具有较明显的改善效果。

一、认知行为疗法概述

认知行为疗法主张服刑人员具有的认知缺陷和错误认知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后天习得的[注]Warda,G.,Bryant,R.A.(1998).Cognitive bias in acute stress disorder.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36,1177-1183.。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简称CBT)通过改变服刑人员自身存在的错误思维和不良行为的方法来改变其不合理认知,最终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

认知行为主义假设认知影响行为,在对服刑人员进行心理矫治的过程中,可以监测和改变他们的认知活动,认知的变化会导致行为变化。认知行为疗法旨在帮助服刑人员了解导致适应不良行为反应的思维过程,并以积极方式改变这些过程。该疗法包括认知疗法和理性情绪疗法。

二、认知行为疗法的矫治过程

(一)认知疗法概述

认知疗法(Cognitive Therapy)由美国心理学家艾伦·贝克(Aaron T.Beck)创立,该疗法认为个体的想法支配其行为,个人的行为和感受是受其认知控制的。因此,如果要改变个体的行为和感情,首先要改变他的认知。该疗法将服刑人员心理矫治的重点放在服刑人员非功能性认知问题上[注]李睿.监狱管理中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现状及对策——以江苏某监狱的矫治时间为例[D].2013.,试图通过改变服刑人员对己、对人以及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其不合理认知,进而矫正其不良行为、减少服刑人员的重新犯罪率。

(二)认知疗法对服刑人员进行心理矫治的过程

采用认知疗法对服刑人员进行心理矫治的过程包括:其一,和服刑人员建立咨询关系。在对服刑人员进行心理矫治的初期,服刑人员心理矫治人员在与服刑人员交谈的过程中,对服刑人员自身的问题及认知特点进行全面了解,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矫治过程中,积极调动来访服刑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其反省自身的认知过程以及不合理的认知和观念。其二,确定矫治目标。认知疗法的咨询目标,就是发现并纠正服刑人员自身存在的错误观念及认知过程,并对这些错误观念和错误认知进行矫正,使其改变为正确的认知方式。启发服刑人员认识到“情境——思维模式——行为反应”之间的关联,并尝试帮助服刑人员采用新的认知方式替代原有的自动化思维以及犯罪诱发思维模式。矫治目标的确定应取得服刑人员的同意和理解并尽量具体。其三,真实性检验。对服刑人员自身存在的错误认知,服刑人员心理矫治人员应当同服刑人员一起检验这些认知是否符合逻辑、是否合乎实际,并鼓励服刑人员对自己的信念进行检验,以验证其正确性。其四,矫治服刑人员的不良行为。认知理论认为认知会影响个体的行为,行为改变也会引起认知改变。因此,矫治人员应帮助服刑人员将认知和行为联系起来,并努力在二者之间建立良性循环。该过程有助于帮助服刑人员习得获取这些体验的方法,可以从根本上帮助其改变错误认知。其五,巩固服刑人员的新观念。服刑人员通过以上步骤会以客观、公正地看待自身存在的不合理认知,并会以新思维及认知方式取代原有错误认知。

(三)理性情绪疗法概述

理性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RET),又称合理情绪疗法,由美国心理学家艾尔伯特·艾里斯(Albert Ellis)创立。该疗法认为,人们同时具有理性思维和非理性思维,个体出现问题行为和情绪失调的根源并非由外部事件引发,而是来源于个体对此事件不合理看法和信念。因此,可以通过改变个体自身错误思维来改变其错误行为和不良情绪。理性情绪疗法是一种通过消除错误思维方式或不合理信念解决心理障碍、情绪障碍以及行为问题的心理治疗方法。

不同思维过程会产生不同信念,不健康的思维过程就会产生不合理信念,进而引发人的负面情绪。与此相反,健康的思维过程会使人产生合理的信念,这种信念会增加人的积极情感,也会降低人的痛苦。

理性情绪疗法的理论基础是ABC理论,该理论在理性情绪治疗中具有核心意义。ABC理论中的A、B、C分别是三个英文词组的首字母,其中A指与情感有关系的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指个体对于该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信念或想法(beliefs),包括理性的或非理性的信念;C指与事件有关的情绪及行为后果(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consequence)。ABC理论认为引起个体情绪障碍的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个体对于该事件的评价和解释。某一事件的发生并不会以人的意志而转移,但是如果不能对事件做出合理的评价和解释,就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

ABC理论认为,个体之所以会产生负面情绪,主要是由其自身存在的错误思维和信念引起,正是这些不合理信念才会使个体出现情绪障碍。因此,在使用理性情绪疗法对服刑人员进行心理矫治的过程中,矫治人员要使服刑人员意识到情绪状态是不合理信念的结果,使其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并帮助服刑人员改变这些不合理信念。不合理信念具有三个主要特征: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那些具有严重情绪障碍的服刑人员,其不合理特征更加明显,进而会使其产生严重的情绪困扰。因此,对服刑人员的不合理信念进行理性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四)理性情绪疗法对服刑人员进行心理矫治的过程

采用理性情绪疗法对服刑人员进行心理矫治的过程包括:其一,分析不合理信念。服刑人员心理矫治人员首先要对来访服刑人员的不合理信念进行分析,通过和其交谈,明确产生不合理信念的原因,找到服刑人员不合理信念与其情绪困扰之间的关系,使其认识到目前的消极情绪不是由外界因素引起的,而是来源于其自身的不合理信念,并且应当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起责任。其二,引导服刑人员进行领悟。该过程主要是帮助服刑人员寻找引发不良情绪和行为的根本原有,即引导来访服刑人员认识到是其自身存在的不合理信念B引起的这些不良情绪及行为C,而不是由事件本身A引起的。从而服刑人员认识到只有改变了这些不合理信念B,才能够改变和消除来访服刑人员存在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其三,对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通。运用理性情绪疗法对服刑人员进行心理矫治的过程中,会遇到多种阻力,比如服刑人员难以领悟自身存在的问题、刻意讨好矫治人员、过度关注诱发事件等。因此,矫治人员应当注意并消除这些阻碍因素,对服刑人员进行合理的引导,使其能够正视自身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其四,再教育阶段。该阶段是对服刑人员心理矫治的最后阶段,最终目标是帮助来访服刑人员改变原有的错误思维方式以及不合理信念,矫治人员要帮助服刑人员探索是否存在其他不合理信念,并对其进行矫治。并要引导服刑人员逐渐习得与非理性信念进行辩论的方法、用理性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这样才能够减少其不良情绪及行为的出现。

三、认知行为疗法对服刑人员心理矫治的作用和功能

服刑人员是心理疾病的高发群体,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心理矫治,其作用和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对服刑人员的作用和功能

1.增强服刑人员的自我了解

认知行为疗法对服刑人员进行心理矫治,可以使服刑人员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错误思维和不良认知,并能够使其认识到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可以增加服刑人员的自我了解,进而有助于服刑人员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

2.改变服刑人员自身存在的错误认知

服刑人员的违法犯罪行为和犯罪心理的来源都是其自身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和认知。因此,对服刑人员进行心理矫治,并对其进行积极引导,服刑人员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帮助他们改变错误的认知结构、增强认知水平、矫正错误的认知方式。使服刑人员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采取正确的方法去解决面对的问题和困难,减少违法行为的发生,以达到矫治效果。

3.疏导服刑人员的消极情绪

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可以有效帮助服刑人员寻找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进而有助于其建立良好的情绪反应系统。消除紧张、焦虑、绝望等负面情绪,减少情绪的冲动性,避免冲动行为的发生。能够使服刑人员掌握情绪调节的方法,及时疏导不良情绪,并养成良好的情绪习惯。

4.矫正不良行为习惯

服刑人员的违法犯罪行为以及自身存在不良行为模式的根本原因是由错误认知导致的。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的矫治过程,可以有助于服刑人员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错误,进而能够纠正不良行为,提高其环境适应能力。以期未来能够有效消除服刑人员的行为问题,培养良好的行为模式和行为习惯。

5.改善服刑人员的人格

人格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结构,影响着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是个体独有的心理品质。人格分为两种:健全人格和不健全人格。不健全人格的产生是由个体的行为和认知出现偏差造成的,甚至会使个体形成人格障碍。人格障碍导致个体的社会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做出反社会行为、形成反社会人格,最终会对社会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对服刑人员进行心理矫治,通过开展针对性的咨询和治疗,帮助其提高认知水平,调整负面情绪,矫正错误行为模式,以期能够达到改善服刑人员心理状况和重塑服刑人员健全人格的目的。

6.降低重新犯罪率

通过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对服刑人员进行心理矫治后,能够改变服刑人员的错误认知、不良人格和应对事件的错误行为,并能够使服刑人员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服刑人员刑满释放重新回归社会后,就会采取正确的行为方式处理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也会减少行为的冲动性,用理性的情绪和认知看待周围的事物。进而,可以减少服刑人员的违法犯罪行为,降低重新犯罪率[注]刑满后两年被重新定罪的比率称为重新犯罪率。。

(二)对社会的作用和功能

服刑人员心理矫治有助于培养服刑人员形成正确的认知模式、思维方式和健全人格,建立守法心理,使其回归社会后可以尽快地适应社会,并能成为遵纪守法、身心健康的社会公民;能够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以及对家庭的责任,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

(三)对服刑人员改造工作的作用和功能

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对服刑人员进行心理矫治,改变了以往只注重外部因素的改造方式,为服刑人员心理矫治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路径,促进我国服刑人员改造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

四、评估标准

服刑人员心理矫治效果的好坏影响着服刑人员改造质量的高低[注]熊淑萍.探析罪犯心理矫治工作[J].法制博览,2013,(8).。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对服刑人员进行心理矫治目的是改变服刑人员的错误认知、改善服刑人员的人格、消除服刑人员的负面情绪、降低服刑人员的重新犯罪率并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可以采用心理测量和跟踪调查的方法评估服刑人员心理矫治的效果,进而能够评估服刑人员改造质量的高低。

(一)心理测量法

针对不同的测量目的选取对应的测量问卷,能够量化服刑人员的矫治效果和心理状态,针对服刑人员心理矫治效果的测量一般采用以下几种量表。

1.中国服刑人员个性分测验量表

中国服刑人员个性分测验量表(Chinese offender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COPA-PI)由中国司法部监狱管理局、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中央司法警官教育学院、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专业委员会历时12年联合编制而成的,包含犯罪思维、焦虑、变态心理、波动、自卑等12个维度。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广泛应用于对服刑人员心理矫治工作的过程中。在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对服刑人员进行心理矫治的初期和中期进行测量,分析测量结果是否存在差异,检验矫治效果的好坏,为下一步的矫治过程提供方向。

2.SCL-90症状自评量表

90项症状清单(SymptomChecklist90,SCL-90),又称症状自评量表,是德若伽提斯(L.R.Derogatis)于1975年编制。量表包括躯体化、抑郁、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等10个因子,共90个自我评定项目。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测量之一,能够较准确的测量服刑人员的自觉症状,以此评定其情绪状态、人际关系状况等的变化和改善。

3.主题统觉测验

将相同的材料分别呈现给不同的被试,让其根据材料陈述自己的观点,我们会发现每个人都会说出不同的观点。其原因是个体对于外界事物的看法,受其心理特征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之为投射效应。因此,可以通过对被试陈述的观点探究其心理特征。

主题统觉测验(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简称TAT)是心理投射测验的一种,经常被用于人格测量。该测验由H.A. 默里于1935年编制而成,包括30张黑白图片和一张空白图片,黑白图片的内容多为内容隐晦的人物或景物。在对服刑人员进行测验时,服刑人员心理矫治人员逐一将图片展现给被测服刑人员,并让其根据图片内容讲述一个内容生动、丰富的故事,服刑人员心理矫治人员应注意对服刑人员进行引导和鼓励,使其讲述的故事尽量情节生动、内容丰富。在这个过程中,服刑人员会无意识地将自己内心的情绪、欲望、人格特点等流露出来,矫治人员据此可以了解其人格特点、情绪状态等心理状况。

4.重新犯罪风险预测量表

服刑人员心理矫治效果的好坏影响着服刑人员改造质量的高低,服刑人员改造质量是监狱教育矫治服刑人员的生命线,可由重新犯罪率来评价[注]刘胜利.创新罪犯心理矫治路径研究——监狱监区罪犯心理矫治解读[J].净月学刊,2015,(3).。对服刑人员出狱前重新犯罪风险的预测可采用重新犯罪风险预测量表(RRPI)。该量表由曾赟等人编制,共包括成年家庭不幸事件、伙伴盗窃、成年早期行为模式等11个维度,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数据拟合度较好,可以对有效预测刑满释放人员回归社会后重新犯罪风险的高低[注]曾赟.服刑人员刑满释放前重新犯罪风险预测研究[J].法学评论,2011,(6).。

(二)跟踪调查法

对顺利完成改造的刑满释放人员采用定期跟踪调查的方法,了解其回归社会后的适应情况、人际交往情况、行为特点等表现,结合其重新犯罪率对矫治效果进行评估。

对服刑人员进行心理矫治效果的评估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既要有定量评估,也要有定性评估;既要有出狱前的评估,也要有出狱后的跟踪评估。只有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才能得出准确、客观的结论,为今后的服刑人员心理矫治研究奠定基础。

五、注意事项

(一)注意满足服刑人员的主导需求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于1943年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划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自尊和受他人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五个层次[注]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一般来说,只有当个体的低级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产生高级需求;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出现高级需求超越低级需求的情况。在同一时期,个体可能会出现多种需求,但只有一种需求是主导需求。因此,在对服刑人员进行心理矫治的过程中,心理矫治者应注意观察并满足服刑人员的主导需求,以期能够促进达到矫治效果。

(二)遵循保密例外原则

服刑人员心理矫治人员在对服刑人员进行心理矫治的过程时,要注意对服刑人员的个人生活、成长过程、婚姻、交友等情况进行保密。但是,针对服刑人员这一特殊群体进行心理矫治的过程中,矫治人员要注意对其表现出的一些特定情况遵循保密例外原则,比如:当服刑人员有可能对自身或他人造成人身伤害时、具有某些违法监狱管理规定的想法和行为时、虐待监狱中的其他服刑人员时等等,当来访服刑人员具有这些表现时,服刑人员心理矫治人员要注意合理利用保密例外原则,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和伤害,提高服刑人员矫治质量。

(三)注意心理测量评估的连续性

大多数监狱在对服刑人员进行心理矫治的过程中,只有在服刑人员刚入狱和即将刑满释放前进行心理测量,并没有进行定期性的跟踪测量。由于监狱环境的特殊性,对于服刑人员来说面临着较大的生活压力,特别是当遭遇家庭变故、妻离子散等重大事件而又无能为力时,其心理状态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因此,对服刑人员这一特殊群体要用发展的、连续的纵向视角探讨服刑人员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矫治视角[注]张坤.我国罪犯心理矫治研究述评[J].山东省团校学报,2011,(6).。对其进行具有针对性、阶段性的心理测量,以期全面了解服刑人员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变化,进而能够改善服刑人员矫治方法,提高服刑人员矫治质量。

猜你喜欢

服刑人员不合理信念
为了信念
我院2018年抗生素不合理处方分析
发光的信念
服刑人员生育权论要
信念
大选登记
“三释课堂”为新入监服刑人员上好“第一课”
向“不合理用药”宣战
普安县关工委法制帮教团到海子监狱开展帮教活动
不合理上访与信访体制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