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究

2019-03-05顾恩平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理论课课程思政育人

顾恩平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 思政部,安徽 滁州 239000)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是新时代对高校思政工作者的殷切期望,明确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目标。

1 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理论依据

协同理论最早是由联邦德国大学哈肯教授创立的,其核心是协同效应,该理论认为由于事物内部诸要素或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逐渐形成新的整体状态,这种由于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协同而产生的整体效果就是协同效应。

而“课程思政”正是根据协同理论,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紧密相连、协同发挥整体育人功能,作为一种新课程观,“课程思政”打破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通识课、专业课的传统学科教材界限,更加关注学生思想,注重“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通过构建高校育人新体系,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实现课程育人的“协同效应”,引领学生成人成才。

2 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重要性

2.1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需要

古人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对于一个人而言,“才”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基础,而“德”则是确保人生正确航向的根本保障。立德树人明确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任务,是高校的立身之本,是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高校各类课程虽课程性质不同,教学侧重点不同,但在培养目标上却是高度一致的,都是为立德树人服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的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专业课程承担的是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育的重任。而通识课侧重的是对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因而,各类课程只有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合作,帮助大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理想信念,修德立身,明辨是非,才能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2 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的需要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应该做传道者、引路人,这是古今教育家的共识。要做好学生的“引路人”,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术”,更要传授给学生“道”。老子云:“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庄子云:“以道驭术,术必成。离道之术,术必衰”。做人最高境界是知行合一、道术兼修、内圣外王。教育的本质在育人,而育人不仅是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技能(“术”),更要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传“道”)。

2.3 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

课堂是育人的最重要载体,一堂“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的优质课往往会让学生终生难忘、一生受益。课堂教学要发挥教师课堂主导作用,加强课堂教学设计,充分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明确课堂教学纪律要求,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高校各类课程教学始终,深入发掘各类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改变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现象,落实所有教师育人职责[2]。

3 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路径探究

3.1 明确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具体原则

3.1.1 同向性

方向问题至关重要。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实现协同育人,则必须保持“同向性”,建设“同向性”育人课程[3]。这种“同向性”表现在政治方向的一致性和育人方向的一致性上。第一,政治方向上要保持高度一致。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首先就要明确这个“向”是什么的问题,这个“向”就是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各门课程与思政课程虽在课程内容体系结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存在很大的差异,但在政治方向上必须保持高度一致,牢牢把握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增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4]。第二,育人方向的一致性。各类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在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等方面保持协同一致,推动合力育人,共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新时代高校育人方向要统一到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统一到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上来。

3.1.2 整体性

所谓整体性,就是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融相通、合力育人的问题。一是相互促进。一方面通识课、专业课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例如:通识课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加强 “三观”教育、审美教育、感恩教育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专业课则应结合各专业特点,对大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生命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精神教育。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应根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不同特点深化教学改革,依据不同专业特点整合教学内容,适应高校专业建设需要改革教学方法,开展体现各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二是相互补充。一方面,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是补台而不是拆台的关系。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弥补了通识课、专业课思想政治教育性不强的弱点,帮助通识教育课、专业教育课“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另一方面,通识课、专业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深厚的学科基础和坚挺的科学支撑,以专业知识体系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有说服力、感染力和针对性[5]。通过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也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摆脱了“孤岛”困境,提升了育人效果,达到了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的作用。三是相融相通。要实现相融相通,就需要构建高校课程思政的融合机制,明确融合内容。高校应以立德树人作为整体育人目标,一方面加强育人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由思政理论课教师、通识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专职辅导员组成的政治素质过硬、理想信念坚定、专业优势互补的育人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在内容融合上要打通各课程、各学科在学生三观养成、人文素养提升、职业精神塑造等环节的内在关联,要把握课程思政内部诸要素的紧密联系,在育人目标、育人主体、育人内容等方面实现融合[6],三类课程教师要相互协作,提炼出融合式思政教育教学内容,探索融合式思政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3.2 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

3.2.1 实现育人理念协同

落实同向同行,实现协同育人,首要和关键在于育人理念的协同上。要破除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狭隘认知,增强课程育人意识,树立“课程思政”育人新理念。“课程思政”育人新理念所要求的是,高校要从教育“育人”本质出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明确主体责任,通过深度发掘各类课程内在蕴含的育人育德内在功能,重视课堂主渠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渗透主流价值观,在人才培养中明确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是育人的基本实现形式,将显性思政教育与隐性思政教育相融合,推进教育“回归初心”。

3.2.2 实现育人内容协同

要实现育人内容协同,就要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一方面,从纵向上要把握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先导课程与后继课程之间的内在关联。例如高职院校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先导课程,前者为后者提供了理想信念、价值观指导,奠定了思想基础。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则又为后继的《形势与政策》提供了方法论和理论原则,坚定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另一方面,从横向上要打破学科壁垒,整合通识课和专业课中蕴含的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现各类课程横向上的融会贯通、首尾呼应。人文素养课教师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立场,把握课程的意识形态属性,通过阐述知识背后的文化、精神、思想,实现与主流价值观的同频共振。专业课教师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可以重点开展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教育,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3.2.3 实现育人过程协同

实现育人过程协同,即是强调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保持“同行”,聚焦机制创新、部门协调、学科建设、组织建设等“关键环节”,实现全过程育人。首先,加强顶层设计,发挥高校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健全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构建高校“大思政”育人体系。其次,加强学科和课程建设。高校在编制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根据专业自身的特点提炼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贯彻各专业教育教学始终。在编制各类课程的课程标准时应注重专业技能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课程内容的设计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从学生求知需求出发,注重“术”与“道”的有机结合,深度拓展教学内容。再次,立足课堂教学。广义的课堂包括“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及“网络课堂”。立足“第一课堂”,发挥课堂教学育人主渠道的功能,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通识课、实践课的有机结合。用好“第二课堂”,高校应从学生成长需要出发,依托党团组织、学生社团、校园宣传平台等,切实将思想政治教育融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创新网络课堂新形式,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新技术的时效性和迅捷性,运用好互联网这个弘扬主流思想、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平台,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率。第四,聚焦部门协调。学校各职能部门、教学科研单位应明确在推进全过程育人方面“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有哪些短板”等,形成育人合力[7]。

3.3 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基本路径

3.3.1 强化显性思政: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价值引领中的核心作用

要牢牢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主渠道育人功能,实现显性价值引领[8]。高校应保质保量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并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认真吃透教材,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同时,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内外、课内外实践教学,让学生既读懂有字之书又多读无字之书。例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中,通过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促使一代又一代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相结合,指引着中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通过大数据说明正是由于我党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历经近四十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方才取得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的伟大成就。使学生深刻理解今天我们的美好生活是从何而来,从而增强学生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通过讲授忠孝节义、礼义廉耻、勤劳节俭、诚实守信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多举大学生身边的实例,以讲经典、话典故的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使学生牢固树立“仁者爱人”、“推己及人”、“民无信不立”、“崇德明礼”等中华传统美德观念,培养大学生主动体悟中华传统美德的意识,通过切身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自觉遵循的意识,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3.3.2 细化隐性思政: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与显性思政直接灌输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不同,隐性思政“通过独有的暗示、模仿和同化的作用,在不知不觉中引起学生个体和思想上的变化,达到社会所要求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化的要求,实现学生个体文化与现实的融合。”[9]

第一,拓展通识课育人资源,注重对学生传统文化精神与人文素质的培养。要发挥好通识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润物无声”的作用,教师在传播通识知识时,潜移默化地把知识背后的历史逻辑、科学精神、价值观念、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等传导给学生。例如: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通过对中华传统经典诗词、名著的学习,使大学生充分的认识和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文化,自觉认同和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大学生牢固树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炎黄子孙的“根”和“魂”的意识,自觉突出中国文化的特色话语,增强学生人文素养,增厚民族文化的底蕴,对塑造大学生理想人格、形成正确的“三观”有着重要意义。在《大学体育》的教学中,不仅要强健大学生的体魄,提高大学生的生命活动,而且通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政教育融入公共体育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提升社会责任感,塑造大学生的顽强意志品质,弘扬民族精神。大学的艺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寓教于乐,艺以载道。通过传承优秀民族艺术,充分运用和展示民族艺术资源,在给大学生带来视觉享受的同时,培育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使大学生在感受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将爱我中华的种子播撒到学生的心田中,达到重温翰墨书香、延续中华文明、培育爱国情怀之目的。

第二,明确专业教育课程的“守渠”责任,塑造学生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人格。一方面,要提炼思政要素,融入课程教学。在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标准时,要增加思政教育内容。教材建设方面,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校本教材中。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各专业特点,将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精神培养融入专业教学中。例如:在护理专业课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人文关怀精神,有助于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生死观,恰当应对人生事件,成为身心健康、人格高尚的健康卫士,有助于他们重视生命质量,培养“仁术仁心”观念、良好的沟通技巧、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精神。另一方面,要找准思政教育切入点,实现知识技能的传授与价值观培养的有机统一。能否找准思政教育切入点是提高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效果的关键,而这个切入点往往就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先进事迹。例如:在护理专业心肺复苏章节教学过程中,引入“我院毕业生马苗在常州公交车上救人被评为‘常州好人’”和“2013 年于江北医院实习期间危机时刻救人的张茹同学被滁州市文明委授予 ‘滁州好人’称号”两则案例,在宣传正能量的同时,提炼案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即修德立身、精技立业、珍爱生命、救死扶伤,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都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只有构建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才能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细、落小、落实在每一堂课。

4 结束语

高校要在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基础上,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牢固树立“课程思政”新理念,不断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同时,深入发掘通识课和专业课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从而构建起同行同向、协同育人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助力学生成长成才[10]。

猜你喜欢

理论课课程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