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民居景观规划的基本原则及方法探索
——以焦作地区为例
2019-03-05卢天喜
卢天喜
(焦作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河南 焦作454003)
焦作位于河南西北部,是黄河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早在八千年以前就已经存在氏族部落聚居形式。在人与大自然漫长的和谐共生过程中,当地逐步形成了与地理、气候、民情相适宜的乡村民居景观特色。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在各地得到了积极落实,“文化战略”思想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乡村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其本身就具备独特的文化附着力。乡村民居景观应该区别于城市形象,保留其独特风貌,反映和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现今,焦作与全国形势一样,同样处于乡村面貌去旧迎新的重要转折期。为了更好地传承地域特色,凸显乡村优势,就要求我们从景观规划的视角,对乡村人居环境进行系统分析和定位,尊重乡村发展历史、风土民情,紧密结合乡村自然环境特征,探索乡村民居景观规划实施的方法和途径。
1.焦作乡村民居景观规划的基本原则
乡村民居景观规划应该建立在正确的生态观基础之上。生态观应该充分考虑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及生态旅游开发等方面[1]。盲目照搬照抄外地经验、方法,或者一味繁复装饰、增添设备,不一定适合当地自然、文化实际状况。
1.1 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
焦作传统民居建筑多采用原生态建筑材料,能耗低,对环境污染小,并且多是就地取材,建造效率高。在乡村民居景观规划设计时,应尽量在原有自然生态景观的基础上进行,减少能耗,适当加入现代景观设施。在民居建筑改造上也应该尊重当地地域民情特征,充分利用现有材料,减少不必要的装修装饰,用最简单、朴素、直接的建造手法进行结构、造型的处理,保持民居建筑的地域生态性。
在传统民居建筑的整体布局上,讲究因地制宜,居住空间要与气候、地理、水文相适宜,注重人—居—环境的生态系统性,体现了朴素的生态设计理念。在乡村民居景观规划设计时也应该充分考虑这种生态设计理念,注重当地自然特征的变化和发展。
1.2 以地域文化传承为纽带
文化,是一个地区重要的标签,是此别于彼的有力佐证。在乡村民居景观规划设计中,继承和发展地区文化,合理运用历史文化资源,能够使乡村历史的厚重感得到更好体现,从而为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形象提供强有力支持。
现在由南往北、自东至西,所有乡村建筑、景观无不趋于统一,地域特征逐渐消融。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规划,关键是建立在对地域文化本质进行深层次理解的基础上。焦作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重地,人们早已对当地文化形成根深蒂固的认同感。传统民居是当地人们最真实生活的直接反映,承载着朴素的生活理念、历史文化、风土民情的特征。在乡村民居景观规划时,应该以焦作现有传统民居为基础,注重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进行符合地域特色的景观规划设计。
1.3 以乡村旅游开发为方向
焦作乡村耕地面积有限,自古以来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辅以采矿业进行补给。随着焦作整个地区经济的转型,已由传统采矿业这种粗放式经济逐步向旅游开发转变。作为重要民生主体的乡村,也应该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思想,如果还是将劳动力束缚在土地上,俨然是违背当地经济发展规律的。所以在区域旅游产业愈来愈成为全国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的大环境下,发展乡村旅游业势在必行。
焦作乡村良好的地理、人文条件,具备旅游开发的基础条件,能够成为焦作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助力。在对乡村民居景观规划时,应该注重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原有自然景观基础上进行旅游开发,增设必要的旅游设施,以生态、文化景观作为旅游发展的主要源泉。
1.4 以尊重原住居民的生活方式为关键
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改善。信息技术、科技产品也逐步普及,但当地居民原有生活方式并没有因此而发生根本性变化。生活方式是受当地气候、地理、文化、经济等方面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是长久以来逐渐形成并成熟起来的习惯,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它的转变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盲目地用经济政策手段对生活方式进行干预是不科学的,也会适得其反。
当地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是地域特色的最好体现,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和感染力,也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关键。在对焦作乡村进行景观规划时,应最大程度地尊重当地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当地原住居民特有的生活方式成为景观规划的一部分,增加乡村景观的生活气息和生命活力。
2.焦作乡村民居景观规划的方法和途径
较全国来说,焦作地区经济水平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尤其是在乡镇村落,仍有相当数量的贫困人口。在对乡村民居景观规划时,如果盲目地追求新形式、高标准的建设方案,势必违背乡村可持续发展规律,同时,也会给人们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乡村有别于城市高效、快捷的景观规划建设模式,在景观规划时应该分层次、有目的地突显与当地自然、经济、文化、民生的适宜性。
2.1 合理开发利用乡村土地
乡村民居景观规划必须聚焦在“三农”问题上,认清乡村发展实际。以助力“三农”问题的解决为目标,是景观规划得以成立的关键[2]。焦作乡村发展实际与全国形势近同,农民收入少,与城镇还有很大差异。社会的巨大变化,使农民不愿意再像传统一样将自己与土地捆绑在一起。于是,为了生计,青壮年多外出打工,村中留下老人和儿童,造成了大量民居闲置,十室九空现象多有出现。在焦作沁阳,甚至出现了风门“鬼村”,村中民居建筑完好,却鲜有人烟,造成阴森恐怖的场景。究其缘由,皆是因为乡村交通不便,设施匮乏,生活困苦,从而造成举家甚至举村外迁。这样的现象不但造成了大量民居、耕地闲置,也会给乡村、城镇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阻碍社会的进步。
另外,在一些交通较为便利、基础设施良好、毗邻城镇的乡村,在土地利用上也存在较大问题。宅基地、耕地非法转让、开发现象层出不穷,非农建设用地占用大量土地面积。在宅基地利用上,不能有效统筹,缺乏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意识,土地资源粗放利用,从而造成浪费。
在乡村民居景观规划时,应当充分考虑各地实际,以助力解决乡村交通、养老、医疗等基础设施为基本目标,确保景观规划的功能效益性[3]。利用自然地理优势,统一部署,合理规划,杜绝乡村住房随意选址、零散布局的现象;杜绝宅基地违法转让、多占乱建的现象;坚决抵制随意挖采、破坏自然生态地貌的现象。土地是乡村乃至全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应当有效保护耕地、利用耕地。可以在原有耕地面积不变的基础上,根据各乡村实际,进行针对性种植更具经济效益的农作物,形成“村村有特色,处处皆景观”的美好场景。让村容村貌成为乡村景观的一部分,让乡村景观更具地域特色。
2.2 有效进行民居形态优化
自古至今,我国各地乡村民居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形态或者形制。黄土高原土层厚重,早晚温差大,便依山而凿,形成冬暖夏凉的窑洞,这是远古时代“穴居”的发展;南方多雨水,树木繁茂,冬天阴冷潮湿,便有了“巢居”,进而发展成现今西南地区的干栏式建筑[4]。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民居形式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且其形态长时间趋于统一。
在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愈发提高,传统民居形态已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要求,需要进行有效的改建或扩建。就焦作乡村民居建筑来说,传统隔间相对较小。而今家家户户各类电器、沙发等家具已普及,且传统家具尺寸也已发生巨大变化,传统居住空间显然已不能适应这些新内容。就整个建筑外部来说,传统的布局形式也具有一定局限性,偏于一隅的旱厕,狭窄的厨房,未及规划的车库等,都不能与现今生活方式相匹配。另外,传统民居散点式的分布,也不利于景观规划设计的实施,更不利于区域经济的统筹发展,都有待进行新的定位和布局。
在对焦作乡村民居建筑形态进行优化时,应在原有建筑设施的基础上,对其内部和外部两方面进行有效改善。对于民居内部,在保留主体特色的基础上,对材料、设施进行变更或优化,在各空间布局上进行重新定位和组织。在对民居外部形态进行完善时,应当充分考虑民居建筑之间的关系,做到统一部署,特色突出,有序分布。在整体风格不变的的情况下,对原有民居建筑的功能性空间进行扩建和补充。可以将能代表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作为范式,进行逐一推广,推陈出新,既保留传统民居特色,又满足当今人们生活需求。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便捷的建造方式、优质的建筑材料对传统民居进行合理改造,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对民居发展的推进。
2.3 加强推进人居环境改善
焦作乡村人居环境大多不尽人意,究其缘由,大体是因为能够代表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多数处于偏远地区。而毗邻城镇、交通良好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早已被经济社会的洪潮席卷殆尽了。保存下来的传统民居建筑在交通、水电、通讯、抗灾、排污等方面都面临着严峻问题。对乡村民居景观进行合理规划,必然要面对解决地方基础设施条件的现状。应该从生态、生产、生活三个方面,切实改善人居环境。
在生态方面,充分发挥传统民居建筑的生态特征,从建造技术、材料、装饰、能耗等方面采用绿色理念。运用生态材料,减少不必要的施工、装饰过程。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天然能源,增加绿植覆盖面积,从生态上营造良好氛围。
在生产方面,不能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破坏原有自然景观的地貌特征。现在很多乡村为了眼前效益,大肆挖采矿产,破坏耕地、森林,很多地方甚至出现整座山头被拦腰“削平”的现象。人们迫切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固然可贵,但以环境破坏为代价,显然是违背可持续发展规律的。所以在生产方面,政府应当做好统筹引领工作,尽量避免引入污染企业、厂矿,为广大乡村人民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空间。例如,可以在传统农业基础上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产业,走可持续发展的生产之路。
在生活方面,改善传统民居环境脏乱差的现象,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到环境整改治理中来。乡村要建立一定数量的垃圾站、化粪池等,提高乡村排污能力。对乡村供水、供电、通讯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只有人们的生活环境改善了,才能更好地对乡村人居环境进行规划、保护和开发。
2.4 切实保护开发民居资源
焦作地处中原,历史文化气息浓郁,又地处太行山南麓,山清水秀,有丰厚的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可以开发。近些年来,焦作地区进行有效的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旅游业,并且已经取得很大成绩。云台山、影视城、嘉应观等闻名遐迩。这些人文、自然景观都成为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的有效动力因素。
作为历史文化遗产,传统民居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可传承价值。在经济大发展的今天,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增长的新热点。对焦作乡村民间建筑保护以及景观规划时,应当充分考虑其旅游开发的价值。就焦作传统民居建筑来说,其本身的文化内涵及自然条件,已为其旅游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先决条件。如果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合理的景观规划,必然会赢得更多发展机遇。从另一方面来说,对传统民居保护,就应该建立在合理开发的战略目标之上。对传统民居资源进行开发就是对其生命活力的延续和保护。
景观规划本身是以改善民生、保护环境为目的,如果将其与旅游发展结合在一起,让其成为旅游开发的内容,那它的效益便会得到充分发挥,必将成为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之一[5]。在焦作乡村民居景观规划时,应当利用成熟的景观规划手段,有目的地对当地民俗文化、自然资源进行突显。同时,应当进行系统设计,分层次、分阶段实施,使景观规划与旅游开发能够进行紧密结合,与地方经济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改善建立互济共生的关系。只有这样,民居建筑才能得到切实保护,人民生活才能得到有效改善,乡村民居景观规划才能突显其可持续发展的属性,助力新农村建设战略发展目标。
3.结语
焦作乡村民居的产生和发展是由其特定的地理、气候、人文条件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当地民俗生活最真实的体现,它倡导人—居—环境三者和谐共生的理念,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生态性。在对焦作乡村民居景观整体规划布局时务必要尊重原住居民的生活方式,遵循当地生态环境规律,以传承地域文化为原则,推动乡村旅游开发。本文通过以上内容的研究,确立了乡村景观规划的定位和方向,进一步探索了焦作乡村民居景观规划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提出应当合理开发土地、有效优化民居形态、加强改善人居环境、保护开发民居资源的景观规划方法和途径。本文通过综合考虑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因素,为乡村民居特色的传承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推动乡村景观规划进一步细化、完善和落实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