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沁阳紫陵寨及寨内关帝庙考察与研究

2019-03-05牛永利

焦作大学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关帝厢房山门

牛永利

(焦作师专覃怀文化研究院,河南 焦作454000)

紫陵寨位于紫陵镇①紫陵村东部,是一处古代军事建筑,1987年1月7日,沁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沁阳县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一些学者仅从建筑考古角度对紫陵寨及寨内关帝庙进行过调查,且描述相对简单,未从创建者角度论及建于明代崇祯年间的紫陵寨及关帝庙,也未对其具有的社会功能进行论述[1-2]。

笔者通过实地调查紫陵寨,从紫陵寨创建及紫陵寨关帝庙的社会功能角度对其研究,以期进一步深化对河内县(今沁阳)明代寨堡的认识,并以此文求教于专家。

1.紫陵寨及寨内关帝庙现状

紫陵寨为正方形,边长120米,寨城占地20多亩,现仅剩寨门及寨门正北的关帝庙。紫陵寨城墙用土夯筑而成,寨墙仅存南墙西部、西墙南部,其余毁坏不存,现存部分宽5-7米、高2-5米不等,夯土层厚20厘米左右,有明显夯窝。

紫陵寨坐北面南,南边城墙开城门,城门为青砖白灰垒砌,城门为拱券式单檐硬山顶,灰筒瓦覆顶,脊兽不存,城门两侧开八字墙,券洞面阔2.32米,进深8.06米,高4.35米。券洞的内部分为上下两层,呈楼阁式,由木板隔开。

紫陵寨内街道,民间称“四十八道街”,现剩下寨门通往关帝庙的纵向街道,正中道路宽2.5米,寨内中部一道横向街道,宽为1.66米。寨内南部的横向街道不存。

紫陵寨寨门相对应的北部是关帝庙,呈四合院布局,面积300多平方米。山门为牌楼式大门,山门门墩石雕狮子不存,大门为木质,门额刻“武成殿”。山门为组合建筑,面阔三间,当心间开门,两侧间为耳房,进深一间,山门前墙、山墙为青砖垒砌,后墙为瓳墼垒砌,山门左侧耳房前墙中间开一神龛。山门灰筒瓦覆顶,脊刹及大吻残缺不全,脊刹为两个向背的龙首组成,中间为一根矗立铁棍,龙口朝外,与大吻龙口相对,残缺的脊刹及大吻均造型精美,山门屋顶前坡左侧垂脊不存,右侧垂脊仅存一半,垂脊上端为龙首瓦作,龙口吞脊,龙眼怒睁,造型夸张精美。山门檐下置飞子、撩檐槫、斗拱,山门明柱上置额枋、普拍枋,额枋与普拍枋断面呈“T”字型。山门前后檐斗拱各四朵,明间补间铺作两朵,为一斗三升交龙首斗拱,瓜栱两端雕刻为花卉枝叶,后檐斗拱的龙首不存,柱头斗拱龙首为梁栿头砍削而成。山门耳房为卷棚顶,灰筒瓦盖顶。门楼脊檩墨书:“时皇清道光六年岁次丙戌二月癸丑朔七日己未重修门楼。”山门创修年代不详,由脊檩墨书题记可知,山门在清道光六年重修过。

关帝庙东厢房为火神殿,供奉火神,明间开门,右次间开窗,面阔三间,进深四椽栿,单檐硬山,灰筒瓦覆顶,脊兽残缺不全,前墙为瓳墼垒砌,其他墙面为青砖白灰垒砌,山墙墀头砖雕雕刻瑞兽、人物。檐下置飞子、斗拱,屋外看不见柱子,内部可见柱头铺作层,明间补间铺作一朵,次间无补间铺作,柱子上有额枋、普拍枋,柱头科为四铺作单下昂,屋外观察仅可见昂嘴和耍头,柱头刻耍头为四椽栿出墙梁头,角科铺作四椽栿出墙梁头为耍头,雕为如意。殿内四椽栿上为蜀柱拖平梁,平梁上为叉手、蜀柱支撑脊檩。东厢房脊檩墨书:“时皇清道光六年岁次丙戌二月癸丑朔七日己未重修火神殿三间。”东厢房创建年代不详,据墨书题记可知清道光六年重修。

关帝庙西厢房为广生殿,供奉送子观音,面阔三间,进深四椽栿,明间开窗,右次间开门,单檐硬山,灰筒瓦覆顶,脊兽残缺不存,前墙下部为青砖垒砌约一米,青砖第三层为花砖,花砖组合连接成帷幔式,上部瓳墼垒砌,其他墙面为青砖白灰垒砌,前墙收杀明显。檐下置飞子、撩檐槫,柱头上置额枋、普拍枋,柱头铺作为四铺作单下昂,耍头为四椽栿出墙梁头,明间次间一朵,次间补间无铺作,角科四椽栿出墙为耍头,梁头雕成如意。山墙墀头砖雕刻“瑞兽麒麟”“仙桃石榴供果”等,寓意“麒麟送子”“石榴多子”,即子嗣众多之意。殿内梁架结构同东厢房。西厢房脊檩墨书:“时皇清道光六年岁次丙戌二月癸丑朔七日己未重修广生殿三间。”西厢房创建年代不详,据墨书题记可知清道光六年重修。

关帝庙大殿,明间开门,面阔三间,进深四椽栿,单檐悬山,灰筒瓦覆顶,脊兽残缺,脊刹为两个向背的龙首组成,中间为一根矗立铁棍,龙口朝外,与大吻龙口相对,正脊两端为龙吻,龙口大张,怒目圆睁,正通脊瓦作龙,浮雕花卉,屋顶瓦作制作精美。大殿墙面下部为青砖垒砌,上部为瓳墼垒砌,山墙墀头砖雕刻瑞兽、人物。檐下置飞子斗拱,柱头上置额枋、普拍枋。明间柱下置复合式柱础,柱础为三层,下方上圆,一、二层为六面,一层柱脚转角处雕刻狮子头,上部斜面浮雕莲花瓣,二层各面浮雕花卉,三层为扁鼓型,其上浮雕动物。殿内正上方普拍枋上置单件柁墩,雕刻盛开的牡丹。殿内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对前札牵,四椽栿与札牵平行对接置于内柱上。明间补间铺作两朵,次间补间无铺作。柱头铺作与明间补间铺作都无泥道栱,仅仅是栌斗上置一单耍头,耍头为札牵出墙的梁头,札牵头雕刻为如意。内柱与前墙下部青砖垒砌,置隔扇门。殿内四椽栿上为蜀柱拖平梁,平梁上为叉手、蜀柱支撑脊檩。大殿脊檩墨书:“民国六年岁次丁巳十一月庚寅十九日戊申合寨等重修关帝圣君大殿三间,合寨仝立。”

关帝庙小巧玲珑,每座建筑风格各不相同,木作雕刻精美,砖瓦作亦制作精良,堪称古建精品,极具观赏价值。大殿虽在民国六年重修,但殿内梁架风格具有元明时期建筑风格,其墙体用材与东西厢房及山门用材不同,说明大殿修建早于其他建筑。关帝庙各殿斗拱制作不尽相同,大殿斗拱不如东西厢房斗拱复杂,东西厢房斗拱制作亦不如山门前后檐斗拱制作精美。大殿墙面四周墙壁为瓳墼垒砌,东西厢房及山门仅有一面为瓳墼垒砌。大殿及东西厢房屋顶瓦作风格一致,只是东西厢房正通脊瓦作为素面,不如大殿及山门有浮雕龙及花卉图案。关帝庙建筑虽然部分屋顶及墙面有损坏处,但整体保存相对完好,是研究焦作地区明清建筑手法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2.紫陵寨及关帝庙创建年代及变迁

(1)紫陵寨

邓宏礼认为紫陵寨为“紫陵唐城”遗留建筑[1]。紫陵镇在唐武德四年设县,寻废,未见有修建县城之事[3]。

由于紫陵寨门洞墙壁镶嵌的《紫陵寨记》碑刻左侧残缺,无法断定立碑时间,据碑文所写“崇祯二年……五年……六年……□善相聚为建寨之谋……生员任思聪极意修寨,询谋□□众谋□□□生员□□□□□等其呈道台及代知县事张给文修理□□地(下泐)卜则开工于□□□年五月初六□,合诸(泐)户□(下泐)百零三,张总督则有刘应轲、牛化林□分(泐)任玉(泐)民等相与协力”②来看,紫陵寨由紫陵镇生员、百姓以及河内县官员共同修建,属于绅民共建寨堡。紫陵寨内关帝庙大殿东山墙镶嵌的清同治六年碑记写道,“紫陵寨筑自明季崇祯年间”③。明崇祯五年,李自成军队由山西进入河内县,攻破清化。崇祯六年,再次抢掠河内县。崇祯十三年,河内县盗贼蜂起。崇祯十七年,李自成遣大将刘芳亮攻打怀庆府,攻下府城后,选人员为河内县令[4]。这期间,河内县到处战乱,盗贼蜂起,正如《紫陵寨记》所写:“六年□□一□大□南渡民望□□生(泐)后遇凶□□□□□,□馑频仍,土寇大作,□□□□落□虏(泐)民□□无解衣之安,进□□容身之窟。”②

在紫陵镇南不远的柏香镇,此时修建了军事寨堡善建城。据《创筑柏香善建城碑记》载:“崇祯十年辛未之秋,寇数万蜂食清化,踏修武,躏及柏……”[5],《创筑柏香善建城碑记》保存完好,善建城修建时间明确,由此推测,紫陵寨城与善建城修建时间相差不远,大致在崇祯六年至崇祯十年间。

据清同治六年《紫陵寨地亩志》可知,紫陵寨内及寨外田地共37亩6分7厘零7丝2忽,寨墙与寨外护寨地及寨内公路、庙宇占地共21亩6分7厘零7丝2忽(即现存紫陵寨的面积),剩下院地16亩,这16亩院地承担了紫陵寨内外所有田地的税额③。“护寨地”即维修紫陵寨经济来源的田地。“庙宇”即紫陵寨寨内北部的关帝庙。

清同治六年,乡民在对关帝庙重修时,恐“地粮或不相符”于旧有地契,合寨居民又公请“里总、里书、牙行复为清丈”,因“丝毫不错”,就将原来墨书于关帝殿墙壁上的地契摹刻上石,以求永久为证③。这反映了乡民土地产权意识,毕竟与纳税缴粮有关,涉及切身利益。也反映了清代土地确权时,必须请“里总、里书、牙行”来丈量土地,作为官方的认可凭证。

入清以后,紫陵寨除了“寨墙与寨外护寨地及寨内公路、庙宇占地”,“凡买寨内院地者,每一亩取中地粮一亩柒分九厘五毫九丝二忽,取下地粮五分五厘八毫五丝③”,紫陵寨内院地村民可以自由买卖,并按要求完粮即可,由碑文“中地”“下地”,可知清代缴纳粮税,是按土地等级缴纳。由此也可以知道,清以后,紫陵寨的军事功能消失,世俗的功能凸显,并且开始有乡民因购买寨内院地入住寨内。由于寨内住户以任姓为多,紫陵寨被乡民又称为“任寨”。

(2)关帝庙

关帝庙创修于何时,已不可考。由大殿的建筑风格推断,关帝庙大殿应与紫陵寨同期建设,关帝庙大殿墙体用瓳墼垒砌,殿内梁架为四椽栿对前札牵,用三柱。据大殿脊檩墨书题记可知,民国六年紫陵寨合寨住户对其进行了复修。由大殿及门楼屋顶瓦作风格及用材来看,道光六年大殿也行了重修,从此也可以看出,民国六年大殿维修仅仅是更换了檩椽等木作。据门楼、东西厢房脊檩墨书题记可知,门楼及东西厢房在清道光六年进行了复修。又据清同治六年《紫陵寨地亩志》③可知,清同治年间关帝庙也进行了复修。

据《紫陵寨关帝圣会地亩志》④可知,乡民在紫陵寨关帝庙成立有关帝圣会,关帝圣会何时成立已不可考,清同治六年碑记并未谈到,其关帝会的田产亦未谈到。或许关帝会的田产非紫陵寨原有田产。据碑文可知,关帝会田产分布于“长沟斜地”“窑坑地”“棋盘地”“寨河东边地”“寨东墙外官地”“枣园”“寨东、寨西”,土地较为分散。碑文“寨东中地一段计地一亩有零”一列下方刻一副田产图,图中左侧为“一块长方形土地”,右侧为“一块三角形土地”,三角形直角长边与长方形长边重合,图上标注“田产尺寸”,使阅者一目了然,比文字描写的“土地长宽四至”更为直观。图中标注有“西至寨河地”,碑文中有“寨河东边地”,由此可知紫陵寨的外围开挖有寨河。碑文详细记录关帝圣会的田产又绘图其上,可见乡民的土地产权意识非常强烈。关帝会的田产收入即用于祭祀及维修庙宇所用。

1949年之后,紫陵寨曾作为仓库、学校等,在关帝庙大殿的墙上有朱书题记,可看出被移作他用的痕迹。2014年,村民筹划复修紫陵寨关帝庙,并将庙前空地清理干净,大殿重新供奉关帝圣君,西厢房供奉送子观音,东厢房供奉火神。

3.社会功能

(1)军事功能

明崇祯年间,李自成部队掳掠河内县。《紫陵寨记》②开头便写 “崇祯二年,□□自秦逾焉猖獗,山寨维时即有唇齿之虑”,作为中原地区西北的河内县紫陵镇,已经有了保命忧虑。紫陵镇有人便开始倡言修寨,“□善相聚为建寨之谋”,虽然有人发起修寨呼声,但寨仍未开始修建。到崇祯六年,“□馑频仍,土寇大作,□□□□落□虏(泐)民□□无觧衣之安,进□□容身之窟”,紫陵镇“生员任思聪极意修寨,询谋□□众谋□□□生员□□□□□等其呈道台及代知县事张给文修理□□地(下泐)卜则开工于□□□年五月初六□”,为了能保平安,能有容身之地,紫陵镇绅民开工修建紫陵寨,其目的就是躲避流寇,保命保财。由于紫陵寨修建之后,明崇祯年间,紫陵镇未发生大的战乱。牛会乙在《牛氏家谱·谛观谱叙记》中写道:“明自永乐后二百有余年中国安宁,茔在紫陵寨北不远,孙曾林立孰敢毁坏碑记耶?即明季流寇频兴,吾乡未大扰,古庙神堂宋元碑石俱存,独吾茔碑记见毁耶。”[6]由此记载来看,明末紫陵镇相对来说较为平安。

(2)祈福功能

紫陵寨正北为关帝庙,关帝庙大殿供奉关帝圣君,关羽作为三国时期的刘备麾下的武将,为忠义仁勇化身,受到历代官方民间崇奉,有明一代,关羽显圣于军事战场多有记载,军人在用武之时,祈祷关帝必获佑护[7]。紫陵寨关帝庙山门门额木板雕刻“武成殿”,亦在突出“武成”,作为军事建筑的紫陵寨,供奉关帝,其意亦在祈求关帝保护。

关帝庙东厢房为火神殿,供奉火神,由于神像遗失,亦无相关记载,具体供奉哪位火神,不得而知。供奉火神的目的,是为了保卫乡民安全,保护财产以及祈求农业丰收,这是中原地区人民信仰火神的普遍心态[8],具体到豫西北焦作一代,更是如此[9]。

关帝庙西厢房为广生殿,供奉送子观音,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孝道思想影响下,乡民为了传宗接代,延续家族命脉,多祈求于具有送子功能的神祇。在农业社会里,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在农具得不到变革之时,人力就是唯一可以增加劳动效率的方式,繁衍更多的后代,就成了乡民们普遍的心里诉求[10]。由广生殿山墙墀头砖雕亦可以看出乡民的心理,墀头砖雕为“瑞兽麒麟”及“仙桃石榴”。

4.结语

紫陵寨创建于明末崇祯年间,是明代末期河内县绅民合作修寨的又一实例,是保命保财的军事建筑,它反映的是绅民面对流寇入侵掳掠之时,抱团抗争,相互合作的关系,而非中原其他地区绅民疏离的关系[11]。寨内关帝庙,起初亦是绅民为祈求关帝圣君保佑而建设,与其他单纯的军事寨堡又有不同。之后又增修火神殿及送子观音殿,从而体现出和平年代,乡民追求多子多福的愿望。关帝殿现存的碑刻,原本墨书于关帝殿的墙上,乡民为了防止毁坏,又摹刻上石,反映了乡民对土地产权的重视,碑文详细记载了紫陵寨的土地所有权以及关帝圣会的土地所有权,是研究清代、民国时期,“会社”财产的实物文献,价值相对较高。

寨内关帝庙小巧玲珑,每座建筑风格不尽相同。东厢房斗拱置于墙体内,只露头部。西厢房前墙有明显收杀。大殿梁架为四椽栿对前札牵,四椽栿与札牵平行对接置于内柱上,柱头斗拱为札牵头出前墙砍削成如意状至于栌斗上,其梁架结构营造特征具有元明时期的风格。山门前后檐铺作雕刻龙首花卉,为清代风格。各殿木作雕刻精美,砖瓦作亦制作精良,既有悬山顶,又有硬山、卷棚顶,堪称古建精品,极具观赏价值,关帝庙实乃研究焦作地区明清民间建筑手法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总之,紫陵寨对深入认识明末河内县寨堡建设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注释:

①紫陵镇位于沁阳市西北25公里处,北为太行山,南临沁河水,为豫西北重镇,唐武德三年于此置紫陵县。

②紫陵寨记,左侧残缺,无纪年,高76厘米,残宽55厘米,厚16厘米,由镶嵌的方式看,应为后来镶嵌,非建造时镶嵌,在紫陵寨门洞内东墙镶嵌。

③紫陵寨地亩志,长方形,青石质。长79.5厘米,宽49厘米。原碑无碑题,根据内容拟定为《紫陵寨地亩志》,在紫陵寨关帝庙东墙镶嵌,同治六年正月二十四日,合寨居民仝立。④紫陵寨关帝圣会地亩志,长方形,青石质,长69.5厘米,宽46厘米,刻于1922年,碑无题,根据碑文内容拟定为《紫陵寨关帝圣会地亩志》,在关帝殿西山墙镶嵌。

作者附言

由于焦作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在战争年代,使得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在战乱时期,修筑寨堡,是焦作地区的一大特色。其中,明末崇祯年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占怀庆府,加上当地土匪猖獗,各县绅士、乡民纷纷修筑寨堡,抱团抗争,保命保财。笔者仅以紫陵寨为例,讲述焦作地区明末崇祯年间的寨堡特色。写作此文,还基于以下几点想法。

一是目前还鲜有关于焦作地区寨堡的研究。仅有李留文先生的《明末中原地区寨堡述论》一文涉及焦作地区的一些寨堡。焦作地区寨堡特点有别于中原其他地区的寨堡。焦作地区明末寨堡多为绅民合作修建。除了紫陵镇紫陵寨外,还有西向镇常乐村的水寨(以水为寨)、柏香镇的善建城。所以李留文先生为中原寨堡下的结论,就有待商榷了。

二是学者们仅仅从修建寨堡的主导者入手研究寨堡,并没有对寨堡内附属的一些神庙等建筑进行研究,这就割裂了寨堡的整体性。这些神庙奉祀的神灵,反映了绅民的精神诉求。绅民们在修筑寨堡时,往往会修建关帝庙,奉祀关帝。比如沁阳九渡村的九渡寨,九渡寨入口处修建有关帝庙。

三是对于寨堡的长时间段变迁的研究也没有。当战乱过去后,寨堡又承担了何种作用呢,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这也值得考究。紫陵寨,在和平年代,就发生了变化,寨内土地可以出卖,有乡民在内盖房修屋,甚至连寨名也发生了变化。乡民又在关帝庙内供奉了其他神灵,人间的香火味更浓了。

再者,紫陵寨关帝庙的建筑也体现了焦作地区清代的寺庙、宗祠建筑特点。焦作地区清代的建筑特点是多保留中国早期建筑的风格,尤其是梁架结构。

笔者通过实地调查紫陵寨,从紫陵寨创建及紫陵寨寨内关帝庙的社会功能角度对其研究,希望能进一步深化我们对焦作地区明末寨堡的认识。

猜你喜欢

关帝厢房山门
绝 句
被遗忘的角落:畅春园遗迹恩佑寺、恩慕寺山门考
成都武侯祠两个不合历史、礼制现象的文化释读
下午愈加忧郁(二首)
龙岩市社前村天后宫山门舞楼及舞台题记考述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社前村天后宫山门舞楼
建构主义视角下关羽“关帝”角色的形成
寿星(外一首)
关帝
“艺术家”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