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嵌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研究
2019-03-05高凤香
张 娟, 高凤香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咸阳 71200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又是创造中华文明成果的源泉。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自强不息、拼搏奋进,不断铸就中国文化的新辉煌,同时它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民众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而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高校要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所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嵌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由中华儿女共同创造、发展和传承的,是中华民族精神、思想文化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它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和中国作风,具有博大而精深的内涵,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命脉。
它包含了以《日知录·正始》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易经》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缺”、 《孟子·尽心上》中“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为核心的爱国、和善与知耻的中华传统美德;以《庄子》 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宋史·卷三三四·徐禧传》的“天下之治,有因有革,期于趋时适治而已”及《汉书》中的“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为代表的天人合一、革故鼎新及实事求是的核心思想理念;以《论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礼记》“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及《墨子·辞过》“俭节则昌淫佚则亡”为特色的节俭自守、体己及人和以文化人的人文精神。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
1.2.1 倡道德 中国文化十分强调道德的教化作用,正如《论语》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认为不能仅仅应该发挥法律的惩处功能,更应该发挥道德和礼仪的教化功能,让民众自觉地守法尊礼,知耻崇善。在个人修养上,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礼记·大学》倡导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
1.2.2 尚和合 和合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内心之间的平和状态。人与自然之间的“和合”表现为“天人和一”,也就是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与社会之间的“和合”表现为“施教导民,上下和合”强调社会成员之间的和睦同心;人与人之间的“和合”表现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观念,也就是人与人之间应该宽宏大量,宽恕待人;人与内心之间“和合”表现为“义士不欺心,廉士不妄取”,也就是寻求内心的安宁和平和。
1.2.3 重爱国 爱国主义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可贵的精华,是各族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力量源泉,是中华民族历尽劫难而永葆活力的精神支柱。正是基于这种民族忧患意识,民族独立意识,孟子提出“以天下为己任”、范仲淹认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坚持“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为国捐躯的大无畏精神。
2 中化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课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课教学资源,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嵌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2.1 丰富思政课教学的调味剂
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因为理论性强、说教色彩浓厚与00后大学生之间存在着极大的时空差距而丧失了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成为大学生心目中的灌输课、睡觉课和“无趣课”。将优秀传统文化嵌入高校思政政治理论课教学,可以淡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灌输性与说教性色彩,增强思政课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生动优美的语言文字、发人深省的文学典故、回肠荡气的历史故事,让“无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鲜活起来,生动起来,让“高高在上”的理论课接了地气,充满了“美味而健康的味道”,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南针。
2.2 提升学生道德情操的沃土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如:《周易》中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宽厚与兼容品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的忧患意识;《论语》中“见利思义,见危授命”的传统义利观;《孟子》中“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的诚信观;《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价值取向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智慧;《日知录·正始》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些都是培养大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生活情趣的优秀教育资源,同时也是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支撑。
2.3 增强文化自信的源泉
文化自信是我们对于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中华优秀传统内容丰富、内涵深刻、体系完整,涉及领域极其广泛。既包括儒、道、佛等九流十家,也涵盖诗词曲赋、戏剧、宗教哲学、语言文字、医药科学,且每一个领域的中国优秀文化都成为同时代世界文化的翘楚,让世界各国争相膜拜和学习。到如今,中国的汉字、诗词、孔子学堂、京剧艺术、武术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世界强大的影响力。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嵌入思政课教学,能让学生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美丽中国,重塑文化强国、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及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承担着重要的任务,从而激发大学生们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认同与信仰的决心及自觉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之中。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嵌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
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嵌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结合思政课的教学实际不断地创新教学思政课教学方法,真正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
3.1 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就是以教材知识点为依据,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嵌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用问题教学法既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在解决问题中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增强理解。如在讲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这个章节,就可以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并且向这三个小组分别提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什么?”“为什么说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哪些爱国主义的名言与名人?”的问题,让各小组成员积极讨论问题并由小组代表阐述本组对该问题的看法,并与其它组的成员就该问题进行探讨,不断深化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最后由思政课教师对该问题进行分析归纳,从而拓宽学生思路,加深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3.2 阅读教学法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理解需要大学生阅读大量的经典著作才能真正融会贯通,才会真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为此,思政课教师在讲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同时,引导学生走进图书馆阅读中国优秀文化经典著作或者为学生推荐经典书目供学生阅读并指导学生撰写读书心得。为了强化阅读的成效,思政课教师每节课都可以抽出5分钟组织学生交流阅读心得与感想或者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既帮助学生提高人文修养、提升道德品质,又能强化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基本理论的理解,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当然思政课教师也可以利用移动平台拓展阅读实践领域。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微博、QQ等平台建立师生间的互动式的网络交流态势,将中国传统经典文学读物及赏析推介给学生,也可与学生进行在线答疑、阅读心得交流、学术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也可以利用高校的电子阅览室为学生推送中国传统文化著作、免费下载的电子书等方式引导大学生阅读中国优秀传统化典籍,激发学生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3.3 参观教学法
参观教学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方法,是指教师组织学生去学习地进行观察、调查、研究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化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相一致且相互补充,让学生走出课堂体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是一种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可以带领学生走进陕西历史博物馆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欣赏西安碑林书法作品体会中国书法艺术的精妙;参观眉县张载祠与横渠书院领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社会担当与使命;观看西安南门的开城仪式品味中国礼仪文化的大气庄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担当意识。可以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教育资源让“枯燥”“沉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生动、鲜活起来,使刻板的说教转化为一种无声却有力的心灵浸润。
3.4 案例教学法
案例式教学法,是指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典型案例,通过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手段。案例教学法能够缩短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提高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的针对性和生动性。作为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我们不但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帮助大学生提升政治理论素养和提高道德情操,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高尚的职业精神,尤其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所以,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可以引入中国优秀传统美德的案例,如:
结草衔环的案例表现“知恩图报”的美德、郭伋不失信于童及李勉诚实无欺的案例体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的诚信观;可以借助解牛神厨庖丁、纺织高手黄道婆的案例阐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中国职业者对职业道德的最高追求。思政课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中首先让学生结合问题阅读案例,随后组织学生讨论案例,接着组织学生发言,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3.5 情景剧教学法
思政课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指导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场景或者生活情景,帮助大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启迪思维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不但能避免传统“填鸭式”教学法的枯燥与抽象,而且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所以,思政课教师在讲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时,就可以选取中国优秀传统化中的一个案例并指导学生团队进行编剧、排练和表演,让学生体会和感受我国传统美德的魅力,从而让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达到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其嵌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仅能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生动、鲜活起来,增强文化自信,还能提升学生道德情操。所以,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嵌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方法、新模式,努力实现继承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改的协调一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