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造中的“轻”骑兵
——朱竞翔的轻型建造系统及其在乡村中的实践
2019-03-05程力真
文:程力真
图:香港中文大学朱竞翔教授工作室
引
在中国乡村建造的各路精英中,似乎从一开始,就有这样一支队伍,在条件艰难又偏远的地方,用极快的速度魔法般地建起轻盈而坚固、低调又独特、具有良好建筑物理性能的空间。乡村中的建造面临复杂的问题:简陋的施工条件、不完善的基础设施、远距离的人员物资调动与多层面的利益平衡等,但是这支由香港中文大学朱竞翔教授带领的队伍斩获丰硕,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理论体系充实自己的实践成果,在“轻”字大旗下将设计的概念和理想一一落实到真实世界的建造中。他们建造速度快捷且过程把控精准,犹如一支快速反应的轻骑兵,成为乡村建造中的一道独特风景。
从重到轻——轻型建筑系统的意义和目标
朱竞翔受到的专业教育可以称得上国内范本,一路在中国建筑学教育历史最悠久最权威的大学中跟着权威的导师,有条不紊地经历学习、研究、访学、教学、实践,紧锣密鼓、环环相扣,成长为一名设计师和研究者该有的经历一个都没有少。理论研究之外,从1995-2005年,他在江苏扎实进行了10万平方米的设计实践,但是这大量的建筑项目最终被他归纳为一个字——“重”,并成为他对专业进行反思,最终组建轻型建筑系统研究队伍的起点。
重/轻
从重到轻的转变,并非灵光乍现,正如朱竞翔自己总结的,过程可以用百川汇海来形容:理论学习的研究和思考 、实践中的观察和磨练、教学中的积累和探索交织成他对建筑学专业的反思:人类的建造活动对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影响是什么?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是什么? 在
下寺新芽小学用废旧材料制成的水磨石地面
建筑学的基本问题中,什么才是最本质的,具有决定意义的? 重与轻的对立,指的是建造活动相较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态度。高能耗、高保险系数、不可逆的建造对于地球环境来说,是不可也不必承受之重;低能耗、精准没有冗余的建造、可逆的设计才是理性和克制的策略,这是当下关注生态和环境问题的建筑师应该具备的观念。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轻也映射着小,建筑的质与量并没有必然关联,建筑的价值不在于大小,而要看它们对于社会发展是否起到积极的作用。“轻”是一个全面的概念,代表一种谦逊、务实、进步、开放的建造态度,以及达到这一目标的所有技术和管理的方法,是不断提升、发展的宏观视野与科学技术赋予建筑学的新的价值观。
工业化/自然观
朱竞翔带领的团队旨在创造一个以研发为核心动力,集成设计为方法,以工业化为技术依托的系统,创造质优、价廉、环保,施工快捷的轻型建筑,并且通过商业化推动成果的应用推广,以获得大学研究与设计实践,商业运作与社会公益之间的平衡。早年的探索中,朱竞翔对建筑学本体问题的关注围绕着空间在各个层面展开,渐渐集中在结构、建造等技术力量与空间的关系上。1999年完成了博士论文“约束与自由——来自现代运动结构先驱的启示”,深入研究了在现代建筑初始的200年中,结构工程师在技术和形式之间的博弈,成为日后轻型建筑体系中结构与空间研究的重要基础。
关注技术和真实建造,倡导工业化的朱竞翔在被问及作为建筑师的追求时,却毫不犹豫地说:“自然”。他认为建筑是个包含了许多子系统的人工创造物。由于教育、设计、使用和建造之间的分离,这个人工创造物的子系统之间、子系统与环境之间会产生或和谐或冲突的状态
注1。理想的建筑应该成为没有冗余,与环境和谐自然的有机体,在设计生产的过程中,各个部分之间要取得兼容和平衡,而不是各子系统的简单机械的叠加。工业化和自然之间的反差体现了朱竞翔在工作方法和价值观上的深入思考和明确追求,谋求二者之间的平衡也使得他的轻型建筑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特殊价值的创新系统。
彼轻/此轻
朱竞翔并不是唯一一个以“轻”作为设计答案的建筑师。二战之后,在工业产能过剩和城市居住空间大量欠缺的社会背景下,轻型建筑体系曾经有过一阵发展高峰,而目前轻型建筑体系的推动力更大程度上来自对环境、经济危机的困扰。当代许多国内外建筑师采用过轻的概念,比如妹岛和世的直岛客运码头、石上纯也的神奈川大学工房,都是轻的名作。在相近的领域也有板茂和谢英俊等广为人知的实践。但是,朱竞翔与他们各有不同,跟前两者相比,他的“轻”不是因具体项目产生的设计概念,而是整体的设计价值观,经过长年的研究发展成为一个创新而独立的建造系统。与后两者相比,板茂关注的是灾后临时建筑的领域,重点在速度与安全,而朱竞翔关注的是可供长久性使用的快速建造领域,因此对空间品质和建造技术的要求更高,因研究面向整个建筑设计领域,所以系统更完善。与谢英俊借助民众参与“协力筑屋”的乡村建造观念相比,朱竞翔更强调体现知识技术和设计团队的核心价值,以专业技术和过程管理对最终品质进行保障。
从形态上很难用传统的观念对此轻型建筑系统进行归类,它既有别于追求形式之轻的流派,也有别于执着追求真实、清晰的技术表达的传统建构学派注2。从表象看,设计常常一方面追求轻的极限,另一方面在某些地方并不以纯粹的概念为目的,而是混合了其他的系统和方法,成为一种不能从单一角度判断,需要权衡各方因素进行评价,具有独特价值观的轻型建筑系统。
江苏陆口村格莱珉乡村银行
江苏陆口村格莱珉乡村银行
江苏陆口村格莱珉乡村银行周边硬质铺地及晒太阳的孩子
概括而言,此轻追求的是“轻而强”。这个强在建筑学本体层面可以解释为坚固、生态与高品质。坚固是一座好建筑的标配品质。但是,坚固是否等同于厚重呢?显然,两者之间是没有等号的,轻不等于弱,重不等于强,随着人类技术的提升,设计建造活动可以对环境轻介入、低影响,同时兼顾建筑性能优越,实现轻而强的理想应该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专业共识。高品质是指此轻型系统的作品区别于一般的临时建筑,不因使用寿命短暂而忽视品质,追求速度与品质的兼容,一般的轻型建筑往往同时具有带来热物理性能差的缺点,而对朱竞翔团队来说,建筑物舒适度的评价始终是研究中重要的一环。有别于许多设计工作中的定性研究,研发团队通过进行建筑物理性能研究、设计、测试、反馈一系列工作,可以在科学量化的基础上进行定量的研究和提升,把对空间品质的追求落实到数据上。
全息/平衡
“轻而强”在社会学的层面代表的是通过建造活动,提升设计的人文关怀,引发和凝聚社会力量的关注。建筑设计一旦落地成为真实建造,就超越建造本身,涉及广泛的社会层面和复杂的利益关系。这往往也是建筑理想在利益各方的拉锯战之间折戟沉沙的原因所在。因此要做到“轻而强”,不但设计要具有全息的内涵,设计师也要具有集成各专业合作和平衡各方面利益的能力。
轻型建筑系统团队在2008年以来的9年岁月中,见缝插针地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了20多项设计实践,每个项目都汇聚了建筑学从基本问题、基本技能到社会运作、社会关怀的全息内容,尤其在乡村的建造实践中,因为问题和条件相对独立,设计中的全息效果更加明显,在乡村建造中兼顾社会问题的思考,让建造活动超越专业范畴成为具有更广泛价值的乡村建设途径探索。
团队建筑师的工作要涵盖设计过程的每个阶段和方面,包括环境、市场和需求的信息,设计与建造的落实,终端产品的制造与销售,并调动社会资源,通过组织不同系统之间进行合作,平衡管理者、设计者、使用者和建造者的各方面利益,平衡建造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让设计成为整合资源的核心,实现设计的全面价值。
从震灾到乡建——轻型建筑系统亮相的舞台
极端条件下的需要往往成为新技术脱颖而出的好机会,2008年汶川大地震激发了快速建造技术的需求,国内外各路建筑精英迅速投身灾后重建工作。朱竞翔的研究彼时已经有了完整的成果,因此也积极参与了灾后重建的竞赛,但他的设计最终没有被采用,原因是他所提供的数据和技术优势超乎常规的认知,因而被质疑可行性。这促使朱竞翔决心要寻找机会让理论落地变为令人信服的现实,也促使他的研究从震灾的临时措施转向永久的,也是乡村建造的舞台。
1、破土而出的新芽
在香港龙的文化慈善基金和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四川重建基金的资助下,经过8个月的研究测试,第一座轻型建筑在四川剑阁县下寺新芽小学落成。
这座小学是围绕中央庭院布局的4栋单层建筑,工厂生产、现场组装、可异地重建,具有抗震、舒适、环保的特性。上层结构只在现场用了2周便搭建完成,建筑面积437m2,包括4个标准教室,一个多功能教室及教师办公室,可以容纳280名学生和5位教师注3,采用第一个研发成果——“新芽复合体系”。结构为轻钢龙骨与木基板材组合成的复合结构,预制构件采用1.82m的平面结构模数进行开口、构造、组合的设计,建筑造价为1300/m2。由于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上,轻型建造系统一亮相,已经非常成熟,突显深厚的技术内涵,许多手法将延续成团队标志性的方法。
首先是建造方面,具有一般快速建造的优点:工厂预制、轻量运输、现场组装,同时具有一般快速建造不具备的空间舒适度高的优点,这个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新芽系统通过热物理性能方面的学习和研究,执行了三个原则:1)具有精细的热工设计的维护体,追求“六面连续绝热”的构造。2)利用蓄热体稳定室内温度波动。3)设计具有高性能的窗注4。多方面共同的作用使得空间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
结构为“复合体系”,即构件打破常规,混合受力:C型钢架结构承受重力,维护体中的木板承受侧推力。结构与维护体系构件之间的连接使用机械方式,少用粘合剂。这使得建筑的系统之间相互依赖,受力明确,结构稳定又便于快速拆建。
受到现代主义先驱的启发,在基础施工上采用了当地的工匠工艺,并利用废旧材料做提升建筑热容的隔墙、地坪或者隔热防潮层等,消化吸收了建筑垃圾。虽然基础的准备和场地的清理用了1个多月时间,但这正是轻型建筑系统倡导的,通过多个系统合作,兼顾平衡建筑物理性能提升、环境保护、传统工艺保留并提供村民工作机会的多元共赢的巧妙方法。
四川白水河自然保护区宣教中心总平面及建筑剖面
四川白水河自然保护区宣教中心轻型缆车设计构想及实景
肯尼亚内罗毕MCEDO学校Y字形“折叠结构”及建成后室内景观
下寺新芽小学还使用了太阳能热水淋浴设施和粪尿分离的厕所,以便在缺乏基础设施的情况下也可以获得卫生条件,这些新的技术和做法使得小学的建造成为为乡村接受新建造观念的窗口。
乡村孩子和他们的“大玩具”——童趣园
甘肃会宁库去村“芭莎·童趣园”实景
系列童趣园之一的剖透视图
破土而出的“新芽”即刻引起了业内外、媒体和政府机构广泛的关注,随着第一个项目落地,2009年朱竞翔便因此而获得WA中国建筑大奖。提名的理由是:作为震区环保耐用小学校建筑,以轻钢骨架与填充板材形成的复合结构作为适宜而现代的结构形态,以简便易行的建造方式。达到抗震、节能和环保的各方面要求,并适应地域和环境的空间形态需求,有相当的推广价值。“新芽体系”如它的名字一般,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2008年-2017年的9年时间里,实践运用超过7次,并且在很多特殊条件下展示了它的开放性和适应性。
2、乡建与轻型建筑系统的成长
2008年是轻型建筑系统在乡村开始建造实践的元年,这一年同样也是中国乡村建设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浙江安吉出台了一部《建设“中国美丽乡村的纲要”》,提出要用5-10年时间,把安吉县打造成中国最美丽的乡村。这个纲要呼应了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会议上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过政府部门的考察后,安吉的经验获得肯定,推动乡村建设的积极展开。2013年农业部成立了“美丽乡村”工作组,正式启动了全国的美丽乡村建设热潮,原本自下而上的乡村建设变成了自上而下的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
与此同步,2008到2013年间,朱竞翔带领的轻型建筑系统团队已经完成了9项实践项目,其中大多数落地于乡村,包括3座乡村小学——四川下寺新芽小学、四川盐源达祖小学、云南美水小学,3座在偏远地区乡村的工作站——四川鞍子河宣教中心、四川栗子坪工作站、四川白水河宣教中心,以及1座上海浦东湿地禁猎区工作站。在研发中完成了新芽体系、箱式体系、板式建造体系和框式系统4种类型的体系。轻型建筑系统积累了丰富的乡村建造经验,形成一系列特有的策略,示范了如何以工业化应对地域性,以基地选址开拓土地利用方式,以开放可逆的设计应对乡村建设的不确定性,以专业集成的优势克服基础设施欠缺,条件简陋的困难。
标准/多样
以工业化作为特征的轻型建筑系统如何处理地域性差异?朱竞翔认为可以分为三个层级考量,第一个是设计层级,即体量、形态、色彩、肌理、景观、方位、基础与气候的考量。第二个是社会层级,关于场地文脉和工作机会的考量。第三个是心理层级的考量注5。
设计层级的应对可以以构件的适应性为例,一方面,参数化和信息化的工作方式使设计系统具有标准化的多样性,可以针对地域性进行调整,另一方面,某些构件采用了在地的方式进行设计与建造,例如与场地连接最紧密的基础:在下寺新芽和盐源达祖小学中采用了比较传统的条形基础和多层构造来提升保温防潮性能;在几座地处陡峭山地的工作站中,采取了点式独立基础,让建筑凌空架起,以减少对地表原生环境的影响;在云南美水小学的建造中,因为下雨遇到土质发生“橡皮土”现象,团队采纳了当地传统的“万年桩”做法,用不容易腐烂的松木桩打入基地解决了土质带来的问题注6,每一个项目的基础都回应场地而有所不同,让设计在标准化和多样性之间找到平衡点。
社会层级的应对可以以2014年的江苏陆口村格莱珉乡村银行为例。这个设计由于工作周期超短,因此尝试了以白水河宣教中心为原型,通过变异生成一个可以适应不同地域、环境、功能的新作品。设计通过分析研究具体乡村社区生活的需要,不但提供了所需的民间金融服务空间,同时也提供展示、会议、员工住所、公共浴室等综合功能和有硬质铺装的公共广场,让建筑成为乡村中的重要公共场所。其解决问题的途径为:通过对现状的分析,用适宜的设计提升乡村空间的凝聚力,留住人,吸引人;通过近距离分布式的预制件生产和半工业化的当地工匠的配合,为当地和周边提供新的工作机会,以建设为中心展开乡村生产的升级与再组织注7。
心理层级的考量需要设计对使用者进行有针对的心理分析,以鞍子河工作站为例,因为项目地处偏远的山区密林,林业工人长期在条件原始的野外环境工作,因此特别设计了与野外不同的,舒适而人工色彩鲜明的建筑,突显与环境的对峙,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
耕地/山地
趣园的批量生产、现场组装及根据具体任务要求定制的产品
2016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作品——斗室
选址是乡村建造设计的重要开端,轻型建筑系统团队有意识地尽早介入到这个环节中来,指导NGO或者乡村管理者进行合理的选址。团队具有的研究精神使之不但要充分梳理地理环境、村落肌理走向、场所感的塑造等问题,还要从土地利用的角度进行基地选址的考虑。比如四川白水河自然保护区宣教中心案例,项目位于与汶川直线距离40km的龙门山皱褶带中南段,原本建筑选址在冲积而成的山谷小块平地上,经过团队的研究与建议,最后选择了靠近村庄的一块无耕种价值的边角山地上。基地到公路落差20m,基地内部也有1.5m高差,周边布满人工林,对设计形成挑战,但是这样的选址具有示范价值:利用山地建房以保护更多的平坦耕地,同时也避开雨季洪水对谷地建筑的危害,尝试并示范在运输条件非常困难的山地建造空间的方法注8。最终通过建造与机械运输系统的有机组织和集成设计,用轻型缆车解决了难题:先架设缆车,后建房,缆车在施工阶段解决运输问题,在建筑投入使用后成为一个便捷的交通方式,拓展了一个新的山地设计方式。
当下/未来
朱竞翔团队在乡村实践的建筑主要有三种类型:教育建筑、工作站和金融机构。教育建筑和金融机构是乡村中非常重要的公共建筑。我国早期的著名乡村改造实践者晏阳初先生认为,乡村建设是千头万绪的,其中的关键就是“建乡须建民”,建议从教育入手,经过知识——技术——生产——健康——组织力量的相互关联,达到乡村的自立更生注9。由于当前乡村人口的流失和政策的不断变化,朱竞翔在设计中考虑了让针对当下需求设计的公共空间具有开放性,以提高建筑的应变力。下寺新芽小学的标准教室可以转换为乡村中心或者老年活动中心,四川白水河宣教中心的空间设计考虑了未来转型为山地客栈或民居的可能,以开放的设计应对不确定的未来,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方式。
有时乡村建造活动的变数之大仅靠功能置换已经不足以解决。日本九州大学田上健一工作室的在读博士范懿在对国内近10年来的14所乡村偏远地区小学的调查中发现,虽然很多学校的建筑具有良好的性能和使用状况,但是仍然因为“撤点并校,集中办学”的政策而面临废弃注10。在这样的不可抗力之下,轻型建筑体系可以快速拆除,异地重建的专长以可逆性对抗极端的不确定性,把损失降到最低。团队的第一个作品——下寺新芽小学在投入使用4年之后,遇到高铁建设要穿过地基,学校不得不拆除的情况,由于系统研发时已经考虑了可逆的过程,团队反将其视为一个检验的好机会,用以观察其设计成果承受社会挑战的潜力。
众力/困境
城市中成熟发达的基础设施是建造施工的保障,而在偏远的乡村,基础设施的欠缺使建造活动受到很大的束缚,困难是多种多样的,比如缺乏供电、水源、运输能力低下或者无法雇佣人力进行现场施工等。作为大学教授带领的设计研发团队,除了向结构、技术寻求合作之外,还可以将物理、施工、材料、制造加工、物流运输、社会科学等知识体系结合起来,利用集成设计方法跨越学科体系,凝聚众力为解决乡村困境寻找新途径。
集成设计的功效集中体现在迄今为止距离最远的跨国工程——肯尼亚内罗毕MCEDO学校的建造中。该项目需要在非洲内陆肯尼亚近郊贫民窟建造一个500余平方米,有10间新教室的学校,陌生的语言环境和9000公里的距离,使工作充满挑战。项目组首先通过结构与机械两个专业的设计人员、加工技术员的合作开发出核心体系——“折叠结构”注11,即利用Y字形可以折叠的支柱和楼板构成空间的基本骨架,让远距离的运输成为可能,奠定项目可行的基础,之后通过大量工作完成任务的各个细节。最后通过大范围的多方协作,调动大型组织、企业及基层工匠,集成了制造和信息的各方优势,共同克服基地资金、技术、设施短缺的种种问题,完成从设计到远距离运输、异地搭建的完整动作,造就了“三十天在九千公里外的贫民窟建造一座学校”这个神话,获得积极而深远的社会影响。
3、实现原型迭代的童趣园
虽然轻型建筑体系在应对地域差异的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但是预期市场需求,把建筑做为类型化的产品,通过与制造业的联合,将精良的设计与快速的建造推广到社会需要的层面,让快速环保的现代化成为可能才是轻型建筑体系研究的目标导向。
2015年,受北京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之邀,团队为甘肃会宁库去村设计“芭莎·童趣园”项目,旨在解决留守儿童学龄前教育问题。通盘考虑了西部地区幼教面临的从建造到后期使用、从支教人员短缺到物资匮乏的各方面困难,团队提出一个问题:“倘若拿走了玩具与教具,一个空间还能够吸引孩童吗?”这个围绕设计核心问题提出的设问带来了全新的答案:一个特别的预制板式木结构建筑,看上去就象是由标准化的格子单元组合成墙体和地面的小木屋。格子的设计融合了家具、教具、玩具、储藏、结构、采光、维护等多元的角色,构件的可变和凹凸不平的格子单元带来丰富的空间和光影效果,成为一个超大的玩具,以一当十地解决了从建造到教学的多层面问题。它自重很轻,基础可以调节,对场地要求低,可以整体拆迁。首次搭建只耗费了8天时间,随后,又受到邀请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一次变异。
迭代是个运用于数学和软件开发的方法,指从初始出发寻找一系列近似解来解决问题的过程注12。“芭莎·童趣园”这个原型产品在库去村实施之后的两年中频繁受到许多地区邀请,要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复制,团队通过“迭代”的方式完成了超过40栋的项目,实现在批量和因地制宜的定制之间的平衡,并且还将原型成功转化为茶室、公益展馆、会议室等多种类型的建筑。设计越来越成熟而建造越来越简化,甚至可以通过产品安装手册,由示范搭建引导未经建造训练的人员用2-3天一幢的速度完成。这个作品完成了从原型到批量产品的过程,成为轻型建筑体系在乡村建设中达到的一个产品化的新高度。由于不断复制形成的符号性,以及特殊的创新建造技术带来的社会关注,使童趣园吸引了众多媒体和公众关注偏远乡村幼儿教育的问题,实现了社会传播的效应。在研究与设计,公益和商业之间获得平衡的“童趣园”受邀参加2016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以又一个迭代的作品——“斗室”成为以“平民设计-日用即道”为主题的中国馆最受喜爱的实体展示作品之一。
从建造到经营——轻型建筑系统带来新的乡村建设启发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经历了5次的下乡运动,在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缓慢转型的过程中,已经凋敝的乡村会有怎样的未来?乡村与城市是相互关联的共同体,它既不应该是城市的简单模仿,也不是炮制传统,制造景观式的“乡愁”作为城市的寄情之所,乡村的真实生活和发展所需才是动力之源,史永高老师在《“新芽”轻钢复合建筑系统对传统建构学的挑战》一文中,为轻型建筑体系以适当积极的主动生态策略来优化传统建筑热工性能,提升当代乡村生活品质的做法点赞道:“这是一种不因文化责任而后视,倒因现实生活而前望的态度。”轻型建筑体系研究在乡村中的实践只是全部工作的一部分,但是体系自身的特点使之特别适宜于较小规模的快速建造和在艰难条件下的乡村实践,这种面向未来的建造方式希望通过建设带动乡村生产生活的经营,给乡村建设带来新的启发。
1)新的价值的传递对于乡村建设具有积极意义。乡村与现代化并不矛盾,对城市的东施效颦式的模仿并不是乡村现代化应有的过程,乡村需要在自己的需求上建立现代化的示范案例。轻型建筑体系团队的高品质的快速营造工作具有高技术含量,呈现出有别于传统乡土建造的价值,对推动乡村生活的提升,起到先锋示范作用。2)大学科研力量具有的综合实力能为乡村建设提供超越专业的支持。轻型建筑体系通过建造活动让设计与研究的力量介入到乡村建设中,利用自身优势,带来专业集成的可能,探索更广泛的乡村建设途径,除此以外,由知识精英平衡自下而上的民间资源和自上而下的政府资源,能在平衡利益的同时最大化地保障乡村发展的利益,也不失为一条可以借鉴推广的乡村工作组织途径。3)轻型建筑体系的特点对于具有不确定性的乡村初期建设具有很高的价值。轻型建筑体系建造快、相对永久建筑造价低、功能可逆,有助于剥离土地产权和土地使用权,不永久占据土地,拆迁也不会产生大量垃圾,童趣园的原型迭代案例充分说明这种体系对于当下乡村建设的吸引力,为乡村建设中带来开发的灵活性,提供新的思路。
“轻是一种质量,因为精准而没有冗余”注13,轻骑兵以快捷而精准的作战能力成为战场上的制胜力量之一,是自由和勇气的象征,是坚韧和执着的战士。在中国乡村建设的战场上,朱竞翔带领的这一支“轻”骑兵,以研究和设计作为最锋利的武器,以组织和管理作为迅捷的良驹,无论是前沿侦察还是正面冲锋, 无论是运筹帷幄还是长途奔袭,无论是独立作战还是协调配合, 都将成为出奇制胜,推动乡村向兼顾现代化与和谐自然道路挺进的生力军!
注1:《震后重建中的另类模式——利用新型系统建造剑阁下寺新芽小学》,朱竞翔,《建筑学报》2011.4 ,P.74-75。
注2:《“新芽”轻钢复合建筑系统对传统建构学的挑战》,史永高,《建筑学报》2014/01,P.,089-094。
注3:《下寺村新芽环保小学,广元剑阁县,四川,中国》,《世界建筑》2010/10,P.48-56。
注4:《轻型建筑围护系统的热物理设计——新芽轻钢复合建造系统的项目案例》,夏珩、朱竞翔,《建筑学报》2014/01,P.106-111。
注5:《有关场所与产品——华黎与朱竞翔的对谈》,《时代建筑》2013/4,P.48-51。
注6:《基座抑或撑脚——轻型建筑实践中基础设计的策略》,张东光、朱竞翔,《建筑学报》2014/01,P.101-105。
注7:《作为一种乡村建设路径的轻型建筑系统——徐州陆口村格莱珉乡村银行》,史永高,《建筑学报》2015/07,P.017-021。
注8:《轻型建筑系统的山地营造——四川白水河自然保护区宣教中心》,张东光、韩国日、朱竞翔,《建筑学报》2013/09 ,P.20-21。
《轻型建筑系统的山地应用——使用轻型缆车的四川白水河自然保护区宣教中心》,张东光、韩国日、夏珩、朱竞翔,《时代建筑》,2013/5,P.112-119。
注9:《开发民力,建设乡村》,晏阳初,《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商务印书馆,2014年4月第一版,P.398。
注10:《关于中国乡村的自由与多样化的学校建筑的后期考察研究——以纠正教育的不均衡和震灾复兴为目的》,范懿、田上健一,《住区》2015/05 ,No.069, P28-43。
注11:《折叠结构——肯尼亚MCEDO学校的结构设计与建造》,吴程辉、朱竞翔,《时代建筑》2015/2,P.48-53。
注12:《从原型设计到规模定制——如何在建筑产品开发中应用整体设计及敏捷开发?》,朱竞翔、韩国日等,《时代建筑》2017/1,P.24-29。注13:《“轻”的质量》,史永高,《建筑学报》2014/04,P.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