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都江堰

2019-03-04迟子建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 2019年2期
关键词:外江索桥李冰

迟子建

俯身望着这条流了两千多年依然青春烂漫的河流,我为李冰父子、何先德夫妇,为那些伟大的古人而感动。

从羊脖岭流出的岷江水,在都江堰建成前,性子是暴烈的。稍不如意,它就会挟着滚滚洪流,咆哮上岸,危害生灵。秦昭王三十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76年,蜀地迎来了一位在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郡守——李冰,他似乎是专为调理岷江的性情而来,历时18年修建的都江堰,成为他的旷世杰作。从此后,岷江变得温顺了,它滋润的巴蜀大地,无有饥馑,仓廪殷实,稻谷飘香。

这些年,关于被污染了的大江大河的报道,不断地见诸报端,所以能够看到水色灿烂、洋溢着芬芳之气的河流,我有一种惊喜的感觉。

都江堰的核心工程渠首,选择在岷江的自然弯道上。都江堰海拔700多米,而成都平原的平均海拔在400多米,形成了天然的坡降,得以进行自然灌溉。渠首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鱼嘴分水堤、宝瓶口和飞沙堰。鱼嘴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流入川西平原,用于灌溉和人民的生活用水,外江泄洪排沙。内江进入宝瓶口后,就像一个少女被束了一条飘逸的腰带,使她的气质变得端庄典雅。因为人工开凿的宝瓶口以其恰到好处的宽度,控制着进水量,使多余的水无法进入成都平原,而是经飞沙堰分流到外江。由于内江处于凹岸,外江处于凸岸,根据弯道的水流规律,表层水流向凹岸,底层水流向凸岸,自然把岷江中的沙石淘入外江,这就解决了排沙问题。而所有这一切,都是利用地势和水流的自然规律,并没有大动干戈,就使都江堰成为举世瞩目的无坝引水的典范。20世纪40年代,日军准备炸毁都江堰。当战机盘旋在半空,看到身下只是欢腾的江水,并没有预想中的堤坝时,他们只能望江兴叹,悻悻而去!

岷江流经的玉垒山上,有清幽的灵岩寺,还有为祭祀李冰父子而修的二王庙。山寺的桃花因为浸染了香火的幽香,而显得无比的清雅。站在宝瓶口,可以看见身下一棵粗大的皂角树,它斜斜地插在那儿,无比惊艳。这树嫩绿的叶片充满了勃勃生机,像一群飞翔着的翠鸟。我想疲惫的旅人站在这里,完全可以摘下几朵树上的皂角花,就着岷江水洗去风尘。洗好的衣服晾晒在哪儿呢?自然是不远处飘荡在岷江上的安澜索桥了。据说,这座桥在唐代以前就存在了,它几经修缮,在明朝末年,毁于战火。这座桥是连接岷江南北两岸的“生命线”,没了它,两岸的通道也就断了。直到清嘉庆八年,有一个叫何先德的乡绅,携同妻子,重修索桥。等桥修好后,这个腰缠万贯的乡绅已经成为一个赤贫者。何先德夫妇把这桥命名为“安澜桥”,但后人感激他们的恩德,都叫它“夫妻桥”。川剧有个名段《夫妻桥》,说的就是这个故事。

我从宝瓶口下来,沿着岷江逆行,踏上了安澜索桥。这座用木板和粗壮的棕绳捆扎的索桥,看上去就像荡在岷江上的一个巨大的秋千。那时恰好桥上没有行人,我晃晃悠悠地走到桥心时,俯身望着这条流了两千多年依然青春烂漫的河流,忍不住大声叹息了一回。那是一声最美好的满含着缅怀之情的叹息——我为李冰父子、何先德夫妇,为那些伟大的古人而感动。

(选自2018年5月9日《扬子晚报》,本刊有改动)

鉴赏空间

文章在详细介绍了都江堰的构造及功用后,又用简约的文字介绍了位于都江堰附近的灵岩寺、二王庙、安澜索桥等建筑物,行文跌宕有致、搖曳生姿,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李冰父子的敬仰之情,也表达了对修建安澜索桥的何先德夫妇的敬重之意。

本文思路清晰、详略得当,既有平实的说明,又有生动的描写、有趣的记叙,是值得同学们学习的典范之作。

读有所思

1.都江堰的特点是什么?

2.作者在文中写道:“20世纪40年代,日军准备炸毁都江堰。当战机盘旋在半空,看到身下只是欢腾的江水,并没有预想中的堤坝时,他们只能望江兴叹,悻悻而去!”请体会这段话的作用。

猜你喜欢

外江索桥李冰
李冰湜作品
民国北方京剧科班的发展流向及与“外江派”关系论衡
家乡的九峰索桥
某人行玻璃索桥静动载试验研究
李冰与都江堰
Time-Consistent Investment and Reinsurance Problems for Mean-Variance Insurers with Default Risk Under Variance Premium Principle
区间暴雨与外江洪水的遭遇分析实例
“外江班”与“外江戏”*
近代“外江戏”的进入与岭南戏曲生态的变貌*
鼓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