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困境与突破

2019-03-04赵仁青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课原理

赵仁青

(安徽科技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以下简称《原理》课程)是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干课程之一,面对新时代、新思想、新教材,本门课程实践教学多年来存在着很多的普遍性困境。进行一系列的新尝试、新改革,着力突破《原理》课程实践教学困境,引领青年大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是一项意义深远而又紧迫的工作。

一、《原理》课程实践教学的内涵及重要性

所谓实践就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它对于增强人的主观认知水平和客观改造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实践教学则是依据相应的理论指导,教师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进行的教学活动,以期帮助学生达到验证知识、传承文化、形成技能、提升素质的目的。《原理》课程实践教学就是借助丰富多彩的形式与真实客观的社会载体,将青年大学生理论上学习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内化为他们的信念、外化为他们的行动的教学活动。

“学习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义。”[1]当下,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新时代中国青年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关系到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原理》课程对于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极其重要的观念塑造、价值引领、思想启迪等作用。《原理》课程实践教学基于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让青年大学生不仅学好马克思主义,而且运用好马克思主义,通过课程实践教学促成他们最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方法论,能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原理》课程实践教学,侧重激发他们对人生、社会、宇宙进行深度思考;引导他们关注人类的命运、国家的前途、民族的未来;在中国快速发展中让他们深刻感受马克思主义的实践魅力;在国际风云变幻中坚定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念;在民族复兴中激荡他们的家国情怀与时代担当。准确理解《原理》课程实践教学的内涵与重要性,是进一步分析它在当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境与普遍性问题的前提条件。

二、《原理》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困境

第一,《原理》课程实践教学全员参与的有限性。按照实践教学组织方式和时空场所的不同,目前《原理》课程实践教学较多地采用了课堂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经过调研发现,笔者所在地区的几所普通本科高校,《原理》课程课堂实践教学主要采用视频教学、主题演讲、课件演示比赛、话题辩论、翻转课堂等形式进行,社会实践教学多以社会调查、参加公益活动、参观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等方式进行。作为公共必修课程,《原理》课程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均采用中班或大班教学的形式,人数众多,对教师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是个不小的挑战。课堂实践教学时间是固定的,教师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每位同学都能得到锻炼和提升,虽然可以采用分组方式,但是不少同学有滥竽充数和浑水摸鱼的心理,参与度非常有限。社会实践教学地点多在校外进行,经费因素与安全因素的制约,作为组织者的校方与教师最后也只能通过筛选一批符合条件的优秀学生进行参加,说是以点带面,但是最终有机会参与其中的学生却寥寥无几,所以效果只能和预想的大打折扣。

第二,《原理》课程实践教学形式的滞后性。上面在谈到《原理》课程实践教学全员参与有限性的同时,已经列举了实践教学的各种形式,表面上看,本门课程实践教学形式还算丰富多彩,并不是很单一。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与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虚拟空间生活已经成为当代青年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常态与潮流,他们乐此不疲。传统的《原理》课程实践教学各种形式还滞留在现实世界,并没有及时关注与跟进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增加新的实践教学形式,采用新技术、新媒体、新平台、新样式,主动以学生更喜闻乐见的方式走近马克思主义。网络虚拟空间是现实世界的延伸,很多现实热点、难点、敏感问题都会在网络里得到反映,《原理》课教师完全可以借助网络技术与平台,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正确观察当代世界的变化和形势。若《原理》课程实践教学形式仅仅停留在真实客观的现实世界,教学方式方法太过呆板,与当下00后大学生兴趣爱好、生活、学习方式相去甚远,那么他们就很难在这种单一形式中找到思想的共鸣点,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可能会差强人意。

第三,《原理》课程实践教学管理的欠缺性。首先是本门课程实践教学大纲欠缺或规范性不够。很多高校在开展实践教学时只有临时制备的一个文件或通知,并无大纲,笔者所在学校虽然制定了《原理》课程实践教学大纲,但只是几位专职老师的处女作,未经专家审核、权威部门通过,所以还不能是严格意义上的大纲。没有统一、科学、严谨的实践教学大纲的约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实践教学的随意性。其次,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欠缺。《原理》课程实践教学从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到教学结束应该是一个有机衔接的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对教学效果的影响都是显而易见的。良好的制度是保障《原理》课程实践教学全员参与、有效进行、合理评价的外部条件。当下,很多高校在开展本门课程实践教学时,相关的管理制度并不完备,有的正在探索之中。第三,课程实践教学所占比重较小。教育部2017年12月下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规定“适度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原则上哲学社会科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2]。2018年4月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也明确规定“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3]。课时有限、经费制约、安全顾虑、人数过多、难以操作等要素,使得《原理》课程实践教学学时所占比例较小,远远达不到教育部规定标准。

第四,《原理》课程实践教学评价的片面性。现有的《原理》课程实践教学评价具有两个方面的缺点:一是侧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二是侧重于教师对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评价。有效的教学评价可以积极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学改革的开展。《原理》课程实践教学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暴露了其课程理念的落后性,按照新的教育观念,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主体。教学评价应该是师生互评,只侧重教师对学生单方面的评价,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明显处于被动地位,既有失公平、又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更无法敦促教师改进实践教学方式方法和增强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学生参与《原理》课程实践教学成效如何,不仅要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原理》课程的理论,更要看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态度、表现,以及是否能够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片面的实践教学评价内容也限制了《原理》课程实践教学预期目标的实现,这也是《原理》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困境之一。

三、《原理》课程实践教学困境的突破

首先,积极拓展《原理》课程实践教学空间,丰富实践教学形式与方法。马克思在谈到人本质时曾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4]人类的本质属性不是自然属性,而是社会属性,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人类的本质也是变化与发展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虚拟生活已然成为高校青年大学生的常态,他们的社会属性不仅表现在真实世界的熟人社会关系中,也表现在仿真的虚拟世界的陌生人社会关系中,加之网络的匿名性,更容易释放他们的本性,呈现本真的样态。《原理》课程要积极拓展实践教学的空间,既要关照现实实践教学空间,也要努力构造网络虚拟实践教学空间,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一定程度上也能激发学生广泛参与实践教学的兴趣。在扩展教学空间时,要把握好两层关系。一是要注意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拓展教学空间,丰富教学形式,增加学生乐于接受的实践教学新媒体,这是外在形式,是为实践教学的内容服务的,要以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年版本)内容为基本遵循。跑了题的内容,形式再过花哨,也只能是南辕北辙。二是要注意有限和无限的关系。现实世界里的《原理》课程实践教学受制于时间、空间、经费等各种因素,难以实现全员参与,显得比较有限,但是教师可以对教学过程实现主动控制。网络虚拟实践教学空间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参加,教学形式自由、便捷、高效,好像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但削弱了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控制权,容易出现失控的局面。任性的教学过程也会对实践教学内容的完成、教学目标的实现造成不小的阻碍。所以教师在拓展《原理》课程教学空间时,要格外拿捏好上述两个方面的关系,找到最佳的结合点。

其次,积极构建《原理》课程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指出,“高校要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牵头,宣传、教务、学工、科研、财务、人事等部门共同配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3]。这为积极构建《原理》课程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提供了权威依据。针对本门课程实践教学目前存在的典型性问题,《原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首先就要完善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应该包括:教师管理制度、实践教学考评制度、经费保障制度、学时学分管理制度等。教师管理制度,旨在帮助提升《原理》课程教师实践教学的胜任力,严肃教学过程,规范教学内容。实践教学考评制度旨在增加《原理》课程实践教学评价主体、丰富评价内容。在实践教学结束时,不仅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更有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实践教学评价的内容,不仅有知识性评价,还有情感、态度、三观的评价,不仅有结论性评价,还有过程性评价。教学相长,学生在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有了收获和进步,教师的教学能力也会得到显著增强。由于评价形式和内容的新颖有趣,学生参与热情也会被调动起来。包括《原理》课程在内的各门思政课在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时都会遇到经费紧张这个瓶颈因素,虽然有教育部文件明文规定生均思政教育经费20元,但是很多高校却没有严格落实到位,所以许多社会实践教学形式要么搁浅,停留在教学大纲里,要么只有极少数的学生有机会参加,实践教学过程也是走马观花,无法深入。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还是要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不折不扣落实到位,完善经费保障制度。学时学分管理制度,包括制定《原理》课程实践教学大纲,规定实践学时学分分配,确定实践教学形式、内容、目标、对应章节,明确实践教学考评方式。

最后,积极重构《原理》课程实践教学价值理念,协同建设立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一是《原理》课程实践教学不能把党中央的要求直接等同于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原理》课程教师在进行本门课程实践教学时,要将党中央的宏大目标有效转化、细化为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求,让他们真切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用,与自身发展有关,实现青年大学生终身受益的实践教学价值目标。二是不能把《原理》课程实践教学大纲的规定直接等同于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实践教学大纲只是宏观性规定实践教学要讲什么知识点、怎么讲、达到何种教学目的,教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灵活理解大纲基本规定,注意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创新方式方法,增强实践教学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实现青年大学生真心喜爱的实践教学价值目标。三是协同建设立体化的《原理》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原理》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经典性、实践教学目标的多维性、实践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实践教学过程的动态性、实践教学对象需求的多样性、实践教学资源分布的非均衡性等因素都说明《原理》课程实践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协同联动起来,建立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教师在拓展《原理》课程实践教学空间时,学校在构建《原理》课程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时,可以对上述要素进行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将《原理》课程实践教学机制建设与文化营造相协同、实践课堂与网络课堂相协同、教师队伍与管理队伍相协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协同、教师德育与教师育德相协同。立体化的《原理》课程实践教学与青年大学生心灵成长规律高度契合,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深刻体会成长成才是一个不断锐意进取的过程。既需要立志高远,确立坚定的政治信念,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又要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个人的青春梦想。立体化的《原理》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激发青年大学生内在成长成才的需求、点燃青年大学生实现成长成才的激情,最终才能达到本门课程实践教学追求的终身受益的价值目标。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课原理
基于包络解调原理的低转速滚动轴承故障诊断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浅析
评价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语篇分析
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探析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