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科技期刊编辑思想研究
2019-03-04李伟
李 伟
(佳木斯大学 学术理论研究部,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尽管中国是世界上期刊出现最早的国家之一,但严格意义上的学术期刊却出现的相对较晚,至今不过百余年的历史。
中国的近代科技期刊是在中国的大门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后,随着西方传教士的进入而兴起和发展的。因而科技期刊对于中国来说是一种并不情愿的舶来品,但正是这种舶来品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面貌。
从先期的传教士办刊到后期的“海归”办刊,晚清时期的学术期刊走过了一个逐步自主化、民族化的道路,编辑出版人的变化,带来了编辑思想的变化,从而形成了中国近代学术期刊的编辑学思想。
一、晚清学术期刊的形成
作为中国最早的科技期刊的雏形——《吴医汇讲》,创刊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停刊于清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前后历时10年,共刊出11卷。《吴医汇讲》之所以不能称其为严格意义上的科技期刊,是因为这仅仅是一部医学验方的汇编,没有形成自己的编辑学思想。
晚清出现的最早的学术期刊多是集神学、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刊物,其中又以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办了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为最早。
晚清时期中国科技期刊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到日本的影响。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主动引进西学,进行政治变革,国力逐渐强盛,科技期刊也先于中国得到发展。1867年,柳河春三创办《西洋杂志》月刊卷提到:“本杂志创刊的目的,乃类似西洋诸国月月出版的马卡仙(Magazine)”[1]。
最早以“杂志”一词的由中国人创办的科技期刊是创刊于1900年的《亚泉杂志》。随后,一批批留日、留美、留学欧洲的学生,不论是滞留海外还是学成归国都为晚清的科技期刊的兴起预备了人才。
以留日学生为例,到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滞日中国留学生已达七千人以上。他们成立了译书汇编社等大量社团,翻译西书达数千种,创办以科技期刊居多[2]的刊物有60多种。
到清朝灭亡的1911年,中国已经有了130多种科技期刊,这个数字是六、七十年代的峰值26种的5倍多。
二、晚清科技期刊的外籍编辑及其编辑思想
近代最早的中文期刊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该刊以宗教为主要内容,次为新闻,科学内容以天文知识为主,占总篇幅的5%。其中天文知识又以恒星、行星、彗星、卫星的运行原理为主。
传教士所办的期刊虽然是最早介绍现代科学技术的期刊,但由于其主要内容是传播宗教思想,故多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技期刊。
1865年2月2日,英国传教士湛约翰(John Chalmers,1822-1899)在广州创办《中外新闻七日录》,这是中国近代最早单张发行的中文周报形式的期刊。内容以中外新闻报道为主,也刊登医学、天文、气象、数学、物理、工业技术等领域的科普文章,如《种牛痘》[3]。
1868年9月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Young John Allen,1836-1907)创办于中国上海的中文周刊《中国教会新报》是一种以宣传宗教为主,同时也介绍一些物理、化学和医学知识的期刊,该刊设立政事、教务、中外、杂事、格致五栏,格致即科学。
在轮滑运动中,不专业的轮滑技术是导致受伤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轮滑运动的初学者中,由于刚接触轮滑运动,因此特别兴奋但反映系统却无法跟上大脑发配的指令,四肢僵硬,在运动中身体并不协调,从而导致其在运动过程中会加大受伤的几率,如果在此阶段得不到专业的技术指导,在以后的轮滑运动中会加多受伤的次数,使轮滑运动者逐渐失去信心,甚至放弃轮滑运动,违背我国对全民参与体育运动的要求。
1872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主办的《中西闻见录》是一种以西医知识为主的刊登科普知识的科技期刊。
严格意义上的科技期刊是1876年2月由英国人傅兰雅在上海创刊并主编的《格致汇编》(The Chinese Scientific Magazine),主要介绍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学科领域。在《格致汇编》的创刊号上,傅氏直言:“僻处远方,购书非易,则门径且难骤得,何论乎升堂入室?亟宜先从浅近者起手,渐积而至见闻广远,自能融会贯通矣。”从此我们可以管窥傅氏的编辑学思想:以科普的方式,从介绍基础的科学知识入手,逐步提升读者的科学素养,以影响中国人的科学世界观的形成。这种编辑思想在晚清的西方传教士编辑中很有代表性。
三、晚清科技期刊的本土编辑及其编辑思想
除传教士外,晚清时期的期刊的编辑基本上都是由“洋务运动”和“庚子赔款”导致的走出国门的接收西学的学子,但也有例外。中国最早的专业科技期刊《农学报》和最早的综合科技期刊《亚泉杂志》的创办者、编辑人罗振玉和杜亚泉都是通过中国传统的儒家教育培养出来,后又接受了西学教育的学者。
不论是在国外接受西学后回国的科技期刊创办者还是本土热衷于传播西方近代科技的有识之士,他们创办和编辑科技期刊的目的都在于以期刊提升国人对科学技术的认识,通过科技实现其“实业兴邦、产业救国”的理想。
第一个由中国人在中国本土创办的专业科技期刊是晚清学者罗振玉(1866-1940)于1897年创办的《农学报》。
《农学报》刊载近代西方农业基础科学与农业应用科学。其中农业基础科学涵盖农艺学、气象学、生物学、土壤学等;农业应用科学涵盖作物学、园艺学、农力学、植物保护与病虫害学等。从其栏目的设置可以看出期刊编辑的目的在于广泛传播和普及先进的农业科技,推动近代农业技术的进步,提高国人对近代农业科技的认识,促进了中国实业发展和商品生产的步伐,《农学报》通过大量地介绍了国外的良种,推进了我国的品种引进和推广;对于促进我国农产商品经济发展,改造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起到了推动作用[4]。
罗振玉的编辑思想很单纯,那就是通过办刊介绍近代先进农业科技,改变中国农业的落后面貌。梁启超在为《农学报》所作的序中提到,中国农业之落后,为“学者不农,农者不学,而农学之统,遂数千年绝于天下……在开广风气,维新耳目,译书印报,实为权舆”[5]。
梁氏此语透露出来的是《农学报》的编辑思想在于“开广风气,维新耳目”,期望传播和推广西方先进的农学知识与农业技术,以促进中国农业的近代转型。
第一个由中国人在中国本土创办的综合科技期刊是晚清学者杜亚泉(1873-1933)于1900年创办的科技期刊《亚泉杂志》。
《亚泉杂志》为半月刊,每期刊载不发译作的文章5、6篇,开辟“化学问答”、“算题问答”和“质学问题”等专栏:“设使吾国之士,皆热心于政治之为……亦毋宁降格以求,潜心实际,熟习技能,各服高等之职业,犹为不败之基础也。”[6]
继《亚泉杂志》之后,杜亚泉又创办和主编了《普通学报》《中国算学学报》和《东方杂志》等。杜亚泉的编辑思想表现在其长达三十多年的编辑生涯中所撰写和发表的300多篇论文、时评与译文中。在这些文字里,杜亚泉表达了他的“中体西用,审慎理性”的文化思想与编辑理念。他主张中西文化调和,坚持中体西用,并一以贯之。
把期刊建构成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意见平台是杜亚泉编辑思想的核心。他认为期刊编辑应该蕴含一种宽容、专业、理性的自由主义精神。
杜亚泉的编辑理念是构建自由表达思想的媒介平台。坚持不守旧、不颠覆、不排外、不盲从,既遵循自由价值又践行中华文化传统的“文化自觉”之道。
1903年,上海科学仪器馆的虞辉祖、钟观光、虞和钦三人创办《科学世界》杂志,该刊共出版17期,开设图画、论说、原理、实习、拔萃、教科、学事汇报等栏目,内容均与自然科学有关联。
《科学世界》的编辑思想可以概述为用其《发刊辞》中的话:“发明科学基础实业,使吾民之知识技能日益增进”。《科学世界》的编辑思想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该刊明确办刊目的在于研究企业的改良,以求国富民强。
晚清时期的科学期刊,是中国科技期刊的发端。这一时期的科技期刊的编辑思想中含有强烈的思想启蒙与科学报国的理想与主张,时过百年有余,仍然是今天科技期刊编辑思想中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