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视角下青年核心价值观认同审视及培育
2019-03-04彭琼琼
彭琼琼
(安徽农业大学 农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近二十年来,网络流行语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野蛮生长”,开始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广泛传播。以往的研究者,多数都是从语言学、心理学等角度对网络流行语进行了研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网络流行语的内涵、特点等方面,但却较少涉及网络流行语对青年群体的影响这一领域。作为青年群体的常用语言,网络流行语作为特有的文化现象,对青少年的语言、价值观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1]。所以,深入研究网络流行语的内涵、表现形式、网络流行语视角下青年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与提升策略,对于强化青年核心价值观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流行语的内涵及表现形式
(一)网络流行语的具体内涵
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空间中产生,或广泛传播于网络空间当中,被大量网民广泛性使用的字词、短语、句子或特定的表达模式。最早的网络流行语是指青年在网络聊天中经常使用的一些流行语,其流行范围仅限于青年网民群体和网络空间,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排他性[2]。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民群体的扩大,线上线下的互动交流越发密切,越来越多的网民通过网络渠道来关注各类社会问题,大量与社会热门事件有着密切联系的网络流行语在网络中出现。一般来说,网络流行语的界定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网络空间是特定的传播媒介,在网络中产生或广泛传播是网络流行语必须满足的空间条件;二是网民群体,尤其是青年群体是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者和传播者,网络流行语需要获得多数网民的认同和使用[3];三是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现实因素的影响,并能够对社会现实产生一定的作用,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二)网络流行语的具体表现形式
1.注重个性彰显及自我表达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盛行,反映出了网民,尤其是青年网民在网络世界当中彰显自我个性的需要。在网络世界里,缺少个性特色就容易被人忽视,为了能够吸人他人的注意,就需要凭借极具别出心裁的造型、标新立异的网名、生动形象的网络语言在众多的网民中脱颖而出[4]。因此,一系列风趣幽默、新颖生动、富有时代特征的网络语言获得了网民群体,特别是青年网民的青睐。近年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官宣”“吃瓜群众”“确认过眼神”“人丑就要多读书”等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反映了青年人敢于创新、崇尚个性的心理需求和情感认同,因此成为青年彰显个性的鲜活的文字表达形式。
2.较强的传播性及群体模仿
互联网空间中,网民间的互动主要通过文字、符号、图片等语言符号系统进行,语言性是网络虚拟世界交流的主要纽带和重要特点。一个新的网络流行语如果富有生动性,表达贴切又极具表现力,那么就能获得网络的认同,并能依靠网民的海量转发形成狂欢式的群体模仿效应。例如,“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小目标”“真香”等,都通过戏谑式的语言反映了社会大众对于一些社会热门事件、生活状态的观点,因此容易在网络中获得广大网友,尤其是青年网友的共鸣和使用[5]。同时基于网络空间的隐蔽性,网民摆脱了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的限制,可以按照自已的意愿重新定位和打造自己的形象,因此能够尽情地使用网络流行语抒发自己的情感。
3.指向社会现实及意识形态
网络流行语虽然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产物,但从本质上来讲是网民群体,特别是网民中的青年群体对于现实的认知反应,是青年对于所处社会环境和所面临社会现实的主观认知和文字性表述。如,“屌丝”“人间不值得”等网络流行语,不仅显示了草根一族对于自身的关注,也折射出对于社会资源分配不均与社会阶层上升渠道固化的焦躁心理;而“有钱任性”,一方面反映了网民群体的社会认知,另一方面则反映出对于贫困差距扩大的不满情绪。因此,网络流行语是青年群体以具有时代感的语言对所处时代的见证和诠释,反映了时代背景下的社会文化现状和大众的心理表征,体现出当代青年对于各种社会现实的认识和观点,是青年群体生活感悟、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网络流行语以最生动、最贴近生活的表达一方面反映着现实生活,另一方面彰显着时代价值,折射出构建于日常生活之上的顶层设计和意识形态。
二、网络流行语视角下青年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审视
(一)网络“娱乐变异”影响青年核心价值观的建立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最初的触发原因只是为了在网络交流中凸显个性,实现青年表达自我、愉悦身心的心理满足需求,但由于网络交流的自由度过大,导致了网络休闲的过度娱乐化,缺少边界制约的娱乐主义成为网络交流的最高价值标准。一些戏谑调侃近乎无聊的网络语言在网络中大肆传播,不禁让人感到网络流行语的肤浅与无聊,而一些带有暴力、黄色意味的网络流行语不仅显现出来部分群体叛经离道的消极异化,更是对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念的冲击与消解。从网络流行语的主体来看,调侃反讽的网络流行语大多是在草根群体间产生与传播,这些流行语以草根文化戏谑精英文化、以感性的表层感受代替了理性的深入思考,诱惑着青年尽情沉浸于充满感官刺激的网络狂欢当中,却无法顾及语言应具有的思想价值和教育价值,更难让他们从中获得道德层面的思考,不利于青年核心价值观的建立。
(二)碎片化的不良信息内容导致青年价值观的偏颇
由于网络流行语的生成源于感性的自由表达,因此其所表达的内容并非是逻辑完整的信息流,而是碎片化、断裂化的信息片段,是缺乏信息内容和信息意义的联系和延伸的语言拼接。如“累觉不爱”“白富美”等缩略体流行语,“雨女无瓜”“亚子”等谐音体流行语,这些充满戏虐与调侃的网络流行语不遵循语法规则的一般原则,而使用者如果缺少对这类词汇缘由的了解,那么则很难从简略晦涩的词语表层含义中思考分析出词语的深层意义,这就引发了网络流行语社会意义的匮乏和价值空洞化。而当这种碎片化的网络流行语成为青年交流的主要用语时,必然会影响到青年对生活、情感等的整体性、理性化的感受。而从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功能分析,一些流行语虽然反映出了部分社会现实,但由于碎片化思维和碎片化表现手法已经使得词语的网络含义与其历史含义相去甚远,而在传播过程中又由于网民的选择性理解、价值异化等传播行为,使得网络流行语带有明显的否定、嘲讽意味。无论是“土豪,我们做朋友吧”的调侃,还是“我爸是李刚”的针砭时弊,亦或是“吃土”的窘迫,都显示了这些网络流行语对主流价值观念和精英文化的调侃,对社会秩序和社会权威的挑战和僭越,使得秩序、权威、中心都面临着被消解的危险。这些碎片化的不良信息持续生成和传播,将对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念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虚拟化的网络空间语言导致青年核心价值观的异化
在网络交流的语言环境中,所有有意义的表达都是通过符号完成的。符号化的网络交流,将网民真实的身份、身体等个性化符号,个人的思考能力和文化能力等文化特性都隐藏了起来,逐渐异化为抽象的价值符号,并最终成为受理性的科技工具所控制的集合性群体。可见,基于科学技术而产生的网络交流技术所倡导的理性、自由的交流最终将走向自身的反面,导致个体生命的无意义性。换言之,将自我沉溺于网络空间当中,容易在虚拟和现实两种完全不同的空间转换中陷入自我认知的迷茫,并会因过度虚拟的数字环境而导致自己与自身真实的社会关系的脱离,将自我异化为纯粹的虚拟符号。如果放任这种现象蔓延,必定会让青年群体陷入人生方向的迷失与个人价值的迷失,从而在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之间的差距间、社会主流价值与个人自我价值的断裂中陷入迷茫。
三、网络流行语视角下青年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一)从流行语源头治理网络舆情,把握青年价值观的取向
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深化改革和转型升级的进行时,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导致了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在网络空间中,各类群体的意愿表达的自由化、多元化,对青年产生了利弊共存的复杂影响,从青年群体中广泛使用的各种网络流行语就可看出这些复杂的影响。在互联网影响力越来越重要的今天,网络舆情已经日益成为社会舆论中不可忽视的关键力量,网络舆情的正确理解和有效引导,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因此,必须从流行语源头进行网络舆情治理,把握青年价值观的思想动态与价值取向。第一,政府应加强对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监管力度。通过加强网络文化管理法律体系的建设,为互联网络文化治理提供法律保证,通过强有力的网络执法和监管,为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肃清环境,有效防控网络“三俗”信息的传播源头,从而为青年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保障。第二,主流新闻媒体,特别是互联网新媒体要坚守新闻舆论工作的正确政治导向和思想导向,以客观、积极的立场公正评议社会热点,为网络舆论树立正确的价值标杆,并要不断提高媒体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严格摒弃“点击率至上”“经济利益挂帅”的狭隘新闻观。第三,加强对网络社群、网络论坛等网络聚集社区的管控,引导网民规范化、正规化地使用网络流行语,进一步净化网络互动环境。
(二)增强青年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感,强化青年价值观的认同
作为网络流行语最重要的输出者和传播者,青年群体作为新时期社会建设和民族复兴事业的主力军,要自觉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在思想领域主动提高自身的政治意识,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分析和看待网络流行语背后所隐含的社会问题和意识形态倾向。事实上,青年群体作为网络流行语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其自身的政治素养和道德水平,与网络流行语的内容有着密切关系,政治立场正确,心态积极阳光的人,其使用和传播的话语必定是积极向上的;而政治素养低下、心态阴暗的人,其所谈及和传播的话语则必定是消极负面,甚至是违背社会公序良俗、法律法规的。为此,广大青年要自觉加强思想意识的学习改造,提高政治修养和道德修养,自觉抵制西方宣扬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在网络空间中主动担当起与西方邪恶势力作斗争,维护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应尽责任。除此之外,青年一代要主动向社会主流价值观念靠拢,要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中养成通过人民网、新华网等主流媒体获取新闻和社会热点资讯的习惯,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认识、分析、解决社会问题,以增强对核心价值观念的认同。
(三)注重对流行语的选择及运用,提高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目前,在青年群体中流行的网络流行语虽然与主流价值观在话语体系上呈现明显的差异,但也并不一定是对主流价值观彻底的否定和颠覆,而是带有一定偏离性的改写。绝大多数的青年人使用网络语言,也绝非是对主流价值体系进行反抗与重构,而是希望通过以网络流行语来补充、强调青年群体被忽视的个性和思想意识,因此网络流行语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仍具有深层次上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故而,在保留青年易于接受的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特色的基础上,在内容上构建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传播语言体系,然后将其深层次融入青年的网络用语当中,必然会获得巨大的传播能量。首先,主流媒体、各类具有营销力的自媒体等媒体平台要积极分析、掌握网络流行语的生成和传播逻辑,以青年群体喜闻乐见的方式对核心价值观的呈现形式进行创新,使其成为网络流行语的重要内容。其次,青年群体更要提高自律意识,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通过了解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原因、所蕴含的情感体验、所代表的心理特征及所传递的价值观念,来做到正确辨别、选择和运用网络流行语。为了加强对网络流行语的认识能力,青少年要将更多的精力和关注投入到现实社会生活当中,在现实生活的体验中树立正确的“三观”导向,自觉提升明辨是非、辨别美丑及理性逻辑思维,用在现实生活中培养的能力来提升自身在网络社会中的言行水准,做到网络上下言行一致。最后,广大青年要在使用和推广具有文明、正能量属性的网络流行语的同时,自觉抵制三俗、反动的网络语言,降低娱乐消遣类网络流行语的使用频率,以自身行动促进网络流行语朝着积极、向上、和谐的方向发展。
(四)关注流行语的隐性内容表达,消除青年的困惑和焦虑
对目前在互联网中大肆流行的网络语言进行分析,从中不难发现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往往与当时的社会热门事件、现象和问题有着密切联系,是时下青年日常生活、价值观念、社会心态的的真实反映。无论是“吃土”“屌丝”的自嘲,还是“点赞”“打call”的赞赏与向往,还是“扎心了”“OMG”的震惊与意外,以及“拼搏不如拼爹”“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的感慨与无奈,都反映了青年群体关注现实、参与社会的鲜明态度和强烈愿望。因此,可以通过网络流行语有效了解青年群体的现实生活,甚至消除他们的困惑和焦虑。首先,政府、社会要进一步致力于营造公平、平等的社会环境,形成社会资源和机遇的良性流动,为青年群体创造通过努力奋斗能够“逆袭”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以化解青年群体的“习得性无助”,防止青年群体因无法通过努力改变命运而出现对命运的无力感、生活的疲劳、观念的扭曲和行为的逾越。其次,要正面应对当代青年群体实际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解决他们在生活、学习、思想、就业等方面的困惑和焦虑,创造适宜青年群体生存与发展的物质条件,让青年群体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获得他们一直追求的尊严和权利,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青年群体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培育。
四、结语
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时代人际交流深入发展的时代产物,其形成和传播都有着独特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是当前十分重要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青年群体作为网络流行语重要的创造者、传播者,应主动选择和使用符合主流价值观的网络流行语,拒绝使用三俗、反动的网络词汇。而由于青年群体涉世未深,无法完全凭借自身的努力去辨别和正确使用网络流行语,那么就必须要加强对网络文化的治理与监管,强化对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消除青年的困惑和焦虑,提升青年对于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