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变、动态视角下的清华简《管仲》文本考察

2019-03-04

关键词:古书管仲学派

张 兵

(济南大学 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

新出简帛研究是当今学术的前沿和热点,可谓“学术之预流”。清华简是近年公布的新材料,引起了广泛关注。黄德宽先生认为:“可以预期,简文涉及的中国思想史、学术史的一些重大问题,一定会引起学术界长期的关注和研究,清华简的发现也必然会促进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研究取得更大的成就。”[注]黄德宽:《在首批清华简出版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略说清华简的重大学术价值》,《出土文献(第二辑)》,上海:中西书局,2011年版,第7页。《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六)》(以下简称《清华六》)有一篇《管仲》,反映管仲治国等重要思想。清华简抄写于战国中期偏晚。《管仲》通篇以齐桓公问、管仲答的形式,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有助于考察相关古书的成书年代。正如整理者所说,“其中包括较多阴阳五行的思想;尤其是篇中对《洪范》篇的引用,很值得注意。《洪范》的写作年代,长期以来有不同的意见;《管子》各篇的年代,也存在众多争议。本篇简文的出现,有助于推动相关研究。”[注]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六)》,上海:中西书局,2016年版,第110页。

《管子》作为记载管仲事迹的先秦古书,“真先秦诸子之瑰宝也。”[注]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5年版,第47页。然而,一直以来,《管子》成书年代争论不休[注]参看郭丽:《论〈管子·大匡〉的材料来源——以出土文献资料为例》,《管子学刊》,2015年第1期。。20世纪以来,多批出土文献涉及管仲,推动了《管子》相关研究。银雀山汉简《王兵》篇的内容,分见于《管子》的几篇;另外,同墓出土的《四时令》《迎四时》《三十时》《禁》等篇,在《管子》的《幼官》《四时》《五行》等篇中也有相同或相似的语句[注]裘锡圭:《出土文献与古典学建》,《出土文献(第四辑)》,上海:中西书局,2013年版,第16页。。 马王堆帛书《黄帝书》有与《管子》相近的文句[注]唐兰:《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的研究》 所附录的 “《老子》 乙本卷前古佚书引文表”,《考古学报》,1975 年第 1 期。李学勤:《〈管子·心术〉等篇的再考察》,《管子学刊》,1991年第1期;《〈管子·轻重〉篇的年代与思想》,《道家文化研究》,1992年第2期。。慈利楚简有《管子》佚文[注]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329页。张春龙:《慈利楚简概述》,《新出简帛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第4—10页。。上博简《相邦之道》《鲍叔牙与隰朋之谏》等篇与《管子》有关[注]裘锡圭:《上博简〈相邦之道〉1号简考释》,《中国文字学报(第一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68—72页。陈伟:《也说〈鲍叔牙与隰朋之谏〉与〈管子· 霸形〉对读》,武汉大学简帛网http: //www. bsm. org.cn. 2006-04-04;鲁家亮:《〈鲍叔牙与隰朋之谏〉与〈管子·戒〉对读札记》,《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刘国忠先生认为清华简《管仲》思想方面与《管子》有不少相通之处,但具体内容完全不同,应当是属于《管子》一书的佚篇[注]刘国忠:《清华简〈管仲〉初探》,《文物》,2016年第3期。。本文将立足于文本源流的考辨,历时梳理文本的思想来源,探讨相关古书的形成年代,有助于再现战国时代的文化互动和学术面貌。

一、《管仲》文本源流考辨

本篇结构比较清楚,以十二组问答的形式,围绕“学与不学”“起事之本”“从人之道”“设承立辅”“施政之道”“执政之道”“何以执成”“何以保邦”“孰可为君”“佞者利气”“君臣孰劳”展开;涉及的字词释读、思想源流等较为复杂。本文吸收已有研究成果,以传世《管子》为主要参照,结合相关古书的相近文句,梳理其中的源流关系[注]本文的文本分析,参考整理者的释读意见,并结合子居:《清华简〈管仲〉韵读》,中国先秦史http://xianqin.22web.org/2017/01/14/363?i=1,2017年1月14日。本文所引子居先生观点,皆出此文。。传世古书的文本形成具有多元性质[注]谢维扬:《古书成书的复杂情况与传说时期史料的品质》,谢维扬、赵争主编:《出土文献与古书成书问题研究》,上海:中西书局,2015年版,第122—128页。。出土文献启示我们应树立动态的视角,充分认识先秦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历时溯源和共时比较相结合。清华简《管仲》属于战国楚地文献,其思想来源颇为复杂。以下将通过与西周金文、传世《管子》、战国竹简、先秦诸子类文献相互比较,梳理《管仲》文本的历时源流及共时互动。

(一)西周金文、书类文献比较

新出简帛的很多思想具有较早源头。清华简书类文献如《金滕》《厚父》《封许之命》等,很多内容源于西周。《管仲》蕴含的某些思想也源于西周,如“设承立辅”,简文记载“贤质不枉,执节缘绳,可设于承;贤质以亢,吉凶阴阳、远迩上下,可立于辅。”这种思想与西周中期《豳公盨》存在明显的渊源,“乃畴方、设正、降民、监德……乃作配……生我王,作臣……”[注]裘锡圭:《豳公盨铭文考释》,《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6页。,其中的“作配”与“设承立辅”基本相似。《管仲》整理者也认为《大戴礼记·保傅》提到“道、充、弼、承四圣辅佐周成王,……《吕氏春秋·介立》‘为之丞辅’,高诱注:‘丞,佐也;辅,相也。’《书大传》云:‘古者天子必有四邻,前曰疑,后曰丞,左曰辅,右曰弼。’倶可与此参看。”[注]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六)》,第114页。可见,从西周至战国,这种思想一脉相承。

《管仲》包含较多阴阳五行思想,对于阴阳学说的研究有重要意义,与《尚书·洪范》直接相关。简文讨论“施政执政”,管仲认为“既设承,既立辅,敛之三,敷之以五,其阴则三,其阳则五。是则事首,惟邦之宝。”“正五纪,慎四称,执五度,修六政,文之以色,均之以音,和之以味,行之以行,匡之以三,度之以五………”“五纪”见于《尚书·洪范》“协用五纪”,刘国忠先生认为对应五色、五音、五味和五行。《左传·昭公元年》也有类似记述,“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注]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222页。《左传·昭公二十年》载晏子言论,“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注]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第1420页。简文“君当岁,大夫当月,师尹当日,焉知少多”,明显袭用了《洪范》的“王省惟岁,卿士惟月,师尹惟日,岁月日时无易,百谷用成。”[注]刘国忠:《清华简〈管仲〉初探》,《文物》,2016年第3期。谈到“施政之道”,《管仲》认为“敛之三,敷之以五”。子居认为此句与《尚书·洪范》“敛时五福,用敷锡厥庶民”相类。这些充分说明《管仲》思想具有较早的历史源头。

(二)战国竹简比较

新出楚简反映了战国时代的学术思潮和文化面貌,有些内容彼此关联,可以互证。如《管仲》谈到“是则事首,惟邦之宝”,整理者认为“事首,最首要的事,见与清华简《汤在啻门》“此惟事首,亦惟天道。”[注]④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六)》,第114页,第137页。子居认为“事首”即“首事”,见于《管子·立政》:“首事既布,然后可以举事。”在“执政之道”的问答中,管仲认为应“政简”,“小事逸以易,大事简以成。执德如悬,执政如绳。”类似思想见于战国竹简,如清华简《汤在啻门》:“政简以成,此谓美政;政祸乱以常,民咸解体自恤,此谓恶政。”上博简《容成氏》:“与之言政,说简以行;与之言乐,说和以长;与之言礼,说乐而不逆。”传世文献也有相关内容,如《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善政行易则民不怨……善政必简矣。”

简文“执德如县,执政如绳”强调主张有法可循、以法治国。相似论述,见于清华简《芮良夫毖》“约结绳断,民之关闭。如关柭扃管,绳断既正,而五相忧毖,遹易凶心。”传世文献相关论述较多,如《文子·上德》:“循绳而断即不过,悬衡而量即不差。”《荀子·礼论》:“故绳墨诚陈矣,则不可欺以曲直;衡诚县矣,则不可欺以轻重。”

简文强调“和民以德”。“和民”思想,战国竹简多见,如清华简《汤处于汤丘》:“汤亦食之,曰:‘允!此可以和民乎?’小臣答曰:‘可。’”清华简《殷高宗问于三寿》:“恭神以敬,和民用正。”清华简《子产》:“有道之君,能修其邦国以和民。”①传世《管子》也有相关表述,如《管子·七法》:“和民一众,不知法不可。”《晏子春秋·内篇问上》:“以邪莅国,以暴和民者危。”《左传·隐公四年》:“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可见,“和民以德”应是战国时代普遍宣扬的一种执政理念。

(三)传世《管子》、诸子文献比较

清华简《管仲》属于“管仲学派”的早期文献,与传世《管子》关系密切。简文“慎四称”,传世《管子》有《四称》篇。简文很多语辞见于《管子》,如“起事之本”、“施政奚若”等。其中,“起事”见于《管子·形势解》;“施政”亦见《管子·大匡》。简文“佞者利气”,《管子》中就有“逆气”、“怨气”、“和气”、“邪气”、“郁气”等多种。考察二者的相近文句,是辨析文本源流的重要方法,如简文“是故六扰不瘠,五种时熟,民人不夭”与《管子·侈靡》:“人君寿以政年,百姓不夭厉,六畜遮育,五谷遮熟。”简文“凡其民人,毕务不偷,莫爱劳力于其王”,相近语句见于《管子·幼官》“执务明本,则士不偷。”尹知章注:“执所营之务,明所为之本,则士不苟且。”简文“夫佞者之事君,必前敬与巧,而后谮与讹,以大有求。受命虽约,出外必张,蠢动谨畏,假宠以放。既蔽于货,冒乱毁常。既得其利,昏禄以行”,见于《管子·四称》,如“昔者无道之臣,委质为臣,宾事左右。执说以进,不蕲亡己。遂进不退,假宠鬻贵。尊其货贿,卑其爵位。进曰辅之,退曰不可。以败其君,皆曰非我。不仁群处,以攻贤者。见贤若货,见贱若过。贪于货贿,竞于酒食。”二者论奸佞之行颇为相似,子居先生推断《管仲》篇作者确实很可能读过《四称》篇。战国竹简有很多“史鉴”主题,简文讨论“孰可为君”,认为“汤之行政而勤事也,必载于义,而成于度。”“尚义”为先秦墨家推崇,如《墨子·贵义》:“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吕氏春秋》对此有所承袭,如《吕氏春秋·无义》:“义者,百事之始也,万利之本也。”《吕氏春秋·论威》:“义也者,万事之纪也。”“尚贤贵义”,也见于《管子·势》“大文三曾,而贵义与德。大武三曾,而偃武与力。”这种充分说明战国时代早期学派之间的互动。有些论述见于多种文献,说明不同学派之间的共性,启发我们应深入必读文本,还原早期文本的生成原貌。如简文“然则或弛或张,或缓或急”,指执政而言。相近思想,见于多种古书。《管子·七主七臣》:“芒主通人情以质疑,故臣下无信,尽自治其事则事多,多则昏,昏则缓急俱植。不啎则所见不善,余力自失而罚。”《管子·君臣》:“制令之布于民也,必由中央之人;中央之人,以缓为急,急可以取威,以急为缓,缓可以惠民,威惠颉于下,则为人上者危矣。”《鹖冠子·天则》:“缓则怠,急则困,见间则以奇相御,人之情也。”《文子·上义》:“故法度制令者,论民俗而节缓急。”《韩非子·饬令》:“农弛奸胜,则国必削。”《韩非子·外储说右》:“吾弛关市之征而缓刑罚,其足以战民乎?”《大戴礼记·盛德》:“御者同是车马,或以取千里,或数百里者,所进退缓急异也;治者同是法,或以治或以乱者,亦所进退缓急异也。”《大戴礼记·四代》:“四代之政刑,君若用之,则缓急将有所不节;不节,君将约之;约之,卒将弃法;弃法,是无以为国家也。”等内容皆可证。

从文本思想来看,简文与先秦诸子存在颇多近似,显示战国时代管仲学派思想的丰富和复杂。简文第一组问答有关“学与不学”,认为“君子学哉,学乌可以已?见善者服焉,见不善者戒焉。君子学哉,学乌可以已?”相关论述不见于传世《管子》;而见于其他诸子,如《荀子·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吕氏春秋·开春》“学岂可以已哉?”清华简《管仲》抄写于战国晚期,从文本形成来看,明显早于《荀子》和《吕氏春秋》。简文“见善者服焉,见不善者戒焉。”子居认为相似表述,见于《管子·弟子职》“见善从之,闻义则服”。由此可见,“学不可已”“见善思齐”等思想在战国时代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另,如“四肢九窍与心的关系”,常见于战国时代的文献。简文认为“从人之道,趾则心之本,手则心之枝,目耳则心之末,口则心之窍。”类似思想见于战国竹简和诸子文献,如郭店简《五行》:“耳目口鼻手足六者,心之役也。”《鬼谷子·捭阖》:“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国语·周语下》:“夫耳目,心之枢机也。”等。论述最近似,还是《管子·心术》:“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耳目者,视听之官也,心而无与视听之事,则官得守其分矣。”

简文有些思想不见于传世《管子》,而见于《荀子》《墨子》《吕氏春秋》等古书。如简文“便嬖知官事、长廷理”,“官事”即公事、官府之事。《墨子·尚同中》论述如下:“今王公大人之为刑政则反此,政以为便譬,宗于父兄故旧,以为左右,置以为正长。民知上置正长之非正以治民也,是以皆比周隐匿,而莫肯尚同其上。”所言与《管仲》十分相似。谈论君王“何以保邦”,简文认为“天子之明者,能得仆四人同心,而己五焉;诸侯之明者,能得仆三人同心,而己四焉;大夫之明者,能得仆二人同心,而己三焉。”诸子中也有相似论述,如《荀子·子道》:“昔万乘之国,有争臣四人,则封疆不削;千乘之国,有争臣三人,则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争臣二人,则宗庙不毁。”《孝经》中有“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子居认为“争臣”之说,战国末期之前未见,因此,《孝经》按身份等差观念做了改动的内容,可能演绎自《管仲》类文本。

新出简帛文本具有独特性,与传世古书不尽相同,这是出土文献的重要价值。如关于“君臣劳逸”的论辩,传世文献习见,一般都认为“臣劳君逸”,如《管子·宙合》:“君出令佚,故立于左。臣任力劳,故立于右。”《慎子》:“君臣之道,臣事事而君无事,君逸乐而臣任劳。”《韩非子·主道》:“臣有其劳,君有其成功,此之谓贤主之经也。”《韩非子·难二》:“桓公曰:吾闻君人者劳于索人,佚于使人。”本篇简文中,“善哉!汝果若是,则为君劳哉!”“为君劳哉”明显有别于传世古书。

二、《管仲》的文献价值

文本辨析立足于相同相近语辞文句的比较,探讨清华简《管仲》的历时渊源,还原早期学派之间的文本互动。清华简《管仲》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战国时代的竹简,作为断代标尺,可以考察相关古书的形成年代。李学勤先生认为“最理想的是,用今天出土的这些材料设立几点定点,然后把其他的古书排进去。过去研究古书和古书的关系,比如哪个比哪个早,我们也可以有一些推定,可是年代每每没有绝对的定点。”[注]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长春:长春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新出简帛推动了“古典学重建”、“走出疑古时代”。下面从“古书形成与年代”、“早期学派归属”方面,谈谈《管仲》的文献价值。

(一)《管子》形成与年代

简帛文献让我们看到先秦未焚的古书原貌,有助于探讨古书的真伪和年代,裘锡圭先生强调新出文献可以证明前人在先秦古书的真伪、年代问题上有不少怀疑过头的地方,“我们亟须立足于新出文献(当然同时也不能忽略有关的其他出土文献和各种传世文献),对先秦典籍的真伪、年代进行一番全面、深入的新的研究,纠正过去疑古过头的倾向,尽可能搞清事实真相。”[注]裘锡圭:《出土文献与古典学重建》,《出土文献(第四辑)》,第9、12页。

根据刘向《别录》:“所校雠中管子书三百八十九篇、大中大夫卜圭书二十七篇、臣富参书四十一篇、射声校尉立书十一篇、太史书九十六篇,凡中外书五百六十四,以校除复重四百八十四篇,定著八十六篇。”[注]黎翔凤:《管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页。可见,汉代刘向校雠《管子》尚有八十六篇,后来十一篇亡佚,成为七十五篇的今本《管子》。《管子》的成书年代,一直以来争论不断。司马迁认为《管子》是管仲所著,“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注]司马迁:《史记(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2599页。晋代以后,有学者怀疑《管子》材料的来源。叶梦得认为《管子》许多内容与《鬼谷子》相混,故云:“疑皆战国策士相附益。”[注]王应麟:《汉艺文志考证》,《二十五史补编 》,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1412页。朱熹主张《管子》成书于战国时期,应是战国时人收拾管仲行事言语之类以著之,并附以它书。明代朱长春认为《管子》是杂书,是稷下大夫和法家相糅合的产物,但在《管子补注序》中曰:“全书多杂,大率伪作……其书有春秋之文,有战国之文,有秦先周末之文。”[注]王圻:《续文献通考》,台北:新兴书局,1956年版,第4218页。胡适认为《管子》多是战国时代及其以后的齐国史籍,可能上溯至管仲时代;罗根泽提出《管子》著作年代,早者在战国,晚者在汉初;关锋、林聿时《管仲遗著考》论证《管子》的《经言》九篇和《外言》中的《五辅》为管仲所作。胡家聪先生认为《管子》是田齐时期君主变法图强、争霸称王与准备称帝的产物。张舜徽《管子四篇疏证》序曰:《管子》丛书也。囊括众家,罔不赅备,盖汉以上学者杂抄汇集而成[注]参看郭丽:《论〈管子·大匡〉的材料来源——以出土文献资料为例》,《管子学刊》,2015年第1期。。

尽管有学者提出《管子》作伪,但多数没有怀疑《管子》的真实性,并主张《管子》应产生于战国至秦汉。甚至有学者提出《管子》应为齐国史籍。通过清华简《管仲》文本源流辨析,特别是与传世《管子》相近语辞文句的比较,我们认为《管子》属于先秦古书没有问题。然而,先秦古书的结集具有一定的规律,并非成于一人、定于一时。郑良树先生认为“根据个人的浅见,有些子书恐怕是多次、多人、多时及多地才结集而成。”[注]郑良树:《诸子著作年代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版,第276页。从先秦学术的传承来看,先秦古书,特别是子书,在弟子师承和学派建立过程中,逐渐发展而定型。吕思勉先生在谈到“研究先秦诸子之法”时认为:子为一家之学,与集为一人之书者不同,故读子者,不能以其忽作春秋时人语,忽为战国人之言,而疑其书之出于伪造。犹之读集者,不能以其忽祖儒家之言,忽述墨家之论,而疑其文非出于一人。先秦诸子,大抵不自著书。今其书之存者,大抵治其学者所为,而其纂辑, 则更出于后之人。亡佚既多,辑其书者,又未必通其学。不过见讲此类学术之书,共有若干,即合而编之,而取此种学派中最有名之人,题之曰某子云耳。然而某子之标题,本不过表明学派之词,不谓书即其人所著。与集部书之标题为某某集者,大不相同。又说:“职是故,治先秦之学者,可分家而不可分人。”[注]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5年版,第19—22页。李学勤先生也认为“秦以前古籍, 称‘某子’者,常是一个学派历代传流的作品,《管子》自不例外。”[注]李学勤:《管子新探·序》,《拥慧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2页。

在“设承立辅”方面,《管仲》与西周《豳公盨》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管仲》的“阴阳五行”学说,属于战国时代较为系统的理论。《管仲》很多思想与传世古书相合,如《尚书·洪范》《左传》《荀子》《墨子》《吕氏春秋》等,说明这些古书的先秦属性。有些学者认为古书文本是历时衍生的共时结集。先秦古书分篇流传,不同篇目产生的年代不相同。通过出土文献梳理相关语辞文句,推测文本产生的大致年代,尽可能建立文本动态流动的序列,反映文本形成过程中的补充、增益和改动。正如裘锡圭先生所说,“考虑古书的真伪、年代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古书体例及其形成和流传过程的特点,不能把问题看得太简单。但是由于子书的主要部分,也可能由弟子或后学据老师的语录、讲章等编成,我们也不能因为《孙子》‘十三篇’是真书,就肯定其必为孙武亲手所著。”[注]裘锡圭:《出土文献与古典学重建》,《出土文献(第四辑)》,第15页。《管子》形成过程和年代也应如此。

(二)管仲学派的归属

清华简《管仲》有些思想与传世《管子》相合,有些则与先秦诸子文献相近。其中,《管仲》与先秦诸子相同相近的情况,十分突出。这启发我们重新考察早期管仲学派的归属问题,重新思考《汉书·艺文志》的学派划分。战国简帛有助于还原早期学派的真实面貌、早期学派之间的互动和影响,应树立通变、动态的视角,重新建构早期文本和学派体系的历时演进。

在《汉书·艺文志》中,《管子》列入道家类。《隋书·经籍志》列入法家类。后世学者有的视《管子》为杂家,有的认为《管子》是一个没有体系的大拼盘、大杂烩[注]宣兆琦、王雁:《〈管子〉三论》,《管子学刊》,2002年第2期。。李学勤先生也说:“齐国追随于管子之后的学者,在不同时期受了一些学派的影响,特别是黄老道家一派的作用甚大,致使《管子》在《汉书·艺文志》列入道家。经世之法与黄老道术的结合,成为管子之后这一流派的显著特点。”[注]李学勤:《多采的古代地区文化》,《文史知识》,1989年第3期。清华简《管仲》内容复杂,有些与韩非子等法家相似,有些近于荀子、墨子,还有一些见于《吕氏春秋》等杂类,有些思想见于不同学派的古书,这些都充分说明早期管仲学派的丰富和包容,也体现战国时代诸子学术的交融。早期学派之间可能并非那么严谨,更应关注他们的相通。“先秦学者,除墨家外,本不像后世那有严分门户,《汉志》所说也不可过分拘泥。”[注]李学勤:《〈管子·心术〉等篇的再考察》,《管子学刊》,1991年第1期。《汉志》的划分基于汉代思潮和学术古籍的总体思考,并不足以呈现早期学派的源流。新出简帛十分丰富,既有儒家、道家,还有兵家、法家等文献。清华简《管仲》属于楚地竹简,一定程度上,反映早期管仲学派的地域传播和文化互动。这样,我们也容易理解《管子》思想“庞杂”的特点。

三、结语

新出简帛文献为我们重新阅读现存古书增添了校勘、注释的线索,更为还原早期古书的文本形成和学派归属等问题提供了契机。一直以来,《管子》形成年代的推定多据《史记》《汉书》及诸子文献。然而,先秦文献经过汉代人的整理,才得以流传。正如赵敏俐先生所说,汉代人在整理先秦文献过程中存在诸多缺憾[注]赵敏俐:《如何认识先秦文献的汉代传承及其价值》,《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7年第3期。,出土文献可以补充先秦传世文献的不足[注]蔡先金、张兵:《出土文献与文学史新证》,《社会科学战线》,2017年第3期。。目前,上博简、清华简、慈利楚简等为我们考察早期管仲学派提供了重要资料。通过清华简《管仲》文本的考辨,深化了对《管子》等先秦古书的认知,也为早期学派的形成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猜你喜欢

古书管仲学派
先上马,后加鞭——中国戏曲的演化路径与“前海学派”的深度阐释
我和古书
古书
管仲买鹿
对“京都学派”元杂剧曲词评点的诠释
清華簡《管仲》帝辛事迹探討
《野隐好读上古书》(美术作品)
管仲:我给你们唱个曲儿
创建梵净山学派 培育梵净山学
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哲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