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道路的历史性意蕴与时代价值

2019-03-04王晓丹李茂军

关键词:道路历史发展

王晓丹 ,李茂军

(1.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2.贵州师范学院马列主义教学部,贵州 贵阳 550018)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尤其是中国跃居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之后,引起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恐慌。于是一些权力转移理论者基于“国强必霸”的逻辑鼓吹“中国威胁论”[1](P22), 亦有一些 “国家资本主义”、“中国责任论”等攻击中国道路的反对言论不时飘进世人的耳朵。这不仅预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经发展壮大,而且标志着中国逐渐成为具有潜在影响力的与资本主义比肩的国家,在世界格局中日益占有重要的地位、享有较高声誉。中国道路具有如此强大的威慑力和影响力,源于它所具有的 “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2](P30)。社会是历史的横断面,历史是社会的纵线条,从历史的深处把握中国道路生成与演进的必然性,有助于获知其强大的生命力所在,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

一、中国道路历史起点的追问

根据十八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的多次阐释,人们将“中国道路”理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问题在于这条来之不易的民族复兴之路究竟始于何时?对其历史起点的追问与合理解答,不仅关乎中国道路内涵与特色的理解和把握,而且关乎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一百多年历史定位及未来走向。

关于中国道路的历史起点问题,目前学术界存在以下几种看法:(1)把历史起点定位在1840年鸦片战争,打破闭关锁国、与世隔绝的封闭状态;(2)定位在1921年马克思主义指引下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带领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与改革;(3)定位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政府获得合法性基础;(4)定位在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

在对上述几种存在分歧和争议的观点审慎地进行比较分析之后,笔者认为第二种观点更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更具合理性。具体原因在于:其一,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前的各党派未能探索出一条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自1840年以来,从林则徐、魏源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洪秀全发起的太平天国运动,从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各种各样的挽救民族危亡的方案都尝试了,但却始终没有找到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当然,无数仁人志士的流血牺牲不容抹煞,他们为探索中国道路奉献了青春乃至生命。其二,中国道路是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引领之下扬帆起航的。五四运动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除了西方的“自由、民主、博爱”等思想传入中国之外,对20世纪中国历史具有重要影响的即是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人是这一科学理论民族化、大众化的主体,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下,才走上一条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4](P11)。 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我们才逐渐涤除封建关系的束缚,变革土地所有制,发展社会生产力,才为中国道路的探索奠定了基础。其三,我们不能以一个事物发展到成熟阶段才作为其成立的标志。任何事物都要经过由萌芽到成熟完善的发展历程,不能因事物处于萌芽阶段、发展具有隐晦性而否认其存在,也不能将成熟阶段所显示出的特色作为其正名的依据。在中国道路问题上,没有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带领人民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就不会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行,所以“中国道路”这一术语明确提出以前的任何历史阶段都不容否认与忽视。其四,人类认识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简单到复杂、从感性到理性的上升过程。原来只是征兆的东西,只有充分发展之后才能被理解;对于中国道路的清晰概观,绝不可能在中共成立之日就已明了,只有在日趋成型之际经过理性思考才能意识到中国道路的历史起点源于何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正是对中国道路的高度概括、总结,是对很早以前就已存在、全面发挥作用的历史的质的规定。“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5](P14),“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是我们考察人类社会历史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确认中国道路的历史起点应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进而可将“中国道路”理解为“在马克思主义引领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复兴之路”,这条道路既包含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摆脱奴役、实现民族独立之路,也包含着建设、巩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之路,同时也包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之路;三条道路合而为一,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体现着中国道路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确证着中国人民在伟大崛起之路上的本质力量。这条道路,我们不曾在历史中寻找到它的身影,也不曾在现代西方社会聆听到成熟的声音,这是一条崭新的依靠中国人民自己摸索前行而又初显成效的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是人类文明之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二、中国道路历史生成的确证

中国道路是中国人民在封闭与开放、落后与文明、传统与现代之间做出的理性选择,承载着无数国人的夙愿与期盼,凝聚着亿万群众的努力与汗水,这条充满艰辛的发展之路在其生成与演进的过程中,蕴涵着深厚的历史必然性根基。

(一)中国道路在社会结构变迁中逐渐生成

在过去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中国一直保持着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社会经济结构。在这种结构之下的中国人民,既是农业劳动者又是工业生产者,秉承“一干到底”的特色,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当英国人的坚船利炮惊扰了天朝的美梦之际,传统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生产模式开始解体,虽然没有像在印度那样将自给自足的公社变成纯粹的农场,到处种植罂粟、棉花、大麻之类的作物,但也确实给中国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和传统工业、商业以重创,使得中国的农、工、商业在艰难的情况下负重前行。

中国是一个重视农耕文明的国度,经济结构的变迁可以通过土地所有制的变更得以表征。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主要形态是私有制,土地分别归属于大地主和大官僚、宗族以及自耕农所有,于是国家、封建地主和自耕农因土地占有而博弈的局面经常会出现,而每一次土地所有权的变更都会影响着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近代中国的土地所有制总是与不同阶级的土地政策或革命理论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期间经历了从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中“平均地权”的主张到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实践中《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从建国初期“一大、二公、三纯”为主要特征的“公有制”到改革开放后 “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最终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6]。土地所有制的变更,既与当时历史环境息息相关,也与生产力发展要求密切相联,其实质是不断调整、变革生产关系以推进生产力发展,其结果必然导致经济结构的变迁。

在经济结构变迁的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相应的政治上、思想意识形态上的冲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各种为争夺统治权力的政治革命和斗争从未间歇;在思想文化领域也经历了从新文化运动到马克思主义传入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的发展历程。经济结构的变迁以及建立于其上的政治、文化结构的变迁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源,是社会形态更迭的依据。因此,中国道路正是在社会结构的不断变迁中才得以确立,才获得生命给养与发展空间。

(二)中国道路在社会历史必然性基础上合理演进

中国道路是在人类实践活动基础上生成的,并随着人类实践活动而推进,体现着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中国道路的发展不是抽象的形而上学的推动,不是个人意志单独作用的结果,而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7](P605),是历史合力作用的结果。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不是天才、英雄人物演绎的历史,而是全体人民共同意向的合力;不是为了实现某一阶级、某一个人的利益和愿望,而是为满足全体人民的利益诉求和价值目标。中国道路不是依靠武力和霸权,而是依靠中国人民自身的艰苦奋斗,在姓“社”姓“资”的理性选择中、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汇与撞击中实现的。我们不否认英雄人物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巨大作用,但也不能陷入英雄崇拜的唯心史观。

中国道路是在无数偶然性中开辟出来的并最终接近必然性的选择。在社会历史活动中的个人、阶级,由于地位不同、利益诉求不一致,其价值选择与取向也会有所差异甚至大相径庭,因而对社会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可能或大或小、或正或负,无论怎样他们都将在历史活动中留下足迹。在中国道路生成与演进的过程中曾出现不少偏离历史轨迹的偶然现象,如旧王朝复辟、勾结外敌、篡位夺权、左倾或右倾思想滋长等,然而历史并未因偶然的脱轨、逆动而变得黯淡无光,而是始终向我们展示着绵延不绝的流逝与波彩斑斓的壮阔。中国人民在无数偶然的机遇和因素中,寻找到了隐藏在偶然性背后的必然性趋势,寻找到了一条能够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可行之路。

中国道路的发展是否合理,其依据何在?在我们看来,决不能以“完美”和“时间”作为评判依据。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事物都可能存有缺憾、瑕疵,完美的东西只有在想象中才能存在或是作为理想追求而存在。“完美”标准并不适合用来评价社会历史,因为“历史的不完美不等于历史的不合理”[8],如果以完美做标准,即意味着过去存在的一切历史都是不完美的,最终导致否认历史存在合理性的错误论断。同样,对于历史事物、事件的衡量也不能以“时间”为标准和依据,并不能因其存在时间越长,就认为其历史价值越大、作用越大,反之,则越小。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并不完美,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贫富差距扩大、人口老龄化严重、社会福利欠缺、生态环境恶化等。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至今也只有近百年的历史,时间并不太长,但我们不能就此否认中国道路存在的客观合理性。

对于中国道路合理性的把握,应从历史必然性出发才切实可行。所谓历史必然性就是指历史事物、事件的发展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要求与社会历史的进步方向。社会历史领域中的事物、事件并非都具有合理性,只有当它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要求和趋势时,才有可能变为现实,才具有合理性。可见,“历史必然性”才是判别事物存在合理与否的唯一客观尺度和依据。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逐渐生成的,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和期望,符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和趋势,因而具有存在的合理性。

(三)中国道路在社会历史主体选择中实现

当我们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律性之际,也不能忽视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选择性。一切社会历史存在的前提条件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即“现实的个人”。个人维系其生命存在的活动创造着历史,“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9](P92)。在社会历史中活动的主体,是具有目的性、能动性的人,是带着“思虑”和“激情”的人,他们能够超越历史必然性的束缚,从而表现为一种主体选择性。在中国道路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等等,无一不显示着中国人民历史性的主体选择。

中国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但不是随意的选择,而是在必然性的限度内进行的理性选择。在社会历史活动中,主体选择的目的不是为了消除社会历史必然性,而是为了增进对必然性的了解,减少历史活动的负效应,从而获得成功。制约社会历史主体选择的因素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受主体认识能力和程度的影响。主体认识能力与对必然性的掌握程度是正相关的,主体认识能力越强、认知越正确,对必然性了解、掌握的程度就越高,自由选择度就越高;反之,则越低。二是受客观历史条件的制约。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每一代人创造历史的活动都受上一代人遗留下来的生产力、资金、技术、环境的制约,这些特定的历史因素、环境因素,既是人们创造历史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人们摆脱束缚、超越历史、进行主体选择的重要机遇。在中国道路发展过程中,许多重要历史事件都体现着中国人民在尊重历史必然性基础之上的慎重选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我们反复比较、鉴别各种思潮之后的理性选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土壤上落地生根,是我们科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形态之后的审慎考虑;改革开放政策在中国大地上付诸实施,亦是我们准确判断国内外形势之后的大胆尝试。

中国人民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否科学合理,可以从三个维度加以评判:一是实践标准。无论是选择目标的实现还是选择的科学性,最终都需要实践检验,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但实践检验标准也有其历史性。二是价值标准。主体选择的结果不仅是求真,而且要向善、达美,应是真善美的统一。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以可靠的经验事实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是正确的,不仅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而且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三是理想标准。中国人民在伟大斗争中不断取得的伟大胜利,最终是要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这一理想目标并不是人们主观随意设定的信仰,而是要依赖于一定的实践才能得以实现。目前,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实践恰好符合了这个最高理想的要求标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实践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作为一种运动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前苏联在古老的东方世界走出一条不同寻常的新路,然而却没有成功躲避敌对势力的围剿;中国曾一度效仿苏联模式,但当唯一的求教对象因不堪内外夹击而走向解体的时候,中国人民在迷茫、徘徊中小心翼翼前行。由于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只能凭借自身力量在众国敌视的境遇下拨开云雾、追寻生命之光。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苦旅。而今,中国人民历经艰难险阻,在实践中业已探索出一条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要求和趋势、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人民意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上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发展之路,从而证明了我们选择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四)中国道路在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目标指引下发展延伸

近代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下,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再到改革开放的实施,是中国人民从觉醒到站立再到崛起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谋求自身解放,朝向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目标迈进的历史。

中国道路践行着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目标。这一目标,不仅仅是一种价值理想,更是一种建立在必然性基础上的行动。离开必然性的价值理想,只能是空想、乌托邦;离开价值理想的行动,也只能是盲目的冲动、暴动。实现这一理想目标,无产阶级肩负着神圣的历史使命,即通过“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10](P166),消灭阶级和国家,消灭劳动差别,以至于消灭无产阶级自身,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自由、解放。在中国道路开拓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及其带领下的广大人民群众正朝着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目标奋力前行。

无产阶级若想实现理想目标、完成历史使命,首先要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为了摆脱束缚状态,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一切剥削、压迫以及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4](P380)。 近代以来,中国工人、农民阶级长期处于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直至与世隔绝、封疆禁海的封闭状态被打破之后,才在共同抵御外敌入侵的浴血奋战中逐渐觉醒:他们意识到若要改变自己的生存境遇,就要有推翻统治阶级的实际行动,于是便有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他们意识到如果不同封建所有制和封建传统观念做最彻底的决裂,抛弃一切陈旧的东西,也就无法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其次,无产阶级要“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4](P155),即要实践。 无产阶级理想目标的实现是实践活动,而不是思想活动。在中国道路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反抗旧社会的各种革命、斗争,还是社会主义社会确立以后的各种改革、革新;无论是满足个体生存的本能行为,还是心系家国天下的举止,都是中国人民为实现自身解放而进行的变革现存状况的实践,在实践中人自身获得满足和提升;如果那些“变革现存状况的活动”依然停留在思想层面,无论表述过千百次,对于中国道路的前行与发展、对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而言都毫无意义。

总之,中国道路是中国人民在尊重社会历史必然性基础之上的理性选择,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我们用一百多年的时间去追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得与资本主义迥然相异的社会主义焕发着蓬勃生机,以经验事实证明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尽管这条道路布满荆棘坎坷、充满艰辛,但这一切都为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奠定了基础。

三、中国道路时代价值的凸显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为科学地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提供了现实写真和时代参照,这条超越传统的现代化之路,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中国道路突破了西方社会的惯常理解,为人类社会发展道路添彩增色。在西方学者看来,只有资本主义才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唯一可取的正确道路,进而倡导一种普世价值,试图把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民主政治、价值观念推演到其他国家。资本主义在历史上确实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它推翻了封建制度,结束了野蛮、愚昧的文明状态,创立了一种新的文明;如今资本主义并没有像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预测的那样,会因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而迅速灭亡,因为资本主义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5](P3)。 目前资本主义通过不断变革、调整生产关系,尚能够为生产力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迅速灭亡”的预言并未如期到来,于是资产阶级学者们更加有理由为资本主义的永恒辩护、推行所谓的普世价值。然而,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却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反思自身的信条提供了启示,也为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实现提供了新的向度。近代中国没有经历完整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而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人民没有探索和尝试资本主义。中国人民是在探路失败、无果而终的情况下走向了社会主义。事实证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是中国人民正确的选择。它以经验事实证明不同地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完全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同时也证明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为人类实现自身发展道路开辟了新思路。

中国道路既为我们反思传统社会主义,也为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也曾因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影响、机械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照搬苏联模式而遭遇了一系列挫折和失败;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经过反省和大胆探索,反而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条从觉醒到站立再到崛起的道路,是一条既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也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为世界上其他希望加快发展的民族和国家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参照;尽管这条道路刚刚起步不久、尚未成型,却业已显示出其独特魅力和优越所在。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迥然相异,但并不意味着二者失去了对话、沟通的基础,随着“普遍交往”的发展,二者可以在彼此的深度交流中取长补短、竞相绽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开花结果,“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0](P10)。 中国道路的成功经验在其他民族、国家能否落地生根,既取决于中国道路的影响力与作用力,也取决于其他民族、国家的需要和接受程度;绝不能简单地移植,而要慎重考虑其生存环境和土壤。

总之,在中国发展道路问题上,我们应正视历史,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无论过去曾经遭受怎样的挫折和失败,都有其现实性和必然性的根基,不能站在今天的高度上去否认、消解过去,以今天的成熟去否认昨天的幼稚是荒唐可笑的;同时也不能因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而盲目乐观,也不能因国际形势复杂、国内发展任务繁重而悲观自弃。中国道路是中国人民的理性选择,不管未来是艰难坎坷、还是风和日丽,都应始终相信自己选择的正确性,坚持道路自信,毕竟我们所走的是一条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合乎历史必然性的道路。在未来的发展实践中,更要警惕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影响,逐步确立自己的话语体系,提升国际对话能力,从而在对话、交流中汲取更多的元素,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猜你喜欢

道路历史发展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