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科大学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创建初见成效
——以首都医科大学为例
2019-03-04李继胜李文斌王松灵
李继胜 李文斌 吕 瓅 王松灵
(1.首都医科大学医院事务管理处,北京 100069;2.首都医科大学,北京 100069)
1 创建背景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1];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同制定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2]。此两项政策的出台,旨在帮助国内一批高校和一批学科提升世界竞争力,并增强高校和学科对重大问题的解决能力。
近年来公立医院医疗改革的方向三级医院以解决急危重症和疑难杂症为主,二级以下医院以解决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治疗为主[3,4],首都医科大学21家临床医学院都是三级以上医院,解决急危重症和疑难杂症成为首要的服务社会的任务。
2002年7月,学校被批准设立“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成为国内唯一的以培养临床高级医学人才为特色的基地。值此契机,从2003年起,学校在“强化基础、整合临床”的学科建设方针指导下,以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为载体,启动了临床学科整合等临床学科建设工作。学校以所有临床医学院和教学医院为主体,跨越医院行政范畴,在二级和三级学科基础上,以优势临床学科所在医院的科室为挂靠基础,整合所有相同的临床学科科室,形成了体制隶属于学校,覆盖所有临床医学院、教学医院的学科,又有重点牵头责任科室的全新学科平台,实现了临床学科建设体制的创新,搭建了学科发展的高原。
时日至今,学校临床医学院已达21家,临床学科资源更加雄厚,特色愈发显著。近年来,学校整体实力得到明显发展和提升,学校临床医学学科发展更为迅速,各临床医学院在全国的学科排名成绩也表现突出。2018年11月,美国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ESI)公布了最新全球机构排行榜,学校共有7个学科进入ESI学科全球前1%排名,其中临床医学学科(Clinical Medicine)百分位在8.04%,在全球4 129个上榜机构中,排名第332位。
考虑到学校各临床医学院的优势学科和优势专家团队如此之多,特色如此之明显。为进一步促进学科发展,优化学科队伍,打造一流的特色专科,形成自身的品牌,学校策划在已有临床专科学院(系)高原基础上,创建优势学科和优势专家团队的临床学科高峰,也就是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本着诊疗技术引领和临床研究创新的原则,中心以特定疾病或症候群为基础,体现转化医学, 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尤其是精准医疗为目标,整合临床诊疗资源,推进相关诊疗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中心筹建在国内相关领域内处于领先水平学科的基础上,坚持以特定科室为主,多学科协作的诊疗与研究模式,追求临床诊疗技术创新能力和目标,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同时实现培养高水平临床队伍的目的。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围绕特定疾病或症候群,巩固多学科临床技术资源整合平台,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技术和水平,组织多科室及学科诊疗模式(MDT)会诊, 主持临床技术和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制定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治指南,推进临床专项技术人才的培养,建立疾病信息库和样本库,提升临床技术研究的业绩,扩大临床技术合作与交流,推进技术研究成果转化、开发、应用和推广。中心作为学校批准建立的临床专项技术领域中的医疗资源整合平台,可以充分利用学校授予的技术型学术权力,开展有利于中心发展的各项活动。学校在涉及临床诊疗技术评价时充分依靠各相关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5]。
从2016年3月至今,学校通过遴选、答辩、评审,共创建了32家中心,实现了预期3年筹建30家左右中心的设想。其中包括脑胶质瘤、心脑联合病变、儿童上气道阻塞性疾病、消化道早期癌、垂体腺瘤、脑血管病、心律失常、冠心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间质性肺疾病、结核病、主动脉疾病、结直肠肿瘤、呼吸系感染等32个涉及到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疾病的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分别挂靠在不同的临床医学院。譬如“脑胶质瘤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主要研究单一疾病——脑胶质瘤,团队成员包括脑胶质瘤外科(神经外科)、脑胶质瘤药物治疗(神经肿瘤内科)、脑胶质瘤放疗(放疗科)、脑胶质瘤病理(病理科)和转化医学(实验室)等多学科专家。目的是:建立和建设重大疾病和难治性疾病研究团队,为培养综合性高级医生、医生科学家提供优势平台;开展创新药物的临床试验和创新医疗穿戴设备的开发;制定和参与国际相关疾病的临床诊疗指南编写等。“心脑联合病变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主要以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共病为专业导向,拥有一支由神经科、心脏科、老年科及相关辅助科室组成的专业化复合型人才梯队,整合发挥各学科优势,建立长期队列研究和样本信息库;研究探索关键诊治技术,创建老年心脑血管疾病“同防同治”新模式;探讨心脑血管疾病共存的影响因素、发生机制和潜在干预靶点,建立预警体系;推出科学合理、适于推广的临床诊治路径和规范;通过与哈佛大学、梅奥诊所等国际一流医学院的长期稳定合作,加强老年心脑血管联合病变专业人才培养,打造高水平学术交流和成果推广平台。“儿童上气道阻塞性疾病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计划通过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共享、科学的转诊和会诊机制、人才梯队的同步培养,以北京儿童医院为主导,建立鼻炎合并哮喘患儿生物样本资源库;开发气道慢性过敏性疾病家庭自主监测管理系统应用程序;建立院内多学科支撑儿童颈部疾病微创治疗平台;建立儿童颈部疾病临床信息与样本资源库平台;建立儿童头颈部肿物专业随访系统平台;建立北京市儿童颈部疾病诊治医教研基地等。初步制定国内儿童上气道阻塞性疾病综合规划、诊疗策略,促进儿童上气道健康管理工作开展,并尝试推广至合作单位,随后推广至全国各级儿童医院,将新技术、新理念辐射至基层医院,建成多中心的儿童上气道阻塞性疾病科研与临床发展平台等。
纵观各中心,基本上都是创建在各医院已经处在国内一流或领先水平学科基础上的。中心成立后,将在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教育教学、国际国内交流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学校在“学科高原”上打造“学科高峰”,优化学科层次,打造学校特色的品牌专科鉴定坚实基础。如果说专科学院(系)是在纵向基础上的同学科资源整合,那么,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应该是在横向基础上联合多学科进行的资源升级利用,其跨度更大,效率更高。
随着中心建设进程的进一步推进,也初步显现了部分成效,为后续中心的建设发展提供了指引与方向。
2 初步成效
2.1 有效整合并提升了各临床医学院的优势学科资源
由于历史的原因,学校各临床医学院基本都形成了“强专科,小综合”的发展路线,这使得各临床医学院的优势学科非常明显,然而综合能力却稍显不足。在2016版及2017版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公布的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中,学校系统内各临床医学院无一进入综合排名前30,而学科排名优势却相当突出,不少学科都进入了全国排名前三的水平,基本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各中心也基本上都是在这些领先水平学科基础上创建的。由于各临床医学院的特色不一,中心创建后,除了中心挂靠的医院本学科在全国是处于领先水平外,其它合作医院水平稍次于或远次于挂靠医院。中心通过一系列的学术讲座、国际国内交流、诊疗与研究活动等,整合合作医院的相关科室,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挂靠医院本学科的水平和知名度,也同时带动了其它合作医院某种疾病或症候群的诊疗与研究水平,达到互相整合并提升的作用。
2.2 搭建了开放、共享、合作的多学科合作平台
中心创建的初衷是要面向国内、放眼世界,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因此,它注定是要走开放、共享、合作的路线。中心汇集了相关疾病或症候群的各学科专家,通过取长补短、相互借鉴,搭建了多学科合作的平台,为各科室或各医院创造了良好的医疗及科研环境。中心还通过组织各种学术活动、参加各种学术大会并发言、邀请国内外各学科领域知名专家进行指导、汇聚多学科专家进行疾病会诊等,大大提高了疾病诊治的效率与精准度,深度契合了中心成立的初衷。
2.3 推进了医科大学解决临床急危重症和疑难杂症的能力及进程
医疗改革的方向三级医院主要以解决临床急危重症和疑难杂症为主,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逐步下沉到二级及以下医院,而中心的创建主要针对的就是急危重症和疑难杂症。通过不断深化的诊疗活动与科学研究工作,使得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相结合,在临床上发现问题,通过基础研究进行摸索,进一步在临床上得到验证,临床应用再反哺基础研究,起到一个良性循环的作用,最终共同推进了各中心解决临床急危重症和疑难杂症的能力及进程。
2.4 提升了医科大学整体的临床诊疗与研究水平
作为大学的临床医学院,各医院的临床诊疗与研究水平就代表了大学的临床诊疗与研究水平。32家中心,不同学科,不同挂靠医院,宗旨都是不断提升解决急危重症和疑难杂症的水平,通过一系列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教育教学、国际国内交流活动等,最终提升了大学整体的临床诊疗与研究水平。
2.5 增强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学科的社会服务能力
通过不断提高的解决急危重症和疑难杂症的能力,不断提升的临床诊疗与研究水平,以及外埠患者占比的进一步增高,各中心社会认可度将进一步增强,最终将在国内乃至国际上拥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获得本学科领域内一定的话语权,参与甚至主持本学科领域内相关疾病或症候群诊治指南或规范的制定,引领相关疾病或症候群领域内的发展方向,为更好的社会服务提供良好的学科基础。
2.6 创新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疾病诊疗技术与诊疗模式
中心的成立,通过各种渠道经费的大力支持以及科研投入的不断增加,诊疗技术不断创新并优化,诊疗模式也随即发生改变,更加高效,更加务实,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的社会认可度和信赖度,为医科大学临床医学步入一流学科提供了技术保障。
3 远景期望
中心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需要长期、持续性的建设[6]。管理层面也要理清思路,摈弃传统观念,本着重建设轻评价的理念,对各中心进行合理的管理与运营。希望通过中心的建设,进一步提升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学科竞争力,最终实现未来5~10年内学校临床医学二级、三级学科水平提升,特色专科专病诊疗能力明显提升,成为国内高峰及具备国际重要影响力,为研究型医科大学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争取临床医学学科在未来五年内跻身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当然,中心在持续建设过程中,还有许多需要完善思考进步的地方,譬如:如何提升经费使用效率及投入产出比、如何提高中心转化医学能力、如何提升中心秘书业务工作能力、如何进一步营造轻评价重建设的宽松环境等等,都是未来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