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变迁
2019-03-04孙梦琼
孙梦琼
(陕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国际话语权与国家利益息息相关,是指一国在世界舞台上说话的权利和权力,它不仅是指一国在世界舞台上充分表达其自身利益诉求或承担国际责任的立场与观点的资格,更是指一国在世界舞台上制定国际规则、判决国际问题、建构世界秩序的权力、以本国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来影响世界的程度,但在这一过程中,政治体往往以本国的利益逻辑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正如英国学者安东尼·吉登斯所指出的那样:“在现代国家的场景中,至关重要的是,不同群体以话语方式形成表达其利益的政策或方案的能力,并在公共领域中开辟出宣扬这些政策或方案的空间”。在这里,话语权是指政治体通过其独立的主权国家身份以一定的话语主题表达其利益诉求并有能力维护其国家利益诉求的有效性和权威性,以国家利益为基础的话语权利是话语权力的基础,以话语权力来保障政治体诉求与自身利益相关的话语主题的权利,以权力来界定利益。对于政治体而言,尽管每个个体都有表达其利益诉求的基本权利,但通过有效规则制定来维护其利益的权威却在很大程度上被某一特定群体所操控,相较于权利,话语权力才是话语权的重心,而维护本国国家利益则是话语权力的核心所在。随着国家利益由安全需求到稳定需求再到利益外部渗透需求的不断变化,我国的国际话语主题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随之,话语权力也经历了动态的变化过程。
一、新中国国际话语权的起步时期
新中国成立的前30年正处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面冷战对立的时代,美苏两个大国都想要称霸世界,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疯狂的军备竞赛,争夺势力范围,使得以中国为代表的广大亚非拉国家的安全利益受到侵犯。因此,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国家安全就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利益的核心所在,也成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主题。随着美苏两国势力的攻守转化,中苏、中美关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使得中国国家安全利益的威胁由美帝国主义转变为美苏两极,其对外话语也由“一边倒”转为“三个世界理论”。
新中国成立初,国力基础薄弱,内忧外患,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封锁敌视,武装威胁。出于对国家安全的考虑,新中国以意识形态挂帅,坚定地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并积极呼吁社会主义阵营的兄弟国家只有团结在苏联的领导下形成一支可以共同反对美帝国主义及其反动派霸权主义的重要力量,才能维护国家的安全,多方奔走宣传“中苏关系是密切的兄弟关系,我们与苏联应该站在一条战线上,是盟友。”但在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在意识形态上的思想分歧越来越严重,直至走向“中苏十年论战”。至20世纪70年代,随着美苏争霸中苏攻美守情况的转变,苏联进一步加大扩张计划,积极向亚非拉和欧洲等地渗透,与美国争夺势力范围,成为威胁世界和平与中国国家安全的重要力量。美国的被动状态使得其积极谋求和中国缓和关系,把中国作为与苏联讨价还价的砝码,企图与苏联暂时缓和,共同主宰世界,美苏两国的军备扩张成为许多国家安全的困扰因素。中苏关系破裂后,以国际共产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间关系充满军事对抗和霸权主义,中国外部面临美苏的双重国家安全威胁,“两个拳头打人”,内部矛盾丛生,发展倒退,为维护国家的安全利益,新中国必须跳出意识形态主导下的“两大阵营”的对立状态,在国际上寻找更多的同盟者。基于此,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把苏联和美国归类为第一世界,中间派、欧洲、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广大亚非拉国家包括中国为第三世界。第三世界国家长期遭受帝国主义的压迫,是反对霸权主义的坚定力量,是能够团结的力量;第二世界国家是发达国家,他们在美苏争霸的夹缝下,国家安全需求是强烈的,企图摆脱超级大国的束缚,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是可以争取的力量。为维护国家的安全,第三世界国家团结在一起,争取第二世界国家的加入,形成一支反对美苏霸权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力量。这一话语符合第三世界国家安全利益的需求,得到广大亚非拉国家的认同和支持,成为当时第三世界的共识。中国与广大亚非拉国家为反帝反霸的共同目标广泛合作,建立合作机制,签署中越“友好合作条约”等一系列军事性条约,使得中国话语有了国际制度性的保障,增强了亚非拉国家对中国话语的认同感,打破了中国长期以来被排除在绝大多数国际组织之外的局面。这一系列的话语理论贡献,尽管影响力有限并且微弱,但这一时期的中国声音仍然是国际社会不可忽视的力量,有些理论直到今天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极大地改变了中国自近代以来政治话语权为零的情况,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际政治话语权发展的起步阶段,是新中国声音影响世界的开端。
二、新中国国际话语权的主动收缩时期
改革开放前30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部分东欧国家政权易手,发达国家欺辱落后国家的政策没有变,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希望中国扛起社会主义的大旗,领导第三世界反对发达国家的欺辱。中国国内经过十年文革和政治风波带来的动荡,经济倒退,民生凋敝,政治秩序混乱,使得人民面临“社会主义该往何处去”“要不要继续走社会主义”的问题。基于此,邓小平提出,中国能力不足,永远站在第三世界的队列,绝不称霸,中国要继续走社会主义,要稳住阵脚,要摆脱贫困,要少说多干,要做好自己的事,别人的事中国不管,中国要把自己的经济搞上去,要实现四个现代化,不仅要让人民看到稳定的好处,还要在韬光养晦几年后,形成一个较大的政治力量,自然就在国际社会上有分量。中国眼光转向内部稳定和发展内部经济,这在当时是基于历史的无奈的选择,这也是中国的国家利益所在。在对中国的力量和国家利益作了实事求是的评估后,中国自1989年之后推崇“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理念,在很多国际问题上,采取“不当头”“不争论”的策略,不说过头的话,不做过头的事,不指责别人,保持低调的姿态。在此期间,中国虽然已经加入各大国际组织并出席相关国际会议,但由于自身能力不足,对国际规则制定又缺少主动性,因此中国在大多数国际场合的话语权诉求表现均显庸常,虽然不缺席,但也只是形式上的参与,并未提出任何富有创造性的提议,话语缺失。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世界格局焕然一新,以中国为代表的一大批新兴独立国家在经济上取得跨越式发展,一跃成为新兴经济体,也有一些第三世界国家陷入国内纷争、粮食和债务危机,第三世界国家的分化逐渐拉大,内部矛盾逐渐显露,这一变化大大影响了第三世界国家间的团结合作进程,使得中国在第三世界国家间的话语影响力也严重受损。不仅如此,随着中国成为新兴的经济大国,中国的综合国力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国际地位大幅度跃升,在国际社会的诸多领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许多发展中国家认为此时的中国已不是发展中国家的一员,对新中国的政治立场充满怀疑,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比较庞大,中国经济的人均占有量依然很低,远远达不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于是中国的政治话语权发展产生了新的危机,即“中国在外表上越来越具有大国特征和在实质上长期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的反差,使得中国在向全世界表达自我的时候遭遇了话语断裂的危机。”因此,中国的政治话语发展常常陷入得不到西方国家的认同和发展中国家的信任的局面。
这一时期,中国以国家稳定和经济发展为核心利益,在纷繁复杂的国际格局中独善其身,以“冷静观察、沉着应对、韬光养晦、绝不当头”为宗旨,采取主动收缩的战略,经过30多年的发展,国家实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综合国力也进一步提升。但由于在很多国际会议和国际事务中,中国始终保持着低程度的参与,话语理论贡献少,存在感不强,因而国际话语权未能体现出应有的发展,反而落后于综合国力的发展,出现话语权发展的断裂危机,中国声音难以得到西方国家的认同和发展中国家的信任。中国这30多年的国际话语权发展远远落后于建国初期的前30年,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际话语权的首个收缩时期。
三、新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引领时期
当今世界,是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密切的世界,但也是一个挑战频发的世界。和平赤字、恐怖主义猖獗、难民涌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发展赤字等问题频发。西方发达国家实行本土保护主义政策,“退群”“修墙”,反全球化浪潮兴起。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至2012年,中国经济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现代化初步成果,国家实力稳步提升,中国一扫位卑言轻的颓势,再次在世界舞台崭露头角。随着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国的国家利益逐渐渗透到全世界,国家利益与世界各国的利益也越来越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这就需要中国主动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联系,维护世界全球化,走出“韬光养晦”,走向“有所作为”,引领全球化朝着更加健康、更加普惠的方向发展。这一时期的中国积极融入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主动发声,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话语理论,深刻地影响了国际社会的未来走向。新中国首倡国与国之间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2015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雅加达出席亚非领导人会议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弘扬万隆精神 推进合作共赢》的重要讲话,在讲话中指出,亚非各国要继续发扬万隆会议的精神,双方携手,共建互利共赢的新型合作关系。同年,习近平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开幕式上强调,中非两国具有共同的历史遭遇和共同的独立、奋斗历程,这一相同点不仅使得彼此紧密相连,成为命运共同体,还使得中非人民结下了休戚与共的友谊。塞内加尔驻华大使马马杜·恩迪亚称赞中非合作论坛,他认为在非洲国家发展对外关系中,中非合作论坛是最健康、成果最丰硕的伙伴关系之一,中非合作互利共赢,成果令人满意。习近平主席于2018年7月25日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次会晤并在会议中提出,金砖国家不仅是同呼吸、共命运的好伙伴,更是要携手前行的利益共同体。南非总统拉马福萨表示,金砖国家需要加强合作,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共同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加光明的未来。当今社会,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密切,整个世界形成了一张囊括全球所有国家的利益网络,世界各国均是这一利益网上的一个小点,在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利益网络中,一荣俱荣,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做到闭门造车。合作是方法,利益是目的,只有基于合作所获得的利益才是最大的利益。因此,中国提出的相互合作、互利共赢,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作理念,已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旋律,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影响力。
近年来,西方国家加大文化输出力度,追求世界各国文化的单一性,企图以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统领全世界。面对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强劲渗入其他国家的霸权行为,中国呼吁世界各国抵制文化渗透,坚守本国文化为主,合理吸收外来文化,从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出发,通过平等协商,在差异中寻求共识,坚决抵抗文化霸权主义。近年来,西方国家纷纷呈现“退群”现象,中国更加努力维护多边体制,捍卫全球化;特朗普政府宣扬大美国主义、“美国第一”,中国积极倡导并推动互利共赢的“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充分表明,中国当前的国际话语更多的是为引领国际社会走向全球化和多样化发声,中国的国际话语表现为以集体主义的重构消解文化霸权主义和以多边主义的坚持抵制贸易单边主义的重要特征。
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联系的增强,国家利益的渗透性也逐渐增强,基于互利合作共赢基础上的战略伙伴关系不仅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需求,也符合世界人民的利益需求,基于此,中国国际话语权意识再一次得到增强。中国政府主动走出国门,提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独自应对当前世界的各种挑战,也没有任何国家可以倒退回闭关锁国的状态,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各国应该建立相互尊重、公平正义、互利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话语主题得到世界绝大多数人民的积极响应。一带一路的顺利实施、亚投行成员的扩大化、中非合作论坛的顺利召开、G20峰会的圆满成功,体现了中国人民愿与世界各国人民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望,体现了中国致力于引领全球化格局朝着更加健康、普惠方向发展的努力,体现了中国人民愿同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携手抵制“逆全球化”趋势的大国担当,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不可估量的重要角色,成为国际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有效的提升,中国话语得到许多国家的认可。经中国首倡,世界各国人民构建的许多全球性合作组织,成员遍布世界各地,并有逐渐增多的趋势,中国话语的影响力达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波峰的状态,中国也越来越成为世界话语的引领者。
四、新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未来展望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其国际话语主题伴随国家利益的变迁,经历了“三个世界理论”到“韬光养晦”再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转变,相应的国际话语权也由“弱”到“强”、由“有限影响力”到“广泛影响力”、由“边缘”到“中央”,由“被人孤立”到“受人瞩目”,经历了从起步时期的有限影响力到话语权收缩,沦为世界舞台的边缘角色,话语权几乎为零直至成为国际话语权引领者之一,一路走来,起伏跌宕,最终以“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屹立于国际舞台。中国正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带动国际社会的共同发展,完成其从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的转变,随之,中国的国际话语也完成了由“话语权利”到“话语权力”角色的转变,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也越来越成为国际话语权格局的主导者。
然而国与国之间国家利益的不同,使得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发展充满机遇与挑战,很多时候,中国的一些议题和发言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指责,使得中国在“讲好中国故事”上存在挑战。虽然在国际舞台中存在强权主义,但是基于广大国家一致认同的互助与合作仍是主要声音,得道多助,促进共同发展依然是公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企图在国际舞台建立独霸式话语权,仍然面临着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更应该塑造“负责任大国”和“爱好和平大国”的形象,构建对外传播的话语体系,举办中国与各国文化交流活动,宣传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在外交上的话语权,构建国际话语体系,争夺“制脑权”,增强中国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主动权;完成身份的再造,重新定位自己的地位和责任,引导人民客观全面地认识中国;寻找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把自身提升话语权的需求同国际社会的发展相结合,通过提升自己的话语权来带动世界的共同发展;积极发展国内的话语权承载平台,抢占舆论制高点,主动宣扬以超脱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历史文化分歧的、基于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并寻找中西方话语的共同点,融通内外,架起不同文明之间的桥梁,减少中国与西方国家话语权的摩擦,有效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话语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