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桃江县包狮村矿区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2019-03-04

世界有色金属 2019年22期
关键词:毒砂矿脉板岩

戴 清

(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〇二队,湖南 长沙 410004)

桃江包狮村金矿位于扬子准地台南缘的雪峰弧形隆起带内,处于安化-浏阳东西向构造带之中段偏西位置,区内金、锑等金属矿产蕴藏丰富,已知矿床(点)沿东西向呈带状分布。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前人相继在本地区及周边地区开展了大量地质找矿和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本文侧重介绍该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和找矿标志。

1 矿区地质特征

本区域赋金地层(冷家溪群)分布广泛,燕山期岩浆活动强烈,为金矿的形成提供了所需的热源及物源,大型推覆逆冲韧形剪切带为金矿的活化、迁移提供了成矿动力条件及储存空间。以上优越的区域成矿背景,有利的成矿条件,显示本区本区域具有较好找金前景。

1.1 地层

矿区内地层出露简单,矿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中元古界冷家溪群雷神庙组(Ptl)灰绿色细-粗粒浅变质石英砂岩、杂砂岩夹板岩和黄浒洞组(Pth)绿色、青灰色绢云母板岩、绢云母砂质板岩夹细~中粒浅变质石英砂岩,另外在山间沟谷地带有少量第四系(Q)分布。

1.2 褶皱与断裂

(1)褶皱。矿区东北部发育有乌旗山向斜,其核部地层为黄浒洞组(Pth),两翼为雷神庙组(Ptl)。岩层总体倾向南西,倾向220°~270°不等,以230°~250°居多,倾角一般为40°~75°,局部地段岩层倾角直立或倒转。

(2)断裂。区内断裂发育,主要发育在矿区中部,按其展布方向主要有北北东向及北东向二组,均为含矿构造。北北东向断裂主要为F1、F2、F6及F7断裂,总体走向10°~25°,主要发育在矿区中部,以F2断裂带规模最大。北东向断裂包括F3~F5,走向30°~65°,主要发育在东南部及北部。

1.3 岩体

矿区内未发现岩浆岩出露,在矿区北东方向15千米处出露有燕山期岩坝桥花岗闪长岩体。

1.4 地球化学特征

(1)土壤元素丰度特征。矿区开展了土壤测量,通过对测区土壤元素地球化学参数统计结果(见下表1)得知:测区土壤元素平均值Au、Pb、W、Sb、As、Hg等6种元素平均值,明显高于地壳维氏丰度值,其克拉克浓集系数(k)分别为2.57、1.95、1.74、6.91、9.4、1.32。表明具有区域高背景富集分布特征。

(2)土壤元素变异系数特征。依据前期采集的1985件土壤样品元素变异系数值的统计结果表明,区内以Au的变异系数值为最大(447.66%),其次为Sb(152.4%),Hg(115.9%),Hg(115.9%),都属于含量极不均匀分布元素。这表明该区Au、Sb受到成矿作用影响极大,是区内最重要的成矿元素。还必须特别指出的是Hg元素的变异系数值大,一般认为Hg元素在金、锑含或赋矿断裂构造地段和蚀变矿化带内发生富集的可能性较大。因此,本区的土壤中Hg异常或壤中汞气异常,对揭示区内金、锑含矿或赋矿断裂构造、含矿蚀变矿化带,具有间接找矿指示作用。

图1 包狮村矿区土壤元素变异系数直方图

2 矿床地质特征

矿区内共发现7条金矿脉,矿脉编号为Ⅰ、Ⅱ、Ⅲ、Ⅳ、Ⅴ、Ⅵ、Ⅶ,主要产于中元古界冷家溪群黄浒洞组(Pth)中厚层状板岩、粉砂质板岩及变质粉砂岩中,矿脉形态及规模分别受北北东向(F1、F2、F5、F6、F7)及北东向断裂(F3、F4)控制,其中Ⅰ、Ⅱ、Ⅲ、Ⅳ号为矿区主要矿脉。

表1 包狮村金矿区土壤元素的地球化学参数表

Ⅰ号矿脉(体)脉宽1.0m~3.0m,沿走向延伸较稳定。矿脉产状形态严格受F1断层控制,走向10°~25°,倾向西,倾角45°~70°。含金矿脉带主要由石英脉及碎裂板岩组成,见硅化、黄铁矿化(地表为褐铁矿化)、绢云母化。矿脉含矿系数0.42,矿体厚0.51m~2.90m,金品位0.97~32.9×10-6。

Ⅱ号矿脉(体)与Ⅰ号脉大致平行,地表出露长度约3000m,脉宽0.4m~6.0m。矿脉走向延伸较稳定,受F2断层控制,走向10°~25°,倾向西,倾角55°~75°。矿体厚度0.49m~5.62m,金品位0.76~3.27×10-6。

Ⅲ号矿脉出露宽度0.60m~1.90m,倾向140°~160°,倾角55°~64°,主要由破碎板岩及石英脉组成,具硅化、褐铁矿化等。地表槽探及浅部老窿金矿化相对富集,金品位0.53~8.57×10-6,矿脉倾向延伸稳定

Ⅳ号矿脉与Ⅲ号脉大致平行产出,矿脉总体走向45°~75°,倾向北西,倾角50°~70°,矿脉产状形态严格受F4断层控制。脉宽0.55m~1.24m,主要由构造角砾岩、破碎板岩及石英脉组成,见黄铁矿化(地表为褐铁矿化)、绢云母化。地表槽探及老窿金品位1.07~4.39×10-6。

3 金的赋存状态

从初步岩矿鉴定及物相分析结果得知,本区矿石中金的赋存状态主要是金的独立矿物:自然金,其粒度在0.018mm以下,呈微细粒不规则粒状,主要被硫化物如毒砂、黄铁矿等包裹,或产于它们隙间及边部。少量产于石英脉、方解石、绢云母集合体、长石等脉石矿物中。这部分金占金总量的87.78%。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下见黄铁矿、毒砂、石英等矿物都裂隙发育。黄铁矿、毒砂中的金可能主要以晶格金的形式存在。黄铁矿、毒砂的嵌布粒度主要在0.01mm~0.3mm之间。金的赋存状态按颗粒大小分类,可将该矿区的金分为可见金、次显微金,晶格金。

4 围岩蚀变与金矿化

矿体围岩主要为冷家溪群黄浒洞组板岩,部分为粉砂质板岩、绢云母板岩、条带状板岩及断层泥,均有不同程度的破碎、蚀变及矿化,节理发育。矿体与围岩界线不清楚,只能靠取样分析结果圈定。板岩、粉砂质板岩:深灰色、青灰色,主要矿物为绢云母、水云母(60%~75%),次为石英(5%~25%),其它绿泥石、白云石、方解石等。变余泥质及鳞片变晶结构,块状、板状构造,近矿脉带蚀变矿化较强,主要为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毒砂矿化及白云石化。

5 矿床成因与找矿标志

5.1 矿床成因

区内冷家溪群地层分布广泛,为本区构造的基底,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和变质作用,使其中丰度值较高的Au元素活化迁移富集。矿石蚀变主要有硅化、绢云母化、白云石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和毒砂化,与赋矿围岩蚀变相似,反映了金矿化“就地取材”的本质。因此,认为本区成矿金元素主要来源于冷家溪群地层。

区内矿脉主要分布在中元古界冷家溪群黄浒洞组区域浅变质岩系中,矿体呈脉状、似层状、透镜状赋存于北北东向、北东向含矿蚀变破碎带中,受构造控制明显。根据矿石矿物组份、矿化特征及石英脉穿插关系,可知本区金成矿作用具有多期性,热液叠加特征明显,本矿床金成矿作用大致可分为四期。

第一期:石英-白云石阶段。本期形成白色块状石英脉,油脂光泽较强,形态不规则,变化大,普遍见有白云石、方解石、白云母、少量绿泥石、黄铁矿等。金品位小于1克/吨,无工业意义。第二期:石英-黄铁矿阶段。本期含金石英脉切割了第一期块状石英脉,较破碎,因断层复活而常具角砾岩化,石英结晶程度较高,硫化物以黄铁矿为主,次为毒砂。金品位1克/吨~3克/吨。第三期: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为主要成矿期,石英脉呈网状穿插在断裂破碎带中,含大量硫化物,主要为细粒黄铁矿、毒砂,次为磁铁矿、赤铁矿、黄铜矿等,可见颗粒较小(粒径0.01mm~0.5mm)的明金分布于条带状石英脉中。其次在块状石英脉中有时分布着较大颗粒的可见金(粒径0.1mm~1mm)。金品位一般3克/吨~10克/吨。第四期:厚层块状石英脉:白色,强油脂光泽,矿化很弱,偶见黄铁矿化、白云石化、方解石化等,围岩蚀变也很弱,多分布于远离矿脉带的地方。金品位小于0.5克/吨,无工业意义。

5.2 找矿标志

(1)地层标志。冷家溪群黄浒洞组发育,岩石以粉砂质板岩为主,夹杂含粉砂质板岩,砂质板岩及变质砂岩组合。

(2)构造标志。北北东向-北东向构造破碎带发育,且具有多期次构造变形特点。断层破碎带地表具较强褐铁矿化(新鲜岩石为黄铁矿化和毒砂化)及一定的硅化作用,构造带内石英细脉或石英角砾较多,构造带与围岩分界存在较明显的分界面,此面常具泥化作用。

(3)围岩蚀变标志。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绿泥石化,次为碳酸盐化等。

(4)矿化标志。黄铁矿化、毒砂矿化以及褐铁矿化(地表)是找矿的直接标志。

(5)地球化学标志。水系沉积物测量或土壤测量Au异常区。

猜你喜欢

毒砂矿脉板岩
氧化对毒砂可浮性的影响①
基于敏感性分析的炭质板岩引水隧洞支护结构优化研究
构造叠加晕法在深部找矿中的应用——以河南小秦岭杨砦峪金矿床S60号矿脉为例
金厂峪金矿典型矿脉中金、银的化学相态分析
基于连续-非连续单元方法的炭质板岩隧道围岩稳定分析
含砷硫化铜矿浮选除砷研究进展
板岩地区高边坡滑坡原因及治理措施研究
福建政和上山岗金银矿床矿体空间分布特征及找矿意义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金矿理论认识
在生活的“矿脉”里“淘宝掘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