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文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2019-03-03吕明霞

教育界·中旬 2019年12期
关键词:微文化高校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吕明霞

【摘要】文章通过对微文化概念以及特点的分析,研究了其给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探讨了微文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具体举措。

【关键词】微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教育

【基金项目】课题题目:微文化生态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课题编号:2018XJP003。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让诸多网络新事物相继出现,如微支付、微广告、微媒体等等,这一系列“微”文化对人们的生活、交流方式带来了极为重大的影响,而大学生受到微文化的影响更甚[1]。高校作为当代社会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一定要认清微文化发展形势以及对青年大学生的重要影响,顺应趋势,培养符合社会主义新形势的优秀人才。

一、微文化的概念及特征

(一)概念

2009年,微博这一新型社交媒体出现并呈现出势如破竹之势,迅猛发展,成为使用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大的社交媒体。微博刚发展时就将内容字符数量做了限制,140以内的字符数让信息传递极为便捷快速,使微博具有随时随地浏览且信息短小精悍的特点。微文化就是从微博发展而来的一种以“微”为主要特点的行为方式或者思想观念[2]。简言之,微文化就是互联网时代下以高速互联网和信息新媒体发展为基础的实现人与人实时信息互动的新型文化模式。

(二)特征

1.主体个体化。微文化呈现出了与电视、报纸或者杂志等传统媒介不同的个体化特征。人们在各微文化传播媒介中创造极具个人特色的图片、文字等,在其中传递个人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在整个传播过程中,所有人都以独立个体出现,既扮演文化创造者角色,又饰演着传播者角色,同时,每个人又都是文化受众。

2.内容自由化。“微”是微文化最突出的特点,在此特点影响之下,微文化总以短平快的形式出现和传播,内容极为自由,可以是一段话,也可以是一张图、一个表情,所有的形式都成为情感和态度表达的途径。在微文化背景下,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由的内容形式畅所欲言,发表观点[3]。

3.传播交互性强。微文化是以高速发展的互联网科技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在这一网络空间中,各种信息都是以点对点的形式实现极速传播,从而形成信息无限共享。参与者在虚拟空间中可以和任何其他人产生联系,根据所好选择信息圈,在圈子中探讨共同关注的问题并相互评价。讨论圈的建立使信息的影响力得到扩大。

二、微文化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积极意义和挑战

(一)积极意义

1.调动大学生参与相关活动的积极性。(1)微文化相关平台,如微博、微信等成为大学生极为便利地浏览、发布信息的平台。这一平台成了大学生充分表达自我意见和观点的舞台,在这里,他们找到了自我个性释放的途径。

(2)微文化让大学生的情感归属感得到提升,缩短了大学生与政治生活的距离,充分调动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以更加积极乐观的心态参与其中,不断增强自主意识。

2.引导大学生树立起正确价值取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培养,高校作为人才培养摇篮更应担负起责任。在微文化背景下,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力度愈大,与外来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文化相互碰撞形成了多元文化结构,此复杂的文化现象给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4]。因此,高校必须把握形势,在微文化大环境下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培养,帮助其树立起顺应时代发展趋向的正确价值取向。

3.有利于创新相关教育途径。微文化相关媒介的出现让高校打造人性化、个性化教育平台成为可能,大学生在此平台中获取学习资源,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三观”。微文化创新了传统教育模式下的说教方式,改变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途径。通过微文化平台,高校将生动的教育方式融入价值观培养,在具体的、触手可及的事件中进行核心价值观相关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志趣。

(二)带来的挑战

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身心不够成熟,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微文化传播的迅捷也给高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1.主体意识向自我化发展。微文化的迅速发展让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在各个平台中进行微载体信息的选择,学生可以更方便地接触到更多信息,并与消息的传递者和创造者进行实时互动。此形势下,大学生价值主体愈发以自我为中心,这一趋势在大学生自主意识的提升上有一定作用,但是也会产生消极意义,不良信息的传播会让部分学生出现过度以自我为中心、责任意识淡薄的现象。

2.让大学生趋于功利化。大学生价值观的树立和外界环境有密切联系,微文化的发展变化对其的影响也极为重要。不可否认,微文化中存在大量积极向上的內容,但是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利己主义也充斥其中,不良价值观会对大学生造成不利影响,使得大学生只将眼前利益和个人利益当作人生目标。其次,微文化交互性强的特点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大学生对新事物有很强的接受能力和好奇心,微文化中各式新鲜信息的传递让大学生追求时尚和个性的心理得到满足,同时,拜金主义也会刺激大学生愈发功利化。

3.降低大学生对价值观认的同感。微文化信息传播的迅捷也加快了不良信息的散播速度,此时若监管不力就很容易造成虚假信息扩散,进而发展成为影响社会和国家安全稳定的危机事件。大学生心智仍然没到达成熟阶段,在很多时候无法自主且准确判断互联网信息的真伪,有可能参与到负面违法信息的传播之中。微文化对于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带来的冲击也体现于此。我国社会发展已经到达了转型关键期,出现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加之各种“公共知识分子”利用微文化传播偏激观念,影响了大学生对于社会问题看待的不客观性,让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产生了怀疑。

三、微文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策略

(一)充分利用微媒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是新的时代精神的精华。高校必须在微文化环境中加强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利用微媒介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主要有以下三点措施。

1.将大学生熟知并广泛使用的媒体手段运用于核心价值观宣传,微博、微信等都是可以利用的媒介。

2.高校将建设微平台作为主要任务之一,目的就是通过微平台开展各项积极向上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言行的指导,内化于心。这样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对西方腐朽文化侵蚀的抵御能力。

3.将微文化的传播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培养通过微媒介结合,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二)完善监管机制

新媒体对于舆论的重大影响是一直受到关注的问题,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管也愈加受到重视。现如今对于微文化传播的监管机制还不成熟,使得信息传播得不到有效约束,会造成受众认知偏差,对于舆论正面引导的效果造成不利影响。对此,高校在微文化环境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一定要重视监管机制的完善。

1.高校要重视微文化传播机制的健全,建立校级文化管理机制,对校园内不规范的微文化传播现象及时发现和矫正。

2.高校需重视网络监管机制,加强对微信息传播的监控,严防不良信息、虚假信息的传播,制定相关制度规范。

3.重视网络道德建设,利用微文化相关传媒手段多途径提升学生的网络道德,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使其能够自觉筛选正确信息,抵制不良文化侵袭。

(三)提升大学生的认知能力

高校想提升大学生对主流道德观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就必须提升其微文化素质。所谓微文化素质就是微文化背景下适应整个大环境及其发展的技能和知识。

1.设置专门课程进行微文化素养教育,这一课程必须与大学生身心发展相符,利用课程和校园网络向学生传播积极文化知识。

2.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大学生在纷杂的微文化背景下可以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对信息真伪进行判断,不断提升辨别能力,从而增强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3.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使大学生在提升自我素质的基础上积极投入正面微信息的创造和传播,让优秀文化释放更大的影响力量。

四、结束语

如何在微文化盛行的环境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将微文化的积极影响充分发挥,是各大高校都应该思考并解决的问题。不可否认,这其中既有机遇,也有挑战,高校只有认清形势,构建创新型教育模式,才能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志宏.浅谈甘肃地域文化背景下理工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03):60-62.

[2]蔡永森,胡伟国.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构与重塑[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9,21(01):90-92.

[3]曹卢,赵凯琦.微文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现实检视与创新路径研究[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04):88-92.

[4]罗达,黄彩颜,李扬贤.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探索——基于微文化生态特征的视角[J].太原城市職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7):77-79.

猜你喜欢

微文化高校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