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好生活:新时代体育的意义与生活转向

2019-03-03宋玉芳邱丽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美好生活共建共享新时代

宋玉芳 邱丽

摘 要:美好生活是新时代的重要社会诉求,源自生活的体育与美好生活在终极目标、推演逻辑和实现路径上表现出高度的契合。新时代的全民健身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但体育在纵深推进过程中却不合时宜地显露出去生活化端倪。立足时代境遇,追问当代体育的意义,在外显图景、中观制度、内隐品格三个方面阐释新时代体育生活转向的必要性,并探求以参与体育助推实现美好生活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美好生活;新时代;生活化体育;共建共享

中图分类号:G80-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9)06-0038-05

Abstract:A better life is an important social appeal in the new era. Better life and sports that originate in life show a high degree of conformity in the ultimate goal, logic of ded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National fitness in the new era has risen to the level of national strategy;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advancing in depth, sports have revealed non-life sign. Based on the situation of the times, the meaning of contemporary sports is queried, and the necessity of life-oriented sports is explored in the context of explicit scenery, medium-level view system, and implicit nature, and the realistic path of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to achieve a better life is explored.

Key words:better life; new era; life-oriented sports;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党的十九大报告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和基本国情明确提出“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1]。“美好生活”在报告中共出现了14次,这对社会各个领域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显著的导向作用。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又日渐融入人们生活方式的体育应当积极回应新时代诉求,助推构建新时代美好生活的社会愿景。

1 关涉美好生活的新时代体育

[JP2]对美好生活的追寻是人类永不泯灭的梦想,在任何历史时期、任何社会形态中概莫能外。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们就已经开始关注人们的生存状态,开启了表达人类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维度。在此基础之上,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越来越多地将视角转向人的生命与生活,努力为古希腊开启的生活理想找到现实基础和实现路径。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标尺与价值序列已然发生变动,人们的需求升至新的层级,生存型需要渐次为发展型需要所替代。从大的社会背景来看,国家对民众身心健康的关注和体育健身的全民推广均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从体育自身的发展来看,体育对人们体质和心理的促进意义已经难以满足人们对体育活动的需求。立足新时代坐标审视体育的发展可以发现,体育的本体意义指向有了新的内涵,如何寻求体育的合理意义和达成人们的美好生活成为新时代体育的重要诉求。

2 体育与美好生活的关联与互动

综观体育从无到有,从上层人的特权到平民百姓的福利,从被边缘化到趋附主流,体育与生活其实是两条交织在一起的旋律,时而音调叠加或重合,时而各自奏出独特声韵,终将共同演绎出人类美好未来的华美乐章。随着人类社会的推进,体育的发展轨迹与美好生活的评价标准均呈现出复杂多样性特征,我们应摒弃线性“逻辑”,在立体多元的场域中审视体育的意义,关注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层次性与延展性,并在此基础上“生成性”地把握人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与体育意义之间的动态关联与互动。

2.1 更快、更高、更强与更好的终极目标:意蕴相通的体育与美好生活

体育运动是一项倡导向自我挑战、向他人挑战、向社会挑战的社会文化活动,在挑战过程中,参与者必须具备不断进取的奋斗精神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不论是高水平运动员还是强身健体的普通大众莫不如此。在“更快、更高、更强”格言的激励下,体育精英们刻苦训练,不断超越自我、超越他人,超越世界纪录,各类运动项目的人类极限一次次地被刷新;大众体育参与者不断向自己过去或现在的身体状态发起挑战,通过持续的体育锻炼获得更佳的生命状态。这种不断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不仅对参与者具有不可估量的激励和教育价值,对社会发展与进步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美好生活同样蕴含了对完美状态不断追求的过程。对美好生活的理解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阐释,评判标准也各不相同。但是无论如何界定美好生活,它都意味着整体上令人满意的一种生活状态。人们对现时当下的满意是永远不会停滞凝结的,美好生活一定是比现状更好的生活,寄予着人们对“更好”生活的永恒追求。美好生活指向的不是最好,而是更好,人的生活就是向更好迈进的无止境过程。

由此看来,体育与美好生活都是一种永恒追求的奋斗过程,两个过程又是相互关联的。体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文化活动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并作用于人身體的自身自然,从始至终无不展现着人类的生活样态。如果我们用历史的目光对体育进行一下纵向扫描,则不难发现体育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2]。体育尚未从生产劳动剥离出来时,就已经在助推人类走向更好的生活境地。进入文明社会后, 身体运动这种原始本能加速了“自然的人化”,它已不再完全是为了生命生存和繁衍而存在,它还是生命的表达和享受[3]。农业社会的体育担负起培养合格劳动力的重任,工业社会的体育在城市丛林中弥合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体育就这样以不同形式展示自身的价值与存在意义,发展至今更是成为人们理想化生活方式中不可或缺的因子。因此,体育关涉美好生活不失为一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体育对人类美好生活的关切,是对体育自身存在意义的一种追问,也是对人类终极关怀的一种思索。

2.2 由身体健康至全面和谐发展的推演逻辑:殊方同致的体育与美好生活

意蕴相通的体育与美好生活达至终极目标的推演逻辑并不完全重合,但对于个体生命完整性的促进与塑造却殊方同致。无论是身心基础的积淀还是全面和谐的发展,无论是举措的实施还是评价的标准,体育与美好生活无不显示出高度的契合。

体育形态虽有千种万种,不可胜数,但万宗归一,都是围绕着完善人的生命状态展开的,关注的问题具有普遍性[4]。有规律地参与体育活动最直接的显性结果就是参与者身体健康程度和生命状态的提升,进而又可在一定程度上助推参与者更充分地投身于其他积极的生命活动形式之中。体育活动不仅有助于完善生命状态,积极展现、表达身体的力与美,并不断在与自身、他人的对抗中磨练意志,通过某种体育技艺的深化和对规则的遵守获得融入社会与理解人生的方式,让人积极而开放地活在体育活动情境之中。早在1932年,我国学者谢似颜就指出:“近代体育的意义,并不限于养生之道与锻炼筋骨,那是增进人类幸福,提高工作的能率,使人格高尚趣味浓厚,并养成适应于文化社会的生活。[5]”发达的体育在孕育人的健康身体的同时,也孕育着生命的力与美,孕育着个体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发达体育所孕育的个体在世之健康、精神焕发的生命姿态,为个体生存提供了意义生发的健康而生动活泼的背景。无疑,享有发达体育的个体,有着更高意义生活的可能性[6]。国际奥委会在2020改革议程中将下属的“大众体育委员会”更名为“体育和活力社会委员会”,充分体现了对大众体育多元功能的共识[7]。

体育对个体完整性的促进还体现在对心理创伤的修复作用上。例如在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过程中,体育就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灾区广泛开展的广场舞、柔力球、跑酷、轮滑等各类体育项目,对于参与者来说,其功效绝非简单的强身健体和休闲娱乐,更是在心理修复、情感沟通、自我实现等方面体现了不寻常的价值。北川永昌小学的副校长邓富强曾在接受采访时指出:“赛场上多一些流汗,回家就少一些流泪,体育虽不是生存必需品,但在绵长的时间中,却展现出一种持续且坚定的力量,陪伴着大家走稳接下来的人生之路。”[8]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样沿着个体需求渐次递进展开:生存、温饱、健康、快乐、幸福,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个体对生活样式的预期都会有新的变化,可以看出,这一需求链条也是沿着由个体外在表现至内在品格、由单一需求至多元综合需求的序列推演的。身体健康是美好生活的起点和必要条件,个体对于美好生活指标体系中其他各维度的追寻都要建立在身体健康的基础之上才有意义。美好生活关切人的生活,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不断满足人的层层递进的需要,提升人的生活境况,最终指向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2.3 由完善个体至规范群体的实现路径:相辅相成的体育与美好生活

由完善个体到规范群体进而指向创建和平美好的世界,在这一实现路径中,体育与美好生活相辅相成、合作共赢。这种合作共赢充分体现在当代全球体育文化的典范——奥林匹克运动中。《奥林匹克宪章》中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均衡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奥林匹克主义谋求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相融合,创造一种以奋斗为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作用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这一表述展示了奥林匹克运动由完善个体到规范群体的实现路径,进而达到创建美好生活方式的终极目标。首先,奥林匹克主义着眼于个体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人们通过参与体育获得健康的体魄、奋力拼搏的精神、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这是创建美好生活方式的基础。其次,奥林匹克主义主张将教育融入体育运动,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作用,使参与者维持高尚的道德标准和公平竞争的精神,进而引导人们认同与遵循社会基本公德,从而创建美好的生活方式。奥林匹克主义所推崇的健康、和谐、自由的现代伦理,是创建合理生活方式所遵循的规范。奥林匹克运动堪称将生活哲学与体育的终极目标融合在一起的典范。

美好生活是人们对参与其中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发展成果的享用所具有的体验和感受,即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9]。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以制度建构为保障,在各个方面追求适合社会实际的公平正义,才可以保证人们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提升。而体育领域的规则意识则为社会公平正义的推行提供了范本。正如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所说:运动员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公平竞争精神,是体育贡献给社会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3 美好生活视域下的新时代体育

新时代的世界体育格局已然翻开新的篇章,在未来几十年的时间里,人类社会中多数人都将成为符合国际标准的体育人口,这将是一个全新的生活方式格局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样态。美好生活视域下探寻体育意义应以多元视角对附载、传承人类身体活动、体育精神乃至生活方式的体育观念、体育形态及其实际效用进行考量。体育文化体系在变迁进程中,外层显性结构的变化速度和幅度远大于内层隐性的精神文化。因此,在国民整体健身观念尚未从量的积累上达到足以引起质的变化时,从器物层面着手,视觉冲击与感官体验更容易激发个体参与体育的持续意愿,潜移默化中完成仅靠从上至下、逐级下达的外在指令难以达成的效果。生活化的场馆设备、嵌入生活领域的多样化运动形式以及贴近生活的运动体验是推动整个体育文化系统不断优化与革新的重要助力,也是新時代体育助推实现美好生活的有效路径。

3.1 外显图景描绘:共建共享生活化体育模式

新时期体育与人们的生活方式交融的态势,使得生活化体育模式成为可能。所谓生活化体育就是体育活动的形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共同形成有助于提高人们生活品质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并非是单向的影响而是体育与生活方式双向的互动,既描述了体育与生活双向互动、共同发展的基本趋势,又体现了体育与生活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内在要求,更揭示了体育与生活彼此融合、共生共荣的终极目标。共建共享是新时代的发展理念,融合到生活化体育模式中可以描绘出新时代体育图景,从贴近生活的体育活动形式到无缝对接生活场域的体育场馆是最外层的显性要素。

3.1.1 体育活动形式

从活动形式上看,当前体育领域大致呈现出两极分化的图景:越来越接地气的大众体育与越来越高大上的精英体育。“软体育”或者“轻体育”并没有成为模糊二者边界的中间场域,反而是将一些原本带有生活气息的活动形式不断竞技化,使得这些活动与人们生活方式的链接逐渐被淹没在有意识营造的高冷范式中。此外,借助科技手段、外力设备提高运动成绩对人自然属性的剥夺越来越严重。当今与健身活动有关的各类新媒体平台与健身类APP大量涌现,人们可以快捷接收各种信息并进行线上互动,但体育活动的科技化、数字化使得强调“身体在场”的体育运动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被“数字空间”和“虚拟空间”所挤占和支配,人们在步数、心跳、呼吸等一系列数字排名的刺激下加入娱乐狂欢,进而退让到对“自我运动空间”的营造中。这种全民健身的假性繁荣表面看来使体育与生活的联结更为密切,但从意识层面看与终身体育意识、体育素养的培育是背道而驰的。智能化时代的休闲娱乐活动形式与更新速度迥异于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如何创设新颖的体育活动形式是人人“乐建乐享”体育的关键思路。互联网+时代已经让技术革新周期大大缩短,当技术、物资等硬条件不再是难以攻克的堡垒,理念、情境、体验等软条件便成为取胜的重要筹码。具有高度粘性的娱乐软件、网络游戏之所以让人难以自拔,在于设计者将超强的“短期回报”系统极致地运用到页面和客户端。[JP2]而强调身体在场的体育活动很难让参与者即刻体验到“短期回报”,因为体育的成就感来自长期的自律与坚持,不经过汗水的冲刷和意志的磨练很难获得显性“回报”。如何在技术革新的大潮中既坚守“身体的在场性”与追求卓越的本质,又遵循市场规律在休闲产业中占据一席之地是新时代体育应当审慎思考的问题,也是助推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路径。

3.1.2 体育运动场馆

从体育场馆与生活的关联度来看,很多体育场馆的修建与再利用出现了两类趋向。许多为国际大型赛事修建标志性场馆俨然成为城市名片和标志性建筑,但它们却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场域。多数为迎合国际赛事而新建的场馆由于其大型化、规范化和艺术化,赛后向亲民设施转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遭受经济和空间的损失。中等规模的比赛场馆多样化再利用使得其收入基本可以支付场馆维护的成本。另外那些分布在民众聚居区域的健身路径算是真正融入人们生活场域的文化因子,然而其使用率与使用者年龄、职业等结构在数据显示上并没有达成投资者建造者想要的理想曲线,挪作他用的现象也比比皆是,在偏远地区更是如此,越是健身路径分布稀疏的区域越是鲜有使用者,在一定程度上不合时宜地展现出了马太效应。

近年来,一些国家或城市本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在规划与修建大型场馆时充分考虑场馆的赛后利用和亲民性,如伦敦奥运会的主场馆“伦敦碗”在奥运会结束后被灵活拆解组合,改建为多功能的各种健身区域供市民们使用,可以算得上奥运会留给伦敦市民的最好的财富。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场馆筹建也努力践行可持续理念,不仅绿色环保,还注重场馆赛后利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将打造成集“体育赛事、群众健身、文化休闲、展览展示、社会公益”五位一体的多功能滑雪中心。淡化体育场地设施与生活设施之间明显的区隔符号,体育生活化才能呈现水到渠成之势,健身的全民普及才能不再是学者的纠结与决策者的牵掣,生活化体育模式的共建共享转化为乐建乐享则指日可待。

3.2 中观制度建制:顶层到基层的多方联动干预

我国几代领导人在不同历史时期都肯定了体育对于创造健康美好生活的重要作用。毛泽东在1952年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邓小平提出要把体育运动普及到广大群众中去;胡锦涛提出要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习近平强调全民健身是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10]。可以看出国家顶层关涉大众健康的理念总是与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息息相关,也体现了政府部门对于“体育——生活交集领域”的适度干预。但是回顾以往很多相关政策与规划、计划的推行并非总能达到预期。當健康中国从建设任务转化为战略任务时,由上而下的社会各级相关部门的联动才真正进入启动模式。

由上而下的联动并非单向或闭路运行,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共治、协同发展模式才是新时代体育发展应有的格局。当前我国社会治理框架基本遵循了“参与合作共赢”的理念,“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推动”模式使得连接政府与公民的通道更为通畅,体育领域各级政策的推行与实施路径也呈现出多元化样态。

联动干预还应体现在不同领域的跨界联合。例如《“健康中国2030”健康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体医结合”,既是新时期迎合国家体育战略的客观需求,又是体育产业与健康服务业延伸融合的内在需求。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领域与体育的结合,“大体育观”将逐渐成为主流。所谓的“大体育观”并不仅是指数量、规模上的宏大,更应探求区域、行业上的大跨度联动,体育不再是体育部门的专有领域,体育因其多样性与包容性,可以延展至人们的各个社会生活领域,体教结合、体医结合到未来可能出现的体工结合、体商结合,以至不久的将来发展到一定阶段,“体某结合”这类术语渐次消失,那时体育不再有边界,体育已经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无缝链接,深度融合为一体,成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核心与主体指标。

联动干预要打破条框的分割,将边界最大模糊化。新时代体育的发展推进可以借鉴“海洋思维”。海洋思维,是一种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战略,是以“不求拥有,但求所用”为目标导向的思维模式。在体育项目的推广中,可以不拘泥于体育概念和界限的划分,充分挖掘群众基础好、普及率高的体育活动,借助体育项目的影响力使其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解技术空间对人们生活空间的挤压。

3.3 内隐品格重塑:坚守以人为本、以生活为本的价值取向

体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文化活动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其行为主体与客体的同一性,即活动行为主体通过活动要改造的客体直接指向行为主体的自身。在这样的活动中,行为主体的参与体验是维系活动参与频次与强度的重要维度。当前在“全民健身”“健康中國”等政策与理念的推动下,体育早已摆脱了边缘化的尴尬境地,各级各类组织与团体都积极开展、运营各类体育活动和赛事。然而在铺天盖地袭来的“体育热”中,很多组织者与管理者更多地把视线集中在活动规模和社会辐射力上,大众的参与体验或者被忽视,或者湮没在政绩、成绩的掌声中。很多体育活动和体育赛事或如昙花一现成为一次性活动,或如春风送暖成为年复一年的惯例活动,那些极为接地气的民间体育文化节式的活动却少之又少。

美好生活的时代应当是公民社会的权利本位时代,公民个体的幸福一定是与权利的享有和保障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通常认为公民幸福权是指公民享有对自己生活状况评价的一种美好的心理体验和主观感受的权利认同。关涉美好生活的体育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以生活为本的体育价值观,要立足于现实的人,立足于社会的人,这是体育与时俱进的时代品格。体育的本真追求不应止步于对人生物性的改造,更应帮助人超越其生物性的一面,丰富人的内在精神品质,以生成人、提升人为旨归。由此可见,以人为本、以生活为本的体育品格与经济功利主义和政治理性主义的体育品格是截然不同的。体育不应当沦为政治工具和经济工具,摒弃功利主义引导的异化的体育,新时代体育的使命是帮助人们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实现个体成长和社会进步,共创和共享美好生活的文化活动。如果人不能位于体育的核心位置,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科学技术如何先进,都只能训练出工具人和职能人,而与人的精神成长无关,更与人的美好生活无关。体育之于人的价值并不是短期的直接利益,而是在长期持续的参与过程中,培养人对身体健康的认知和关注,继而以运动健身的习惯为主要形式,渗透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生活内容的基本组成部分,而成为真正内在于人的本质需求。因此,新时代的体育关照应当由人的外部转向人的内部,一方面重塑体育根本价值,保持其相对独立性,另一方面为人实现美好生活打下根基。

4 结语

以美好生活的理念和规范,催生体育结构与研究指向的转型,这对处于体育革新关键期的中国是极为必要的。从东亚病夫到体育大国再到体育强国体现了国家崛起、民族自强的进程,从健康中国到美好生活则体现了快车道上高速发展后的理性回归与本质价值诉求。美好生活是人类在文明时代一切社会文化活动的最终指向,体育更是追求美好生活的文化担当,以美好生活引领体育意义和生活转向,使体育真正成为滋养灵魂、强壮身体、融入美好生活的一种方式,是时代之诉求,是社会之愿景,更是体育人之重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 2017-10-28.

[2]吕树庭. 21世纪中国社会生活方式与体育的社会学透视[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1(1):1-4.

[3]刘一民. 体育存在的生命意义与表达[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4):13.

[4]任海. 体育强国——由重在国家建构到重在国族建构[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8, 42(1):1-6.

[5]崔乐泉. 从冲突走向融合——近代中国传统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历史审视[J]. 体育文化导刊,2007(7):23-30.

[6]刘铁芳. 追寻生命的整全:个体成人的教育哲学阐释[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

[7]刘国永. 实施全民健身战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J]. 体育科学, 2016, 36(12):3-10.

[8]新华网体育.“5·12”震后十年: 体育为灾后重生打上深刻烙印[EB/OL]. http://sports.xinhuanet.com/c/2018-05/11/c_1122820321.htm.

[9]李善英. 新时代实现“美好生活”的历史价值指向[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4):93-98.

[10]王宇鹏,赵敬菡,万事成. 习近平的健康观:以人民为中心,以健康为根本[N].人民网-共产党员新闻网,2016-08-19.

收稿日期:2019-09-04

作者简介:宋玉芳(1974- ),女,山东聊城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体育文化学。

作者单位:1.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现代学院基础部,山东 济南 250104

猜你喜欢

美好生活共建共享新时代
卖套房子半生无忧?谁摧毁了北京精明夫妻的“美好生活”
精明夫妻卖北京房子欲半生无忧,不料“美好生活”以血腥收场
Interlib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的应用初探
筑巢引凤共建共享人才共育校企共赢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现状思考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