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与农民政治参与的内在机理探讨

2019-03-03涂平荣刘修发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19年5期
关键词:农民政治农村

涂平荣,刘修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当前的一件大事,是千千万万农民的一件幸事。自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学界关于乡村振兴研究的文献如春笋破土,势头良好。但是目前学界鲜有以乡村振兴视角探究乡村振兴与提升农民政治参与的内在机理方面做出相关的探讨。在新时代下充分认识和深刻把握这种内在机理,并深入研究和努力推进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与提升农民政治参与的良性互动,对于促进农村的经济振兴,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提升农民素质和精神风貌、促进政治文化的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乡村政治生态环境,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将大有裨益。

一、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民政治参与诠释

(一)乡村振兴战略诠释

“三农”问题历来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新矛盾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的重大抓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举措之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时代背景、实质与内涵。

1.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

首先,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基于新的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处在新的历史方位做出的正确决断。当前和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都与“三农”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1]209-210基于当前形势,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地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农产品迫切需要提高有效供给;二是农村产业迫切需求提质增效、融合发展;三是农村生态环境亟待改善;四是农民收入亟需增长。这四个要求是基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而对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提出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更好地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而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以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

其次,还必须认识到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地位并没有改变。只有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得到稳固,才能为新时代国家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第二、第三产业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是基础性保障;同样,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将推动农业的发展。为此,强化农业的基础性地位,除了有利于农业发展外,还将促进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最后,建国以来我国致力于实现农业现代化,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农业的生产水平大大提高,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我国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依然严峻,特别是与城市相比,农业农村发展仍然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居民与农民的收入水平差距大,农村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不健全,农业技术水平不高,竞争力差,可持续性不强,农民收入增收渠道举步维艰。为此,要缩小城乡的差距,就必须从发展的体制上寻找新的突破,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农村农业优先发展是基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基本国情出发的战略抉择。

2.乡村振兴的实质与内涵

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2页。“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也是基本内涵。“产业兴旺”侧重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生态宜居”侧重农村生活环境的发展;“乡风文明”侧重农村、农民文化角度的发展;“治理有效”侧重农村基层治理的善治;“生活富裕”侧重农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这一总要求内在统一于乡村振兴这一战略。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是一切“三农”政策实施的最终着力点,也是政策实施的受益人。事关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都必须经得住是否有利于农民的考验。因此,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质是“以人民为中心”,其贯彻和实施,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三农”问题,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三农”问题中,“农民”问题是起决定性的问题,是发展农村和农业的决定性因素。“三农”问题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人的解放发展上,具体说就是要落实到农民的解放和发展上。只有真正落实到“农民”问题的解决,农村和农业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二)农民政治参与诠释

农民政治参与属于政治生活的范畴,农民是政治参与的主体外延。农民政治参与即农民作为一个特定的主体通过合法的方式参加政治生活,以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作和政策制定、执行的一个过程。它反映了农民在社会中的影响和地位,是农民民主权利实现的重要方式。

农民政治参与是公民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目前学界对农民政治参与研究文献和著述很丰富,研究视角聚焦在对农民政治参与的现状,农民政治参与的方式,农民政治参与的动机,影响农民政治参与的因素以及提高农民政治参与质量的思路上。本文尝试从乡村振兴角度探究农民政治参与的内在关系,为农民政治参与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二、乡村振兴与农民政治参与有其内在关联

乡村振兴与农民政治参与有其内在关联,集中表现在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五个方面与农民政治参与的要义都是内在关联的。具体表现如下:

(一)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靶向,也是锻炼农民政治参与能力的有效路径

振兴乡村需要注入活力,活力的源头活水便是产业的兴旺。产业兴旺强调的是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要实现产业的兴旺,首要的原则就是厘清农村产业兴旺依靠谁的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占据主导地位且生产方式的落后导致很多农村依然是“靠天吃饭”,生存能力弱。农村产业的兴旺需要开拓农村生产力的视野,摆脱单一的产业体系,构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融合体系,将城市和乡村有效衔接起来,使现代生产要素流向乡村,通过引资、引技、引智使乡村人才回流,反哺乡村,发展适合乡村实际情况的农业专业化生产之路。而落实这一目标的主体是农民。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建设者,是乡村产业发展中“活”的生产要素,在产业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农民政治参与的状况也是乡村经济发展的集中表现,为此需要积极引导农民有序参与政治,及时准确了解与有效利用国家乡村振兴计划中的经济政策,特别是在基层民主自治过程中,通过提高农民政治参与能力为本乡村的产业兴旺争取政策和资金的资助,在政治参与中调动农民主体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助推农村产业兴旺,促进经济发展。

(二)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急需调动农民政治参与热情,参与建设美丽乡村

生态宜居是美丽乡村的应有之义,也是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生态宜居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保护乡村生态环境中必须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前,乡村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不少的难题,要实现生态宜居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民生活垃圾随意堆放、垃圾分类政策难以落实、农产品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河流水量减少与污浊并存、山上树木滥砍滥伐等等。就农村生活垃圾而言,随着市场经济的扩展,农村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市场经济自发性的影响,不少农民自私自利思想严重,对生活垃圾需要选址建立集中堆放以及垃圾的管理问题上漠不关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既是造成乡村生态环境长期得不到改善的重要原因之一,又是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不强、热情不高的集中反映。要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就必须激发农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农民在基层民主政治中充分体现责任意识和自身的主人翁意识。让农民意识到,作为村庄的主人,乡村环境的好与坏,事关自身的生存生活和发展。只有让农民不断地提升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中切实地体会到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的好处,才能使农民参与乡村环境治理的热潮得以延续,最终实现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三)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价值导向,也是农民政治参与的目标所向

治理有效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治理的价值导向,也是农民政治参与的目标所向。实现乡村治理有效必须“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让社会正气得到弘扬、违法行为得到惩治,实现自治、法治和德治有机结合。”[2]新时代下,我国乡村治理体系已发生尤为重要的变化:治理主体的变化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乡村精英外流;治理事务不是单纯地维护乡村的稳定,还扩展到农民扶贫脱贫、乡村环境污染治理等等;治理制度上主要依靠村级党组织、村委委员实施乡村治理向加强农村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建设,包括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转变。以上变化要求增强农民政治参与意识,提升农民政治参与能力,提高农村精英主动服务乡村的意识,自觉自愿投身于建设乡村中去,号召外流精英返乡创业。同时还要求农民积极主动融入政治参与,共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充分发挥农民的首创精神,同村党组织、村委会一道建设乡村,推动乡村事务决策的实施,促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进而达到“自治、德治、法治”三大机制的协调统一,有效实现乡村善治。

(四)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思想保障,也是农民政治参与能力提升的精神食粮

乡风文明侧重的是乡村精神文明的发展,特别是乡村浓厚文化氛围的营造、农民综合素质的提升。良好乡风、家风、民风的培养,是乡村振兴的思想保障,也是农民政治参与能力提升的精神食粮。培育乡风文明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和开展移风易俗行动”[3]。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培育乡风文明能够在乡村营造健康向上的乡风氛围,端正村干部的作风,缓和干群矛盾,改善干群关系,进而增强农民与村干部的信任,减少不必要的猜疑。此外,现代良好民风的培育还能够有效地扫除乡村腐朽的政治文化,如重礼俗轻法治、乡土意识、宗族小团体意识、臣民“文化”等,为乡村振兴扫清思想上的“绊脚石”,提供思想保障。从农民政治参与的角度看,在文明的乡风陶冶下,能够端正农民政治参与的动机,加强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政治参与意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进而提高农民政治参与能力。

(五)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落脚点,也是实现农民政治参与功效的路径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落脚点。生活富裕是农民的富裕。农民的富裕是农民作为主体,实现政治参与功效的路径。当前,面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比较大的情况下,增加农民的收入,并且要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不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问题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目的,实际上就是解决生活富裕的问题。生活富裕不仅仅是指物质生活的富裕,还包括精神生活的富裕。生活富裕归根究底还是农民生活的富裕,是以人民为中心,着眼于农民的全面发展。同样,农民的政治参与行为也毫不例外地要受经济因素的制约[4]。农民首先只有解决了生活问题,才能为政治参与提供物质前提和保障。倘若农民吃了上顿,愁下顿,基本生活得不到有效地保障,难以想象会有政治参与。尽管现今农民的生活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但是新时代下,对农民的生活不能仅仅是基本生活资料的满足,对生活质量也提出了新要求。随着生活的富裕,农民才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去追求政治上的参与,并且生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政治参与功效的强弱。可见,在提升农民政治参与效能路径上,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实现农民的生活富裕是其必要的物质前提。

三、提升农民政治参与能力可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提升农民政治参与能力,不仅有利于农民提高政治意识,增强政治素质,促进农民自身的全面发展,而且有利于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升农民政治参与能力有利于农村产业兴旺,助推乡村经济振兴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三农”问题在新形势下出现了新的变化,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日趋复杂,特别是解决乡村产业融合,实现产业兴旺的问题迫在眉睫。这一问题的解决从某种程度上依赖于广大乡村农民的政治参与。农民作为产业兴旺、乡村生产力发展的主体,通过提升农民的政治参与,可以使农民增强对乡村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进而农民就会更多地参与乡村的建设与发展,提出更多关于乡村建设与发展的建议。它不仅能让农民真真切切体会到自身在推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而且还能够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激发他们的主动参与、自力更生的潜力,加强他们与基层政府的沟通,从而推动政府决策的实施,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程度,并为乡村经济发展创造新的条件。

(二)提升农民政治参与能力有利于农民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助推乡村社会稳定

传统的农村社会治理偏向于依靠村党委组织、村委委员。新形势下随着治理主体、内涵和外延以及治理制度的变化,提升农民政治参与能力有利于农民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有利助推乡村社会治理。特别是党的十九大强调,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乡村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一环,提升农民政治参与有利于增进政府与群众的相互理解与沟通,融洽干群关系,减少政策执行的偏差,提高政策执行的靶向性。此外,农民通过制度化的政治参与能够有效地维护自身的利益,反之农民利益如果受损,缺乏一个有效的制度化的表达和补偿方式就会加剧农民的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如:倪承海把农民的非制度化参与分为:行贿活动,越级上访活动,家族或宗族对基层政权的干预活动,报复和暴力对抗活动。[5]非制度化参与将不利于农村乃至全社会的和谐稳定,缺乏一个稳定有序的乡村建设环境,更别说乡村振兴。因此,提升农民的政治参与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三)提升农民政治参与能力有利于提升农民政治素质,助推乡村政治文化振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相应地乡村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应当理性看到的是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经济发展的现状。提升农民政治参与,使农民在政治参与的实践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增强政治参与意识,解放农民的思想观念,进而加强集体主义观念,增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信赖感,斗志昂扬地投身于乡村振兴的建设中去。此外,农民通过参与政治实践活动可以营造良好的政治文化。关于政治文化,杨明伟认为:“政治文化主要由政治认识性成分、政治情感性成分、政治价值性成分和政治理想性成分四大部分组成。政治文化是一个社会、一个政治共同体不可忽略的基础和条件。”[6]农民在政治参与实践中,通过不断替身自身的政治参与实践能力,能够更新自身旧的思想观念,向更理想的、更具有民主意识的方面发展,从而树立新的政治态度。农民在政治参与中使农民的思想发生转换,使传统的“臣民”观,向具有现代化的民主、平等意识的现代公民转换。

(四)提升农民政治参与能力有利于乡村治理民主化,助推乡村政治生态振兴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解决的力度不断加大,一些基层官员丧失理想信念,政治上蜕变,理想信念丧失,利用基层法律制度不健全或监督不力的空隙,截留乡村振兴资金,造成了群众与官员关系的紧张,使政府威信下降等恶劣影响。通过提升政治参与,可以加强对基层官员的监督,对官员的举止起监督作用,使官员的不良行为有所收敛,从而减少腐败行为的滋生,营造风清气正的乡村政治生态环境。提升农民的政治参与,一方面有利于规范农民自身的政治行为,使其采取合法的途径为自身政治意愿的表达畅通渠道;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农民自身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增强参政意识,强化心理上、情感上的归属感和主人翁地位,推动决策的实施,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助推乡村政治生态振兴。

四、乡村振兴可内在驱动农民政治参与能力全面提升

动员和组织农民投身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伟大事业中去,不仅有利于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而且可内在驱动农民政治参与能力全面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乡村经济振兴,可夯实农民政治参与的物质基础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7]286“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8]187。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民对政治参与越来越感兴趣的原因就在于改革开放使他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提高,摆脱了愚昧落后状态。亨廷顿认为:“社会经济发展促进政治参与的扩大,造成参与基础的多样化,并导致自动参与代替动员参与。”[9]农民政治参与的程度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要消除制约农民政治参与的因素,必须从根源上大力推进乡村经济振兴,推动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繁荣农村市场经济。农民是一个很实在的群体,只有农民的经济利益首先得到了保障和维护,“农民才会真正产生政治参与的意识与愿望,希望能够通过政治参与来行使自身当家作主的实际权利,进而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定之中,表达出自己的利益要求,使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更加符合绝大多数农民的要求。”[10]

(二)乡村政治振兴,可健全农民政治参与的有效机制

乡村政治振兴,首先体现在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理念上,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反映农民心声,坚持做到使农民满意,“小康不小康,关键靠老乡”。其次,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充分发挥村委会在农民政治参与中的作用。最后,厘清村委会、基层党组织、农民、基层政府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它们之间的矛盾。特别是“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村委会在权力关系中的冲突、国家行政权力和村民自治权利中的冲突、村委会自治权和农民经营自主权中的冲突等三大问题”。[10]实践证明,乡村政治振兴可使村委会的自治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能够避免基层政府越位、错位,发生越俎代庖的行为和村委会职能的行政化,能有效地清除阻碍村民实现自治的藩篱,还能健全乡村直接民主选举制度、强化民主监督机制,推动村务和村财务的公开透明化。

(三)乡村教育振兴,可提升农民政治参与的科学文化与思想道德素质

列宁指出:“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不识字就不可能有政治,不识字只能有流言蜚语,谎话偏见,而没有政治。”[11]200可见,乡村教育振兴在农民政治参与中的重要性。当前,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虽然经历改革开放和农村生产力的解放而得到明显的提高。但是在新时代下,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程度跟不上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农民文化素质的需求更高。文化素质与政治参与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乡村教育的落后使得农民在政治参与中科学文化与思想道德素质普遍偏低,典型地表现为一种“被动员起来的参与”的特征,对现行政治参与的程序,政治参与目的、责任及基本权利缺乏正确的认知,以致心有余而力不足。为此必须振兴乡村教育,培育农村精英。通过乡村教育振兴能使农民充分意识到自身参与政治生活所拥有的权利和所需承担的责任,不断提高农民政治参与的理性程度,减少非制度政治参与。

(四)乡村治理振兴,可激活农民政治参与能力

传统的乡村治理,主要依靠村党委组织、村委委员来实施,农民的影响力并未真正调动起来,造成基层政府的服务意识淡薄,一些基层政府以地方老大自居,居高临下,对村民委员会和农民发号施令,收刮民脂民膏。另外,很多农民在解决问题时往往不通过正常的政治参与途径来解决,而是通过一些非正常途径来解决,如贿赂等。即使农民参与政治生活,那也是勉强应付,草草了事。因此,党和国家应当从乡村治理振兴上下功夫,强化村民自治在维系乡村治理的核心作用,同时“政府应积极支持农民组织化建设,对农民的政治参与要从政策上予以引导,行政上予以合作,法律上予以规范”[12]。只有基层政府转变职能,提高服务意识,对农民的政治参与开展正确的帮助与指导,才能激活农民的依法政治参与,杜绝不合法、不规范的政治参与。

猜你喜欢

农民政治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饸饹面“贷”富农民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