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两次对菲南海维权斗争

2019-03-03万雪飞

印度洋经济体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黄岩岛主权维权

曾 勇 万雪飞

【内容提要】美济礁事件和黄岩岛事件是中国和菲律宾之间两次严重的南海争端。这两次南海维权斗争,本质上都是中国政府强调南海诸岛“主权属我”政策的体现。两次南海维权均是在不同局势下进行的,各有具体目标和作用。这两次维权斗争存在一些共同点,如斗争目标的有限性、维权斗争手段的多样性和维权意志的坚定性,由此导致维权斗争过程非常复杂。从更全面以及连贯性角度看,两次对菲南海维权斗争都是对南海特定局势的反应,其目的是要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由此而来的政策启示为:在坚持政策原则基础上侧重推动同菲律宾在南海方面的合作;不断扩大并充实中菲共同利益;强化中菲在南海行为准则谈判中的合作关系。

美济礁事件和黄岩岛事件是中菲间两起非常严重的岛礁争端。(1)美济礁事件是指1995-1999年间菲律宾针对中国发起的一系列侵犯中国美济礁、黄岩岛等岛礁主权的事件,包括抓捕并扣押中国渔民、炸毁中国在相关岛礁设立的测量标志以及拦截中国船只登陆黄岩岛等;具体起因是菲律宾指控中国在美济礁建立违法建筑,最终结果是中国维护了美济礁的主权、强化了中国渔民合法利益的保护。 黄岩岛事件是指2012年4月8日至当年6月18日菲律宾与中国就黄岩岛海域附近的捕鱼权益发生的对峙;具体起因是菲律宾主动以非法方式试图抓扣在黄岩岛附近捕鱼的中国渔民,最终结果是中国渔民的合法利益得到保护,中国恢复了对黄岩岛的控制。为维护美济礁和黄岩岛的领土主权,中国针对菲律宾展开了堪称激烈的南海维权斗争。这两次维权斗争面临不同的困难,但中国最终克服困难,实现了维权目标。本文的目的是研究这两次维权斗争体现出来的基本特点以及由此关于菲律宾方向南海维权的启示。

国内学术界在研究这两起维权事件上取得了一些成果,其共同特点是着重于中国视角探讨中菲各自南海举措的动机,对事件进程均有较为详细的描述。(2)李金明:《美济礁事件的前前后后》,《南洋问题研究》2000年第1期,第66-75页;张明亮:《南中国海争端与中菲关系》,《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年第2期,第102-108页;晓林:《中菲关系:波澜起伏又一年》,《东南亚研究》1996年第2期,第36-37页;张洁:《黄岩岛模式与中国海洋维权政策的转向》,《东南亚研究》2013年第4期,第25-31页;曾勇:《从“黄岩岛模式”看中国南海政策转向》,《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4年第5期,第127-144页。国外的研究集中于中国南海维权举措的动机、实施模式和效果,对于深入分析相关问题颇有帮助。(3)Lesek Buszynski, “ASEN, the Declaration on Conduct,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No. 3, 2003,pp.343-362; Ang Cheng Guan,“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 Re-visited ”,IDSS Working Paper Series (1999); Li Mingjiang,“Security in the South China Sea : China's Balancing Act and New Regional Dynamics”. RSIS Working Papers, 2008; Daniel J. Dzurek, “The Spratly Islands Dispute: Who’s On First?”,Maritime Briefing,Volume 2, Number 1,1996; Renato Cruz De Castro, “Abstract of ‘China’s Realpolitik Approach in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 The Case of the 2012 Scarborough Shoal Stand-Off’” , the “Managing Tension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conference, CSIS, Washington, D .C .,June 5-6, 2013.基于上述情况,本文将在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着重探讨两次对菲南海维权斗争的几个基本问题。

首先,90年代以来中国的南海政策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中国的南海政策不是寻求与菲律宾对抗。90年代初确立“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南海政策以来,很长一段时期中国在南海的维权斗争主要体现为“搁置争议”。但2009年来的新形势使得中国必须强化“主权属我”。(4)张洁:《黄岩岛模式与中国海洋维权政策的转向》,第29-30页。这两次南海维权斗争实际上是在有一定区别的中国南海政策背景下展开的,但最终目的不是和菲律宾搞对抗。

其次,两次南海维权斗争地区背景有别,斗争方法、过程以及最终效果并不相同。主要是哪些因素导致不同的结果?两次南海维权斗争有怎样的内在联系?中国怎样具体应对?这些问题,需要置于一个连续性的过程中整体把握。

最后,两次南海维权斗争体现了一些共同特点,包括维权目标的有限性、维权手段的灵活性和维权意志的坚定性。对菲南海维权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要注意把握维权与维稳的平衡,防止在实现维权目标的情况下出现南海局势剧烈动荡。这几乎决定了对菲南海维权斗争的基本特点。但是,在具体的维权斗争中,这些基本特点怎样体现,需要进一步阐释。

选择“维权斗争”作为研究的核心概念,主要是为了强调中国南海维权目标的对抗性、复杂性和过程性的特点。南海维权斗争的目标具有对抗性特点,是要在实现自身意愿的同时否定他方意愿;即南海诸岛主权及其附属海洋权益在我而不在他方,认为他方的权益诉求是非法的无理的。实现维权目标的过程是复杂的;只有统一协调各种举措,根据复杂局势随时调整,才有可能实现目标;实现目标的具体过程,既会出现形势反复,也有可能出现举措之间相互矛盾的情况。为实现目标,中国必须采取各种举措。斗争性是这些举措最根本的共性。

一、对菲维权斗争在中国南海政策中的作用

理解两次对菲南海维权斗争在中国南海政策中的作用,首先必须了解中国南海政策的发展脉络。七十年的中国南海政策,大体可分为主要强调主权归属(1949至1991年)和“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1992年以来)两个阶段。(5)这个区分是粗线条的,一般还要将第一阶段细分为70年代前和70年代后。考虑到这一阶段的政策重点就直接做了这种处理,进一步了解可见李金明:《中国南海疆域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李国强:《南中国海研究:历史与现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等。前一个阶段是共和国初创时期现代民族国家的自然需求;后一个阶段是着眼于经济发展的务实性目标。后一个阶段根据侧重点不同还可以细分为强调“搁置争议”(2009年之前)和“主权属我”(2009年以来)两个时期。其次必须理解对菲维权斗争和其他维权斗争的区别。菲律宾虽然是个小国,却是东盟创始成员国之一,还是美国的盟国。对菲维权斗争与对越、对美维权斗争有根本性的区别。

最后必须将对菲维权斗争置于特定的南海局势下来理解。美济礁事件出现于中国积极发展睦邻友好关系、大力推动东亚区域合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国际环境的重要时期。(6)冯特君:《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第5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432页;Shee Poon Kim, “The South China Sea in China's Strategic Thinking”,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 19, No. 4, March 1998, pp. 369-387.这意味着对菲维权斗争有相当大的回旋余地,中国南海政策着眼于维护和平稳定的大局。2012年的黄岩岛事件则应当置于2009年以来南海背景下来理解。该事件中的维权斗争是实现黄岩岛主权控制权的恢复,属于拓展性维权,是奠定“主权属我”南海政策的标志性事态。

(一)1992年前的中国南海政策与维权

中国完整南海政策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清朝末年,有感于海洋方面的威胁,清政府派出舰队巡航南海;民国时期,为捍卫南海诸岛主权,中国与法国就九小岛事件还爆发了较为尖锐的外交冲突;(7)林金枝:《1912-1949年中国政府行使和维护南海诸岛主权的斗争》,《南洋问题研究》1991年第4期,第65-75页。二战结束后,中国根据《开罗宣言》等雅尔塔体系主要国际文件精神及相关条款收复南海诸岛,并于1947年底至1948年初发布U型线——这一般被认为是中国南海政策形成的基本标志。(8)1947年10月,中国政府确定中国边界东西南北四至地点及其经纬度,最南的边界定为北纬4度的南沙群岛曾母暗沙,并在编绘出版的《南海诸岛位置图》中,以未定国界线标绘了一条由11段断续线组成的线;1948年初,中国政府公开发行的《中华民国行政区域图》,向国际社会正式宣布了中国政府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权和管辖权范围,即公认的“十一段线”。新中国成立后,经政府有关部门审定出版的《南海诸岛图》,再次标绘了南海断续国境线,将11段断续线去掉北部湾2段,改为9段断续线,地理位置上稍有调整;详细可见徐志良:《民国海疆版图演变与南海断续国界线的形成》,《太平洋学报》2010年第4期,第92-96页。此后,中国政府大体上都坚持断续线立场。就南海政策形成的过程来看,中国南海政策针对的不是周边中小国家,而是对中国领土主权完整构成现实威胁的帝国主义国家,如法国和日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一反默许中国南海政策的立场,通过《旧金山和约》制造 “南海地位未定论”,为南越、菲律宾关于南海诸岛的主权要求制造依据,并给予南越在旧金山和会期间发表关于南海诸岛主权要求的机会。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巨大牺牲和贡献的中国被排斥在和会之外,中国不得不通过严正声明的方式表达其南海政策立场。(9)王蕾:《旧金山媾和与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第287-297页;亦可参见张明亮:《<旧金山对日和约>再研究——关于其对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处理及后果》,《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1期。此后很长一段时期,中国维护南海权益的主要方式就是政策宣示,这主要是弱小的海军实力所致。(10)这段时期,中国台湾当局为维护南海主权也做过不少努力,但整体而言,维权效果极其有限;如1956年台湾当局海军巡弋南海。张良福:《南沙群岛大事记(1949-1995)》,“八五”国家南沙考察专项、中国科学院南沙综合考察科学考察队,1996年,第6-7页。

70年代以来南海局势骤然升温,菲律宾等加速侵占我南海诸岛。在中美实现战略结盟的背景下,具备一定海军实力的中国采取了武力方式维权。1974年西沙海战和1988年南沙海战表明:采取武力方式维权,实际效果更突出。中国南海维权能力显著增强的同时,南海问题所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邓小平曾经设想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政策(11)1984年10月22日,邓小平指出,南沙群岛历来都是属于中国的,解决该争端有武力这个办法,“(另一个)一个办法是把主权问题搁置起来,共同开发,这就可以消除多年积累下来的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87页。具备了推行的基本条件。与此前以岛礁主权归属为唯一目的的南海政策不一样,80年代中期的南海政策以经济开发政策主导,以中国经济建设发展大局定位南海维权多重目标,反映了中国不断增强的海洋意识。(12)曾勇:《中美关系视角下的南海问题研究》,中央党校2013年博士论文,第130页。南沙海战后,邓小平、李鹏先后明确表示,南海新政策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13)前者参见1988年4月17日《人民日报》;后者参见1990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此后,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以下简称《领海法》),以法律形式明确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南海新政策被更准确的界定为“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二)美济礁事件成功维权确立“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南海新政策

中国欣然同意以东道国客人身份参加1992年在菲律宾召开的东盟会议,现场见证了7月22日东盟发表的《东盟关于南海的声明》(以下简称《声明》),(14)ASEAN Secretariat, ASEAN-China Documents Series 1991-2005, Jakarta, ASEAN Secretariat, 2006, p.13中国和东盟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同时东盟就接纳越南为新成员国达成一致。越南在积极发展与东盟关系的同时,特别注意加强与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的协商。早在南沙海战之后,越南和菲律宾就达成和平解决南海问题的共同声明;1992年5月28日越南和菲律宾一致反对中国在南海的石油勘探活动。由于和越南面临同样的南沙岛礁主权竞争者——中国,菲律宾也非常注意强化与越南在南海问题上的协调。1992年11月12日两国外长在举行联合记者招待会时表示,支持各自关于和平解决南海争端的立场。(15)张良福:《南沙群岛大事记(1949-1995)》,第141、220和238页。考虑到双方不久前均和中国发生过海洋争执,这实际上是联合对华的外交声明。

中国并不希望在南海问题上与越南等过多纠缠,但是不利于中国南海政策的局势愈加恶化。在菲越(对“菲律宾和越南”的简称,下同)南海外交协调不断深入的背景下,(16)Nguyen Hong Thao, “Vietnam and the Code of Conduct for the South China Sea”, Ocean Development & International Law, Vol.32, 2001, pp.112-113.菲越均加大了对已占非法权益的维护力度和开发力度。1993年5月15日,菲律宾扩建南沙机场;1993年8月越南颁布南沙开发出口海产品的规定,免征相关税收,推动渔业发展;1994年3月底在越南访问的菲律宾总统拉莫斯建议,加强菲越在内的多边合作应对南海问题。(17)张良福:《南沙群岛大事记(1949-1995)》,第247、258、253页。随后越南和中国在南海油气资源勘探及渔业方面争端不断,越南在反对中国万安滩项目的同时,强化自身在争议海域的油气资源勘探。5月菲律宾宣布在紧挨美济礁的“卡拉延群岛”区域(菲律宾对其侵占的南沙群岛部分的单方面统称,下同)开展油气资源勘探。中越之间的这轮南海争端直到当年11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访越才告一段落,但中菲之间的争端却未见冷却的迹象。1994年12月4日越南国防部长访问菲律宾,菲律宾总统声称,双方就南海问题开展最高级互访与交流达成一致。12月10日针对中国关于南沙岛礁主权的声明,菲律宾外长重申菲方对“卡拉延群岛”的主权。(18)Daniel J. Dzurek, “The Spratly Islands Dispute: Who’s On First?”,Maritime Briefing,Volume 2, Number 1,1996, pp.29-34.1995年2月2日,美济礁事件随即爆发,中菲间第一次南海岛礁争端出现。

中国南海新政策的目标是为了自身及东南亚的经济发展,但这建立在“主权属我”基础之上。为了经济发展的大目标,中国可以搁置主权争议,谋求共同发展;中国也愿意和其他国家一道共同开发。为了实现该目标,中国在南海问题上比以往宽忍了很多。(19)Li, Mingjiang在这方面的论述颇有说服力,见Li, Mingjiang,“Security in the South China Sea : China’s Balancing Act and Bew Regional Dynamics”, RSIS Working Papers , 2008.但是,菲越间的联合以及菲律宾在南海愈益激进的举动不断掏蚀“主权属我”底线,中国南海新政策面临维护底线与维护目标的两难抉择。

有研究表明,促使中国在美济礁开展维权斗争的原因是菲越间南海外交协调达到最高级别和菲律宾宣布在南海富油区开展勘探活动。(20)Daniel J. Dzurek, “China Occupies Mischief Reef in Latest Spratly Gambit”, IBRU Boundary and Security Bulletin, April 1995, pp.67-68.Lesek Buszynski, “ASEN, the Declaration on Conduct,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No. 3, 2003,p.348.这固然揭示了美济礁事件维权斗争的原因,但难以解释为什么中国没有选择针对越南展开激烈的维权斗争;毕竟越南在南海也动作不断,和外国开展的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甚至进入到量产阶段。(21)Daniel J. Dzurek, “The Spratly Islands Dispute: Who’s On First?”,pp.28,30.这就有必要考虑对越关系和对菲关系在中国外交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当时中国—东盟外交的背景。越南是另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正在师法中国搞革新开放,和中国就陆地边界和北部湾划界刚刚达成协议。与菲律宾依仗东盟成员国身份和美国盟国身份在南海动作不断不一样,越南与中国一直维持着密切的沟通协调机制。(22)Ang Cheng Guan,“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 Re-visited ” ,IDSS Working Paper Series (1999), p.12.而且,越南在维护其南海非法权益上远没有菲律宾那样肆无忌惮和暴力。1995年3月底菲律宾直接动用武力炸毁中国在五方礁等岛礁上设立的测量标志,并出动海军袭击中国渔船、拘留中国渔民,(23)盛力军:《中菲南沙之争的危险发展》,《明报》,1995年5月号。完全无视中国南海政策的底线,中国必须做出反应。

美济礁事件维权斗争的最大困难是如何限制其影响范围。中国拥有足够的物质实力维护美济礁的主权,但中国必须注意,不能给菲律宾扩大事态造成东盟一致反对中国的机会。中国外交应对,身态足够柔软;中国现场维权,原则立场毫不含糊。中国的得当处理不仅得到东盟的理解,美国也未一面倒支持菲律宾。(24)中国合理有力的回应一定程度上得到东盟的认可。1995年的东盟联合声明并未直斥中国,8月的东盟地区论坛也未应菲律宾之请求将该问题列入正式议题之中;美国也没有一面倒地支持菲律宾,而是谨慎地表示了对南海局势的关切,以偏袒性方式表明其和平解决立场,认为菲律宾和东盟联手足以制衡中国;见Ian James Storey, “Creeping Assertiveness: China, the Philippines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 21, No. 1,April 1999, pp.107-108、p.111.1995年美济礁事件维权取得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接下来的维权斗争。此后几年菲律宾陆续在美济礁、黄岩岛挑起事端,意图将上述岛礁据为己有,结果均被中国挫败。(25)Ang Cheng Guan,“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 Re-visited ”,IDSS Working Paper Series ,1999.

就菲律宾在美济礁事件中咄咄逼人的举措而言,中国完全有理由对菲律宾进行一场低烈度的自卫反击战。但是中国高度克制,还与菲律宾签署行为准则。这表明:中国在维持南海地区稳定与和平方面已经走出了单纯的主权维护模式,愿意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和国际惯例处理主权纠纷,中国正在以实际举措践行其南海新政。这直接提升了东盟对华的信任度。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中国的负责任表现,则使得中国与东盟的关系更加密切,2002年11月4日双方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和《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国始终没有在岛礁主权归属问题上有实质性让步,却依然全面提升了与东盟的政治信任度,将双边经济合作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26)Buszynski对此段过程的分析颇有启发,见Lesek Buszynski, “ASEN, the Declaration on Conduct,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No. 3, 2003,pp.343-362.这意味着,中国南海新政策获得了巨大成功。此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南海局势保持稳定。

(三)黄岩岛事件成功维权助推“主权属我”南海政策实施

2009年根据形势发展中国微调南海政策。2007年来菲越开始持续在南沙挑事;2009年上半年,菲越等进一步推动南海问题国际化,美国则借“无暇”号事件炒作中国的海洋政策与相关法律——南海问题面临的地区环境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同时,伴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等重大崛起事态的出现,南海已经发展为决定中国安全、稳定、繁荣和发展的关键性地区之一。在此背景下,成长为海洋大国的中国顺应自身发展推进国家海洋战略,微调南海政策,侧重“主权属我”。2009年5月7日中国正式向联合国提交照会,出示断续线地图;中国表示,“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并对相关海域及其海床和底土享有主权权利和管辖权。中国政府的这一一贯立场为国际社会所周知”;同时中国还严正批驳越南划界案对中国南海主权的侵犯行为。(27)具体可见http://www.un.org/Depts/los/clcs_new/commission_submissions.htm.一年后,“南海核心利益说”把中国置于菲律宾、越南等国的对立面,(28)Ronald O’Rourke,“Maritime Territorial and Exclusive Economic Zone (EEZ)Disputes Involving China: Issues for Congress”,December 10, 2012, pp.59-61.7月希拉里国务卿在东盟地区论坛发表明确拒绝中国断续线的讲话,(29)2010年7月20日希拉里在第10届ARF上表示“南海问题是美国外交优先考虑”、“南海问题是地区安全的首要关注”、“在解决南海问题上美国有国家利益”、“提出索求的各方应根据《公约》寻求各自对领土及附带权利和海域权利的索求。根据国际法惯例,对南中国海海域提出的合理索求应当完全派生于按地貌特征提出的合理索求”,Hillary Rodham Clinton, “Press Availability”, July 23,2010,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er Hanoi, Vietnam, http://www.state.gov/secretary/rm/2010/07/145095.htm美国随后强化与菲律宾、越南等的安全关系,中国在南海面临的形势趋于严峻,又一轮南海维权斗争序幕升起。

2012年的黄岩岛事件就是在这种局势下出现的。对于菲越等掀起的一股抵制断续线的逆流,中国已经采取的维权举措并没有起到预期效果。而大约同时出现的钓鱼岛争端又在另一海洋方向挑战中国,中国面临的海洋争端全面告急。这意味着:中国必须采取新的维权举措,在具体目标上获得实际收益,阻遏不利态势恶化。菲律宾再次成为维权斗争对象实是菲律宾咎由自取、政策误判的结果。尽管如此,中国依然没有使用武力维权。

黄岩岛事件中的成功维权,顺利破解维权与维稳困局,(30)郭伟华:《破解南海困局,实现互利共赢》,《世界知识》2011年第12期,第67页。这给予中国推动“主权属我”南海政策以极大信心和动力。中国随后设立三沙市、两次开放南海区块。同时中国强化了维护南海权益的力度。2012年7月7日在《携手合作,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讲话中,习近平副主席指出,“中国将继续妥善处理与有关国家的分歧、摩擦,在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共同维护与周边国家关系和地区稳定大局”。十多天后,中国挫败菲律宾等在东盟外长会抹黑中国南海维权政策的图谋,东盟发布“关于解决南海问题六项原则”。(31)Robert Sutter, Chin-hao Huang, “China-Southeast Asia Relations: China Muscles Opponents on South China Sea”,Comparative Connections,Sept 2012.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坚决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这意味着,已被明确界定为中国油气资源重要开发地区的南海必将是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实施地区,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发展海洋权益的标志性地区,“主权属我”的南海政策原则立场会继续坚持并强化。(32)曾勇:《国外有关南海问题解决方案述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4年第3期,第44-45页。这些重大政策的推出以及相关积极事态的出现,是黄岩岛事件对菲维权斗争的逻辑结果,成功的维权斗争强化了南海政策立场,助推南海局势逐渐朝中国主导的方向发展。

2013年1月22日,不甘心失败的菲律宾正式提出国际仲裁方式解决与中国的南海争端。中国随后宣布不接受、不参与仲裁的立场。2016年7月13日中国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关于南海仲裁案的声明》,全面系统地反驳了仲裁结果,并严正指出,“该裁决是无效的,没有拘束力,中国不接受、不承认”。(33)《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关于南海仲裁案的声明》,央广网,2016年7月13日,http://china.cnr.cn/news/20160713/t20160713_522663045.shtml.菲律宾企图以国际仲裁方式迫使中国放弃南海政策原则立场的努力宣告彻底失败。在维护其南海非法所得所有举措用尽的情况下,菲律宾南海实际所得依然有限,中菲间的南海争端因而迅速步入中国轨道。尽管中菲间的南海缓和比中越之间要迟2年多的时间,但其意义依然重大。它意味着南海新一轮的缓和由此开启。

二、南海局势与中国对菲维权斗争

两次对菲南海维权斗争实际上是中国对当时南海局势的被动反应。之所以恰好选择菲律宾则更多是菲律宾自身政策误判所致。美济礁事件前后发生过数次,时间跨度长达5年,最后斗争结果不仅仅是菲律宾无法拓展其非法权益、被中国沉重打击,还间接帮助中国不断深化与东盟的经济合作。这实际上是中国针对当时菲越南海协调的被动防御。黄岩岛事件正值美国高调宣布重返亚洲之际,受到美国支持的菲越等在短短几年内掀起数次大规模挑战中国南海政策原则的事件。中国在黄岩岛事件中的维权既有防御的成分,更是海洋战略影响下的一种维权模式实践。(34)曾勇:《从“黄岩岛模式”看中国南海政策转向》,第127-144页。

南海诸岛主权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固然和美国制造的“南海地位未定论”有关,但在70年代发展成为问题却是菲律宾、越南等各自的切实需要所致。到90年代,由于越南成为东盟成员国,加之东盟在解决柬埔寨问题上收获的自信,(35)张云:《国际政治中“弱者”的逻辑——东盟与亚太地区大国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68-69页。东盟在菲越等成员国的影响下力图以自身方式解决南海问题,从而成为影响南海局势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36)Liselotte Odgaard,“Deterrence and Co-oper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 23, No. 2,August 2001, pp.293-294, pp.298-304.一直关注南海“航行自由”的美国对中国迅速扩大的东南亚影响保持警惕,支持东盟方式稳定南海局势在相当长时期是美国南海政策的主导方面。除菲律宾外,中国的两次对菲维权斗争都必须考虑东盟和美国因素。

(一)90年代的南海局势与美济礁维权斗争

1995至1999年中国在美济礁针对菲律宾开展南海维权斗争,主要是三个因素造成的。一是东盟介入南海问题造成该问题事实上多边化、地区化和国际化,中国新南海政策中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在国际社会的认知中得到空前强化,而“主权属我”立场不断弱化以致面临尖锐挑战。二是越南在菲律宾的影响下与后者在南海问题上的协商层级升高,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第一次面临周边国家联合挑战的威胁。三是菲律宾利用冷战结束初对中国不利的国际战略态势在南海问题上频频挑战中国南海政策底线。

1992年7月东盟部长会议在菲律宾发表《声明》,首次突破安全议题的禁区。这也是以东盟名义发布的首个有关南海问题的政治文件。该声明强调“必须使用和平方式解决关于南海的主权与管辖权问题,而不应诉诸武力”。东盟声明还劝告各方遵守《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中的有关原则,并希望将其作为建立南海地区行为规范的基础。(37)Ralph A. Cossa,“Security Implications of Conflict in the South China Sea: Exploring Potential Triggers of Conflict”,A Pacific Forum CSIS Special Report,Mar 1998.尽管该声明没有提及中国,但不少声音认为该声明是对同年2月中国通过的《领海法》的回应。(38)Chen Jie, “China's Spratly Polic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Philippines and Malaysia”, Asian Survey, Vol. 34, No. 10,Oct 1994, pp.902-903.该法明确规定:南海诸岛等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领海及毗连区受中国管制,中国有权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以防止和制止对领海的有害通过;中国海军有权驱逐通过南海时违反中国法律的外国军舰,可以对违法外国船舶行使紧追权。这意味着中国将南海有关区域视为其神圣主权区域,可以采用包括武力在内的一切措施维护其主权。这与东盟对于该问题的认识以及处理类似问题的做法大相径庭,东盟有必要做出回应,以维护自身利益和地区和平与稳定。

中国没有反对该声明。实际上,该声明是在中国默许下发表的。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再次开启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为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在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难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主要推动力的情况下,中国的改革开放只能短时期主要面向经济发展较中国更为发达的东南亚地区。(39)结合以下材料可得出该观点:曹云华、唐翀编《东南亚国家联盟:结构、运作与对外关系》,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年,第161页; 张云《国际政治中“弱者”的逻辑——东盟与亚太地区大国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60-62页。在中国寻求发展与东盟的关系时,东盟给予了积极回应。但南沙海战以来,东盟与越南之间在南海问题上的密切互动以及寻求美国等区外大国平衡中国影响的举措,(40)Chen Jie, “China's Spratly Polic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Philippines and Malaysia”, Asian Survey, Vol. 34, No. 10 ,Oct 1994, p.902.已经让中国警觉。为此,中国多次表明和平解决争端的立场。中国认识到,单靠中国一方无法维持南海局势稳定,借助东盟集体力量不啻是一种优先选择。不仅菲律宾将不得不受制于该声明,已被同意加入东盟的越南也不会轻易改变南海现状。在亲身体验东盟方式的多边外交后,中国意识到参与东盟为中心的多边机制有利于维护中国利益,从而打消了东盟一致立场以及为美国所利用的担忧。(41)张云:《国际政治中“弱者”的逻辑——东盟与亚太地区大国关系》,第61-65页。更何况东盟在正式的多边场合充分顾及中国的国家尊严和荣誉,而南海问题并非相互间的核心问题。因此中国对该声明选择了默认。

中国并不是很担心南海岛礁主权问题,因为中国不仅通过了《领海法》,还在1992年5月与美国克里斯通能源集团签订共同开发南海有关区域的油气资源合同。在维护南海岛礁权益有法律保障和事实合同支持的前提下,中国在具体的南海政策上可以有所松动。

然而,菲越等国并不愿意被一纸声明束缚,没有法律拘束力的该《声明》因而将南海问题引向了一个更复杂化的方向。中国不愿意看到南海争端出现多边化、地区化乃至国际化的趋势,因此接受有利于稳定南海局势的东盟方式,并积极支持与遵循。东盟处理南海主权争端类似问题的方式是和平协商、不借助武力、不以地区和平与稳定为代价寻求自身利益以及相互尊重与容忍等。(42)Liselotte Odgaard,“Deterrence and Co-oper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pp.293-294.该方式的确具备稳定南海局势的因子,但其成效依赖于相关方自制与互信。如果互信缺乏,则必然出现各自为利益所驱使而行动,继而导致冲突的局面。由于该方式实质上是借助东盟缓解乃至解决该问题,一旦冲突局面出现,东盟机制就会成为相关方竞相争取的平台。如此,则南海争端不可避免地多边化、地区化乃至国际化。菲律宾与越南都有充足的理由扩大其南海非法权益,而菲律宾比越南更有理由推进其强硬政策。

其一,菲律宾认为,中国在发展与东盟的关系上会更多借助与自身的关系,不会在相对次要的南海问题上与其闹僵。在稳步推动与东盟的关系上,中国也在发展与菲律宾、泰国和新加坡等东盟成员国的关系。中国希望通过这种多方面积极发展关系的态势推动中国和东盟的经贸合作。菲律宾认为,在中国与东盟关系(包括菲律宾等成员国)的外交议题中,南海问题是相对次要的;因为中国主要领导人多次表示,中国愿意搁置这个问题,“中菲两国应该抓紧利用和平的环境发展自己的经济”。(43)1988年4月16日邓小平在会见来访的菲律宾总统阿基诺夫人时有此明确表态,《人民日报》,1988年4月17日;《1990年中国政府总理李鹏在菲律宾发表的谈话摘要》,《人民日报》,1990年12月16日。

其二,中菲在南海问题上的交涉使得菲律宾做出误判,认为中国不大可能在南海问题上像对付越南一样对付自己。中菲间的南海争端始于70年代初,但从中菲建交以来,中国一直没有强调该争端对双边关系的不利影响。对于20多年来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不断的大小动作,中国的反应始终是温和的。(44)除了1987年11月中国直接点名抗议菲律宾外,其他同类型事件中国一直是采取不点名抗议方式;具体可见张良福:《南沙群岛大事记(1949-1995)》,第49-120页。关于“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南海新政策都是中菲领导人会谈时由中国领导人提出的。这一切使得菲律宾高估了双边关系、低估了南海问题对中国的重要性。

其三,冷战结束后的国际背景对中国不利,菲律宾认为,其东盟成员国身份和美国盟国的身份足以威慑中国。(45)推进发展与东盟的关系,中国必须借重包括菲律宾在内的东盟成员国的支持;在可能的南海冲突中,身为美国盟国的菲律宾极有可能得到美国的军事支持。冷战结束之初,中国是唯一的社会主义大国,中国不仅要面对西方全面的经济制裁,在政治层面也面临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的全面孤立与敌对。中国再次开启的改革开放政策只能选择主要面向东盟,在南海问题等安全议题上不得不采取守势。

其四,菲律宾对油气资源的渴求程度比以前更甚,对南海渔业资源的依赖度很高。菲律宾的能源缺口现象在经济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更加严重,国内能源要求自给的压力更大。1993年菲律宾在南海的捕鱼量占全国的近20%。这给予了菲律宾比以往更大的动力维护并开发南海相关资源。(46)Ian James Storey, “Creeping Assertiveness: China, the Philippines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 p.105.

中国对菲律宾的宽忍政策没有相应的回报。1993年4月访华回国的菲律宾总统拉莫斯说:中国主席江泽民亲口向其承诺以“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方式解决南海问题,中国不会以其经济实力实现侵略目标。(47)Ian James Storey, “Creeping Assertiveness: China, the Philippines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 pp.116-117.随后他下令扩建南沙机场,强化对中国渔船的抓捕,加强与越南的南海政策协调,加大南海区域油气资源勘探力度。在菲律宾一步步拓展其非法权益的同时,越南、马来西亚也小动作不断。正是在中国没有强硬回应的背景下,菲律宾才敢于悍然使用武力挑起美济礁事件。

美济礁事件虽然前后断断续续持续了5年,事实上其结果在1995年8月中菲双方达成八项行为规范时就已经基本确定了。面对菲律宾总统拉莫斯的非法指控与无理谴责,中国外交部的应对可谓低姿态;随后菲律宾军方的粗暴轰炸,中国并没有军事回应。但在美济礁民用建筑问题上,中国寸步不让。同时期,越南、马来西亚和印尼纷纷表态,会全力维护各自在南海所得。美国当年5月发表的南海问题四原则也有威慑中国不要动用武力的意图。(48)具体为:美国强烈反对武力解决,呼吁外交方式解决;在南海,美国有维持和平与稳定的持久利益;美国在南海的基本利益为维护符合国际法和《公约》的航行自由及一切海上活动的权利;Ang Cheng Guan,“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 Re-visited ”, IDSS Working Paper Series (1999)。在中国无须使用武力手段就可以维护美济礁主权的情况下,中国最好的策略就是以守为攻,在外交和美济礁维权现场均坚持立场、不后退。这种维权斗争方式对于防止局势恶化作用突出。弱小的菲律宾军队根本没有能力突破中国在美济礁海域设立的防线,扩大化的轰炸又不可能得到美国的支持,同中国在美济礁的对峙又缺乏充足的国防支持。(49)李金明:《美济礁事件的前前后后》,第69-70页;丁传英:《菲律宾渲染“美济礁事件”的背景和原因》,《国际资料信息》1995年第4期,第7页。这意味着,菲律宾只能与中国外交和谈。此后几年,尽管菲律宾不断在这件事上折腾,依然没有收获。相反的,中国的和谈处理以及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的负责任大国表现基本化解了东盟的疑虑,与后者达成《南海行为宣言》,稳定此后南海局势直到2009年。

(二)2009年来的南海局势与黄岩岛维权斗争

2012年黄岩岛维权斗争,主要源于三个因素。一是2009年来中国面临的包括钓鱼岛、南海岛礁在内的海洋争端不断激化,中国需要通过一次成功的维权为其正在实施的国家海洋战略奠定基础。二是走在这一轮南海紧张局势最前列的菲律宾挟美自重,力图通过东盟、美国等力量使其南海非法所得合法化。三是积极推行重返亚洲政策的美国介入南海力度加大,对菲越支持力度空前,中国必须具体了解美国对菲越支持的限度。

这一轮南海局势紧张与中国的迅猛崛起联系紧密。2009年中国成为世界经济事实上的主要发动机,与深受金融危机打击的其他大国不一样,中国经济一枝独秀。处于内忧外患环境下的美国,需要中国的协作应对包括世界经济稳定之类的全球性问题。在需要借重中国应对各类问题的同时,美国也强化了对中国的防范与压制。菲律宾、越南和日本等则意识到,必须抢在中国完全崛起前使其非法所得合法化;因而纷纷强化国内外政策及法律,力图通过法律形式将当前实际现状固定下来。2009年中国关于断续线的照会虽然一时挫败了菲越等的图谋,却阻止不了菲越等在多边、地区乃至全球掀起的否定断续线的外交、舆论攻势。而美国内部则由于“无暇”号事件和断续线开始质疑中国南海政策的协调属性,(50)Richard P. Cronin, Testimony before the 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 on China’s activities in Southeast Asia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U.S. Interests, February 4,2010.强硬派甚至主张立即以海洋法规制中国。(51)Peter Dutton,“The Implications of China’s Naval Modernization for the United States”, Testimony before the 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 June 11,2009.此后,“天安”号事件引发的中美间关于演习区域的外交争端强化了美国强硬派对中国战略意图的恶意揣测,“南海核心利益说”因而风起。(52)Bonnie Glaser, “US-China Relations: Tensions Rise and Fall, Once Again”,Comparative Connections,October 2010.

中国力图以中美相互尊重核心利益或重大关切方式稳定南海局势的考虑及其做法,在当时乃至现在看来都是合理的、得当的。(53)深入分析见曾勇:《“南海核心利益说”再思考》,《南洋问题研究》2018年第4期,第6页;此段时间中美关于南海问题磋商具体见戴秉国:《战略对话:戴秉国回忆录》,人民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2016 年,第157-158、161-162 页。但是美国和菲越等的反应则显然是充满敌意的。他们认为,中国的这种做法就是要将南海变为中国的政治内湖。(54)Ronald O’Rourke,“Maritime Territorial and Exclusive Economic Zone (EEZ)Disputes Involving China: Issues for Congress”,December 10, 2012, pp.59-61.美国反对的理由是维护“航行自由”原则,菲越反对的理由则是基于其主权诉求。于是2010年7月美国务卿希拉里在东盟地区论坛发表了反对断续线、支持菲越立场的南海讲话。随后,美国强化了与菲越间的安全关系。在美国的实质性支持下,菲越加强了各自维护南海非法所得的举措。2011年3月菲律宾挑起礼乐滩石油勘探争议,7月、10月和美国在南海举行联合军演,11月东亚峰会上菲律宾等领头对中国南海政策进行指责。2012年1月美国发布的新军事战略明确表示,美国战略东移的目标包括如何有效应对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拒阻战略。(55)Sustaining U.S. Global Leadership: Priorities for 21st Century Defense, Jan , 2012, http://www.defense.gov/news/Defense_Strategic_Guidance.pdf.菲律宾因而在南海问题上举措愈益极端,直接促发黄岩岛事件。

2009年来新一轮南海局势紧张,中国在应对之初就已经意识到:这将是一场事关中国能否和平崛起的战略博弈,中国不仅要和菲越等展开权益之争,还不可避免地要与美国展开博弈。2009年上半年美国通过“无暇”号事件以“航行自由”挑战《中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菲越等则以海洋法挑战断续线。对上述事端,中国分别回应。中国不希望“无暇”号事件影响中美大局,(56)时任副助理国防部长谢尔就“无暇”号事件在国会作证时说:针对美中之间专属经济区航行自由权利之争和中国的南海权益声索需要区别对待。“无暇”号事件以来,中国没有再影响“航行自由”。国防部认为,中国在“无暇”号事件中有如下考虑:第一,那是涉及中国领土主权声索的战略性议题。第二,中国已经通过不断增长的实力强化其对南海的战略和政治重视。国防部理解这些并不意味着妥协。美国依然坚持“航行自由”,反对对该权益的侵犯。美国已经和中国就该问题协商。6月23-24日美中防务磋商会上,双方同意就此问题在美中军事海事磋商协议机制框架下举办特别会议;Robert Scher, Testimony Before the Senate Foreign Relations Committee Subcommittee on Asia Hearing on Maritime Territorial Disputes in East Asia ,July 15, 2009.也不愿意看到南海划界之争影响东亚合作。但中国选择以公布断续线的方式回应却进一步加深菲越等的疑虑。十多年前的美济礁事件似乎没能让菲越理解中国南海政策的原则,或者后者根本就认为中国迟早会在原有立场上退让。因此,尽管中国选择最为温和的政策宣示方式,仍然避免不了南海局势进一步升温。

伴随南海局势升温的还有朝鲜核问题以及钓鱼岛争端。这些争端几乎同时升温的重要背景就是中国被认为已经崛起了。在全面深入审视自身国际地位变化的情况下,中国认识到,自身已经发展到需要建设海洋强国的新阶段。因此,《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重视海洋、“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这表明,中国将运用国家意志,坚定不移地推进面向海洋的国家战略。而“保障海上通道安全,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已经成为当时中国推进海洋战略的当务之急。同时,中国在黄海、东海和南海正面临空前的严峻形势。因此,中国必须根据形势尽快在涉海问题上确立基本的维权模式,为正在实施的国家海洋战略打下基础。(57)曾勇:《从“黄岩岛模式”看中国南海政策转向》,第135页。中国并没有刻意寻找事态,而菲律宾在黄岩岛挑事则恰好给中国提供了机会。

对于已经步入崛起快车道的中国,南海至关重要。首先,它是中国国际贸易、石油进口最为重要的通道。中国绝大部分进出口商品和90%以上的进口石油必须通过南海。其次,南海紧贴中国经济重心的东南沿海,其安全与中国稳定、繁荣和发展紧密相连,已经成为决定性影响中国能否崛起的关键性地区之一。第三,南海拥有包括油气资源在内的各类丰富资源,能直接助力于中国发展,已经被明确界定为中国油气资源重要开发地区。第四,实现南海主权诉求是中国清末以来的民族追求,当前则还与部署在海南岛的核潜艇基地安全、扩充战略安全边疆密切相关。(58)Ronald O’Rourke,“Maritime Territorial and Exclusive Economic Zone (EEZ)Disputes Involving China: Issues for Congress”,pp.14-15.有鉴于此,中国在推进南海维权举措时非常谨慎。2009年以来,美国对菲律宾的外交、军事支持力度明显超过美济礁事件时期,但美国的确深陷中东,其亚太优先、亚太再平衡战略离落实还有一段不短的时间。这意味着中国的南海维权政策大有可为。

黄岩岛事件中的对菲维权被学界概括为黄岩岛模式。该模式破解了当时维权与维稳的困局,的确展现了“主权属我”南海政策微调的新面貌。(59)曾勇:《从“黄岩岛模式”看中国南海政策转向》,第127-144页。有鉴于中国进取式维权的实力威慑,菲越等暂时缓和了在南海的各类挑衅;但同时都在积极准备以新的举措应对。越南主要是强化军事准备,菲律宾则选择国际仲裁方式。越南的军事应对依然会面临中国强大的实力优势,实际上极有可能迫于中国威慑而不得不选择对峙方式,最终免不了难以维护非法所得的结局。中菲间的南海问题不是国际仲裁所能解决的;该问题实际上是有关主权的政治问题,有很深的历史渊源。中国在联合国公开断续线以及黄岩岛事件中的维权就已经向包括菲律宾在内的国际社会声明:南海问题不是法律问题,不可能通过法律解决;南海问题本质上是主权问题,只能协商稳定或解决。南海仲裁案的闹剧最后表明:南海有关争议还是需要直接当事方友好协商谈判寻求和平解决,南海和平与稳定则由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维护。(60)这就是中国主张的双轨思路,具体见《王毅:以“双轨思路”处理南海问题》,中国网,2014年8月9日,http://www.china.com.cn/news/2014-08/09/content_33191630.htm.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访华后的南海局势就是这样发展的。(61)李忠林:《中国对南海战略态势的塑造及启示》,《现代国际关系》2017年第2期,第26、28页。至于美国在南海挑起的“航行自由”则属于美国维护其南海霸权与中国维护在南海的合法权益之争,与普遍认为的南海问题(62)一般所认为的“南海问题”,主要指中国的南海诸岛主权及其附属海域权益归属问题,目前主要表现为南沙群岛及其附属海域权益归属问题;岳德明:《中国南海政策刍议》,《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3期,第55页。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

三、对菲南海维权斗争的基本特点

两次对菲南海维权斗争尽管面对的局势有所区别,维权具体目标各异,特定南海政策背景不同,却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点,包括:维权目标的有限性、维权手段的灵活性和维权意志的坚定性。维权目标的有限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具体的维权目标是有限的,不搞扩大化。如美济礁维权的具体目标就是巩固美济礁主权,不扩散到其他岛礁。其二是维权斗争过程中尽量避免军事冲突。如黄岩岛事件中国始终没有出动军队。

维权手段的灵活性是指具体的维权举措根据具体斗争态势而定,不受其他因素影响。维权意志的坚定性与菲律宾侵权状况有关,也受控于中国的南海政策;它反映的是维权斗争目标的强约束性,表明了中国在该问题上的原则。

(一)美济礁事件维权斗争的基本特点

在1995-1999年的美济礁事件中,对菲维权目标的有限性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必须维护中国在美济礁的领土主权,具体而言就是确保美济礁上的民用建筑完好无损,不扩展到其他岛礁。其二尽量避免与菲律宾发生武力冲突,如果实在难以避免,也要尽力控制规模。

中国恢复对美济礁主权的控制被认为是在1994年中期,(63)Ang Cheng Guan,“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 Re-visited ”,IDSS Working Paper Series,1999.菲律宾政府发现美济礁上的民用建筑是在1995年的2月。最迟中国在美济礁上的民用建筑在1994年底就已经完工。针对菲律宾的指控,中国一再解释美济礁建筑的民用性质。中国在外交上的低姿态实际上表明了中国对于该问题的基本态度:中国不希望该问题闹大,希望将该问题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即使菲律宾直接动用武力轰炸了中国设在五方礁等岛礁上的测量标志,中国都没借机扩大事态。中国的目标很明确,首要的是要维护住美济礁的主权。针对菲律宾力图破坏美济礁民用建筑的努力,中国构筑了数艘舰船构成的外围防护线。(64)Daniel J. Dzurek, “China Occupies Mischief Reef in Latest Spratly Gambit”, p.69.菲律宾的数度努力均宣告失败。

客观而言,菲律宾直接动用武力的做法不仅违反《声明》,而且触及中国新南海政策的底线。在美国并没有直接表态,且美济礁争端并不适用于《美菲共同防御条约》条款的情况下,(65)根据该条约第五条规定,美济礁不在该条约规定区域之内,美国因而并没有支援菲律宾的义务。因为美济礁被非法纳入菲律宾版图是在1978年; 详细论述见Ian James Story, “Creeping Assertiveness: China, the Philippines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 21, No. 1,April 1999, pp.110-112.中国通过适度的防卫手段给予菲律宾相应教训是完全可行的。国外有些材料指出,在菲律宾的步步紧逼下,中国的确警告菲律宾:如果菲律宾继续轰炸中国在南沙岛礁上的建筑,中国将不会忍耐。(66)Merlinda Manalo, “Warns against Provocative Acts”, Manila Standard, 23 June, 1995: 4, and “Proposes Fishing Cooperation” Manila Standard (22 June 1995): 4, both transcribed in FBIS, East Asia,27 June1995, pp.59-60.菲律宾既然可以出动军机炸毁测量标志,也极有可能再进一步——摧毁美济礁上的民用建筑,而阻止菲律宾最有效的手段只能是以武力威慑或击退之。根据美国5月公布的南海问题四原则来看,中国极有可能使用武力击退来犯的菲律宾军队。在既定目标实现的情况下,中国没有乘机扩大维权目标,比如,重新设立在五方礁等岛礁上的测量标志。此后几年,不甘心失败的菲律宾屡次就美济礁挑起事端,但已经无法改变现实。

必须指出的是,美济礁维权与中国同一时期大力推行的加强与东盟经贸合作的政策相联系。菲律宾作为东盟的初始成员国之一,对东盟的对华政策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中国南海维权的具体举措包括争取东盟其他成员国理解的因素。为此,中国维权举措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外交手段的低姿态和现场维权举措的坚定性上。针对菲律宾咄咄逼人的指控,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陈健耐心解释;在菲律宾动用武力的情况下,中国以极度克制的方式维护美济礁主权;在美济礁维权现场,中国举措极为得力。(67)Ross Marlay, “China, the Philippines, and the Spratly Islands”,Asian Affairs,Vol. 23, No. 4 , 1997, p.204.菲律宾在难以实现既定目标的情况下,果然通过东盟和美国对中国施加压力。不过,让菲律宾颇为遗憾的是,来自东盟的声援微乎其微,而美国的声明及其后续举措也难以被理解为对其无条件的支持。在此背景下,中国积极推动与菲律宾协商解决争端。由于无法撼动中国南海政策原则,菲律宾不得不同中国达成八项行为规范以缓和美济礁事件。

如果说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维权言辞更多是外交辞令,那么中国最高领导人的表态就是政策原则的郑重重申。1995年10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接受美国记者访问时表示,南海诸岛“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主张双边协商解决矛盾和争议;并指出,南海通道不可能出现堵塞情况。(68)张良福:《南沙群岛大事记(1949-1995)》,第285页。这是中菲达成行为规范之后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就该问题公开表态。实际上,整个美济礁事件期间,中国多次发表主权声明,中国在美济礁问题上的维权意志是坚定不移的。在菲律宾的外交举措未能得到东盟和美国有力支持的情况下,中国维权原则的表达适可而止,着重于实际维权效果而非宣传目的。1996年11月访菲的中国国家主席与菲律宾总统就南海问题达成“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共识,(69)张良福:《南沙群岛大事记(1949-1995)》,第287页。中菲间的美济礁事件因而基本结束。美济礁事件虽然此后又有波折,其领土主权已然稳稳为中国所掌握。

(二)黄岩岛事件维权斗争的基本特点

2012年黄岩岛事件对菲维权斗争最突出的特点是维权手段的灵活性,(70)下文关于黄岩岛事件维权斗争的论述主要参照曾勇的论文;曾勇:《从“黄岩岛模式”看中国南海政策走向》,第127-144页。主要体现为黄岩岛模式中的具体举措。与美济礁维权不一样,这次南海维权综合运用了各种举措。这些举措要么针对性强,要么配合使用,效果极佳。黄岩岛事发海域,菲律宾再次出动军舰。中国反应迅速,海监编队次日即到达现场,对中国渔船和渔民实施保护。同时中国外交措辞严厉,使菲律宾明确事态的严重性。在菲律宾强硬回应的情况下,中国有效引导国内网络舆情,让包括菲律宾在内的相关国家了解南海问题在中国民众心中的神圣地位。事件开端阶段,中国维权举措的三连击直接为此后中国牢牢把控事态的发展方向奠定了基础。

菲律宾又一次误判中国南海维权的的决心与智慧,不仅广造所谓“中国狼欺负菲律宾小羊”的国际舆论,还力图动用全球菲律宾人的民意。对此,一方面中国声称一直在敦促菲方与中国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愿意与其对话;另一方面中国动用经济手段,使其意识到中国的强大国力不止于海上力量。这些维权手段配合相应的或真或假的武力准备,完全制止了菲律宾扩大事态的企图。

实际上,这次维权的目标也是有限的。其一必须确保恢复对黄岩岛主权的控制。2010年来中国在海洋方向面临的严峻事态和不断推进的中国海洋战略要求中国必须首战告捷。其二不引发中菲或第三方介入的武力冲突。黄岩岛维权是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一环,不能影响中国和平发展的大局。这两个有限目标在当时看来是维权与维稳的困局,并不认为能兼顾。

黄岩岛维权实现上述有限目标有不少有利因素。首先,黄岩岛上没有菲律宾驻军。其次,《美菲共同防御条约》并不包括黄岩岛。上述有利因素运用得好就足以避免中菲武力冲突或第三方武力介入。美济礁事件给中国的启示主要是:在无菲律宾军队驻扎的岛礁且不属于《美菲共同防御条约》范围之内,中国只要策略得当,就足以实现维权目标。因此中国抓住了菲律宾送过来的机会。但是,类似的事件能否重演还得考虑诸多因素,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菲律宾会不会不惜武力维护其非法权益。菲律宾动用了本国最大军舰维护其非法利益,愿意通过延长对峙时间来实现其目的,而不是像美济礁事件那样武力轰炸。这实际上表明:菲律宾实现目标的的方式只会是非武力的。中国掌握了菲律宾的意图,以先进的行政执法船与其长时间对峙,还通过经济手段对其施压。这种长时间的对峙实际上是国力与意志的较量,拥有雄厚国力和坚定维权意志的中国坚持到最后,终于突破维权与维稳的困局。

长时间的黄岩岛对峙,对于中国而言,最重要的考验是中国的维权意志。菲律宾深知自身实力远不如中国,因此力图通过各种方式弱化中国意志。首先通过外交声明方式强调菲方不会畏惧中国强权而让步,并表示不惜以国际仲裁方式解决该争端。对此中国强调“主权属我”立场异常坚定,反对菲律宾国际化图谋,强化现场维权,从而挫败了菲方企图。其次通过诉诸民族主义的方式迫使中国让步。菲方一方面动用本国网络民意,另一方面还力图鼓动全球菲律宾人到中国驻各地使领馆示威方式声援菲政府。这种极端化的民族主义方式是中国南海维权斗争此前没有碰到过的。作为大国,中国完全没有必要像菲律宾总统那样“不计一切代价保卫国土(指黄岩岛)”;但中国有必要以灵巧方式表达坚定的维权意志。中国的选择是综合使用外交和经济手段,既揭示了菲律宾的色厉内荏,又准确无误地表达了维权决心。

最后通过国防部长“别把事情搞大”的方式威胁中国。菲方认为中国会有使用武力的禁忌,因此不惜通过军方发声的高风险方式威慑中国。中国选择宣布休渔期的行政手段应对,不仅化菲方军事威慑于无形,反过来还将菲方言过其实的拙劣反应展现在包括菲律宾民众在内的国际社会面前。实际上,中国选择这种相对柔和的方式告知菲律宾:中国维护黄岩岛主权的意志是足够坚定的,但还没有需要到使用武力威慑的地步。

菲律宾挑战中国黄岩岛主权的方式没有严重到需要中国展示高度坚定维权意志的地步。中国没有必要在完全控制局势的情况下为所谓“中国狼欺负菲律宾小羊”的国际舆论输送弹药,但中国有必要采取柔中带刚的举措向包括菲律宾在内的国际社会传送中国坚定维权的意志:在维护南海权益的斗争中,不论斗争对象是大国还是小国,也不论维权形势有多严峻,中国都会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坚定维权。

两次对菲南海维权斗争都是中国在迫不得已的环境压力下的被迫选择。中国的维权斗争没有再接再厉,而是极为克制,在不失和平的情况下维护了己方权益;同时也最大程度地释放了对菲律宾的善意,为此后中菲关系的转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两次斗争主要涉及主权争议和附属海洋权益争议,是中国和菲越等国亟需加以缓解的问题,是本研究目的所在。当然,继续深入该研究,除了个案基础之上的比较研究外,相应的理论准备还应该更加充分。这不仅涉及到崛起国与周边中小国家关系的理论,还包括崛起国与霸权国之间关系的理论。

四、对当下中国菲律宾方向南海维权的几点启示

当下,引发南海局势紧张的首要因素是美国不断强化的航行自由等举措,摆在中国与菲越间的南海问题已经基本稳定下来。失去地区支持依托的美国正不断采用各种举措离间中国与菲越之间的稳定关系,而曾数度升温又降温的南海局势还远未发展到可以反制美国的地步。因此,就菲律宾方向强化南海维权,一方面中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处理,另一方面中国也可以通过总结对菲的两次维权斗争经验为眼下的权益斗争寻找依据和方向。

首先,始终将对菲南海维权斗争与南海合作相结合,在坚持南海政策原则立场上通过不断推进同菲律宾在南海的合作为南海局势的长期缓解乃至最终解决打下基础。两次对菲南海维权斗争不是寻求与菲对抗,而是在和平维护南海政策原则情况下不得已的防御性举措。无论是维权斗争过程中,还是中菲建交以来的中菲南海关系,合作始终是中国对菲南海政策的主导方面。在引领南海局势发展更趋主动的情况下,中国可以通过不断推进与菲律宾在南海的合作为双方长期缓解南海局势注入牢固基础,使之成为走向最终解决强大势能。

当下中菲南海合作主要表现在争议海域的油气、渔业资源开发方面。2018年11月20日中国与菲律宾达成《中菲关于油气合作开发的谅解备忘录》,双方关于油气的合作开发已经步入实质性推进的轨道。(71)2019年8月31日,根据2018年11月《中菲油气开发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和《关于建立政府间联合指导委员会和企业间工作的职责范围》两份文件,中菲成立油气合作政府间联合指导委员会和企业间工作组;许利平:《中菲油气合作为南海树立新典范》,环球网,2019年8月31日,https://opinion.huanqiu.com/article/9CaKrnKmyEk.在渔业资源合作方面,中国已经迈出了坚定性步伐,自2016年默许菲律宾渔民到黄岩岛海域捕鱼以来,根据2016年10月中菲达成的《中菲农业部间农业合作行动计划(2017-2019)》,中国采取了切实行动帮助菲律宾发展海鱼养殖业,为双方可能的捕鱼纠纷采取了有效的标本兼治性举措。(72)如,2017年12月14日中国运送10万尾优质东星斑鱼苗到菲律宾;《10万东星斑鱼苗赠送菲律宾,中菲渔业新合作》,《中国向菲律宾赠送10万尾东星斑鱼苗》,农业部网站,2017年12月14日,http://jiuban.moa.gov.cn/zwllm/zwdt/201712/t20171214_5979468.html.当前这些合作均在有条不紊的推进中,中菲南海合作已经成为中菲南海关系的主流,正在不断巩固、深化。

当然,中国必须对菲律宾南海政策动向中与华对抗的成分与趋势保持高度警惕。对于每次菲律宾方面发布的不利于双方南海合作的信息也许没必要过于重视,但对于其动态趋势有必要加强过程分析,未雨绸缪。中国的南海政策原则不会受制于任何他方因素,中国可以通过恰当机会向外界展示其在中菲南海互动中的政策原则以正视听,充分掌握南海局势发展的主动。(73)2019年4月以来,中菲在南海问题上的分歧再次引发各方关注。菲律宾总统府、外交部和国防部先后就南海问题表态,要求中国“尊重(南海)仲裁裁决”。对此,中国最高领导人再次就该问题强调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政策原则。中国相关研究也深入揭示了菲律宾此次行为的动机及其影响。具体见“Xi to Duterte: China doesn’t Recognize Pro-PHL Ruling on South China Sea Claims”,April 26,2019 Gma News Online;丁铎:《“南海仲裁案”会余烬复燃吗?》,南海研究院网站,2019年4月26日,http://www.nanhai.org.cn/review_c/365.html.

其次,将对菲南海政策置于对菲政策整体考虑之中,在当前南海局势平稳情况下加大与菲律宾经贸关系、军事关系和社会文化交流的力度,从立足于深植双方全面关系、做大并坚固双方共同利益基础上推进南海问题的进一步缓解乃至解决。自中菲建交以来,中国一直立足于对菲政策整体考虑处理对菲南海政策。菲律宾两次政策误判直接迫使中国对其展开南海维权斗争。菲律宾不一定会充分吸取这两次教训,这既与菲律宾总统驱动型的国家政治制度有关,更深层次还在于中菲间的深层联系、自下而上的全面关系、国家间层面的共同利益还不够。中菲双方注意到该因素,已经从双方全面友好关系的战略高度来弥补不足。在双方共同努力下,2018年11月21日中菲签署《联合声明》以及其他20多项合作文件,内容包括“一带一路”建设、经贸合作、军事、社会以及文化教育等几乎所有领域,这标志着双方关系实质上已经迈向更高层次的全面战略合作阶段。(74)《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菲律宾共和国联合声明》,《人民日报》,2018年11月22日,第02版。

当前,中国对菲政策的重心就是要和菲方一道根据循序渐进、全面协调、逐步推进的原则落实双方《联合声明》及相关合作文件精神和目标,通过夯实双方自下而上的全面关系来不断推动共同利益的发展,使得双方全面战略合作关系更加稳固,从而有效抑制菲方南海政策中不利因素的发展,为进一步解决南海问题打下良好基础。

最后,在不断推进与东盟的“南海行为准则”谈判中充分尊重菲律宾协调国作用,通过与菲律宾在南海扩建岛礁上公共服务领域的合作增信释疑,为早日达成“南海行为准则”贡献双方智慧。“南海行为准则”谈判是当下中国与东盟在南海问题上的重大合作,体现了双方对南海局势长期稳定的共同期盼。菲律宾作为协调国,不仅力图在程序上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在具体内容方面,也力图发挥二者之间桥梁的作用。中国已经明确表态,希望三年内实现谈判目标。(75)2019年7月底“南海行为准则”单一磋商文本草案完成第一轮审读;《“南海行为准则”文本草案提前完成一读》,环球网,2019年8月1日,https://world.huanqiu.com/article/9CaKrnKlU5A.这固然是中国国家利益使然,但也离不开菲律宾协调国作用的充分发挥。在最终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中,中国还将继续和菲律宾合作。

同时,中国也可以在同菲律宾友好关系基础上更进一步,比如,在南海扩建岛礁上的公共服务领域展开合作。2018年10月31日中国南沙群岛永暑礁、渚碧礁、美济礁气象观测站正式启用,南海地区家周边国家的渔民和过往船只将获得更为优质的公共服务——更精准的气象预报预警信息。(76)《新气象!中国南沙岛礁气象观测站正式启用》,环球网,2018年11月1日,https://world.huanqiu.com/article/9CaKrnKejut.随着南海扩建岛礁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中国完全可以邀请菲律宾参与相关项目,同后者一道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导下积极开展海洋环境保护联合科研项目、推动联合护渔、联合巡航反恐等。这类合作将逐步积累互信,由易到难,为正在推进的“南海行为准则”谈判早日成功提供稳步前进的实践基础。

此外,菲律宾方向的南海维权,中国还可以从东盟、越南乃至美国这些外部因素着手。继续稳步推进同东盟在“南海行为准则”方面的谈判必然有助于中菲关系进一步稳健发展,双方在“一带一路”上的合作则为中菲关系经贸领域的合作不断奠定牢固基础。而同越南在上述领域的合作则会给中菲关系制造特别的动力,使得其更加坚固牢靠。至于中美关系,则主要是考虑将美国纳入到中菲南海合作的大框架下,助推南海局势更加缓和、稳定。(77)这方面的思考可见祁怀高:《当前中菲南海共同开发的制约瓶颈与应对思考》,《太平洋学报》2019 年第3 期,第1-9页。

猜你喜欢

黄岩岛主权维权
维权解难题,英烈归陵园
维权去哪里?
吉林一号光谱01星黄岩岛影像图
又来了个打算维权的
完美 打假维权
贵阳首发白皮书:五年建成主权区块链应用示范区
数十国扎堆宣示海洋主权
钓鱼岛主权考
海峡两岸对南沙和西沙群岛主权的共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