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革命文化的价值及其传承路径探析

2019-03-03

延边党校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革命文化

谢 磊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北碚 400715)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积淀,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象征。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传承革命文化助推中国的发展,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革命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源远流长的积淀,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向独立富强的印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革命文化作为中国实现文化自信战略的重要因素之一,需要我们对革命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一)革命文化的内涵

近代以来的中华民族饱经灾难,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外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打破了中国原有的平静与安稳,由此揭开了中华民族屈辱史。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初,就将解放全中国与自身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了一起,革命文化正是形成于中国的革命战争时期,并成熟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革命文化是我党的智慧结晶,集中体现了中国革命道路、革命理念、革命精神。

目前关于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的概念区分问题,学界仍然存在争议。对于革命文化,多数学者认为革命文化主要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化,包括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形成的文化。而红色文化不仅包含新中国成立之前的革命文化,还涵盖了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的新文化。还有人认为“革命文化是红色文化的历史根基,红色文化是革命文化的当代呈现。”[2]总之众说纷纭,笔者比较赞同对于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的概念,不应当割裂二者之间的联系,两者同根同源,但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的划分,革命文化应该是特指在革命战争中形成的革命理念、价值、精神、器物等。

(二)革命文化的特点

1.民族性

文化的民族性是指文化中包含着民族特色、民族精神,打下了深深的民族烙印,其丰富内涵得到民族成员的广泛认同,使成员内心产生强烈的共鸣。革命文化是党带领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建立新中国时期所形成的,孕育于5000年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中,植根于中华大地的深厚土壤中,在中国革命的进程中不断茁壮成长。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100多年的民族耻辱,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了无数仁人志士共同的心愿。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变了中国落后贫穷的现状,使中华民族的威武身姿重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让中国人民在世界人民面前站起来。革命文化与中华民族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民族复兴的真实写照,其本身不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也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优良的精神品质,这使得革命文化拥有着鲜明的民族性特征。

2.人民性

人民性反映了一个文化是否代表了人民的利益、愿望、诉求,体现了人民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品质、精神面貌、道德涵养。革命文化的人民性有以下三个表现。首先,革命文化发源于人民群众,革命文化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革命文化形成于长期的人民战争中,人民群众在帮助党取得革命胜利的同时,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革命文化,革命文化不仅是党的智慧结晶,也凝聚着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的心血,革命文化打下了深深的人民烙印。其次,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3]纵观中国革命整个历史时期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一直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一直谋求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当前社会主要矛盾。最后,革命文化发扬于人民的生活实践中。新中国成立后,革命文化继续推陈出新,以新的姿态出现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大庆精神、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为代表的新的革命文化孕育而生,这是中国人民在艰难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所形成的精神文化,革命文化生成于人民,传承于人民。

3.革命性

革命性无疑是革命文化最本质的特征,革命文化源于中国革命。中国革命是一场无产阶级革命,目的在于带领人民推翻压在身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实现人民的解放,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新中国,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不是一帆风顺的,为了新中国的建立,在与落后反动派的斗争中,有2100万革命者为之捐躯,这正是其革命性突出的体现。同时革命文化作为一种崭新的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在形成后必然会与资本主义文化、封建文化以及帝国主义的思想文化等进行革命斗争。革命文化也只有彻底摧毁各种落后反动文化,才能最终走向成功。革命文化的革命性正是在与落后糟粕文化的对抗中,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浪潮中展现了自身强大的生命力。

二、新时代革命文化的价值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样一个背景下,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革命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珍宝,其丰富内涵和精神动力,将为新时代中国的建设者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在促进文化事业繁荣,经济社会发展和育人发展中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一)促进文化繁荣,坚定文化自信

如今革命文化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东方红》《春天的故事》等经典红歌传遍全国,革命影视题材作品频繁出现在荧幕之上,革命圣地也成为了民众出行旅游的选择……可以看出当今主流文化中,革命文化以其强大的精神内涵,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首先,革命文化传承了中国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成为其生命之源。革命文化不仅继承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也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进性,再孕育发展于中国具体国情和道路中,这使得革命文化涵盖了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是一本文化百科全书。这对于我们当前教育文化、思想道德、党风廉政、和谐文化、社会精神文明等都具有建设意义。其次,革命文化作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数十年来已经广播于神州大地,我国大部分地区仍保留着革命文化的遗迹和火种。促进革命文化的推陈出新,要深入挖掘革命文化的内涵,促进革命文化的时代性转化,让革命文化以一种文化载体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能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再次,革命文化成为了当代文化创新的土壤。革命文化是人民群众所创造的,是经过岁月长河积淀下形成的,它能为当代文化的创新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内容形式,以人民为本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当代文化的创作和发展,文化事业的发展也应当坚持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以人民群众的需要为导向,发展中国当代的文化。最后,革命文化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脊梁。革命文化必须扎根于中华大地的土壤中,并历经时间的检验才能真正证明其生命力。革命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历经中国革命的各个阶段,在革命实践中所形成的以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等为代表的革命精神,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二)新时代加强党建的利器

革命文化是党的历史文化的源头。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行反腐败斗争,狠抓党风建设,大力推行全面从严治党。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执政能力建设一直都是时刻不容忽视的问题。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掌舵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每一个党员的努力。特别是基层党员,他是与人民群众接触最密切的人,人民群众对基层党组织的评价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党在人民心中的印象。党员干部的修养直接决定了民心向背。革命文化为加强党员干部修养提供了诸多生动的文化案例,党员干部可以从中接受革命文化教育。革命文化中有着许多先进人物和英雄人物,他们一心为民,大公无私,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赢得了民众的赞誉。共产党员正是要学习这些楷模,继承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不仅如此革命文化包含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在长期革命战争中接受了实践的检验,中国革命的历史已经证明了革命文化的先进性和正确性,是提高我们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法宝和利器。其中革命文化中所包含的反面教材,也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对党员监督、历练的重视,时刻防止腐败的发生,要让党员能够经得起历史检验、时代检验和人民检验。

(三)革命文化是强军兴军的法宝

革命文化包含着人民军队在党的带领下经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时期所形成的丰富底蕴,其蕴含着无穷的精神力量,助力于人民军队永葆青春活力以及提升凝聚力和战斗力。如今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中国周边局势并不安稳,和平需要我们的守候,军队肩负的历史使命从未像今天这样沉重,军队建设从未像今天这样紧迫。十九大提出要加强政治建军,加强人民军队的政治、纪律和作风建设,要使人民军队面向新时代。目前人民军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正是如此,我们需要从革命文化中吸取精神营养,注入前进力量。在革命战争年代,党领导人民军队一直狠抓作风建设和政治建设,例如把党支部建在连队上,三大纪律八项主义,也有“朱德的扁担”这样官兵地位平等的诸多故事。正确地运用革命文化这个传家宝,继承革命战争期间所积累的建军治军的精神财富,使之创造性地融入于当前人民军队建设中。特别是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内斗争激烈,给官兵的思想观念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如历史虚无主义对革命英雄人物的污蔑乱评,认为当前革命文化教育无用论。各种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也是大行其道,中国目前的和平稳定也削弱了官兵的忧患意识,麻痹了官兵的革命传统和战斗意识。由此,我们必须以革命文化为根基,传承革命基因,保证部队的作风建设,并践行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相应国家的号召,始终做人民的子弟兵,做人民利益的忠实捍卫者,使革命江山不变色,革命军人代代出。

(四)提高大众对错误思潮的抵御能力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内斗争复杂,历史虚无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甚嚣尘上,借助网络和新媒体迅速传播,大行其道。历史虚无主义经常在网络上利用微博、微信、贴吧等平台编造各种新闻、段子、图片来歪曲革命历史,污蔑英雄人物。例如说邱少云在被火烧时一动不动不符合医学知识,狼牙山五壮士偷吃老百姓萝卜等等。除此之外,还有革命文化教育无用论,家长不让学校给孩子讲刘胡兰的故事。鲁迅说过“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一个有了英雄却不懂得敬重和爱戴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民族。”英雄人物在当代就是中国的民族精神象征,是中华民族近代无数仁人志士、英雄儿女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牺牲的历史缩影。不信青史尽成灰,不容英雄泉下泪。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了革命英雄,否定了革命历史,造成民众的思想混乱。对于这种错误思潮我们一定要有力还击。革命文化正是能医治历史虚无主义的良药。革命文化正是对中国革命历史的真实反映,有力地驳斥了各种错误观点。同时,革命文化中融合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论,运用历史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结合当时具体的历史环境,具体地分析当时的历史事件,而不是简单地以现代的观点来片面看待以前的革命英雄事件。提升辨别能力,以火眼金睛看透历史虚无主义的几种套路。借助革命文化的弘扬,提高民众对错误思潮的抵制,让其无处遁形。

三、新时代革命文化的传承

革命文化的传承对于中国、中华民族的进步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一个文化能否得以延续,是其生命力顽强与否的重要判断标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让革命文化历久弥新,赋予其鲜活的生命力,是人民给予我们的重托,是时代留给我们的重任。

(一)革命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革命文化资源包含革命遗迹旧址、革命文物以及革命时期所创作的文艺作品等。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于革命文化资源,我们既要做保护者,也要做开发者。在革命文化资源保护上,针对不同类型的资源采取针对性保护措施。首先,对于革命遗迹,许多地区革命遗迹旧址资源已遭破坏,甚至濒临消失。对大量散布于偏远地区的革命文化遗址,政府应当投入人力物力进行保护,如翻修旧房或者设纪念馆存放旧革命文物等。在城市建设中,不能将革命旧址所在地占用,要合理规划,从全局来考虑。其次,对于革命文化文艺作品,要重视各个地方的文艺作品的传承,革命文化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不能让其后继无人,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对其影视存档等,以防其遗失。在对革命文化资源的开发上,一定要立足新时代、新起点,激活革命文化资源的“革命基因”,同时把握其时代性转换,要推陈出新。在对革命文化资源利用形式上,之前对革命旧址利用比较单一,只是简单地进行展览,简单地陈列和布展。游客只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产生不了太大的震撼。因此,要充分展示革命文化的深刻内涵和时代意蕴,并配以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阐述革命旧址产生背景以及承载的精神理念,让游客内心产生深深的震撼力,真正在心灵上接受革命文化的洗礼,达到革命教育的目的。对于革命时期的文艺作品,需要以新的面貌和新的形式来进行传承。传统的戏剧、红歌单唱会显得枯燥无味,可利用视频配乐、动漫人物、电影故事等来进行宣传。此外,也应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到基层和农村中去开展演艺活动和宣传活动,让人们时时刻刻铭记革命历史,不忘先烈。

(二)大数据网络助力革命文化传播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革命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技术性的便利。大数据的大量、高速、多样、低价值密度、真实性等特点是当前革命文化传播提升的有效途径。首先,大数据的高速度与提升革命文化的传播速度相契合。过去革命文化的传播速度慢,加上地域限制,使得许多偏远地区或者山区的革命文化很难为外界所了解,导致该地区的革命文化自生自灭。而利用大数据的特性,可加速革命文化的传播,在广泛传播革命文化的同时,也大大提升其知名度,丰富中国革命文化的内容。避免一提起革命文化,就只知道“井冈山文化”与“延安文化”。其次,大数据的数据综合分析能力助力提升革命文化传播的实效性。大数据在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归纳的基础上,能够对未来趋势进行预测性分析。利用这一特点,通过收集各个地区现存的革命文化,以及民众接触和关注革命文化的兴趣点,并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找出革命文化在本地和外地不同地区间传播的不同形式,能够及时发现革命文化传播中的问题与不足并及时改进,由此来传播革命文化无疑能大大提高其实效性。最后,大数据的多样性特点助力革命文化的传播形式创新。结合大数据和新媒体的新形势,选择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利用微信、微博、贴吧等软件积极发声,并在网络上加强革命文化的平台和网址的建立,进而构建革命文化的主流阵地,及时对不良的社会思潮进行批判,促进革命文化在网络这片新土壤中扎根发芽。

(三)借力文化作品创作传承革命文化

要想使革命文化永葆青春,持续焕发出时代的光彩,就必须大力推进革命文化的作品创作。首先,革命影视作品的创作。众所周知,以革命文化为题材的影视作品是大众认识和了解革命文化的主要手段,但目前来说,影视作品的题材老调单一,缺乏新意,吸引力有所下降。影视作品必须要尊重客观历史事实。影视作品是以革命历史为根,从中吸取创作的灵感和源泉。但是也要尊重客观历史,不能为了达到影视效果,就歪曲事实,出现“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等画面,必须结合当时的具体环境进行相关创作。此外还要丰富影视作品的形式。目前还是主要以电视剧和电影为主创作相关的影视作品。其次,革命文化文艺作品的创作。新时代背景下,以革命文化为根的文艺作品创作也需要顺势而为,以人民的需要为导向。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文艺作品内容创作上,要结合新时代中国民众的生活,不能单一地使用革命战争年代为题材,这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革命文化的外延。以当前的时代背景进行创作,必然会拉近与民众之间的距离,引起民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让民众接受心灵的洗礼,让民众参与到文艺作品中来,推动文艺表演亲民化。

(四)利用革命文化教材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力军。相比父母辈,由于青年都生长在和平年代,对革命文化的接触少,认同度低。革命文化的未来传承也将依靠新时代的青年,革命文化急需扎根于新时代青年的脑海之中。首先,需要特别注意对革命文化相关教材的编写,从小学到大学各个阶段的课本教材编写中,需考虑不同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状况实际,使革命文化更容易为学生的思想所认同。其次,大学生主要是通过大学公共政治课思修、毛概、史纲这几门课了解中国革命的相关知识,了解渠道狭隘,更由于这些课程并非专门讲授的革命文化课程,学生能了解到的知识太少。因而必须大力加强革命文化教材的编写,革命文化的传承要融入到学生的视野中,特别是本地区如果有革命文化资源的存在,可以专门就其撰写,拉近学生与革命文化之间的距离,让革命文化更接地气更吸引人。

总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背景下,我们必须让革命文化所孕育的精神品格烽火相传,绽放出最美丽的花朵,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猜你喜欢

革命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机械革命Code01
谁远谁近?
中国的出行革命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