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契合*

2019-03-03王红霞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

王红霞

(聊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聊城,252000)

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方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习近平先后提出了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既包括围绕人的发展而开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又包括以和谐社会为核心的精神认同建设,是对马克思共同体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正确认识中国何以形成并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需要通过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视角,结合中国的历史发展与现实境遇,精准把握两个共同体之间的逻辑契合,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中国构建共同体的价值意蕴

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40多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稳步推进,中国的国内发展与国际形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国内经济迅速腾飞的同时,一个公共发展的世界正在全球化趋势中凸显,这一深刻的世界转型,为中国的社会治理与世界责任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新课题。概括来说,就是两个问题,即:中国何以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不同国家以何种方式共同相处在一起?此即共同体问题。

马克思社会共同体理论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马克思在《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相关论述中,集中地表现了关于社会共同体、市民社会共同体、国家作为一种“虚假共同体”、“自由人联合体”等观念,涉及到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民族与国家的发展走向,其主要内容是:资本主义市民社会共同体是“虚假的共同体”,个人在商品交换和社会交往中确立共同利益,“双方都知道,共同利益恰恰只存在于双方、多方以及各方的独立之中,共同利益就是自私利益的交换。一般利益就是各自自私利益的一般性。”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99。人在追求自己私人利益的同时,实现普遍利益,它必将会消灭不同民族、国家的特殊性,并会造就人类积极克服与超越自我,朝着“自由人联合体”发展。

马克思对共同体作用的理解,是以论证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合理性、科学性为内容的,终极目标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本质是共产主义,这无疑是正确的。具体地说,凡是有利于共产主义发展的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共同体,马克思主义就予以肯定和支持,凡是不利于共产主义发展的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共同体,就予以否定和反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自由人联合体”是对资本主义市民社会共同体的扬弃和超越,克服了对人和物的依赖,最终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体现在其中的基本方法论而言,马克思的上述阐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具有理论指导意义,但是,就当前时代发展的阶段特点而言,马克思恩格斯的上述观点需要重新认识。

共同体既是思想,又是方法。对于中国来说,无论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还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其发展都具有决定性与选择性。所谓决定性,是指在历史规律的制约下,共同体发展具有优越性,并呈现出一定的轨迹和趋势。中国各民族共创共传共享,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文明没有随着盛衰兴亡而断流中止的保障。中国首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制度实践与体制支撑决定的。所谓选择性,是指共同体的每一个成员都是以一定的方式有意识、有目的地选择指向确定对象的活动。共同体成员选择的可能性,源于共同体的多样性,源于现实的物质生产方式的不同,源于活生生的人的实践面对着不同的内外环境而进行的不同选择。马克思认为,即使是极为相似的事变,但是若发生于不同的历史环境,就可能会“引起完全不同的结果”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30。。共同体的选择就有多种可能,不同的民族、国家、地区究竟选择哪一种共同体,既取决于世界的整体发展情势,也和自身既定的现代化发展结构、内部不同阶级集团力量的对比、外部历史环境以及人民群众的历史选择等密切相关。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合乎中国历史与现实的发展道路而做出的正确选择,为世界建立祸福相依、安危与共的共同体提供丰富经验,贡献中国智慧。

二、中国特色与世界思维: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有许多不同的民族群体,在长期的相互交往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他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②习近平.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N].人民日报,2014-10-10(1)。。

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民族认同层面,强调民族团结,二是国家认同层面,强调国家统一,二者互为前提,不可分割。何谓“中华民族”?梁启超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他认为:“齐,海国也。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海权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出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③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事[J].新民丛报第5号,1902-04-08(3)。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理论新体系,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千百年来,维护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始终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精神寄托和道德情感,“中华民族”一词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扩展和升华,体现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和地理疆界不断融合的过程。在现代化国家的管理中,如何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一道难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国共产党总结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在这条正确道路上,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不断走向富裕、走向文明。

民族共同体的共同基础牢固,各民族发展有着共同的历史叙事、共同的发展基础、共同的前途命运,是具有多重特征的复杂共同体。一是地域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最早居住于东亚地区,以黄河文明为核心和主体。二是记忆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拥有共同的历史经验,对未来有共同的目标追求,为各民族在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和谐发展提供保障。三是情感性,各民族之间依靠相互信任、相互合作和奉献精神,建立了深厚的、美好的情感,如团结、真诚、宽容、忠信等,这是维护共同体的统一性和不可分割性的情感来源,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支柱与文化主轴。四是连续性,在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塑造以及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整合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具有典型“东方气质”的共同体,它与以自由主义为基础的西方共同体形态有巨大差异,它能够借助自身组织结构进行不断的自我修复,使得共同体呈现“超稳定结构”,“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亮底色”①华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的重大意义[J].思想教育研究,2018(02):73-76。。

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共同体模式,也不同于其他东亚国家的现代化共同体模式。第一,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渗透性、开放性。人类命运共同体属于超国家的组织,它不可能实现原有的、所有的国家职权,而是对国家行使主权的空间作出一定限制。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成员,首先要达成一种共识,那就是为了共同体利益,需要让渡一定主权,这是不争的事实。共同体制定出来的规则是各成员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其中的人权干涉、有限主权、共同体监护等概念,都将与国家原有的处理事务的专属权有所区别。第二,对于共同体成员而言,仍然需要维护国家主权,国家利益仍然是成员处理内外部事务的最高准则,有些主权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排他性,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可能消除民族国家,但是也不允许民族主义的泛滥。当前全球化进程中民族主义越来越复杂,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要解决的又一时代问题。

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从现实实践出发,既符合自然发展的规律,也符合人类实践活动发展规律,是一个以人的活动为主要内容,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在内的总体结构,是一个动态地开展各种社会关系运动,并最后凝聚于人本身发展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它不仅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科学社会主义的论断,而且从中国国情和世界发展的现实实践出发,是“历史的必然”②鲁品越.鲜活的资本论——从深层本质到表层现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468。。进一步而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符合马克思晚年以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也能通过“非资本主义”的道路进入共产主义的设想,是基于对世界大势的准确把握,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与中国改革开放思想发展到新的高度,体现出中国的“世界视野”。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契合

(一)深耕了科学社会主义演绎的规律

中华民族共同体起源于秦汉时期首次实现统一的多民族统一王朝,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维护政治稳定,发展经济生产,创造先进文化,捍卫祖国统一,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大一统”思想。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各个民族虽然历经战乱与纷争,但始终保持着对统一安定的大一统格局的追求,最终汇聚成中华民族共同体。各民族都参与了共同体的建设,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交往交融,在近代共同面对救亡图存的民族解放,在新中国共同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成为中国统一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成为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精神的源泉。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不断生成的发展过程。早期共同体是非全面均衡发展的阶段。世界各国家、地区在文明初形成之际,由于内外历史环境不同,他们的发展是在遵循一般规律基础上的个性发展,更凸显自己道路模式的独特性与差异性。进入到近现代时期,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地区,无论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大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即“世界发展向何处去?”或“人类的自由解放何以可能?”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强调否定与反思,体现的是中国面向世界发展时,秉持的自我否定的自由精神。第一次否定是对外开放,第二次否定是建立命运共同体。它具有连贯性,它不是否定一次以后就不否定、就结束了。否定与反思不可分割,中国要发展,就不能满足于现状,就需要不断地否定、反思、超越、突围,要成为自己所不是者,这是对中华民族发展、人类发展的追求,是一种能动的辩证法。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家将中华民族共同体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中,在两种共同体重叠中,国家处于主导地位,从人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中增强政权的合法性,从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同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性。这两个共同体思想,揭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逻辑与中国独特选择的内在联系。

(二)突出了人存在的多维性和统一性

共同体是人的社会性本质的表现,科学把握人的本质是探究共同体的前提。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人的个体性发展是基础,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二者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互相说明。人的本质表现在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的人身上,是一种多维立体的发展,而不是简单的线性机械存在,这就意味着共同体生活必然表现为个人的生活,并不存在离开个人生活的共同体生活。

在新时代的两个共同体理论视野中,中华民族个体与世界共同体是表征人类生存方式的一对基本范畴,是基于对不同共同体形式下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解读,从而探索人类未来生存方式发展的必然趋势。全球化经济潮流中,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越来越趋向世界范围的交流与合作,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积极争取自我发展与世界发展的“双赢”。然而,事实上,在以国家利益为基本单位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个体的特殊利益与共同体的公共利益不可能完全一致,当矛盾出现时,试图摆脱共同体公共利益的管控,成为个体国家的必然选择。这是因为,对个体国家而言,共同体是相对虚幻的,仅仅代表着具有荣誉特征的公共利益,远远不如切切实实的国家利益更真切、具体、现实。共同体的成员具有它的国家倾向性,他们不得不承认的真实情况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实力差距的现状,两者之间主导与牵引的不平等关系是隐性存在的,民族国家的利己主义将导致“意识形态的重新民族国家化”②乌而利希·贝克、哈北乌斯.全球化与政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27。,新霸权主义、民族争权主义、民族抵抗主义很可能就会甚嚣尘上。共同体仍是民族国家间的共同体,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矛盾不但没有消解,反而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普遍存在着。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既存在着外在必然性,又具有内在目的性

对中国发展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外在的必然性,是一种权利保障,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志和法律都从属并依存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强调:“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理论学习中心组.画出最大的同心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讲座[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5:127。“交往交流交融”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交往是基础、交流是深化、交融是目标。交融不是融合,而是包容特殊的一般、尊重多元的一体。“交往交流交融”是党在新时代提出的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民族政策,点明了目前民族工作的着力点。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科学选择,贯穿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两千多年来,从先秦时期的“华夷一统”到唐太宗的“华夷一体”,从元朝的“天下一家”到明清之际的“华夷无间”,其实质都是推崇多民族的统一。这些思想是在承认华夷之别的基础上,强调汉族与少数民族、内地和边疆的融合和不可分割。近代以来,中国不断遭受西方殖民者入侵,古代大一统的多民族王朝模式,也不得不朝着现代民族国家模式转变,“中华民族”这一概念也得到现代性解读。

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目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力量在于它的普遍的最终目的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特殊利益的统一,即中华民族对人类命运发展尽多少义务,同时也就享有多少权利。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面对世界未来发展提出的,目的是将“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④习近平.扬帆致远,擎画外交新格局[N].人民日报,2014-12-30(1)。,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现实运用。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国人民获得自由与解放,在和平年代中取得经济成就,既得益于各民族守望相助、合和与共的团结,又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中集体大于个人的精神觉悟。中国的世界地位拼的不仅是经济和武力,更重要的是和外界交往时的姿态。

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着特殊性与普遍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二者都是不同民族、国家、地区在现代化道路上求同存异、互相学习与融合的过程。它们的精髓特质在于:国家现代化的道路没有统一模式,人类社会的自由与解放不是单个民族、国家、地区的事情,而是各个民族、国家、地区通过合作、团结才能实现的。人类的社会发展具有多样性,人类命运共同体允许多样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市场力量以其自身的驱动力扩散和创造着各种不平等”①雅克·布道.建构世界共同体:全球化和共同善[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31。,加剧了共同体成员间的差异性、冲突性甚至斗争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即具体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道路、体制、政策等,与资本主义国家有着重要的差别,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本质上的区别,如政治上的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文化上倡导儒家传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均有别于资本主义国家。这表明,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相对独立性,随着这一共同体的结构、规模和活动范围日益扩大,便逐步显现出需要在世界层面建立一个调节公共生活和公共管理的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便应运而生。

结语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新时代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切实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面对世界发展与和平问题发出的“中国声音”,40多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建设的成就灿然,中国一直积极地尝试以和平外交五项基本原则努力求得共赢发展,以至于我们可以断言:中国与世界对立统一关系的全面快速发展,基本上都是依靠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得以实现。但是,在整个国际环境中,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导建构国际资本主义现代化秩序,目标是“使东方从属于西方”②中共中央编译局.共产党宣言[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33。,相对于西方不断形成排斥中国的共同体,中国总陷入边缘化的尴尬之中。这需要我们不能无视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些对共同体的认识偏差是沉重的,亟须通过反思而力求改善。

第一,开展中西发展道路范式的对比。中西发展道路对比的研究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形成了诸多有价值的成果,但是也积存了诸多意见分歧。因历史与现实多种因素的制约,许多分歧不仅未能得到化解,甚至根本未曾讨论、碰撞,不同领域的不同观点各说各话,以至于人们在中西道路发展问题的探讨上陷入混沌迷茫,这一弊病长此以往得不到解决,会造成中国表面现实层面的开放繁荣而实际缺少理论层面的长远自信的倾向。

第二,探索共同体的发展规律。揭示共同体的发展规律,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探讨共同体发展的社会条件与内在原因,二是剖析共同体在不同阶段的运行机制。共同体中需要人们深入分析的问题是共同体成员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一方面,个体是共同体的基本组成单位,遵照共同体的公共精神观念,既拥有共同体赋予的权利,能够参与共同利益为取向的共同事业,也需要履行个体的义务。另一方面,共同体是个体的保障。公平正义是共同体先进性的保证,共同体的职能在于保护成员不受他人侵犯,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成员,培养个体的公共精神。共同体成员多元复杂,各方利益交融,需要国际社会包括政府、业界、世贸组织等各方本着建设性态度共同维护,需要在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命运共同体,而不应是各自发展、凭空指责。

讨论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的,就是要构建和谐世界的共同体,推动中国“从世界体系中的边缘国家日益向中心国家靠拢”③阮建平.民族复兴 和平发展 和谐世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外交战略[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2。。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的“四观”思想,是和谐中国之观,是和谐世界之观。历史和现实证明,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锐意创新,通过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有步骤、有计划、有秩序地在经济建设中强大起来,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鲜明地证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合宜中国实际、引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正确归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进一步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筑牢世界各国人民团结的思想基础。

猜你喜欢

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命运的更迭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命运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