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失调现状与调适策略: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的人地关系*

2019-03-03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土地

程 军

(南京工业大学 法学院,江苏 南京,211816)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同时,强调“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2月3日)进一步阐释与深化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那么如何深化改革呢?早在2016年4月,习近平在凤阳小岗村调研时就指出:“我国农村改革是从调整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开启的。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可见,进一步调整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是新时期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主线,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维度。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一种人地关系,因而农民和土地关系的调整在实质上是人地关系的调整。

那么,何谓人地关系?人地关系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颖的话题,是从古到今的思想家、科学家都在思考的问题①蔡运龙.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J].自然辩证法研究,1989(5):48-53。。人地之间的客观关系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人对地具有依赖性,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空间场所;第二,在人地关系中人处于主体地位,人地关系协调与否取决于人而非地②吴传钧.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研究及调控[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14-17。。恩格斯非常准确地指出:“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①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中共中央马列编译局,1971:27。。具体到人地关系的理论与实践,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之间存在差异性,而不同的时代又需要建构不同的人地关系。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期,对于人地关系进行继续探究,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时代赋予了人地关系新的内涵,对其进行探求并尝试建构和谐的人地关系将有利于推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

人地关系理论所谓的“人”,是指社会性的人,即在一定生产方式下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人;“地”不仅包括地球系统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诸要素共同构成的自然环境,也包括因人类作用而改变了的人文地理环境②李振泉.人地关系论[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4。。本研究关注的人地关系是狭义上的人地关系,在内涵上更加丰富,但是在外延上趋于精而小,在一定意义上与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关系较为接近。概括言之,本研究中的人地关系是指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包括普通村民、体制内外的精英村民以及可能成为新型土地经营主体等构成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主体、人力资源与乡村范围内的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等各种土地资源之间的关系。

从理想类型而言,人地关系分为和谐型关系和失调型关系等两种类型。和谐型人地关系,又可称为协调型人地关系,是指人与地两方面在数量、质量相互匹配,是人们对于土地的合理、适度的开发,同时又能够满足人们的经济、社会和生态需求,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关系。失调型人地关系,又可称为非协调型人地关系,是指人与地两方面在数量、质量等方面不相匹配,造成人们对于土地的不完全开发或者过度开发,不能满足或者极大超过人们的经济、社会和生态需求,多数情况下呈现为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关系。通常情况下,对于土地的不完全开发但是又能够满足人们对于土地的各种需求时,也会被认为是一种和谐型人地关系。完全和谐型的人地关系只是一种理想类型,事实上可能并不存在。因此,人类历史上至今并未存在过完全的和谐型人地关系,失调型人地关系则是一种常态。根据失调的程度,失调型人地关系又可以分为高度失调、中度失调和低度失调。通常情况下,高度失调和中度失调状态会被纳为失调型人地关系,而低度失调则会被归为和谐型人地关系。

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必须考量的问题是:(1)当前,我国人地关系处于何种状况?和谐还是失调?(2)如果是处于失调状态,其主要表现及其成因为何?(3)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对应该采取何种策略调适人地关系,推动人地关系优化,实现人地关系“高度失调-中度失调-低度失调”的逐步优化?本研究力求对以上问题有所推进。

二、人地关系的文献回顾

人地关系研究自公元前5世纪即已出现。柏拉图就曾构想,理想城邦的总人口以5040人为最佳。此后,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肯定了人口应限制在一个理想规模上的判断。相比于柏拉图,老子更早地构筑了“富民小国”的思想,而在其后的商鞅,几乎与亚氏同时又提出“制土分民之律”,在人地关系的调适上以“人称其地”为目标,规避“民胜其地”或“地胜其民”的非平衡状态。

古希腊以降直到近代,鲜见有关人地关系的阐发③朱国宏.人地关系论:中国人口与土地关系问题的系统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24。。自17世纪以后,重商主义(如威廉?配第、保泰罗)和重农主义(如孟德斯鸠、魁奈)在土地与人口的制约关系方面有过广泛的研究。直到18世纪下半叶,马尔萨斯以一名集大成者的面目出现,其著作《人口论》的论述主题即为“人地关系”问题。马氏的人地关系理论奠定了这一思想在经济思想史上的地位,同时也招致了绵延至今的论争。

现代意义上的人地关系则在西方主要始于二战以后。皮尔逊、哈珀的合著《世界的饥饿》,福格特的著作《生存之路》、汤普森的《人口问题》以及罗马俱乐部推出的《增长的极限》均是相关的重要著作,其中尤以罗马俱乐部的影响最大。在某种意义上,正是由于《增长的极限》引起的巨大反响,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才于1987年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纳入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并对其作出准确的定义。

由于我国特定的历史背景,现代意义上的人地关系研究则始于上世纪80年代。从研究的学科属性来看,主要有哲学、地理学、经济学和历史学,生态学、人口学、农学、社会学等也开始逐步涉入。80年以来,我国人地关系在科学体系和理论体系的构建、国际学术前沿领域的追踪、人地关系地域体统等方面取得长足进展①王爱民,刘加林.我国人地关系研究进展评述[J].热带地理,2001,21(4):364-368。。主要的研究内容有三个方面:第一,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框架体系研究,以吴传钧②吴传钧.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J].经济地理,2015(3):7-12。的研究最具影响力;第二,人地关系的研究范式、演变规律和动力作用机制研究,以王爱民③王爱民,樊胜岳,刘加林等.人地关系的理论透视[J].人文地理,1999,27(2):43-47。,方修绮④方修琦,张兰生.论人地关系的异化与人地系统研究[J].人文地理,1996(4):8-13。,Weng Q⑤Weng Q.Human-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in agricultural land use in a South China's wetland region:a study on the Zhujiang Delta in the Holocene.[J].Geojournal,2000,51(1):191-202。等学者为代表;第三,人文要素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胡兆量⑥胡兆量.技术在人地关系中的媒介作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1(1):39-43。,曹诗图⑦曹诗图.文化与地理环境[J].人文地理,1994(2):49-53。,王爱民⑧王爱民,刘加林,缪磊磊等.人地关系研究中的土地利用特征指标分析——以兰州市为例[J].经济地理,1999,27(1):62-66。等学者的研究较具代表性。相关文献的总体特征是:首先,从研究类型来看,理论与方法最多,综述其次,译文较少;其次,在研究方法上,概念性最多,统计性与构造模型较少;再次,从在研究的资料来源来看,质性访谈最少,理论分析较多,但观察和试验研究近来有所上升⑨杨君,郝晋珉,匡远配等.基于和谐思想的人地关系研究述评[J].生态经济(中文版),2010(1):186-190。。

三、我国乡村人地关系的失调现状及其成因

“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要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⑩马思克.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4。。”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产业兴旺以及建立在其上的各项要求,都必须涉及对于传统农业的改造和升级。易言之,当前农业发展在总体上仍然呈现出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之间不相协调的状况。具体到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人地关系,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之间的失调状况的现实状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在宏观的国家层面上,中国农村存在着人均耕地资源紧张和抛荒现象并存的双重问题⑪刘双,佟明湛.中国农村人地关系的基本界定——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分析框架[J].中国土地科学,2018(1):29-34。。(2)在中观的区域层面,中西部地区人地关系处于重度、中度失调,东部地区人地关系处于中低度失调,相比而言更加和谐;(3)在微观的乡镇以及村庄层面上,由于劳动力外流状况、留守人员年龄、健康状况差异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因此,在总体上,我国乡村的人地关系处于一种不平衡的失调状况。

(一)土地资源因素

1.区域分布差异化。土地资源在区域间分布极不平衡。面积上,据统计东部地区12个省区、中部地区9个省区和西部地区10个省区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3.9%,29.6%,56.5%。然而,由于土地自身、气候条件等各种差异,在土地利用率方面,东部最高,中部其次,西部最低。按土地的经济效益来看,东部地区每平方公里为约为中部地区的5倍,约为西部地区12倍。这实际上说明了,土地区域分布的差异还体现在土地综合质量方面,西部地区的土地质量总体较低。根据《2017中国土地矿产海洋资源统计公报》,2016年年末,全国耕地平均质量等别为9.96等,其中,优等地面积为仅占总面积的2.90%;高等地面积占26.59%;中等地面积占52.72%;低等地面积为占17.79%⑫全国耕地评定为15个等别,1等耕地质量最好,15等耕地质量最差。1-4等、5-8等、9-12等、13-15等耕地分别划为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低等地。。土地资源分布的区域差异化,决定了在各个区域的人地关系的和谐程度上也会不同。

2.土地规模细碎化。20世纪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生需求则是在土地集体所有的基础上,按照人口来均分土地⑬冀县卿,黄季焜,郜亮亮.中国现行的农地政策能有效抑制农地调整吗——基于全国村级数据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4(10):4-11。。自唐宋时期以来,我国不仅始终存在土地细碎化现象,而且有不断加剧的趋势⑭赵冈.试论地主的主导力[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2):13-1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则进一步导致了当前的土地细碎化状态,并成为当前中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特征之一①许庆,田士超,邵挺等.土地细碎化与农民收入:来自中国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7(6):67-72。。然而,在当前,土地细碎化是农业结构调整和成本降低的一个重要障碍②谭淑豪,曲福田,尼克·哈瑞柯.土地细碎化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3(6):24-30。,导致效率损失③王兴稳,钟甫宁.土地细碎化与农用地流转市场[J].中国农村观察,2008(4):29-34。。土地细碎化,一方面导致适度规模的农业种植方式无法展开,规模农业是建立在土地面积适当规模的基础上的,“地块(不是农户)的规模经济,即扩大地块面积(哪怕不增加农户总面积)就能更有效地发挥其他生产要素的作用、提高资源的报酬率,从而增加收入或降低成本④Guang H.Wan,Enjiang Cheng.Effects of land fragmentation and returns to scale in the Chinese farming sector[J].Applied Economics,2001,33(2):183-194。”;另一方面则会导致先进的耕种技术无法普及。

3.土地质量低劣化。对于土地的利用,一般可以分为四种情况,即适度利用、过度利用、低度利用和不均衡利用⑤欧雄,冯长春,李方.城镇土地利用潜力评价——以广州市天河区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5):100-104。。自建国以来,为了满足持续增加的人口对于粮食的巨大需求,全国的复种指数不断提高,从1950年的12罗兴佐,贺雪峰.论乡村水利的社会基础--以荆门农田水利调查为例[J].开放时代,2004(2):26-37。8%上升到1998年的164%,而二熟区和三熟区的复种指数还要高于全国平均数⑥王宏广.中国耕作制度70年[M].北京:农业出版社,2005:118。。长期以来,我国的土地利用几乎处于掠夺式开发状态,从而导致土地本身及其所在区域存在生态脆弱、污染严重等系列问题。土地过度利用的直接后果,是造成土地质量的低劣化倾向,具体表现为:其一,土壤肥力下降。表现为土壤板结化严重、土地产出减少,耕作愈加困难。据统计,全国脆弱生态环境区域面积达11牟成文.关于破解市场化背景下村庄原子化难题的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5):164-166。0万平方公里,占可利用土地总面积的17%;26个省(市、区)出现程度不同的地下水超采问题,平原地区年均地下水超采170亿立方米;重金属污染耕地数量占耕地总面积的8.2%,覆盖面积1.14亿亩⑦杨庆媛.协同推进土地整治与耕地休养生息[J].中国土地,2017(5):19-21。。其二,土地环境恶化。对于土地的过度利用,既可能破坏土地本身,也会对土地周围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致使生态环境恶化,发展终将不可持续。

(二)人力资源因素

1.经营主体单一化。长期以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民是农地的唯一经营主体。家庭(户)是中国农民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作为中国特定历史背景和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一种非农化和城市化的权宜现象,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对农村发展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⑧陈浩.中国农村劳动力外流与农村发展[J].人口研究,1996(4):1-11。。诸多影响中,其直接后果便是:“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三大问题最为突出并愈发严重⑨项继权,周长友.“新三农”问题的演变与政策选择[J].中国农村经济,2017(10):13-25。,引发乡村衰败。

2.技能水平传统化。农民在总体上仍然延续着传统的种植技能与水平。学者黄宗智提出的“农业内卷化”概念恰当地概括了传统的耕作技术,即小农往往只能将过剩的劳动力投入到有限的土地上来提高总产量以“糊口”,即以单位劳动力边际报酬递减维持贫困的生存⑩Philip C.Huang.The peasant economy and social change in North China[M].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185。。农业内卷化的后果之一便是农民总体上拒绝使用新技术,包括拒绝学习新的生产技术,延续使用土地细碎化的耕作方式是农户在面对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的情况下形成的较为理性的选择,经过长期的行为实践后逐步固化的选择性行为,进而引发的农户的种植作物单一化和陈旧化,不愿意引入新品种、新作物,种植方式传统化、原始化。

3.村庄关系原子化。村庄原子化是指由于村庄的有机关联缺失而导致村庄处于一盘散沙的状况⑪牟成文.关于破解市场化背景下村庄原子化难题的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5):164-166。。尽管村庄原子化的概念仍然存在争议,但是对于村庄社会关系的判断是与乡村现实状况具有总体上的契合性,即原子化的村民不能有效合作⑫罗兴佐,贺雪峰.论乡村水利的社会基础--以荆门农田水利调查为例[J].开放时代,2004(2):26-37。。,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初,由于对于“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体制依赖,人们仍然以“换工”等方式进行合作,直至市场对于乡村的进一步侵入以及劳动力大量外流的双重刺激,乡村人们之间的合作彻底难以持续。

四、我国乡村人地关系的调适策略

如上所述,由于人力和土地两方面的因素,致使乡村的人地关系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调,这种失调状况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障碍应该如何破解呢?进行人地关系调控的途径有很多,但从根本上只有两条:一是对“人”自身的调控,如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二是“人”对“地”的调控,即合理利用土地①杨朝现.人地关系协调视角下的土地整理[D].西南大学,2010:8。。我国当前,人地关系的调适策略主要有三种方式:政策调节、资本引入以及科技革命。从近年来的政策推进以及实践状况来看,土地和人才政策方面的改革已经开始推进,但是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加大力度;资本引入、科技革新目前尚属起步阶段,政策的制订没有紧跟实践的步伐,因此需要在政策的制订、执行两方面同步推进。

(一)以政策调节为基础:土地与人才政策共同发力

1.土地政策。集体所有制是我国农村土地的一项基本制度。刘奇认为,我国乡村发展的过程中已有的两次转化,第一次是以“分”为核心;第二次是以“流”为核心,而目前正在进行的第三次则是以“合”为核心②刘奇.乡村振兴需要第三次动能转换[J].中国发展观察,2017(24):37-38。。针对土地分布细碎化、利用过度化的现状,可以从三个共同方面继续推进,共同着力,实现对于土地合理利用、适度规模经营的战略目标:(1)完善土地整理。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规划或城市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③王万茂.土地整理的产生、内容和效益[J].中国土地,1997(9):20-22。。土地整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土地制度、调整土地关系、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土地产出率等多个方面,其中包含着调整地块的高低、大小和形状以及分布状况,改善交通、水利和其他环境条件,划定各区土地和各种利用方式的土地范围④孟宪素,李晨.以农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促进乡村振兴[J].中国土地,2018(6):14-16。。2008年到2017年间,土地整理已累计投入资金555亿元,建设规模3280万亩,新增耕地530万亩,建成了高标准农田2800万亩,在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的同时,耕地质量平均提高约1个等级,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当前,应根据新时代新理念新要求,瞄准乡村振兴对于土地资源的需求,更好地发挥土地整治的重要抓手和示范引领作用⑤蒋永穆,刘虔.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小农户发展[J].求索,2018(2):59-65。。(2)推进农地三权分置。农地“三权分置”使农地经营权释放出来,进而有利于推动土地市场化流转,提高农地的利用效率,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3)扩大土地的休耕轮作。自农业部等10部门联合发布《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方案》(2016年6月29日)以来,我国休耕工作逐步走向组织化、制度化、规范化。应该继续进一步扩大试点并稳定在合理的比例上,做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在利用土地的同时对土地进行保护,即采取“保护性利用”。

2.人才政策。乡村人才建设具体包括两个方面:(1)外部人才的引进;(2)内部人才的引育。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的《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2015年5月13日)已经做出了相关的政策安排,目前正在实践中并逐步完善。相比于外部人才的引进,内部人才的培育可能会被忽略。内部人才的培育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第一,通过体制精英、非体制精英和普通村民之间的关系重构,以关系动员为基础,动员精英人才投入到乡村振兴的实施过程中来;第二,通过“乡情牌”、“亲情牌”、“乡贤牌”,赋予外流精英一定的“优先权”,对已经淡化的“关系”进行强化,引导外流精英回流,充实到乡村振兴的人才队伍中来。目前,内部人才的引育尚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二)以资本吸纳为手段:引入与监管外部经济资本

建立在农户经济基础上的小农经济,致使小农户发展面临着生产弱势、市场弱势、资本弱势和政策弱势等多重弱势⑥夏柱智.家庭农场的“单位化”——发达地区农业变迁的新趋势[J].长白学刊,2018(2):113-119。。因此,乡村振兴必须从外部吸纳资源,其中经济资本的吸纳尤为关键。由于传统农业的利润较低,从而对于资本吸引力较低,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提高农业经营利润,则会增加“三农”对于资本的吸引力。市场是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这是我国过去30多年以来以及未来几十年农业成功的关键①于文全.乡村振兴要紧握科技这把金钥匙[N].光明日报,2017-12-10(5)。。如果资本能自由地进入农业产业,并获取不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的收益,那么农业产业将在自由竞争的基础上实现繁荣。基于资本引入可能带来的效益与风险,可以采取的策略是:(1)建立外部资本进入乡村的准入制度。一线城市及东部大中城市民间资本雄厚,允许资本下乡不仅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投资路径,更是可以缓解乡村,尤其是中西部贫困地区资本严重匮乏的局面,从而打破乡村振兴资本不足的桎梏。引入资本需要具有选择性,最佳的项目投资应该与区域乡村的资源具有契合性。(2)建立城市引入资本日常运作的监管,在赋予新型经营主体充分的市场权利的同时,对于可能损害农民利益的投资行为应该予以及时纠正,并对严重违规的经营主体施行退出或撤资的惩罚。

(三)以科技革新为关键:传播与学习农业科技创新

科技革新对于乡村振兴的突出作用体现在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的链接上。土地、资本归根结底是发展所需的物质资源,但是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的结合并不必然产生高效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力。简言之,从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大幅度提高农村生产力,到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农民致富能力,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广大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都迫切需要加速科技进步②H.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M].李培林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16-157。。

如何才能发挥科技革新对于乡村的推动作用呢?第一,增强农业科技创新,特别是农业耕作技术以及农产品加工技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建立产学研融合的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加强农业绿色生态、提质增效技术研发应用。”第二,加强科技的传播与学习。科技依附于人力资源,不同的个体掌握科技的能力高低、运用科技的熟练程度均会存在差异。新技术的应用往往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恰如孟德拉斯所指出,在农艺技术方面,新作物取代旧作物似乎是很容易的,但是农业劳动者对新作物的接纳通常需要数年时间,而且新技术的采用往往会使农民感到不安。尽管孟氏所分析的现象是在半个世纪以前,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农民对于技术亦不是毫无条件的全盘接受,而是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因此,科技在乡村的扩展也应该是“先会带动后会,最终全部都会”的过程。第三,实施科技精准入户。当前,农业生产仍然是以家庭(农户)为单位的。通过科技入户,通过科技人员的直接辅导和现代信息网络的介入力量,把农户需要的技术、市场信息传递到户,从而解决农业技术推广的难题。

五、结论与讨论

基于人地关系理论的分析,考察中国农村当前的人地关系状况,由于人力资源与土地资源两方面因素导致人地关系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调,致使人地难以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成为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掣肘之一。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当下,采取措施以调适人地关系,实现人地关系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人地关系的失调,其直接原因是由“人”与“地”两方面均存在不利于人地和谐的因素:(1)在土地资源方面,土地分布细碎化和土地利用过度化;(2)在人力资源方面,经营主体单一化、技能水平传统化、人际关系原子化;间接原因则是政策层面的因素,进而导致农业在资本、科技方面的弱势。对于人地关系进行调控,优化人地关系的切入点在于政策调节,即从当前的土地政策出发,进一步在实践的层面落实农地三权分置政策,巩固土地整理已经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扩大休耕轮作的试点区域并在执行层面逐步完善,直到达到相对合理的比例再予以稳固;在人才方面,同步开展外部人才的引进与内部人才的引育。在政策调节的基础上,通过人力资源、土地资源因素的双重优化,全面的资本引入和科技革新方才可能。简言之,在人地关系调适的路径上,政策调节是基础,资本吸纳是手段,科技革新是关键。人地关系的调适,在根本上是要实现人、地和谐,通过对于“地”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助推乡村振兴,政策、资本、科技均是实现人地和谐的工具性策略,人地和谐是手段性目标,其终极性目标则是实现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土地
我爱这土地
“土地托管”让荒芜土地绿起来
圆梦,在这片土地上
艾青《我爱这土地》
土地
土地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想有一块土地
土地上的骨血(外二章)
养好自己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