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学三问看各流派的语言观*
2019-03-03俞勇连
俞勇连
(北京师范大学 汉语文化学院,北京 100875)
一、引 言
关于语言学流派的研究,目前学界主要从分析该学派形成的社会背景,介绍代表人物、学术著作以及基本的语言学理论等宏观角度描写流派的发展变化。这些方面的研究以专著居多,主要有《现代语言学流派》[注]冯志伟.现代语言学流派[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现代语言学流派概论》[注]封守信.现代语言学流派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西方语言学流派》[注]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此外也有少量期刊论文对语言学流派的基本情况进行过探讨,如《西方语言学流派发展历程与特征分析》[注]陈子悠.西方语言学流派发展历程与特征分析[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2).、《简述现代语言学流派代表人物》[注]杨静.简述现代语言学流派代表人物[J].科技信息,2013,(13).。
除了对语言学流派进行宏观的历时研究之外,部分学者也从哲学观的角度出发对语言学流派的学术渊源进行过探索:《语言学的渊源、流派及其学科性质的变迁》[注]李葆嘉.语言学的渊源、流派及其学科性质的变迁[J].江苏社会科学,2002,(5).、《语言学与哲学:历史发展与学派溯源》[注]赵蓉晖.语言学与哲学:历史发展与学派溯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1).、《现代语言学流派哲学观的对立与融合》[注]高秀雪,付天军.现代语言学流派哲学观的对立与融合[J].河北学刊,2012,(4).。
以上研究既有对语言学流派萌芽、发展的全面描写,也有对语言流派内部哲学基础的详细分析。本文尝试从另一个角度,即语言学最基本的三个问题入手看各个流派的语言观念。
二、语言学三问
在探讨“人的语言何以获得”这一问题时,乔姆斯基否定了行为主义心理学者把语言学习看成是一种“刺激—反应”的观点并引入罗素晚期著作中所说的“柏拉图问题”(Plato’s problem):人与世界的接触是如此短暂、狭隘、有限,为什么能知道那么多事情呢?[注]乔姆斯基.乔姆斯基语言哲学文选[M].徐烈炯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236.这是乔姆斯基首次将哲学中的柏拉图问题引入语言研究,同时他把人类知识和经验关系的问题分解成以下三个方面:
(1)什么是人的语言知识?
(2)人的语言知识是怎样获得的?
(3)人的语言知识是如何运用的?[注]宁春岩.什么是生成语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10.
我们可以将乔姆斯基对语言学三个方面的讨论归结为语言学三问,分别是:语言本质是什么?——“洪堡特之问”;语言来源为何?——“柏拉图之问”;语言如何使用?——“笛卡儿之问”。
关于人类语言的本质、来源以及使用这三个问题是讨论语言学不可避免的话题。而语言研究中最重要同时也极易被我们忽略的就是各个流派背后的语言观。因此本文打算以语言学的三问为出发点,探讨语言学流派背后的语言观念,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些语言学流派关于语言的基本看法。
三、语言的本质问题——洪堡特之问
德国政治家和语言学家洪堡特(W.Humboldt)曾提出“语言绝不是产品(Ergon),而是一种创造性活动(Energeria)”,他认为“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它们的精神,一个民族的精神就是它们的语言”。[注]冯志伟.现代语言学流派[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5.乔姆斯基把对语言知识本质的探讨叫作“洪堡特之问”。
纵观语言学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期的学者都曾对语言本质问题进行过探讨。
(一)古代语言学时期语言与宗教神话
19世纪初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出现以及后来普通语言学的兴起,语言学才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根据岑麒祥先生的划分,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历史比较语言学出现之前的语言研究都属于古代语言学。虽然古代语言学时期的语言学研究并没形成统一的流派,但这段时期人们对语言本质的看法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因此我们主要从古印度、古希腊以及古代中国这三大语言学传统来探讨古代语言学时期人们对语言本质的看法。
古印度语言学最初是从研究口头相传的婆罗门教义《吠陀》中产生。因此古印度人对于语言文字的探讨最初起源于研究婆罗门教经典的需要。古印度人的任务是去研究这种神所特有语言,力求正确表达及解释古代圣典。婆罗门教圣典《梨俱吠陀》中,“语言”是作为人间和天上秩序的维护者、一个威力巨大的神——婆柯而存在。实际上在古印度人看来,语言的本质是神地位的象征和标志,它为神所特有。就像当时的梵语就是一种神的语言,神圣不可侵犯,谁都无法任意改变。
古希腊宗教故事中关于人类语言的看法流传最广。根据圣经旧约的《创世纪》第二章记载:“耶和华上帝用土所造成的野地,各种走兽和空中各样飞鸟,都带到那人面前看他叫什么?那人怎样叫各样的活物,那就是它的名字,那人便给一切牲畜和空中飞鸟、野地走兽都起了名”。从中可以看出亚当最初不会说话,后来上帝教会了他,并且当时自然界只有一种语言。可是之后人类何以会有多种语言,圣经的解释是这是上帝谴责人类罪过和妄行的结果。由于亚当听从蛇的教唆偷吃智慧之果,后来子孙繁衍,耶和华变乱天下人的口音,使众人分散在地球上,从此世界上就分成了多种语言。虽然圣经里并没有明说“语言”到底是一个什么东西,但从圣经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当时的语言是上帝赐予人类的工具,用来给万物命名。
古代中国人对于语言文字的看法主要集中在文字形成的传说中。关于文字起源最古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易·系传》:伏羲画八卦、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种种传说中,为一般人所接受的是仓颉造字这一说法。仓颉造字获得较广泛认可的原因在于我们普遍认为文字是在集体劳动的过程中创造出来以适应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此外古代中国关于语言本质的探讨还涉及春秋战国时期先秦诸子对“名”“实”问题的讨论,即名称与事物之间的关系问题。其中荀子的“名无固宜,约之以命”体现了社会群体的约定俗成的自由选择对名、实之间的联系所起的作用。
正如德国哲学家卡西尔在《人论》中所说的那样:“语言与神话乃是近亲。在人类文化的早期阶段,它们二者的联系是如此密切,它们的协作是如此明显,以致几乎不可能把它们彼此分离开来。”[注]吴学国.境界与言诠——唯识的存有论向语言层面的转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对语言本质的理解与神话故事及宗教传统相结合是这一时期的鲜明特色。纵观人类历史,几乎每个民族传统都有一段与语言相关的神话传说,古代语言学史的三大传统也不例外。
古印度、古希腊对语言本质的看法都起源于原始神话传说及宗教故事,认为语言的本质是神圣宗教所特有的东西或是上帝赋予的产物。虽然古代中国传统没有正式提出“语言”这一说法,但他们最看重的“文字”之起源同样涉及古书记载的神话传说。此外从古人对文字、名实问题的讨论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古代中国对语言文字的看法与古印度、古希腊传统很大的一点不同在于前者更加注重社会群体以及大众的作用。
(二)历史比较语言学认为语言是具备生命活力的有机体
文艺复兴带来的思想解放运动使学者们由中世纪注重神学转向注重客观世界和客观规律本身,近代科学的发现也使人们逐渐探索语言背后的普遍性和联系性。18世纪末印度梵语语法被欧洲学者发现,古印度学者在发音部位和方法中的准确描写使其在语音学方面研究取得辉煌成就。19世纪初,西方语言学家继承了印度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他们开始把比较法运用于确定语言的亲属关系,力图重建原始印欧语,从此揭开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新局面。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产生宣告语言学真正进入科学时代。它是人们以新的方法和视角研究语言的开始,目的是揭示具体语言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的是语言的历史分类和发生分类的问题。历史比较语言学建立之后人们懂得跨出本民族语言的范围去寻找其亲属语言。
总体而言,历史比较语言学家们对语言的基本认识已从披着神学和宗教的外衣中解放出来。他们认为语言并非上帝创造也非上层宗教独有,它作为一种独立的存在,像地球上的生物一样有萌芽、发展、兴盛、衰亡的自然过程。显然这种对语言本质的认识与达尔文《物种起源》中的进化论相一致。洪堡特指出:“我们可以把语言比作一幅巨大的织物,其中的每个部分都与其余部分、所有部分都与整体有着或多或少清晰可辨的内在联系。无论从哪个方面观察,人在讲话时始终只能接触到这幅织物的一个孤立的部分,然而他却总是本能地从整体出发去把握这个部分,仿佛在他面前同时呈现着与个别、具体的部分有着必然联系的所有组成部分。”[注]姚小平.洪堡特——人文研究和语言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105.因此他认为,语言是一个系统,各部分相互牵制。格里姆曾说“语言不可能是别的任何东西;他是我们的历史,是我们继承下来的遗产。”[注]J·格里姆( J·Grimm) .论语言的起源[J].张会森译.语言学译丛,1960,(2).因此历史比较语言学家认为语言的本质是一种独立的有生命活力的有机体,它具有鲜明的历史性,我们可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研究这各个要素成分相互联系的整体,从而构拟出语言的始源语。
(三)结构主义认为语言是一套符号系统
结构主义语言学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发展而来,主要包括: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以及美国描写语言学。探讨结构主义的语言观我们可以回到结构主义语言学的鼻祖——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中去。索绪尔的理论集中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中,索绪尔提出的语言学说,是语言学史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对于现代语言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注]冯志伟.现代语言学流派[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12.索绪尔因此也被称为现代语言学奠基人。
关于“语言是什么”这一语言本质的问题,索绪尔指出“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因此可以比之于文字、聋哑人的字母、象征仪式、礼节形式、军用信号,等等。它只是这些系统中最重要的”。[注]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41.他认为语言本质是一个符号系统,与字母、礼节仪式、信号等的作用一致,是表达思想观念的方式之一。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连结的不是事物的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后者不是物质的声音,纯粹物理的东西,而是这声音的心理印记,我们的感觉给我们证明的声音形象”。[注]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01.实际上,索绪尔所认为的语言是一个具有概念(即所指)和音响形象(即能指)的符号系统。这个系统中的所有要素构成一个统一整体,他用棋盘和棋子来比喻语言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下棋的状态与语言的状态相当。棋子的各自价值是由他们在棋盘上的位置决定的,同样,在语言里,每项要素都由于其他各项要素对立才能有他的价值”。[注]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28.从索绪尔的符号系统以及价值体系中可以看出语言的本质是一个符号系统,各种元素在共时状态下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其价值由他们在系统中的相互关系所决定。
(四)转换生成语言学认为语言本质是天赋能力
如果说索绪尔语言学说的提出是语言学史上哥白尼式的革命,那么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的提出,则是语言学史上又一次划时代的革命即乔姆斯基革命。乔姆斯基的语言学说影响巨大,若要探讨转换生成语言学派的语言观必需回到乔姆斯基的理论中去。
乔姆斯基虽然师从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哈里斯,但后来他意识到无论是传统语法还是一味对语言现象进行描写的结构主义都不能很好地回答“语言是什么”这一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于没有真正了解语言的本质。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本质是一种天赋能力,儿童一出生就具有这种独特的才能。这种才能是存在于人脑中的一种装置,乔姆斯基称之为“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LAD),因此儿童可以用接触到的有限语言材料生成无限的句子。
实际上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把语言看成人脑中的一种特殊机制或者是一种语言蓝图。因此生成语言学派中所说的语言并不是实际存在的句子,而是生成句子的装置。从这个角度看当我们说学会一种语言时,实际上学会的是其背后的生成机制。
(五)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本质是认知活动
认知语言学对语言本质的认识完全不同于转化生成语法。在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派认为语言是一套自治的系统装置。而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种认知活动,是人对客观世界认知的结果。语言运用和理解的过程也是认知处理的过程。因此语言能力不是独立于其他认知能力的一个自治的符号系统,而是人类整体认知能力的一部分,强调语言与认知的不可分割性。认知语言学者认为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他们十分强调思维的隐喻性。实际上隐喻由认知而起,同时又是认知的结果。某种程度上讲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本质其实是一种认知活动。
四、语言的来源问题——柏拉图之问
对语言知识来源的追问引导我们回到一个古老的认识论问题上,那就是“我们的知识从何而来”。关于这一问题的探讨,最先起源于柏拉图,因此在乔姆斯基的学说中,他把语言知识的来源之问称为“柏拉图问题”(Plato’s problem)。
以乔姆斯基的语言学思想为代表的生成语法及其相关理论对语言本质的思考是从对语言知识的“柏拉图问题”的分析开始的。他们关心的是为什么儿童在与外部世界短暂而有限的接触下却能理解并造出他们以前从未听过的句子。因此“语言知识从何而来”这一来源问题成了语言学中的“柏拉图之问”。
(一)传统语言学认为语言由上帝授予
早期的人类在面对他们无法做出合理解释的种种自然之谜时,往往将其归因于神灵的力量。面对语言如何获得这一关于语言的起源问题,传统语言学家同样诉诸神灵,认为包括人在内的世间万物都是某种神力的创造,而人的语言理所当然也是神力的恩赐。因而在大多数宗教中都存在某种神力授予人们语言或者创造语言的描述。比如《旧约·创世纪》中,上帝创造了人类祖先亚当和各种飞禽走兽,而后将这些动物带到亚当面前由他命名,而古埃及人相信语言是由纳布神创造等。
(二)结构主义认为语言源于社会
索绪尔首先认识到语言的复杂性,并做出了“语言”和“言语”的重要区分。他认为“语言是言语能力的社会产物,又是必要的惯例的汇总,这种惯例为社会群体所接受,使每个人能进行言语活动。”[注]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15.实际上,从中可以看出索绪尔从社会的角度观察语言问题,认为语言来源于社会,把语言看成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群体必须遵循的惯例集合。语言虽然潜伏于大脑中,但作为一套系统本身不会表现出来,它的完整性必须在一个社会群体中才能体现出来。因此社会成员不能独自创造语言,也不能改变语言。
继索绪尔之后,结构主义又一重要人物、美国描写主义语言学派的代表——布龙菲尔德接受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认为语言习得是外部世界刺激反应的结果。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曾用“习惯”来解释语言的习得。他认为语言是人对外部环境刺激的反映的结果,是通过外部信号的反复刺激、不断强化而建立起来的“习惯”。因此在行为主义者看来,语言来源于外部世界的刺激反应。
从某种程度上讲行为主义者的刺激反应论这一说法,仍然没有离开语言来源于社会这一基本观点。
(三)转换生成语言学认为语言源于天赋机制
乔姆斯基提出的语言习得机制中有着关于世界本质的认识尤其是语言本质的知识。因此生成语法学派认为儿童生来就有基本的语法关系和语法范畴知识,并且这种知识是普遍的。这些语法关系和语法范畴是存在于一切人类语言之中并为人类先天具有的知识。在人类的大脑中,存在着由生物遗传和天赋决定的认知机制。因此生成语言学关于语言知识来源的理解认为它本身就内嵌于语言官能之中,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天生的语言能力,并且是自足的系统,独立于外部世界。
(四)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源于体验与认知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它强调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以及思维的隐喻性。体验主义认为知识并不全然来自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被动感知,更多的是来源于人体与外部之间互动而产生的范畴和意象图式。此外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与认知能力不可分割,因此若以此来解释语言的来源,我们可以说语言是在人的体验和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这就形成了认知语言学一个最重要的观点:对现实的感知是认知的基础,认知又是语言的基础。[注]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8.唯物主义者认为客观世界是认知形成的基础,而认知语言学家则在此观点之上进一步认为语言是对客观认知的结果,是对现实进行概念化之后的一种表达。实际上认知语言学强调的是人与客观世界之间的互动,这种概念化表达的重要来源正是人身处于客观世界的自身体验以及对外部环境的认知。
五、关于语言的使用问题——笛卡尔之问
20世纪60年代,乔姆斯基发表《笛卡儿语言学》,宣称自己的转换生成语法是17世纪至19世纪初的笛卡儿语言学在当代的继续和发展。笛卡尔指出人类语言不属于物质科学的范畴之内,尤其是 “语言使用的创造性方面”,其使用范围无限并且不受刺激制约这一特性更是超出了机械论的物质概念所能够解释的范围。所以,笛卡尔认为是否能对语言进行正常使用,是人类与其他动物或机器的真正区别。而乔姆斯基继承笛卡尔关于语言使用的核心观点,认为语言的使用依赖的是人的理性机能,是人脑的天赋机制对有限规则的无限利用。因此生成语言学首先假设了大脑中存在抽象概括的规则来支配语言的运用。乔姆斯基把语言知识的使用问题叫作“笛卡尔问题”。
(一)索绪尔认为语言的使用受社会约定俗成制约
索绪尔提到“言语行为的研究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主要的,以语言为对象,语言的本质是社会的,离开个人而独立,这种研究纯粹是心理的”,[注]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7.索绪尔把言语行为分为语言和言语,强调语言是社会的,而言语是个人的。个人的语言使用体现在言语活动中,言语是语言的运用同时也是语言的具体表现。也就是说,言语是每个个体说出来的话语,它是具体的、变化的,而语言是一套完整的规则,由社会群体共同约定。这种具有社会性的语言,受到外部制约,这种制约同社会惯例一样,是社会群体中一切成员都必须遵守的、约定俗称的社会规约、制度。从一定程度上讲,语言就像是一项社会契约,群体中的成员都必须遵循。因此语言使用诉诸言语,而使用过程中又受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影响。
(二)生成语法认为语言使用依赖天赋能力及转换规则
乔姆斯基认为若要对语言的使用问题进行有意义的探索必须得先解决语言知识的本质问题和语言知识的来源问题。这是因为他坚持认为,语言机能内在于心智大脑,对语言的研究也就是对心智的研究、对大脑结构的研究。
语言使用首先依赖于每个人天生具有的语言习得的内在能力,这种能力在听到语言的时候被激活。生成语法在讨论语言使用问题时,乔姆斯基试图解释语言的创造性,并在公式化、符号化的基础上引入转换规则对英语句法进行描写。在扩充标准理论时期,乔姆斯基区分了语言能力和语言使用。存在人们头脑中的语法知识是语言能力,而说话、写文章等使用语言的具体行为是语言使用。很明显语言使用一方面离不开人类的天赋机制即语言能力,另外一方面也离不开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转换过程中的各种语言规则。
(三)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使用基于语言与客观世界的象似
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强调对语言形式的研究,不重视意义。而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认为,语言形式不能离开于意义而独立存在。因此语言的使用必然首先服务于意义的表达,产生于意义交流的互动过程中。认知语言学强调认知方式在语义形成中的作用,同时也重视社会文化、百科知识对于语义理解的必要性。其次语言使用离不开语境,也就是说语言使用过程中并不局限于语言内部,更主要的是在于人与客观世界的互动,强调的是使用者对世界理解的结果。 所以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不是一个自治的系统,它依赖于客观现实、生理基础、身体经验、认知方式、知识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语言使用离不开语言表达与客观世界以及认知世界之间的象似关系。
六、小 结
语言观是语言学者对研究对象——语言的本质和规律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语言学史上,语言理论的重大变革、语言学流派体系的建立以及完善都和语言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关于语言是什么、从何而来、如何使用这三个基本问题是语言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语言学的历时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每个不同时期的语言流派对于这几个问题都有着各自的看法。因此,从语言学基本的三问出发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不同学派对语言学的基本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