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城市的另一面
2019-03-02戈多路柯
戈多 路柯
位于马来半岛南端的新加坡,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它周全的绿化、整洁的街道、高楼林立的CBD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着“花园城市”的美称。然而,光鲜亮丽的市中心并不是新加坡的全貌,那些高楼背后的老旧街区,才是领略新加坡人真实生活的最佳场所。芽笼,就是这样的代表之一。
炉火正旺的餐馆,街边穿着性感的女子,抱团而行的普通劳工,林立在两边的宗教建筑,加上交相辉映的车灯和霓虹灯,这是芽笼夜晚最真实的写照。这里既是新加坡唯一合法的红灯区,又是新加坡宗教密集度最高的地区;既承载了当地的历史,又体现着最真实的人性,为新加坡增添了不少神秘感和烟火气。
芽笼的由来 从“香茅园”到“快乐世界”
芽笼位于新加坡东部,靠近金融中心和新加坡河,是当地著名的美食娱乐中心。关于地名的由来,坊间一直有多种说法,广为流传的一种是:在“芽笼”這个地名还未出现时,该地区就有一条叫“芽笼”的河流。马来语中的“芽笼”有灿烂和马齿苋的意思,由于河岸两旁长满了马齿苋,所以早期的马来人将沿岸也命名为“芽笼”。
芽笼的魅力,只有在夜幕降临时才能真正显现出来。这里充斥着食物的香气和人潮涌动的乐趣,闪烁的霓虹,加上街边的倩影,让新加坡的夜更垃张扬和真实。
芽笼的魅力,只有在夜幕降临时才能真正显现出来。这里充斥着食物的香气和人潮涌动的乐趣,闪烁的霓虹,加上街边的倩影,让新加坡的夜更垃张扬和真实。
芽笼的魅力,只有在夜幕降临时才能真正显现出来。这里充斥着食物的香气和人潮涌动的乐趣,闪烁的霓虹,加上街边的倩影,让新加坡的夜更垃张扬和真实。
1824年,柔佛王国割地后,新加坡正式沦为英国殖民地,殖民政府开始着手规划新加坡。殖民初期,英国人在芽笼大力发展椰子种植业。19世纪后期,芽笼渐渐成为马来和阿拉伯富商的聚集地,一些阿拉伯人将椰子改种为香茅,香茅业由此兴起。香茅,也称柠檬草,是一种具有香味的禾本科植物,既有健胃、防贫血等药用价值,又可以用来制作香水和肥皂等产品。
贯穿芽笼地区的芽笼河,将其分为东西两岸。东岸是以马来人为主的聚居地;西岸则是由44条巷子组成的华人商业区。其中,东岸因香茅业发展尤盛,而从原名“卡拉巴”改为“士乃”(是马来语中“香茅”的意思),东岸“香茅园士乃”的称号由此而来。如果说,香茅是东岸的特色,那么西岸的独特则在于巧妙的布局。西岸的巷子按单双数排列,北边为单数巷,南边为双数巷,中间用一条名为“芽笼路”的宽阔大道隔开,从上往下俯瞰,整体布局宛如一条蜈蚣,所以此地也被称为“蜈蚣之地”。
20世纪初,芽笼士乃的香茅种植园被政府强制搬离,香茅产业自此衰落。但谁也没想到,芽笼却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迎来了最辉煌的时代,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快乐世界”。
1936年,富商李玉荣在芽笼创建了一个叫快乐世界的游艺场,与当时的新世界和大世界共称为新加坡的“三大世界”。快乐世界拥有一座被誉为东南亚最佳、新加坡最大的体育馆,可容纳七千名观众,是各类演出活动的最佳举办场所,时常举办传统戏剧表演和各类体育赛事,如拳击、摔跤、篮球赛等。除此之外,内部的游乐场、戏院、舞厅、夜总会、歌剧社和百货商场等生活娱乐设施,一应俱全。后来李玉荣在离世前,将快乐世界转售了出去,快乐世界从此更名为繁华世界。遗憾的是,这份繁华并没有持续多久。随着家庭娱乐设施逐渐完善,大部分人更愿意留在家里看电视,加上不少人开始搬离芽笼,繁华世界最终破产被拆。
禁酒令的约束 新加坡唯一合法的红灯区
繁华世界的拆除、人口的流失、政府的规划,让芽笼的面积不断缩水。如今,芽笼演化成了一条长约1公里的商业大道,两旁分布着以数字命名的44条小巷。尽管占地面积减少,芽笼的旅游业却迅速发展,而这一切,都要归因于它的另一个身份——红灯区。
其实,红灯区在其他国家并不少见,但真正合法运营的却少之又少。泰国曼谷的红灯区广为人知,名气远超芽笼,公众对红灯区的包容度也不低,但它们始终处于灰色地带,不受法律的保护和支持。相比之下,芽笼红灯区的合法性让人感到有些意外,因此也吸引了不少人前来一探究竟。
除了被人熟知的风月场所,芽笼还是个风靡国内外的不夜美食城。这里大部分餐馆通宵营业,街上各种美食招牌林立:田鸡粥、肉骨茶、炒福建面、海南鸡饭、胡椒螃蟹和榴莲等,加之价格亲民,成了众多游客流连忘返的美食天堂。
芽笼之所以成为合法红灯区,可以说是当局政府的无奈之举。19世纪初,芽笼因未开发完善,住地资源有限,人口却日益增加,所以爆发了严重的住房矛盾。与此同时,还存在着族群殴斗、奴隶买卖、赌博嫖娼等严重的社会问题。当时管理新加坡的英国执行官莱佛士,在离开新加坡前颁布了一套法律法规,严禁奴隶买卖、赌博嫖娼等行为。不过,莱佛士委任的驻扎官法夸,却不完全认同他的做法。1820年,法夸采用发营业执照的方式放宽限制,比如赌场必须获得执照才能营业,而且还要缴付相应的赌税,地下色情行业同样如此。利用这种管理方式,法夸筹集到大量资金,并投入到城市的基础建设中。可无论怎样,新加坡政府始终没承认过红灯区的存在。直到1907年后,报纸上首次出现了关于红灯区的犯罪事件,政府才正式介入。经过整治,政府发现始终无法杜绝大部分红灯区的存在,但又无法坐视不理,所以最终只有将其合法化。
从2号巷到30号巷之间的双号巷,是红灯区所在地,拥有正规营业执照的合法妓院主要集中在16号、18号和20号巷,对面的单数巷则主要是各种各样的餐馆。这里的性工作者绝大部分都来自国外,比如越南、孟加拉国、印度等。她们必须在获得有效期为两年的工作卡后才能上岗,每月按要求进行身体检查。两年期满后,她们就得离开这里,并终生不能以同样的身份重回新加坡。为了防止她们留在这里,政府严令禁止这些外国性工作者与本地居民结婚。除此之外,并不是所有性工作者都有合法的工作卡。不少人在皮条客的帮助下,用旅游签证进入新加坡,然后每天向其缴纳收入的三成左右。相应地,这些皮条客也会“保护”她们。在芽笼,大约有200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皮条客,其中大部分与当地黑帮有联系。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这些非法性工作者规避警察,以及在她们遭遇“坏客人”时提供帮助。
待夜幕降临,大大小小的霓虹灯亮起,这些非法性工作者就会浓妆艳抹、穿着性感地出现在街边,或站在一些酒吧门前,主动搭讪路过的男性,有的甚至会动手强拉。合法的性工作者一般不出来抛头露面,而是在店内等待“客人”进来。面对非法性工作者的“竞争”,她们常用报警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权益。
即便红灯区合法,法律严苛的新加坡也不会放松对芽笼的管控。2015年4月,新加坡政府正式实:行禁酒令,规定从晚上10点30分到隔天早上7点,不能在公共场所售卖或饮用酒精饮料和酒精含量超过0.5%的食品。禁酒令一出,芽笼的治安状况虽然好了许多,但却影响到了当地的娱乐行业,尤其是红灯区。也难怪有人说:双巷的霓虹灯管似乎没有前些年那么亮了。
劳工聚集地 红灯区里的宗教丛林
在新加坡,芽笼还有个响亮的称号:宗教丛林。据统计,芽笼的教堂、庙宇、道观、宗祠等建筑超过120座,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均在此扎根,是新加坡宗教组织密集度最高的地区,完全可以用五步一庙、十步一寺来形容。
这里的房屋大多已有80多年的历史,虽然比较老旧,但其中一些宗教建筑尤为精美,比如最引人注目的庙宇顺天宫。这座有着179年历史的庙宇,外表富丽堂皇,屋顶上铺有黄色的琉璃瓦,一层一层向后方递增,加上古色古香的屋檐翘角和内部精致的龙凤雕刻,显得很有气派。由于面积有限,不同的宗教建筑常常挨得很近,但相处得十分和谐。据说,曾有一个佛寺因发生火灾,就将佛像搬到隔壁道教神衹中存放了七八个月,待佛寺修葺完成后再搬回去。
在芽笼,常常能看见和尚和妓女擦肩而过,寻.欢客和站街女在佛像脚下搂搂抱抱等奇景。新加坡佛教总会的秘书长释广品对此说:“这看似是禁欲与纵欲的碰撞,实则两者毫不相干。对于诱惑,只要我们的心视而不见,就没有问题。这里的性工作者也相当尊敬寺庙,不会来接触庙内人员,而且当她们感到情绪低落时,大部分的庙宇、教堂都会给她们提供相应的帮助。”
芽笼之所以有如此多的宗教建筑,主要与当地的土地产权政策有很大关系。在新加坡,大部分土地归国家所有,建筑所有者仅拥有使用权,但芽笼的土地多为私人持有,不论出租或买卖都无限制,租金和地价也相对便宜,所以大部分宗教纷纷迁移到此。除此之外,由于芽笼有大量的华人和中国劳工,致使这里的佛教占比很高,被喻为“佛教大本营”。
与很多发达国家一样,新加坡既希望吸引高科技人才,也需要大量普通劳动人口,为大城市的繁荣和便利提供支撑和保障。自19世纪初开埠以来,新加坡吸纳了大量外籍劳工,以填补劳动力短缺。到2016年底,新加坡总劳动力已有367万多人,其中超过三分之一为外籍劳工。
由于芽笼处于城郊之间,交通便利且房租便宜,许多劳工会选择住在这里。在芽笼街头,经常能看见外籍劳工坐在街邊聊天,主题大多关于薪水和女人。此外,还有一些铤而走险的人在街头街尾兜售违禁药品。这一切,与不远处光鲜亮丽的金融区相比,显得格格不入。
在芽笼,街边随意一幢不起眼的小楼,都有可能挂着寺庙名的牌匾。虽然外表上跟传统的庙宇相去甚远,但总是有人在里面安静地诵经。
在芽笼,街边随意一幢不起眼的小楼,都有可能挂着寺庙名的牌匾。虽然外表上跟传统的庙宇相去甚远,但总是有人在里面安静地诵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