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广安道台院子

2019-03-02plum

环球人文地理 2019年12期
关键词:郑氏广安邓小平

plum

位于四川东部的广安市,属于四川盆地盆底逐步向盆周延伸地带。整体地势较为平缓,东高西低。俯瞰之下,广安城区的风貌在地平线的尽头延伸。邓小平故里等景区所在的位置,可从城市边缘的快速通道抵达。

位于四川东部的广安市,属于四川盆地盆底逐步向盆周延伸地带。整体地势较为平缓,东高西低。俯瞰之下,广安城区的风貌在地平线的尽头延伸。邓小平故里等景区所在的位置,可从城市边缘的快速通道抵达。

位于四川东部的广安市,属于四川盆地盆底逐步向盆周延伸地带。整体地势较为平缓,东高西低。俯瞰之下,广安城区的风貌在地平线的尽头延伸。邓小平故里等景区所在的位置,可从城市边缘的快速通道抵达。

世人因拿破仑知科西嘉岛、因博尔特知牙买加、因孙中山知香山、因毛泽东知韶山、因邓小平知广安……举世而观,由一人之故而知一城或一国的概率实在不高,前提当是这人同样是举世闻名的。

广安是四川省地级市,位于四川东部,西面毗邻重庆,是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家乡。可以说,广安这座小小的城市,因邓小平而闻名。但城市再小,在历史的长河中也积淀起了人文的厚度。毗邻邓小平故里两公里处,有一个差之毫厘,就被湮没在时代进程中的家族大院。那是小平同志小时候玩耍的道台院子,也是同为地方望族郑氏一脉的家。

千年广安八百年姚坪里 广”安协兴的四大望族

广安这片土地,有记载的文明史相当悠久,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地名由来,历史也是不短,从公元969年开始叫起。是年,西川转运使刘仁燧请宋太祖御笔题字。赵匡胤大手一挥,为彼时处在秀屏山下的浓洄镇置军,命名为“广安军”,取“广土安辑”的意思。现在常言:地阔为广,和谐为安,广土安辑,是为广安。宋太祖取此名,寄托了美好的寓意,故而沿用至今。

既然是邓小平同志的家乡,城市之中关于邓小平的元素随处可见。比如广安的城市宣传语——小平故里,思源福地,便是直截了当地表达了广安的地理特色和文化底蕴。1904年8月22日,邓小平同志诞生于广安。具体说来,他是在那个距离广安市区6公里处协兴镇上,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邓家老院子”的川东民居三合院里呱呱坠地的。这三合院,那时看来并无许多特异之处。慈竹掩映下,883平方米的占地面积,17间悬山式木结构小青瓦屋面建筑,是如今占地3.19平方公里邓小平故里旅游区的中心所在。顺着故里向前,是乡邻同样熟知的郑氏家族,还有著名的神龙巴人石头城、协兴古镇、翰林院子、广安红色文化影视城等一系列景点。它们的共同点,是尽数蜿蜒在协兴园区的范围内,成为一条融自然、人文于一体的景观大道。

协兴古镇,是提到邓小平同志时,一个绕不开的地方。协兴所在地,古称姚坪里。据说,南宋时有一位姚姓人士,位及宰相,告老还乡后在当地广置田产,几乎买下协兴境内的全部田土,姚坪之名由此得来。到了明代,姚家开始在姚坪坝修建店铺,形成街市,后称姚坪场。明末烽火,姚家个别逃脱流失外地,其余全部遇害。从此姚家在协兴逐渐消失,只留下姚坪里和姚家湾的地名。清初,湖广填四川,协兴古镇首先迁徒来的是夏姓人家,名叫夏兴明。由于他带来很多钱财,买下了整个姚坪坝,故此地更名为夏家坝。这个夏兴明把田产分给了三个儿子,三兄弟勾心斗角,在各自的地盘上分别建场相互竞争,生意惨淡。三兄弟协商后,决定将三场合一并取名“协兴”,寓意齐心协力兴市,才有了现在的“协兴”一名。

明清时期,被记录在史册上,活跃在人们记忆中协兴场上的高门大户,主要是邓、郑、胡、蒲四大望族。他们家学渊源绵长丰厚,文人才子頻出。据清《广安州新志·选举志》统计,明清两代有30多人中进士,协兴四大望族就贡献了近20人,占比很高。其中与邓氏家族过从甚密,两家距离也很近的郑氏一门,传家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周宣王时期。明朝初年,原籍山西翼城的郑氏始祖郑友直,在官任上去世。其后代入籍广安在这里扎根发展,忠厚传家,已经有六百余年的历史。这六百多年,郑家历经20多代,曾经有6人中举、3人中进士,任其他各类官职的少说也有一百来人,是广安协兴场上名副其实的望族。

修复后的道台院子如上图所示,是一个规模不小的清代川东民居建筑群。虽然曾经存在于建筑中的物件儿大多散失了,但藏在地基内、石板上、柱头门楼里的历史不会消失。

重振家族的道台:郑人庆 一个文人的武士人生

树大根深的郑氏家族,在协兴日久,并非总是一帆风顺。这个祖上显赫的家族,到了郑人庆父亲那代起了变数。

翻看他的生平,总有“少时家道中落”的交代,但家道为何中落却鲜少提及。据查证,郑人庆20岁时,其父因祖上遗产分配与家人发生争端,不仅被郑人庆的爷爷赶出了家,还惹出了一场牢狱之灾。原本从小研习四书五经的郑人庆,只得放弃原本有很大希望的科举考试,弃文从武。在制府大人的赏识下,他从掾曹之职做起。掾曹这个职位,大抵是清朝时期某个司曹的副官,日常协理司曹的工作,并无官职加身。不久,郑人庆凭借自己的才华和智慧,晋升为九品官,被派往云南。

从20岁算起,郑人庆在清朝的官场和战场上摸爬滚打了将近50年,才回到故土,回到自己从小生活的地方。

这时候,郑人庆来到了命运的转折点。熟悉清朝历史的人知道,清平大小金川之战位列乾隆帝的“十全武功”之二,它在乾隆的一生中十分重要。同时,它也影响了包括郑人庆在内的许多乱世将领。清乾隆初期,因平定金川留蜀襄办军需,升郑人庆为县丞。深入战场的郑人庆将勇武刚强的一面彻底显露出来:亲战安南、南笼、喀什、噶尔及征台湾、廓而喀、楚黑花苗,并剿白莲教有功,以才识能力而为各路大帅所器重。之后,郑人庆仕途一帆风顺,嘉庆年间不断升迁。不仅被赏戴花翎,还有幸入朝觐见嘉庆皇帝,嘉庆赐给郑人庆缎二匹,并调任山西河东道台。根据清代的官阶制度:道台是省(巡抚、总督)与府(知府)之间的地方长官,属于正四品的官职。

这道台不好当。山西河东道,管辖两府四直隶州三十一州县,范围很大。这宽广的地界,一方面证明了皇帝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政务的繁重。山西巡抚同兴曾经在一篇奏折中对他赞誉有加:“郑人庆自抵任以来,于所属各州县赈务,俱能悉心经理,不辞劳瘁,毫不以初任晋省,稍存推诿观望之见,接见所属,惟以发天良、爱百姓为言,谆谆告诫,恒不惮烦。府厅州县,亦共深爱戴。”嘉庆十年(1805年),郑人庆患病请辞时,也是这位巡抚拟的折子,字字恳切。

被允告老还乡的郑人庆,带着一副过劳的病躯和荣耀回到了家乡。这个文人世家出生,最终以武力获得功名的道台,回到他的故宅“道台院子”,度过了人生中最后的光景。

从郑人庆入手,捋出郑氏与邓氏家族千丝万缕的关系,是比较容易的。时间回溯,郑人庆的先祖郑友直与小平同志先祖邓鹤轩,曾同在明洪武初年任职四川,随后皆入籍广安。明末烽火,两家都遭受重创,先后颠沛流离于外地。入清以后,邓氏与郑氏后裔又同样从广东肇庆府高要县,回籍广安姚坪里。郑人庆本人,则是小平族祖邓时敏的表侄。邓时敏在乾隆帝时任大理寺正卿,叔侄两人同为协兴镇上的名人,都得到过嘉庆帝为彰显臣子功绩的神道碑。再把时间往后挪移,民国初期,郑人庆后裔郑德重作为早期留学日本的同盟会员,归国后参与创办了成都法政学校,正是他介绍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前往该校就读。邓绍昌接受了新式思想,才有了送邓小平出国留学的决定。

后人时想,幼时的邓小平常常来道台院子玩耍,不知听到了多少郑人庆的英雄故事,他一生的军事谋略和战场风姿,对邓小平的军事思想也许产生过一定影响……

道台院子的前世今生 川东民俗博物馆与先贤祠

郑人庆为官后,仕途顺利,他在广安协兴老家的屋舍渐渐扩大。郑人庆的故宅俗称“道台院子”,又名“长沱井老院子”,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成规模于乾隆年间,距今有200年历史,是川东北地区少见的清中期穿斗式木结构建筑群。

然而,郑氏一族的振兴也不能抵挡时代的洪流,他们最终还是同中国大多数名门望族一起,来到了命运的终点。解放前夕,郑人庆后人将院子转卖给了协兴场上其他富户。解放后,道台院子被当做胜利果实,分给数十家群众居住。一晃六十多年,道台院子的原貌,几乎湮没于当地长沱井的一众危房群中,外表与其他民居一样,拆毁严重,年久失修,面临着白蚁、火灾、危房倒塌等安全隐患,似乎随时随地都有灭顶之灾。

当地人常说:广安人杰地灵,大多出在协兴。协兴人有这个自信,是因为这里确实出了许许多多彪炳史册、为国家民族的命运做出了贡献的乡贤名宦。游览完道台院子,一转天地,去欣赏各个时代的工艺民俗、听一众名人荡气回肠的人生故事,或许是了解一地文化的最佳窗口。

当地人常说:广安人杰地靈,大多出在协兴。协兴人有这个自信,是因为这里确实出了许许多多彪炳史册、为国家民族的命运做出了贡献的乡贤名宦。游览完道台院子,一转天地,去欣赏各个时代的工艺民俗、听一众名人荡气回肠的人生故事,或许是了解一地文化的最佳窗口。

当地人常说:广安人杰地灵,大多出在协兴。协兴人有这个自信,是因为这里确实出了许许多多彪炳史册、为国家民族的命运做出了贡献的乡贤名宦。游览完道台院子,一转天地,去欣赏各个时代的工艺民俗、听一众名人荡气回肠的人生故事,或许是了解一地文化的最佳窗口。

时常往复于协兴与广安县城的民间收藏爱好者朱剑锋,独具慧眼。他早早就留心起这座气质不凡的院子,四处奔走,最终在城市建设拆迁的热潮下,将它从“生死边缘”救了回来。在民间力量和政府的鼎力相助下,道台院子经过整整三年(2016年6月~2019年8月)的保护性修复后,得到了新生。新生后的道台院子,有了另一个身份——川东民俗博物馆。

从院落建筑结构上讲,修复后的道台院子在原有的内院、祠堂基础上,新建了戏楼、前院和后院等仿古建筑。林林总总加起来,如今占地2300平方米的三层三进院落,为前来参观的人们展示了大小不一、功能各异的4个院子、5个天井、66个房间及108道门。从挂有“川东民俗博物馆”匾额的大门进入,左为门房,右为郑人庆展厅。往里走,一步一景,门窗、佛像、佛龛、厢房内一应生活用具,都是朱剑锋根据郑人庆生活时代的原型,拿出自己的藏品一一復刻的。沿中轴线往里走,前院种有两颗生机勃勃的紫薇。踏过几级阶梯,经过花厅来到内院,脚下的石板和眼前木刻雕花的门门廊与石柱,全都按照道台院子的原址修复。一瞬间,两百年前郑氏一族人丁兴旺、家族繁盛的景象仿佛出现在眼前。

从这里往前,是郑氏的家祠,右边厢房连接着小巧的花园、茶室及民国风格咖啡馆等空间。往左,则在穿越木门的那一刻,进入川东民俗博物馆的范畴。左侧的大多数房间按照其房屋特性,布置有地方名人书画厅,川工木雕展厅,王德完、蒲殿俊、杨森与抗战展厅,民俗文化展厅等。值得一提的是,在川工木雕展厅和王德完等人展厅的中间,是广安乡贤名宦祠的所在。该祠堂建于同治年间,与道台院子相邻,也与道台院子同一时期被保护下来,并从内部打通,成为合二为一的整体。

这个曾经坍圮的院子,今年8月开园以来,吸引了许多热爱民间艺术和找寻邓小平同志生活轨迹的人们陆续前来观瞻。它已经不再只是道台郑人庆的家,更是川东民俗文化的家。

猜你喜欢

郑氏广安邓小平
疝环填充式和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临床对比分析
区广安
江南传统家训的历史传承与当代价值研究
《郑氏规范》中的家庭伦理及其影响
平面设计作品
广安这方热土等你来
郑氏富贵黄金屋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红色读物
邓小平“怕”回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