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风景与看手机”讲评
2019-03-02毛永健
毛永健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群企业高管前往青海攀登岗什卡雪峰,有人问他们为何去,回答是“逃离城市”。他们来到雪峰下向上攀登,一路攀登一路用微博直播,最终登上山顶。置身雪域绝美风景之中,有人发了一条微博:“山顶风景真美,极目远望,莽莽苍苍……”周围的人都在低头看自己的手机,偶尔抬头,大家都会心一笑。
对于上述现象,你怎么看?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该作文命题属于新材料作文。材料内容为一群企业高管逃离城市去登雪峰,却一路攀登一路微博直播,最终登临山顶,一览众山小之后回望,却是大家都在低头玩手机。其实生活原本就是一个怪圈,意欲在梦想中起舞,最终还得脚踩大地;内心里极度抗拒逃避的,其实已经如影随形,成为身体的一部分,根本无从割离。从这个意义上讲,带着高科技的手机逃离城市,不过是一场作秀的闹剧;而高管们的逃离本身,也仅只是画饼充饥式的自我慰藉。
命题分为导引材料及要求两部分。针对导引材料,可以用“以果溯因法”进行审题立意,也即根据结果去追溯原因,而原因,也就是作文的主旨所在。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追问。一是企业高管们为什么要“逃离城市”?显然是因为城市的喧嚣,意欲找到心灵的世外桃源作为精神的栖居之地。二是企业高管们为什么要“一路攀登一路直播”?“一路攀登”意味着他们还是在为寻找心灵圣地不断努力,而“一路直播”则暗示了他们心有旁骛,并未真正从内心里放下城市放下高科技,甚而,他们已经沦落为手机的“奴隶”不能自拔。如此逃离,如此攀登,已经成为一种形式一具空壳,没有任何精神层面的意义,不但自欺,而且欺人。三是企业高管们“置身雪域绝美风景之中”,为什么还放不下手机?当绝美风景遭遇高科技手机,高管们该如何选择?“周围的人都在低头看自己的手机”,已经明示了绝美风景在高科技面前的不堪一击,“精神家园”在高科技物质的强力绑架之下,已经败得一塌糊涂。从这个层面讲,所谓的“逃离城市”,已经成为矫情的表演和恶心的借口。
综上所述,命题可以有如下立意:①寻求宁静,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精神不解放,灵魂难自由。②审美不只是一种形式,更要全身心地融入。③如果不摆脱物质的束缚,精神的自由无从谈起;“杂念”不除,天地虽大,无可遁迹。④被喧嚣的世界裹挟,心灵难以真正宁静;⑤大自然是人类精神的家园。⑥自然不是逃避心灵喧嚣的圣地,心远地自偏,自然不是治疗心灵狂躁的万能药。⑦逃离并非疗治浮躁与虚荣的良药。⑧美常在“高处”,登高方能见美。⑨走得太遠,以至于忘了为什么出发;过程与初衷的背离。⑩科技已经对人类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
[作文示例]
◆随笔:修篱种菊式的生活,于喧嚣尘世或许已成遥不可及的梦想,如何在拥抱科技的同时清空内心拥堵的物欲,这是一个需要抉择的问题。心有雪峰,绝美永存;心怀春天,繁花自在。
修篱种菊
一考生
“真正的宁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内心深处修篱种菊。”
那位女性在动乱的年代固守一方浪漫,莹润着玉石的柔和。她才华横溢,美得安静而平和。康河的柔波拦不住她,摇摆的青荇缠不住她,世俗的言语绊不倒她。她的独立与明智,在尘嚣间执着地留下了一方心灵净土。
“不要去追逐一匹野马,而要静下心来,在内心种一片草原。”
那位女性在20世纪默默无闻,埋首于浩如烟海的典籍,始终不肯与困苦讲和,而憋足了劲,尽管无人知晓,也决然放手一搏。“青蒿一握,水二升。”191次试验结果丰繁。而直至80岁,她绕开贵宾登机通道,静静飞往为国人争光的殿堂。名利纷涌,她自岿然不动。她心中涌动平阔的海洋,于无声处听得惊雷。
科技化的社会以令人咋舌的速度拔足狂奔,我们徒有拼尽全力步步紧跟——理由呢?为何在世俗的眼光中缚紧了自己的脚步?为何不挣开城市的喧嚣真正觅得“心远地自偏”的安宁?
姜太公在人生第81年的时光中闲惬垂钓;庄周先生在君王面前衣衫褴楼却不以为意,言说自己精神富足;陶渊明抛却俗利,归心似箭,驰马东篱;张爱玲在世俗的偏见与褒贬中自顾自地让文字盛放,清高脱俗无须自标。
我们跋涉,渴饮清溪,乏眠荒原。我们逃离我们熟知的、物欲横流的21世纪,渴望在白雪皑皑处觅得净土。而净土也被无休止的虚荣与躁动的欲望踏污了,那一条条分享的微博,不仅骗得几道艳羡的眼光,还将在尘世中挣扎的思想推向城市更深处。
蒋方舟在传媒的繁华与同学的不理解中执着地发出自己的青春之声;郎平在国人的期待或不满的斥责声中无声地带好中国女排,不顾自己一身病痛;官东在水下从未思及如果成功会使自己如何功成名就,也无暇思考人生宝贵,以命换命的选择是否值得……他们的生命在历史长河中如磨得平滑的鹅卵石,虽然或许被水声喧嚣包裹,也自顾自地圆润着,宁静着,是无声的光辉,却遗世而独立。
不牵绊于浮尘名利,在内心修篱种菊。
[点评]
这是一篇议论式的随笔。作者开篇两处引用,导出所列举人物,事理均蕴藏于诗意化的文字里,自然、从容,毫无斧凿之痕。之后作者明扣主旨,将笔触延伸到古今中外人物:姜太公、庄周、陶渊明、张爱玲、蒋方舟、郎平……丰富的点例令人目不暇接,既增加了论证的力度,给人以雄辩之势;也给人以作者“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之感,达到了以炫示才华来取悦阅卷者的目的。结构上,作者谋篇布局随意,不僵化,不刻意,不模式化,水到渠成,却又前呼后应,浑然天成。
◆议论文:世间绝美,客观存在。你来,或者不来,它就在那里;你逃,或者不逃,它亦在那里,无关乎荣枯,只关乎舍得。善于舍者,方能获得。用心观照,大美自在心中。
请别将美,挡在心外
一考生
龙应台说:“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可曾几何时,这印,只成了照片上可有可无的痕迹;这音,只成了向人吹捧显摆的谈资;这影,又只成了徒劳跋涉过后虚无的感叹。正如王守仁所言:“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是的,别让此花的美,留在心外。
手机,终究不是你的眼睛。自然的美,不论一处河川,一处悬泉,一泓清潭,一树怪柏,都需要游人用心用情去感知。鸟语花香,從来都是听觉、嗅觉、视觉与触觉的合奏盛宴,而那相机所“看”到的,不管多么真实,都一如既往地单调而冰冷。快门按下的那一刹那,或许你会为记录下这美景的面目而欣喜,而双眼眨下的那一霎时。或许你会为内心的触动而心潮澎湃。手机“看”到的,不过是内存卡中零散的数据,而你真正能看到的,却是留存在人生记忆中删不去的珍贵。所以,别让手机替你“看”了这世界。
旅行,不是虚荣的面具。在许多人看来,旅行的最终目的,不过是扎在人堆中,拍下成百上千的照片,让那些世人向往的山河美景,人文奇迹作自己“伟大身姿”之后的背景。而最后当他们捧着那足以作为资本的相册,得到的结论不过是:哦,原来我曾去过。旅行的意义奈何于此?这样的旅行,只能是虚荣的借口,而不是心的旅行,精神的洗礼。既来之,则安之于这异方水土,异地人群所带来的新鲜与宽慰罢,又何必在于令人扫兴的身份地位面子名声呢?
发现,生活处处是美景。并非只有异地他乡才称得上瑰丽,并非只有千里之外,才算得上风情。距离,不过是一串数字,它的大小,不在乎也不能决定美景的价值。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只要有一颗依旧为美而跳动的心脏,便能发现身边其实也很美。我们不能因感叹乡村的静谧安逸,就一票否定了城市的多彩炫目,不能因崇尚简慢的乡村生活,就否定了城市的速度与激情。旅行,是为了追逐美丽,不论栖于城市的一隅,或置身于大漠荒野的一角,都是一种享受,一种奢侈。如若旅行,只是单单为了逃离,那美景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
王守仁曾教导山民,此花在你心外,它于千山中自开自谢,自与你无关;如若你置之于心内,它的娇艳明媚,则是为你而来。请别将美,挡在心外。
[点评]
这篇文章沿用传统规范的“总分总”式黄金结构。开篇以龙应台及王守仁的言论引出观点;主体以“手机,终究不是你的眼睛”“旅行,不是虚荣的面具”“发现,生活处处是美景”三个在结构上呈并列、在内容上呈递进的分论点布局行文,且前两个分论点与第三个分论点构成正反对照,很有说服力;结尾用王守仁教导山民之言点题,与首段呼应,整个结构浑然一体,相当严谨。在内容上,作者少用事例,但是整个论证依旧充满诗情画意,给人以灵动思辨之美,既生动,又有深度,由此可见作者不但有极强的驾驭文字的能力,而且有很好的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议论文:诸葛亮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我心泰然,宁静无敌。然杂念是一只很会折腾的鸟,令人心海起波澜,尘世频纷扰。关住杂念之鸟,才能登泰山而小天下,才能把整个世界,攥进手掌。
关不住的鸟
一考生
回望历史,我听见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吟唱;我看见邵棠“结屋水云村,车尘不及门”的恬淡;我嗅见杜甫“霁潭鱣发发,春草鹿呦呦”的清新。俱往矣,无数仁人志士逃离尘世,归隐山林。望如今,企业高管“逃离城市”,登雪峰却被手机攫取目光。杂念如关不住的鸟,纷扰了生活。关住杂念,方可赏观世间美景,寻获心灵圣地。
如果说我们乘舟于千帆过的侧畔,杂念就是那风起云涌的浪。法国作家季奥诺塑造了一个著名的形象。那是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形单影只又不见人烟,独自生活在偏僻的山区之中。两次世界大战也没能打扰他的宁静。他一个人默默地种树,每棵树都是他对亲人的思念,终成了森林一片。假如牧羊人心中有尘世杂念,他又怎能“心远地自偏”地存活于孤山僻林之间?又如何获取他所期盼的远离城市的向往?
如果说我们踏行于雪泥鸿爪的路上,那杂念就是阻碍前行的石。无论是“红学泰斗”周汝昌,还是“中国诗歌最后一个辉煌的诗人”汪国真,都是在自己的领域潜心治学,专注排他,远离一切杂念才铸就了一次次辉煌。钱学森、华罗庚等老一辈科学工作者,也给我们树立了极好的榜样,他们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凡事精益求精,做到了心中无杂念,一心为事业。假如老前辈们心中有城市的杂念,关不住杂念这只鸟,又怎能挥笔文坛,投身科学,获得至高的成功与无上的荣耀?
如果说我们飞翔于风絮如烟的天空,那么杂念就是变幻莫测的风雨。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而不自知。当世俗物欲横流,干扰我们的心智,自然内心充满了吵闹与杂念。何以成事?何谈成功?为什么分明有确凿的目标,却仍然心猿意马,三心二意?那是因为心中杂念太多,纷扰难静。太极讲究“以静制动”,佛教讲究“断舍离”,孔子讲究“静以修身”。这都是排除干扰,远离杂念的心态。如此,才可能达成目标,获得成功的最高境界。假如企业的高管们排除“手机”“网络”这一科技的杂念,是否就能还原本心,领略雪峰的壮美河山?是否就能达成他们“远离城市”的最初目的?
回望历史,陶渊明远离城市,关住杂念之鸟,终获内心之平静坦荡;邵棠远离城市,关住杂念之鸟,终获生活之悠然自在;杜甫远离城市,关住杂念之鸟,终得浮生之洒脱超然……
人生得意须“静”欢,莫使青春空对月。把杂念切断,让干扰走开,方能乘风破浪,披荆斩棘,趟过风云。关好杂念之鸟,如斯,金石可开,功成自来。
[点评]
这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作者按照“总分总”结构布局全文,主体部分则以相同结构的三个分论点导人事例,有一定的说服力。在应试作文中,这种黄金结构的文章往往容易获得阅卷者的青睐。当然,不管考生用哪一种文体和结构谋篇,最后拼的还是文字功底。扎实的文字功底才是常胜的法宝。就本文而言,存在三大硬伤,其一是作者文字功底欠缺,行文中明显表现得力不从心;其二是主体部分的三个分论点和后面的事例几乎没有联系,完全就是个摆设;其三是题目名为“关不住的鸟”,作者意图将“杂念”比喻为“鸟”,就全文而言,其实完全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从这个层面上说,该考生能够在全市统一阅卷中获得高分,完全是阅卷速度太快所致,并非实力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