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赢的智慧

2019-03-02李怡

关键词:晋武帝陈情表臣子

李怡

公元265年,晋武帝屡请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李密出来做官,李密“辞不赴命”“辞不就职”接二连三地不接受任命。对李密而言,这是在用自己及亲族的性命下赌注:稍有不慎,即可能身首异处、株连九族。但最后,李密赢了。苏轼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李密不仅由此赢得了千古孝名,还获得了丰厚的物质奖励。晋武帝深感其孝心,不仅未动天子之怒,举诛杀之剑,还出人意料地下诏李密留养祖母,并“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俸膳。”此外,李密也因《陈情表》为自己再游宦海向晋武帝预订了“船票”。《晋书,李密传》载:“后刘终,服阙,复以洗马征至洛。”

如果说李密靠其聪明兼胆略成了赢家,那么作为一国之君的晋武帝难道就输了吗?其实不然。李密的聪明在于,他既让自己赢了,也让晋武帝赢了。

首先,晋武帝通过这番炒作安定了民心,从而树立起自己良好的形象。史书记载,公元265年,晋武帝请李密出来做官,先拜郎中,后又拜为洗马(即太子侍从官),就是文中说的“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晋武帝为什么要这样重用李密呢?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减少灭吴阻力收拢东吴民心,晋武帝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厚胸怀;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的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护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如此,李密被征召。尽管李密辞不就职,但就在这一推一拉以及后来对李密的奖励中,晋武帝已借机向世人展示了其宽厚胸怀与清正廉明。晋武帝通过李密事件成功地完成了对前朝遗民的心理暗示,更重要的是确立了一个新政权的道德纲领。

其次,晋武帝因李密的“道德自残”消除了自己的道德自卑感。众所周知,晋朝的天下,不是晋武帝司马炎从对手那里打拼来的,而是“从禅让——即巧取豪夺而来”(鲁迅)。司马炎用威逼胁迫手段将曹魏皇帝(曹操后代)赶下台,自己当了皇帝。司马炎祖孙几代都是曹魏臣子,他以臣子之身夺皇上的权,封建社会叫“篡位”,是大逆不道。李密应不应征做太子洗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必须通过某种方式使臣子们认可新主人,表达对新政权的效忠。

李密不想去,但他没有给晋武帝以任何“道德自卑”的理由,相反,在《陳情表》里,他大肆施展“自残大法”,自我矮化,抬高他人,还不惜使用“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这样的语言来糟践自己。并且主动表白说,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为了证明这一点,他还摆出了铁的事实:“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为证。“伪朝”一词,肩负着另外一层重大使命,即表明了李密已经完成了“政治立场”的切换,与旧的蜀汉王朝划清了界限,这是晋武帝最为关切的一个表态。李密彻底完成了对司马炎及其政权的“示弱程序”。晋武帝因为李密这番“道德自残”的说辞,消除了自己作为篡位之君的道德自卑感。

最后,李密的奏表还满足了晋武帝的权威欲。李密在《陈情表》结尾处表达“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誓言,这比“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之忠更进一步:活着不惜人头落地,死了也要结草衔环。尽管实质是为了“听臣微志”,但李密对晋武帝的极其钟爱、无比尊敬、十分殷勤的心情溢于言表,极大地满足了新朝君主的权威欲。

李密推辞不做晋武帝的官,作为个人的李密与作为国家机器代表的晋武帝之间的冲突本来势在必行,然而聪明人善于发现不共戴天者之间根本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契合点,即共同利益。世界上并非没有共同利益,缺乏的永远是一双发现这种利益联系的慧眼。李密独具慧眼,胆大心细,把政坛作秀场,化解了一场重大冲突。自己获益,也使对方获益,皆大欢喜。《陈情表》作为“双赢智慧”运用之经典,将永存于中国古典文化之中。

猜你喜欢

晋武帝陈情表臣子
至性之言,自尔动人
满奋畏寒
浅谈中唐诗歌中屈原的“臣子”形象
夜空幻想
石崇王恺斗富
智解不祥的“一”
《陈情表》何以能打动晋武帝
《陈情表》新读
臣子与飞蛾
臣子与飞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