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教育媒体展课堂风采

2019-03-02杨继芬卢建刚

求知导刊 2019年44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

杨继芬 卢建刚

摘 要:教育媒体的开发和利用,为现代教育教学开辟了新的空间,提供了更充分的施展舞台。现代教育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呈现方式各不相同,但究其本质,作用是相近的。本文主要阐述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内容,结合具体课堂教学实践,阐述现代教育媒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教育媒体;课堂风采;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44-0047-02

引言

现代教育媒体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教学工具与手段,它对数学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甚至课堂教学模式都有重大的影响,不断促进教育教学的变革与发展。可以说,现代教育媒体参与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更多的活力,但同样具有更强的挑战性[1]。教育应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教学也要赶上发达国家的步伐,教学改革促使教育工作者必须接受一些新的东西,摒弃一些陈旧的东西,必须承认:传统教与学的模式必须得到改进,师生角色必须转换过来,对过去的教学方法可以进行一些更新与补充。

一、创设生活情境,促进知识迁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这说明数学教学要联系实际生活,使数学教学内容具体化、生活化,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从而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各种知识,促进知识迁移,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数学实际问题,达到学会新知的目的。

数学源于生活,现实生活中到处有数学问题,到处存在数学思想。只要做个有心人,一定能从生活中找到数学模型,从而发现数学问题,开展数学讨论与数学研究学习活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时,笔者利用了“故事导入”的方法,讲述了“猴王分甘蔗”的故事:猴王分甘蔗,它根据小猴的不同要求,分给第一只小猴1/3根甘蔗,分给第二只小猴2/6根同样长的甘蔗,分给第三只小猴4/12根同样长的甘蔗,猴王这样分公平吗?“猴王分甘蔗”是一个童话故事,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类事情,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故事导入,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此,学生不仅能很快投入猜测、动手实践、争论、验证等一系列学习活动,而且都能较熟练地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学过的知识——分数的意义进行判断。

“故事导入”有效地为数学学习创设了生活情境。学生对数学有了一种亲切感,也产生了大胆、主动探究知识的兴趣。学生不经意地就进入了学习活动中,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的数学问题,从而有效地通过对数学知识的迁移、应用,学习新的数学知识与方法。

二、转变学习方式,突破教学难点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经历观察、操作、比较、讨论、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效和谐发展,为学生后继学习与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中,在学生验证猴王分甘蔗是否公平时,笔者首先让学生把几张同样长的纸条纵向对折,分别把纸条平均分成3份、6份、12份,并用阴影画出其中的1份、2份、4份,再比较各纸条阴影部分的长短。其次,教师让学生上前操作课件:利用PowerPoint放映时的绘画笔工具,向学生展示一根甘蔗1/3、2/6与4/12的长短。通过平移,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三种不同的分法,实际上每只小猴得到的甘蔗是同样长的。整个学习验证过程,都是学生自己折纸、画阴影比较与操作课件演示,在实践中探究、在操作活动与观察中发现并解决数学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做了一些点拨与技术指导,是为学生的“学”而服务的。

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笔者也采用了这种方法。首先,通过学生自主剪拼,把一个圆沿着它的半径剪成同样大小的16份,然后把它们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接着,通过课件,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拼成更加接近的长方形,再把原来的圆与这个长方形进行比较,探讨原来的圆与这个长方形有什么联系:圆的周长是长方形的长的2倍,圆的半径是长方形的宽,圆的面积就是长方形的面积。这时,利用所学的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学生得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S=πr2。整个学习过程凸显了以学生为探究的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三、巧设游戏活动,于乐学中创新

寓教于乐是千百年來各位教育家一直提倡、经久不衰的教育思想。课堂中,笔者运用游戏活动,让学生从简单枯燥的学习中解放出来,从而唤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这不仅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同时,充分利用计算机可以“玩游戏”的特点,在玩游戏中开发学生智力,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唤起学生再次追求成功的欲望。

教完20以内的数学加法后,为了使枯燥乏味的计算练习变成丰富多彩的游戏与竞争活动,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游戏——“小猪吃西瓜”:把数学算式放在漫画小猪的背上,把一个个数学答案设计在西瓜上,让学生选择正确的西瓜(数学答案)。当小猪吃完西瓜后就有反馈信息:“你真聪明,又大又甜的西瓜是你的奖励!”“找对了,这是个甜瓜!”“别吃我,我还没成熟呢!”“动脑筋,再到别处找找吧!”……学生根据反馈信息,就能有效判断答案的正误,从而继续或改进自己的学习。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兴趣浓、情绪高、思维活、反应快,在“玩”与“学”中巩固新知,学得轻松、快乐。

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笔者在结束时安排了“找朋友”的游戏:让学生在很多分数中找出与1/2相等的分数。设计这个游戏的目的:一方面培养学生有序地观察与查找的习惯;另一方面巩固运用新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在“找”的过程中,会不断总结这个数的规律:分子是分母的一半,这就是笔者所要培养的学生的数感与数学经验。在学生找完所有答案后,教师把所有找出来的分数用线连起来,正好是一把火炬的形状(课件制作时已设计好),让学生产生一种惊奇感和成就感。不用多说,学生当然在用自己的方式理解火炬的意义,虽然每个人的理解会有不同,但也没必要形成统一的认识。想一想,这种不同的理解过程不正是一次“创新”吗?

结语

用哲学的观点来看事物,它总有两面性。现代教育媒体有着如此强大的作用,当然也有一些弊端。因此,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要科学、合理、有效,还要有技术保障;多媒体的选择、运用要根据具体实际情况进行巧妙安排;操作运用多媒体要求教师把握好时机,控制好“质”与“度”……这些都是在设计、制作、运用、操作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教师不断运用、探索、实践过程中需要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刘儒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杨继芬(1984.1—),女,江苏常州人,中小学一级教师。

卢建刚(1978.7—),男,江苏常州人,中小学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
浙江天正思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以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美术理解与表现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深度融合初探
图们市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全员培训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基于素养提升的信息技术与美术欣赏活动的整合运用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