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性护理对慢性胃炎患者心理状态、疼痛程度及生命质量的影响
2019-03-02邹美凤
邹美凤
江西省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门诊 (江西吉安 343000)
胃黏膜的功能是保护胃免受胃酸侵蚀,其主要由上皮、固有层、黏膜肌层构成,受到破坏后,往往引发胃溃疡,胃溃疡治疗不当,发展为慢性胃炎,对患者的生命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慢性胃炎发病率较高,一般可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在对慢性胃炎患者进行治疗时,配合适当的护理干预,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2]。本研究探讨针对性护理对慢性胃炎患者心理状态、疼痛程度及生命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2月我院接诊的98例慢性胃炎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男31例,女18例;年龄35~77岁,平均(43.19±6.44)岁;病程5个月至3年,平均(1.14±0.04)年;学历水平,初中及以下10例,高中及以上39例。对照组男30例,女19例;年龄36~77岁,平均(43.48±6.75)岁;病程6个月至3年,平均(1.22±0.07)年;学历水平,初中及以下9例,高中及以上4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经胃镜检查确诊;符合本研究干预方案;患者均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协议书;患者均可以配合完成本研究;血、尿常规正常;肝、肾常规正常。排除标准:合并其他病症患者;中途退出研究的患者;合并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恶性肿瘤患者。
1.2 方法
两组均采取根除幽门螺杆菌、抑酸、胃动力恢复等基础治疗。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指导患者合理用药,把握好用药剂量,遵医嘱用药,告知患者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积极应对;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告知患者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对于治疗的重要性,让患者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观察组采用针对性护理。(1)健康教育。患者对于疾病相关知识缺乏专业的认识,对患者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使其对于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知晓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情况,知晓情绪、免疫功能对于病情的影响,使得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治疗依从性。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为其制定针对性的锻炼和饮食计划,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及治疗效果。(2)心理干预。慢性胃炎的发病与生活习惯、心理因素等有密切联系,患者往往会情绪紧张,使得焦虑、抑郁情况发生率较高。积极的针对性干预对患者进行鼓励和安慰,可以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改善患者的情绪。
1.3 临床评价
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疼痛程度,以及生命质量。(1)心理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nn scale,SDS)进行评估,两个量表各有20个条目,均采用4级计分法计分,临界值分别为50分和53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焦虑或抑郁状态越严重[3]。(2)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评估,由患者在10 cm标尺上根据疼痛感受进行描点,0表示无痛,10表示剧痛难忍[4]。(3)生命质量采用生命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reneric quarity of life inventor-74, GQOLI-74)进行评估[5],涉及睡眠精力、躯体不适、感觉运动、精神紧张、正负情感、功能认知、社会支持、人机交往、工作学习、业余娱乐10项内容,每项最高分为100分,评分越高表示该项生命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心理状态、疼痛程度
干预前两组心理状态、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心理状态、疼痛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心理状态、疼痛程度比较(分,±s)
表1 两组心理状态、疼痛程度比较(分,±s)
注: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SAS评分 SDS评分 疼痛程度观察组 49干预前 57.29±6.33 59.22±7.64 7.65±0.42干预后 44.05±5.71a 48.15±5.66a 2.04±0.34a对照组 49干预前 57.31±6.54 59.18±7.55 7.71±0.35干预后 51.22±5.49 55.37±5.57 3.02±0.61
2.2 生命质量
观察组生命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生命质量比较(分,±s)
表2 两组生命质量比较(分,±s)
组别 例数 睡眠精力 躯体不适 感觉运动 精神紧张 正负情感观察组 49 73.79±8.64 69.18±7.56 97.69±6.84 92.18±7.25 90.68±6.11对照组 49 68.25±7.58 60.47±6.58 91.04±6.11 86.27±7.34 78.58±5.48 t 4.488 8.065 6.806 5.706 13.863 P<0.05 <0.05 <0.05 <0.05 <0.05组别 例数 功能认知 社会支持 人机交往 工作学习 业余娱乐观察组 49 77.77±8.45 70.58±6.14 88.57±7.31 65.57±7.14 75.08±7.33对照组 49 66.79±7.44 65.87±6.44 77.87±6.42 57.28±5.14 70.77±6.58 t 9.096 4.852 9.258 7.343 3.719 P<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慢性胃炎发病原因复杂,幽门螺杆菌感染、病毒或其毒素感染、刺激性物质、药物刺激、环境变化等,均会引发胃炎。慢性胃炎发病原因复杂,多与急性胃炎后,胃黏膜病变持久不愈或反复发作、刺激性食物和药物长期服用对胃黏膜有强烈刺激等有关系。临床治疗时,可以采取抑酸、根除幽门螺杆菌等基础治疗。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以更好地提高治疗效果。
慢性胃炎患者长期受病症折磨,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命质量,需要在多个方面引起重视。由于病情的发展,患者往往伴有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而负性情绪的发生、发展,又会加重患者的病情。已有研究认为,不良的心理会加重患者的病情,因此,改善患者的心理十分重要[6]。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心理状态、疼痛程度、生命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说明患者不仅得到了较好的治疗,而且其负性情绪得到了控制,疼痛程度得到了降低、生命质量得到了提高。针对性护理是根据患者的不同特征、理解能力等,对患者进行一对一的护理干预,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干预,使患者的身心各个方面得到改善。
总之,针对性护理应用于慢性胃炎患者,可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降低疼痛程度,提高生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