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

2019-03-01马永军曹耀文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9年1期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

马永军 曹耀文

[摘 要] 本文以湖南工业大学会计学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影响“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是否具有理科背景,高考数学分数情况,西方经济学、统计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知识掌握程度,会显著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应该提前掌握学生的教育背景并做好先修课程的测验和补习工作。

[关键词] 教学效果;影响因素;计量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9) 01-0096-02

一 问卷设计与基本情况

参考已有研究成果和教学实践,本文设置了包含学生知识背景、主观努力程度等指标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本人近三年的授课班级学生。为避免抽样误差,本文在这些学生中随机挑选了120名學生发放调查问卷,实收108份问卷,其中102份有效。接下来,本文将对这102份问卷的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女生人数远远大于男生,两者人数之比接近3:1;文科人数与理科人数差距不大,两者之比为0.79:1;高考数学分数120分以上和90分以下的学生人数较少,90~100分和100~110分的人数很多;超过2/3的同学对西方经济学的掌握程度处于一般水平;超过2/3的同学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处于良好水平;能做到经常预习复习内容的人数不足20%;超过90%的同学可以做到基本独立或独立完成作业;与老师互动频繁的同学不多,而有时或偶尔与老师互动的同学各有45人;考试成绩具有一定的正态分布特征,60-70分和70~80分的同学人数较多,分别为31人和43人,60分以下和80分以上的同学人数偏少。

二 回归分析

依据问卷调查结果,采用以下方式为各指标赋值,并明确各指标的符号表示(见表1),实证分析性别、高中时的分科情况等9个指标对“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影响。所采取的回归模型如式(1)所示:

Yi=β0+β2X2+β3X3+β4X4+β5X5+β6X6+β7X7+β8X8+β9X9+μt (1)

其中,Y表示“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采用期末考试成绩立来衡量;X1表示性别;X2表示高中的分科情况;X3表示高考数学分数;X4表示对“西方经济学”的掌握程度;X5表示对“统计学”“高等数学”的掌握程度;X6表示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X7表示是否预习、复习;X8表示是否独立完成作业;X9表示是否与老师互动;μt表示随机扰动项。

由于自变量个数较多,而且各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本文采用逐步回归法来进行依次回归。经过依次代入回归,并进行R2检验,最终进入回归模型的有性别(X1)、高中时的分科情况(X2)、高考时的数学分数(X3)、对“西方经济学”的掌握程度(X4)、对“统计学”“高等数学”的掌握程度(X5)、上课是否与老师互动频繁(X9)等6个自变量。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从中可以看出,性别、高考时的数学分数、对“西方经济学”的掌握程度和上课是否经常回答问题、做笔记4个变量对教学效果的应系数均为正值,并且均通过了1%的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表明男生、高中数学基础好、具有很好的“西方经济学”知识、课上跟老师互动频繁的同学,对“计量经济学”的内容掌握较好,考试成绩较高。对“统计学”“高等数学”的掌握程度和高中时的分科情况对教学效果也具有正向作用,但分别仅通过了5% 和10%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具有较好的“统计学”“高等数学”基础知识和高中理科生更容易在“计量经济学”考试中取得高分。可决系数R20.914,调整可决系数Rα也大于0.9,表明模型整体拟合很好;F值为167.853,对应的概率值明显小于1%,表明自变量联合起来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显著的;Durbin-Watson值大于DU小于4-Du,表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因此,回归结果真实可信。

根据回归结果,不难发现:(1)性别对教学效果具有显著影响。男生通常逻辑推断能力和动手较强,而“计量经济学”既有公式推导又有上机操作要求。因此,男生在学习中通常具有优势,学习效果更好。(2)先修课程的掌握程度对学习具有显著影响。“西方经济学”“统计学”“高等数学”等先修课程学习扎实的同学,学习起来更得心应手,效果更好。计算机能力强的同学学习成绩不一定很高,可能与“计量经济学”本身是一门经济学课程,对计算机的要求还仅限于简单的命令操作,通过几次学习也基本可以掌握。因此,具有较好的计算机能力的同学,学习成绩未必比较突出。(3)与老师互动频繁的同学,学习成绩较高。“计量经济学”综合了经济学、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单纯的依靠自己学习,学习难度大。而通过师生互动,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促进其思辨能力的培养,学习效果自然很好;(4)高中时的学习背景对学习效果具有显著作用。高考数学分数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逻辑推断和公式推导的能力。理科生通常思维能力更强一些。而这些高中时的背景有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

三 提升“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建议

第一,加强先修课程的学习及其与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的衔接。“西方经济学”“高等数学”“统计学”等先修课程是教学良好开展的基础。要根据“计量经济学”教学重点,适当调整这些先修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储备良好的基础知识。

第二,激发学生学习活力,设置开放性、创新性的计量经济学内容,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让师生之间频繁互动。单纯的PPT教学和板书教学已无法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要,可以适当引入符合当代大学学习和生活特点的“云课堂”“雨课堂”等多种形式的现代教学工具,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第三,要提前掌握学生的高中学科背景,适当调整教学内容。鉴于学生的高中背景差异,对于以文科为主经管类学生,要侧重理论的讲解和方法的介绍;对于以理科为主的经管类学生,可以适当讲解公式推导和证明。但无论学生是文科还是理科,都必须强调计量只是分析经济学问题的一个工具,不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计量技术的研究和挖掘上,正确掌握各项计量方法应用的范围和过程以及如何解释计量结果才更为关键。

参考文献

[1]乌兰,包慧敏.提高“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对策探讨—以内蒙古某大学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9).

[2]郭学能,石群“. 二本”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若干问题的探讨—以红河学院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3(6).

[3]庞皓.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J].统计教育,2004(3).

[4]王万.财经类高校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

(责任编辑:王义祥)

猜你喜欢

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
关于研究生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改革与思考*
应用型经管类本科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研究
——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环卫工人生存状况的调查分析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及其应用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
抓好课的结束部分 深化体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