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只牵六号院
2019-03-01阵雨
阵雨
充满生活气息的胡同
胡同里的小雀
走过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我发现,供给昔日紫禁城宫廷日常生活所需的胡同还真不少。诸如白米斜街、米粮库胡同,为紫禁城储藏着大量的米面和其他谷物,打理朝政的文武百官以及后宫佳丽,总不能饿着。诸如雪池胡同、冰窖口胡同,储藏着皇宫夏日消暑的冰块,皇帝皇后皇妃以及那些皇亲国戚,总不能热着。此外,皇宫里冬天也不能冷,否则,皇帝感冒,神州就会发烧,因此,便有了专供紫禁城“红罗炭”的大红罗厂街。有时我想,粮食的问题解决了,冷热的问题OK了,但穿衣的问题,内务府也肯定劳心费力不小,因为紫禁城虽然是黎民百姓的禁区,但里面的权贵抑或宫娥彩女,总不能光着。于是查阅很多资料,位于什刹海后海西岸、连接银锭桥的大小金丝胡同,就像丝绢绸缎一样,飘然翻卷于我的眼前。
据资料记载,明代时,大小金丝胡同就有了紫禁城御用的织染所,承运皇宫所用的色绢。《明宫史》云:“其署向南,在德胜门里,内有空地,堪为园囿。其染成之绢,赴内承运库交纳。”也有资料记载当年的大小金丝胡同,曾有众多专门为宫中服务的特级裁缝云集于此,窄窄的“官帽椅”巷道,好不热闹。
我不是爱凑热闹的人,但想起大小金丝胡同,曾是龙袍加身、凤袍流彩、宫娥彩女花枝展的织染场所,就想前去探个究竟。
可世事难测,更有时事与愿违。当我只身来到大小金丝胡同时,曾经的历史风貌与场景,早成往日烟云。
来时,我是作了充分准备的,我甚至将大小金丝胡同的方位、走向、形状以及有些声望的四合院的门牌号做成示意图怀揣兜中,目的只有一个,不走冤枉路,快速“入戏”中。
然而,入戏,竟然遇到了难度。一家四合院,是对外开放的,可偏偏拒绝了我。可以这样说,走过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50余条,曾遭拒绝的也有,但未曾想,这家开门的中年女子,竟是一脸冰凉。回想起来,至今我依然记得住那张冰凉的面孔,那张面孔,我很难与热情好客的老北京人联系在一起。
记得敲门前,那家四合院的木门是虚掩着的。轻叩两下,木门开了一条缝儿,那张冰凉的脸便露了出来。
京報馆旧址说明
门里的胡同景儿
“可以参观吗?”我笑着问。“不行!”门缝儿里的回答很快被关上的右扇门挤了出来。我不及说第二句话,大门就紧紧关死。我一下就记住了那张脸,一个30多岁女人冷若冰霜的脸。
自讨没趣儿退到胡同的路上,偏偏一个十几号人的外国旅游团队走向这家四合院。听到声音,两扇门大敞,接着,便是一个又一个的鱼贯而入。
我尾随最后一个慢慢再次来到院门前,想将第二句话说给她听。她早已观察着我,我敢说她是在想我要蒙混过关。
走近前,我拿出记者证对她说:“我是新闻单位的,慕名而来想参观一下你家的四合院。”
“新闻单位的也不接待!”这次将她的话挤出来的是两扇门,我感到挤得比我说的话还要迅速,我感到那话语的温度,更是冰凉了许多。
我感到悲催,心里很不是滋味儿。心想,这个院还是个“奥运人家”呢,怎能竟然这样对待来访的客人呢?郁闷中还在想,那张冰凉的脸这样对我,会不会对待别人也是如此呢?我没有见到,但我见到的那张冰凉的脸,对待那个外国团队,还是有着一丝丝笑模样儿的。
我问胡同里的老人这是为什么?他们说现在有的四合院开始收费参观了,有的嫌乱干脆就不允许参观。我心想,也许诸多原因,也许诸多说法,也许诸多理由,但总不能对客人冷若冰霜吧?
其实,查阅资料时我对这个院子的历史,也略知一二,有些报道还记述过院子一位老爷子热情好客,义务为参观者讲解大小金丝胡同历史风貌的事迹。实事求是地说,我真的也想走进去,实地领略一下这个已经拥有400多年历史的四合院,到底有多少值得记忆的故事与风情。
玩鸟的老北京
没能进入这家四合院,是一种遗憾,好在这种遗憾没有进一步延续,峰回路转的是,位于大金丝胡同11号的“郭氏毛猴家庭艺术馆”的郭氏夫妇热情接待了我。他们是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毛猴”的传承人。在他们那里,我不光得到“毛猴”相关知识,也大概了解了大小金丝胡同的历史脉络,尤其是胡同里哪家四合院出名,曾住过何等人士,我都掌握于胸。但作为昔日皇家的织染所是哪家门牌,曾建于何处,郭氏夫妇也是不知。我问了从小生活在这里的几位老人,也没能了解到一丝一毫的“蛛丝马迹”,但他们众口一词的话,都说过去皇宫的织染所,就在这里。但织染所到底是哪所院子或房子,在他们的脑海里早已模糊不清了。
织染所在哪里?已经变得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的心情已经开始快乐喜悦。从“郭氏毛猴家庭艺术馆”走出,脚步已经变得轻快,一家一户的四合院门前的门墩儿、门当或雕工精美的门楼照壁,一切的一切,都变得生动起来。偶有四合院传出的洞箫声更是无尽的美妙,我也思索着大小金丝胡同的古往今来,一切都显得清晰起来,一切又恰似过眼云烟。我心想,纵是大小金丝胡同貌似官帽椅,曾经又丝绢宫中飘又飘,又能怎么样呢?
但是必须承认,大小金丝胡同的很多院落,是非常知名的。大金丝胡同9号院,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先生就曾在这里度过了难忘的青少年时光;著名针灸师王乐亭先生曾住在大金丝胡同21号;大金丝39号院,住过我国早期著名的飞机设计师顾平静先生;先后在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任职的著名学者顾随先生也曾居住在大金丝胡同。据说闲暇之余,顾随先生常到什刹海散步,并留有吟咏什刹海的诗句:“人天欢喜,更没纤尘起。高柳拂天天映水,一样青青如洗。先生今日清闲。轻衫短杖悠然。要看西山爽气,直来银锭桥边。”
大金丝胡同可谓名人雅士仙居于此者众多。而小金丝胡同6号院,更是居住过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那就是著名的翻译家杨献益先生。老先生2009年11月23日去世后,这座院落,成了他的小女儿杨炽夫妇的寓所。
懒懒的猫
杨宪益,生于天津,祖籍安徽盱眙(今属江苏省淮安市)鲍集镇梁集村,他不但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还是我国研究外国文学的专家和诗人。他出身名门望族,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1934年,19岁的杨宪益先生经美国到伦敦求学,并与钱钟书夫妇、向达和吕叔湘等人共同游历了欧洲各国。在欧洲游历和就读牛津大学期间,良好的语言环境,为他成为一名著名的翻译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40年,杨宪益先生回国,先后任重庆大学副教授、贵州贵阳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成都光华大学教授、重庆北碚及南京编译馆编纂。1953年起,杨宪益就任外文出版社翻译专家。这期间,他的翻譯工作取得了显赫的成果。此间,他与夫人戴乃迭先后翻译了中国古典小说《魏晋南北朝小说选》《唐代传奇选》《宋明平话小说选》《聊斋选》《儒林外史》《老残游记》及《离骚》《资治通鉴》《长生殿》《牡丹亭》《唐宋诗歌文选》等经典作品。
走上老楼的台阶,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几十年前的北京老房子里
20世纪60年代初,杨宪益夫妇开始翻译《红楼梦》,1974年完成并由外文出版社分三卷出版。该三卷本《红楼梦》在国外大获好评,产生广泛影响。同时,他与英国两位汉学家合译的五卷本(译名《石头记》),被誉为西方世界最认可的《红楼梦》英译本之一。在“文革”期间,杨宪益曾遭批斗,夫妇二人同被关进牢狱达四年。落实政策后,杨宪益重整精神,于1982年,发起并主持了旨在弥补西方对中国文学了解的空白“熊猫丛书”系列,再次打开了中国文学对外沟通的窗口。这套丛书里,既有《诗经》《聊斋志异》《西游记》《三国演义》《镜花缘》等中国古典文学经典,也收录了《芙蓉镇》《沉重的翅膀》以及巴金、沈从文、孙犁、新凤霞、王蒙等人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为中国文学对外交流,付出了辛勤汗水。
站在小金丝胡同6号院前,双扇门也是紧紧锁着的,敲门,院子里没人。虽然无法进入,但我来到门前就已经没有了遗憾。想想杨宪益先生的一生,将那么多中国的古籍经典著作传到国外,那是对中国文化多大的贡献?不像有些人士,总是将中国落后和丑陋的一面拿到国外去传播,两相对比,我感到杨宪益先生是那样的伟大与神圣,也仿佛感到他就站在我的眼前,让我仰视,让我崇拜。
大小金丝胡同,蕴藏的故事与人物太多太多,行至其中,心中倏然生成的感受也太多太多。回到家中,将大小金丝胡同的历史与现实整理成诗:“曾织丝绢宫中飘,文印武鼓豪门彪。巷似依然官帽椅,谁又庭院吹玉箫?古往今来多少事,岁月悠悠思绪凋。一念只牵六号院,红楼译罢又离骚。”以此,权作纪念,也是对杨宪益先生的缅怀。
(编辑·韩旭)
hanxu7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