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湾畔建“金山”上海石化改革发展纪实
2019-03-01胡拥军
1972年至今,上海石化书写了46年的发展史。46年来,上海石化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致力于改革创新发展,一步一个脚印,凝聚了“金山精神”,创造了“金山速度”,走出了“金山道路”,实现了“金山效益”,作出了“金山贡献”。公司累计实现利税约2 000亿元,是一期工程投资的约90倍,相当于再造了90座“金山”。
46年来,上海石化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企业发展共经历了六大工程,形成了独特的凝心聚力的“金山精神”,在我国石化工业改革发展史上,创造了“金山速度”。
为解决全国人民“穿衣难”问题,1972年6月18日,中共上海市委决定在金山卫建设上海石油化工总厂。为了不占用农田,工程向滩涂要地。1972年12月25日,5万余名建设者汇聚金山卫海滩,用简陋的工具奏响了建设序曲。
一期工程于1977年7月打通全流程,上海石化形成了加工原油250万t/a,生产乙烯11.5万t/a、合成纤维10.2万t/a、合成纤维单体10.83万t/a、合成树脂6万t/a、各种化工产品和油品280万t/a的能力,成为我国当时最大的现代化石油化纤生产基地,可每年向全国提供人均1 m的化纤织物原料。
上海石化的崛起,终结了布票30年的历史。
1980年7月,上海石化二期工程开工,1985年2月打通10套生产装置全流程。该工程建成投产后,上海石化原油利用率从30%提升至43%,年增合成纤维原料20万t,每年向全国提供的化纤织物原料增加到人均3 m,“穿衣工程”迈向了“丰衣工程”。
以30万t/a乙烯为主项目的三期工程跻身国家“七五”重点项目之列。1990年4月,30万t/a乙烯装置建成投产。上海石化的原油利用率提高至62%,年利税达20亿元,成为中国国内最大的“油、化、纤、塑”并举的石油石化生产基地,使我国的乙烯产量超过200万t,位居当时世界第八位。
2000年6月18日,上海石化以70万t/a乙烯改造工程为标志的四期工程开工。四期工程凸显了“国产化”,一系列新技术、新装备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部分装置达到了世界级规模。特别是大型裂解气压缩机国产化等一些突破性项目,推动了“中国制造”。
2003年年底,五期工程开工建设。这是一项填平补齐工程,五期工程使上海石化初步解决了结构不合理的缺陷,显现了卓越成效。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上海石化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巨额亏损。但是,2009年五期工程建成投产当年,上海石化一举扭亏为盈,不仅实现利润21亿元,而且从根本上扭转了企业颓势。
2010年,以炼油改造和技术进步项目为主体的六期工程正式启动,进一步开启了上海石化建设“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炼化企业的新航程。上海石化完成了结构调整,成为国内芳烃和乙烯生产能力最大的企业之一,并跻身1600万吨级炼油基地行列。
从国有企业到国际性上市公司,再到实施主辅分离、专业化重组、改制分流、推进深化改革,上海石化提供了国有企业改革成功的范例,开创了“金山道路”。
上海石化三期工程举债建设,工程贷款和发行债券的本息高达60多亿元,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由于没有经营自主权,企业要承担税率高达93%的所得税和调节税税负,加上企业办社会以及冗员多、效率低等因素,企业负担沉重。
突破瓶颈,路在何方?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中国涌动着改革开放的春潮。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上海石化领导班子审时度势,决定顺应国有企业改革大形势,走股份制改制之路,希望借助股份制改制,打破现有体制机制的束缚,让企业来一次脱胎换骨的改造。
1993年7月,上海石化先后在美国纽约证交所和中国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8月,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至此,上海石化成为中国第一家在上海、香港和纽约三地上市的国际性上市公司。上海石化股份制改制试点获得成功,成为中国国企改革的一个典范,为国有企业改革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
上海石化股份制改制后,一系列重大管理改革举措相继推出。
1997年,上海石化开始事业部体制改革,这是上海石化深化改革迈出的具有示范作用的重要一步。运作模式强调事业部的自主管理和企业集中控制相结合,以部门利益最大化为核心,对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强化了事业部的组织协调功能,调动了员工和领导的积极性,提高了企业运作效率。
实施事业部制后,上海石化基本形成了公司-事业部-联合装置三级管理模式。
改革永无止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石化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提质增效为主线,以提高国有资本效率,增强企业活力和抗风险能力为着力点,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市场化新形势。公司加快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升公司治理能力;不断优化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推进组织机构调整优化;深化用工制度与人才发展机制体制改革,持续完善绩效激励与约束机制。通过一系列举措,稳步持续地将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
2017年4月17日,公司制定并发布了《上海石化推进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系统性地部署整个“十三五”期间的深化改革工作。上海石化制订了组织机构调整优化方案和“三定”方案,着力建立精简高效的三级组织管理体系。至2017年年底,上海石化机构总数减少88个,压缩了23%。
在劳动制度改革方面,坚持降低总量、盘活存量,持续推进用工制度,用工总量从2012年17 743人,到2018年年底控制在10394人之内,6年时间里减少了41.4%,进一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实施干部能上能下的管理模式,加快建立和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和管理机制。
在分配制度改革方面,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分级管理,加大二级单位或部门自主分配力度,积极破除管理障碍。公司实施《上海石化激励性年金实施细则》,将1000多名生产一线员工纳入激励性年金范围。
上海金山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厂景
从单一的化纤生产到油化纤塑综合大型石油化工企业,上海石化不断改革创新,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为国民经济发展创造了“金山效益”,作出了“金山贡献”。
40年来,上海石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结构调整,产品从原来的以化纤原料为主,向油化纤塑四大类产品中的高品质油品、功能型纤维、绿色环保聚酯、高性能塑料、精细化工等领域挺进,一大批新技术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最大限度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46年来,上海石化坚持技术进步、自主创新。从四期工程结束了我国腈纶行业没有自有技术的历史,到六期工程实现石油炼制将原油“吃光榨尽”;从一大批吸收消化引进技术自主创新产品,到运用新技术、新工艺生产绿色产品;从生产一般成品油,到生产国五、国六标准汽柴油;从先进制造到“两化融合”智能制造;从制度管理到制度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相融合,上海石化46年的创业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不断超越的发展史。
在46年的发展中,上海石化产品从原来生产单一的化纤织物,发展到石油、化工、合成树脂、合成纤维等四大类产品,能生产高品质油品、功能型纤维、绿色环保聚酯、高性能塑料等。公司副总工程师任国强自豪地说,上海石化充分依托自身资源优势以及几十年来在油化纤塑生产上形成的技术优势,不断淘汰老产品,开发新产品,许多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