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视声纳波束形成算法的两点改进∗
2019-03-01
(海军工程大学电子工程学院 武汉 430033)
1 引言
侧扫声纳[1]采用正侧视模式工作,平台下方的盲区不可避免,无法规避前方障碍物。前视声纳通常与侧扫声纳配套使用用于补盲,提高工作效率。前视声纳也可以单独使用,用于对航行的前方的场景进行成像。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前视声纳主要分为三类[2]:单波束机械扫描声纳[3]、多波束预成扫描声纳、三维成像声纳,前两者是二维成像声纳。先进的前视声纳一般采用多波束预成扫描声纳,发射宽波束,接收形成多个波束。
现有的前视声纳一般采用“停-走-停”模式和相位补偿的逐点算法[4]。“停-走-停”模式忽略了信号传播过程中平台的运动,由于声纳向前运动,所以方位向(与前进方向正交)成像分辨率基本不受影响,但在距离向,目标的位置会产生偏差,且距离越远,速度越快,偏差越明显,引入非“停-走-停”模型十分必要。为了减少数据率,距离像采样通常较低,仅采用整数搬移补偿。如果不采用插值运算,采样的离散性会导致波束形成性能变差,需要提高方位聚焦性。文章基于非停走停模型,分析和比较了整数搬移与经过插值处理的波束形成结果,后者性能有显著的改善。
2 前视声纳非停走停精确时延模型
非停走停模式下精确时延模型[5~6]如图1所示,模型测绘场景平坦,声纳距底高度为H且已知。不失一般性,假定接收阵元为N个,发射阵位于声基阵中间,接收阵元沿两侧均匀分布。y轴表示方位向,x轴表示距离向。声基阵沿着x轴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v)。从发射到接收回波的时延用τ0表示,且在此时间内声纳前进距离为vτ0,d为相邻两个阵元之间的间距。
图1 非停走停模式下的精确时延
在t=0时,发射阵位于坐标原点O,目标坐标为P(R 'θ),R为目标到声纳的距离,θ为目标与XOZ平面的夹角,根据几何关系将其转化为直角坐标可得为目标的距离轴坐标,y0为目标的方位轴坐标。经过时延τ0,接收到回波。在非“停-走-停”模式下,以一个接收单元为例,发射距离为
第n个接收阵元到点目标的接收距离:
c=1500m/s为声速,联立式(1)~(3)得到精确时延:
3 前视声纳波束形成算法改进
波束形成[7~11]是将传感器阵列按照一定的几何形状在空间排列,根据期望信号的位置信息调整各阵元相移器的相位值,达到在空间增强期望信号、抑制噪声和干扰的处理过程。通常的波束形成步骤是加权、移相后求和。但对于宽带信号,仅做移相是不够的,本文采用插值进行距离徙动校正,再进行移相求和,波束形成更为精确。算法具体描述如下。
发射线性调频信号复包络:
式中T为发射脉冲的长度,Kr为信号的线性调频斜率,ω0为载波角频率。且由上式可以看出回波信号与接收阵元方位位置有关,在方位聚焦时会出现散焦现象。
距离向脉冲压缩之后:
利用给出的收发距离公式和式(4)给出的精确时延进行插值处理,波束形成后即可得到成像图像。算法的整个流程可用图2来表示。
图中S*(f)为发射信号频谱的共轭,以发射距离R为基准,成像区域内任意一点P(xi'yi)的距离徙动量可用下式表示:
图2 非“停-走-停”条件下前视逐点算法流程图
根据式(8),对距离向接收基阵各阵元所接收的回波信号做插值处理,得到:
给定像素坐标P(R 'θ ) ,通过 P(r0=Rcosθ'y0=Rsinθ)计算出斜距坐标系中的指标。利用式(11)完成波束形成。
4 计算机仿真与分析
对算法的可行性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系统的参数见表1。
表1 仿真系统参数表
为了方便观察比较,取五个目标点进行仿真P1(25'25°);P2(25'-25°) ;P3(30'25°);P4(30'-25°);P5(27.5'0°),观察脉冲压缩后得到的回波信号如图3所示,为P3'P4两目标点的回波,理想条件下应为一条位于30m处的竖直线,截取一段放大后我们发现,回波为两条互相对称的斜线不再竖直,且由于声纳运动距离向位置已发生改变,偏离30m位置大约0.1m,且声纳平台运动速度越快,距离向偏离越多。
由于阵长较短,方位向各接收阵元对应的时延差别不大,导致距离徙动量非常小,下面分三种情况分别做波束形成。图4中(a)是在非“停-走-停”模式下,做插值处理进行距离徙动校正后再相位补偿波束形成的结果,成像效果较为理想;(b)中“停-走-停”模式下的成像效果与(a)近似,但成像距离向位置明显不如(a),声纳前进速度为5m/s,近场下距离很近时延较小,距离向偏差不够明显,作用距离越远,声速越快偏差量越大;(c)为非“停-走-停”模式下距离向整数搬移后相位补偿的波束形成结果,目标越靠近边缘散焦越严重。以上仿真充分证明了采用非“停-走-停”模式进行插值处理距离徙动的正确性和必要性。
图3 脉冲压缩后的回波图像
图4 比较三种情况下的成像结果
根据距离分辨率公式:ρr=c/(2⋅Br),单位(m);方位波束宽度:θ3db=50*λ/(D*cosθ),单位(°),我们取一点P3,画出其方位向剖面图和距离向剖面图进行分辨率指标分析[12]。
图5 三种情况对应的成像剖面图分辨率指标分析
结合图5以P3为例给出表2。
表2 分辨率指标分析
本组仿真实验体现了在非“停-走-停”模型下比在“停-走-停”“模型下研究信号处理时在目标成像位置上的精确性要更高一些。为使其效果更加凸显,再进行一组仿真,同样环境下将目标点距离位置增大,设目标点为直接给出如下仿真结果。
图6 远距离目标仿真结果
由图6可知距离越远,“停-走-停”“模型下目标位置偏离越大,非“停-走-停”模型则可以避免这个问题。
5 结语
非“停-走-停”模型是前视声纳精确模型,本文提出的前视声纳波束形成算法的两点改进,经过仿真验证,采用非停走停模型成像时距离几何位置更精确;采用先插值处理距离徙动再进行相位补偿的方法,成像结果聚焦性能更好,是一种切实有效,更为精确的波束形成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