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留学生陶瓷特色课程体系建设
2019-02-28李玉蔷
摘要:本文基于以陶瓷教育为特色的景德镇陶瓷大学来华留学生教育为范例,深入研究和探讨了行业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工作,研究提出行业来华留学生教育应建立和完善适应陶瓷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着力解决当前陶瓷教育来华留学生课程设置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构建特色鲜明、符合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满足国际需求的陶瓷行业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留学生;国际化;陶瓷;课程体系建设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不仅促进了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还极大地拉动了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同时,伴随着我国陶瓷行业国际化步伐,陶瓷行业对本土化人才需求急剧增加。而景德镇陶瓷大学作为行业划转高校,致力于立足特色专业,发挥行业优势,因此,开展来华留学生国际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对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国际化课程体系的概念
根据近年来一些地区、国家和高等学校等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种种举措来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思想、知识和技能,培养出对本国和对全球问题有深刻认识,在国内和国际上都具有竞争能力的人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部分成员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进行了研究,区分了两个概念,即国际课程和课程的国际化。“国际课程”是指,课程在内容上具有国际取向,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够在一种国际和多国背景中行动(包括职业和社会方面),课程是面向国内和国际学生设计的。“课程的国际化”含义是,课程发展或者变化的过程,目标是将国际因素整合到正式课程和课程操作中。所谓“正式”是指课程的内容和资料,而“操作”是指教和学的手段、学生群体、课程的时间地点等。
三、陶瓷行业留学生国际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学校越来越重视国际化的重要性。然而,在推进国际化课程体系方面,行业类高校在政策、制度、资源等方面还没有十分成熟的经验。高等教育课程的国际化,需要从一点一滴开始,热心鼓励和引导教师们进行大胆尝试。首先要重视和引导,然后要评估检查。要从量、形式和质等多方面综合考虑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建设。近年来,景德镇陶瓷大学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大力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在陶瓷特色专业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工作中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并逐步建立了一套有效的,适应行业需求的,针对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特色专业课程体系。随着学校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来华留學生教育课程设置、授课方式、考核方式以及毕业标准等方面,日益凸显与国内大学生培养体系中的差异。要及时总结和研究留学生学习陶瓷绘画、设计等专业过程中的困难,反思现行课程体系中不适应留学生教育的情况,探讨建立适合留学生学习特点的陶瓷专业课程体系。学校首先要从顶层设计入手,以先进的办学理念和高等工程教育规律为指引,结合当今对陶瓷类国际人才的素质需求,确立国际化、复合型、应用型“三要素”为核心的来华留学生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多元文化背景下来华留学生的实际,创新学制设置,建立以插班及单独编班4年制,以及以2+2、2+1+1为主要形式的“三类别”来华留学生培养学制。课程结构中可搭建中国文化教育课程模块、国际化需求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实践课程模块“五个模块”。
按照国际通行的留学生教育理念、教育部倡导的来华留学生“趋同管理”办法、多元文化背景下来华留学生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教育规律,课建立来华留学生“大类招生、分段培养、趋同管理”的教学管理方式,将来华留学生教学学制设置为“插班及单独编班4年制”、“2+2”、“2+1+1”三种学制,形成多元化的留学生培养学制。
即根据来华留学生知识基础、语言能力及文化背景等,在四年制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分别采取中文授课与中国学生插班或英文授课单独编班形式。在2+2、2+1+1学制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二年级采取大类招生、单独编班模式,以国际学院管理为主,加强汉语基础、中国文化和基础课程教育,为专业学习阶段夯实基础。三四年级采取在各院系分专业培养,插入中国学生班学习模式,国际学院协助各院系管理,实现专业学习阶段中外学生趋同管理的培养目标。对于研究、实践能力突出的来华留学生,则在第四年鼓励带课程到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企业实习,进一步提高实践能力。着力搭建多渠道招生平台和校企合作就业招聘“两平台”,构建来华留学生教育培养的支撑系统,解决留学生人才培养的“入口”和“出口”,形成完整的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体系。创建以“3352”(“三要素”+“三类别”+“五模块”+“两平台”)为架构的来华留学生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以国际化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文化交融为出发点,根据国际化人才培养要求,结合来华留学生的特征和培养陶瓷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基本要求,在整合原有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学校现有国际化课程基础上,将国际前沿的学科知识和理论体系融入课程内容。构建了涵盖中国文化教育课程、国际化需求课程、跨国陶瓷公司实践、中国传统文化延伸实践系列活动、国内外知名专家学科前沿讲座、陶瓷企业实地研讨实习、陶瓷类学生科技实践等多环节为特色的课程体系及其相关教学内容。
在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中,注重专业教学与汉语言教学相结合,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人文素质教育课内教学与课外社会实践相结合。以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加强基地建设,拓展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关键,学校长期以来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特别是学校的陶瓷类专业以行业为依托,历来注重实践教学。学校应将专业实践教学作为来华留学生教育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由课内实践平台、课外实践平台、校外实践平台组成的层次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表明,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来华留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结语
培养综合能力,加强人文教育,拓展课外及社会实践。针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来华留学生群体,制定“知华、友华”的本土化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上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一是注重人文教育与工程教育的融合,开设内容丰富的人文系列教育课程。二是专业教学与汉语言教学相结合,坚持汉语言教学和中国历史文化教育在华不断线。三是开展多途径、多渠道、多方式的文化素质拓展活动,形成品牌化、多样化的来华留学生校园文化氛围,留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大幅提升。四是借助景德镇悠久的陶瓷历史文化积淀优势,抓好课外文化素质教育,有序开展一系列具有景德镇历史文化背景的以白瓷文化、青花文化、颜色釉文化为代表的系列文化实景体验,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
参考文献:
(1)陈思,王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与特征(J).中国科技信息,2010,(13):210.
(2)董皓,颜庭星,黄恺.石油工程类特色专业留学生国际化课程体系的构建(J).石油教育,2015(01):9-12.
(3)李立国,胡莉芳,周平.来华留学教育发展趋势与战略选择(J).复旦教育论坛,2010,8(1):51.
(4)刘国福.大学国际化的挑战及其应对(J).辽宁教育研究,2008(1):31-35.
(5)舒志定.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特征与启示(J).外国教育资料,1998,(3).
(6)王一兵.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趋势与战略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1999(2).
作者简介:李玉蔷(1993—),女,汉族,江西省九江市人,研究生在读,景德镇陶瓷大学,研究方向中外陶瓷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