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侠五义》中的忠义思想
2019-02-28王妮
摘要:《三侠五义》中所塑造的侠士及义仆形象既体现了忠义思想的发展,也反映了时代的诉求。本文将从忠义思想内涵的时代特征入手,利用现有文献资料,结合时代背景,深入探究《三侠五义》中义侠及义仆形象中所蕴涵的忠义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忠义思想;《三侠五义》;
“为国为民,行侠尚义”是《三侠五义》一书集中展现的思想特质。晚清时期,中国内忧外患,处在水深火热中的底层人民渴望英雄人物的出现来改变生存现状,这种理想渐渐投射到了文学作品之中,成为了《三侠五义》创作的源泉。《三侠五义》所宣扬的忠义思想不仅满足了社会大众对娱乐的需求,而且充分弘扬了爱国情怀,很好的起到了教育人、塑造人的作用。
1.展昭——为国为民与行侠尚义的完美官侠
展昭,字雄飞,号称南侠客,喜好游山玩水,但“遇有不平之事,便与人分忧解难”。展昭绝非传统模式下的侠客,这也正是晚清时期小说家与说唱艺人别具匠心之所在,他们将侠义小说与公案小说进行糅合,弘扬了一种君明臣良,维护现有社会规范的价值取向。由此展昭的“义”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基于侠士身份的行侠仗义;一方面是基于社会制度维护者的为国为民。在第三十回“济弱扶倾资助周老,交友投分邀请南侠”中展昭虽已是朝廷命官,但仍然未改侠义本色,暗中助人于困境。面对白玉堂的挑衅执拗,展昭更是顧忌江湖义气,兄弟情份,引其向善,才有五鼠弟兄同朝为官。封官后的展昭,作为社会秩序的忠实维护者,他反对当朝太师庞吉惑乱朝纲,陷害忠良;他剿灭意图谋反破坏社会秩序的襄阳王。有人认为展昭为官之后身上便少了几分传统意义上的侠义道精神,身处封建统治阶级而与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相对立。但他在开封府供职,对触法之人铁面无私,保宋朝江山,何尝不是为了天下之黎民。此正所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展昭为侠,可以救一人于险,私断恶人生死;为官,可以救世人于险,维护社会正义。侠客浪迹于市井乡曲,为义可擅决恶人生死。而当侠客将其忠义精神施于天下世人之时,其表现出的报国为民之精神,则是侠士品格的最高境界。可见展昭之义超越了旧时的侠义局限,是为国为民之大义,是对固有侠义精神的升华。
展昭身上有着侠士风度,处江湖之远他能仗剑天涯,除恶扬善;居庙堂之高,他能为国为民,维护正义。昔日的南侠客入朝封官御赐“御猫”之名,四品官职却成了他的枷锁,然而他并非心系荣华,却是侠之大义的践行者。他绝非宋帝的御猫,也不是朝廷的鹰爪,他是心昭日月的大写的侠客。为国为民,行侠尚义是对他最好的诠释。展昭是全书塑造的最为完美的侠客人物,他有着儒家的道德价值取向,循礼而守法。他为民请愿、尽忠职守、人格高尚并且武艺高超,是人民百姓心目中那个完美的官侠。
2.白玉堂——忠于大义的孤胆侠客
《三侠五义》构建了一个真实而又多彩的侠客世界,个性化的语言与细节描写使得每个侠士形象都有血有肉,色彩分明。作为晚清时期侠义小说的代表作,它体现了一种传统侠义精神的消解与变化,白玉堂便是书中的一个特例,其形象塑造上充满了错综复杂的矛盾,是个人英雄主义、侠义精神与正统主流意识相互冲击、融合的产物。他的身上有着仗剑天涯、傲骨英风的侠士风度,同时也有着常人般气量狭小,桀骜不驯的性格缺点。在江湖之中他是任性尚义的侠客,在朝堂之上他是为国献身的御前护卫。作者正是通过对这些特点的描绘使他跳出了完美英雄的传统构架,从而塑造了一个敢爱敢恨,有血有肉,带有浓厚平民色彩的英雄形象。忠与义在白玉堂的身上是辩证存在的,义是忠的基础,忠是义的升华。他为保江湖间的兄弟义气而委身为官,看似被官职制度束缚,实则他从未曾停下追逐自由,他仍然是那个锦毛鼠,视名如命。
3.欧阳春——“有道则现,无道则隐”的忠义大侠
《三侠五义》中的欧阳春第一次出场是与丁兆蕙在会仙楼偶遇恶霸马刚的凶仆,丁大爷约逢北侠共除恶霸,可欧阳春闻听此言却回答:“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且不愿声张。丁大爷误以为北侠徒有其名胆小怕事,竟独自一人欲夜除马刚,殊不知还未等他动手,欧阳春却假扮妖精取了恶霸的首级。由是丁兆蕙方知北侠不愿声张实是为掩人耳目,乔装行侠皆为省去麻烦,可见欧阳春不仅武艺过人且思虑周全,大有古侠之遗风。及至后文助大汉龙涛擒住采花贼花冲的情节中,欧阳春与龙涛本无交情,却出于扶弱除恶的侠士精神仗义相助,更显其尚义本色。此事了结后他本可记头功一件,但北侠却以:“你们官事,我不便混在里面。”为由悄然告辞。后文马强一案,欧阳春被诬为强盗,白玉堂奉圣旨相谕访拿北侠。白玉堂高傲自恃对北侠是咄咄相逼,反观欧阳春却是处处礼让,点到为止,用点穴之法降服锦毛鼠。他以德报怨,上京澄明真相,委身而全白玉堂之差,使恶人终得恶果。欧阳春之义饱含了上古的侠义道精神,充分体现了儒家的传统道德观念与道家的隐逸之风。他面对奸恶之徒绝不姑息,与人结交又谦逊有礼,忠于大义而不慕名利,此种风度亦非寻常侠士可与之比。
欧阳春身上的忠义精神与书中塑造的其他侠士所体现的忠义精神有着明显不同。在他的身上保留着先秦至唐代侠客的古侠之风,多了一种侠客替天行道而功成身退的道德追求。欧阳春的人物形象充分吸取了儒、道、墨等中国传统思想的养分,使其思想内涵打破了文化传统的禁锢,多了一种对道义与责任的认识,对于国家与民生的关注。
《三侠五义》中的侠士形象丰满、各具特色。诸如书中的五鼠弟兄,黑妖狐智化,双侠丁氏兄弟等侠客,他们在江湖之中,可仗剑天涯;他们在朝堂之上,能除害为民。侠士们入朝拜官使得他们行侠的合法性得到了保证,但也因此收敛了绿林之气。无论是沉稳的展昭,桀骜的白玉堂,还是古道侠义的欧阳春,他们始终人格独立,不畏强权,忠于大义。这种忠义观念绝非传统思想体系中的封建忠君思想,而是为国为民,行侠尚义之忠义。《三侠五义》中的忠义思想使得晚清时期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的人们重新看到了希望,同时也影响着大众的内心世界,激发了人们为国为家的爱国情怀。从这个角度来说,《三侠五义》中侠客的忠义思想既符合统治阶级的政治目的,又反映着底层群众对国家的殷切期望,成为了晚晴时期激人奋进的动力之一。
参考文献
[1]石玉昆(述).《三侠五义》[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中华书局,2001.
作者简介:
王妮(1978——),女,汉族,四川成都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